宝天曼自然保护区论文-黄红慧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论文-黄红慧

导读:本文包含了宝天曼自然保护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观赏蕨类植物,资源调查,宝天曼自然保护区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论文文献综述

黄红慧[1](2019)在《河南宝天曼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蕨类植物资源调查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南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具有观赏价值的野生蕨类植物资源丰富,有179种,分属于23科53属。目前蕨类植物在园林绿化上的开发利用相对较少,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一些好看的观赏性的蕨类植物应用于园林,能够增加园林植物的物种多样性。(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9年17期)

高扬[2](2019)在《宝天曼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黏菌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黏菌作为一类特殊的真核微生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内,黏菌多样性受地理、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不同的分布格局。目前,黏菌多样性研究多集中于欧洲和美洲。我国华中地区是植物物种丰富程度和特有性程度极高的地区,相比之下,黏菌多样性的研究还十分薄弱。为丰富华中地区黏菌物种多样性资源信息,本研究选择宝天曼自然保护区为样地,分别采用传统形态学和高通量测序的方法系统地开展多样性研究。并在华中代表性山地森林进行标本采集和分类学研究,以发现新的黏菌种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在宝天曼开展野外采集和湿室培养工作,共获得1046份黏菌标本,鉴定出6目11科31属96种黏菌,其中,栗褐无丝菌Licea castanea、亮黄煤绒菌Fuligo luteonitens和土星钙皮菌Didymium saturnus为中国新记录种,刺轴菌Echinostelium minutum等91种为河南省新记录。基于研究标本提供了物种形态学描述、生境和国内分布。宝天曼已知黏菌的区系成分可划分为世界广布种(30.21%)、东亚-欧洲-北美分布种(25.00%)、温带分布种(41.67%)和泛热带分布种(3.12%),表明宝天曼黏菌区系以温带成分为主,与欧洲、北美黏菌区系关系密切。在宝天曼保护区设置5个样地,逐月采集样地发生的黏菌标本,同时收集黏菌发生基物进行湿室培养,共获得688份黏菌标本,鉴定为71种黏菌。其中,灰团网菌Arcyria cinerea、小半网菌Hemitrichia minor、扁盖碗菌Perichaena depressa、垫形双皮菌Diderma effusum和盖碗菌Perichaena corticalis为优势种。在调查的两种基物上,凋落物上黏菌的物种丰富度(55种)高于树皮(35种)。黏菌α-多样性与林型和采集月份显着相关,与海拔高度不相关。在不同林型中,针阔混交林的黏菌总体α-多样性为最高(S=16.00±2.55,H’=2.48±0.13),同时凋落物栖生黏菌的α-多样性也最高,树皮栖生黏菌的α-多样性则在落叶阔叶林最高(S=6.00±1.11,H’=1.66±0.19)。在不同月份对比中,通过湿室培养发现4月采集的基物上黏菌α-多样性最高(树皮:S=7.00±0.80,H’=1.84±0.11;凋落物:S=5.00±0.68,H’=1.39±0.14),9月份最低(树皮:S=3.00±1.00,H’=0.82±0.26;凋落物:S=1.00±0.31,H’=0.26±0.14);野外采集的黏菌集中于6月至9月,α-多样性在7月份达到峰值(S=9.00±2.67,H’=1.82±0.25)。黏菌群落分布模式因其发生基物而异,树皮栖生黏菌群落在林型间存在显着差异,与树种、海拔、基物pH,基物持水量显着相关;凋落物栖生黏菌群落随季节变化显着,基物类型、月平均气温、降水等气象因子是影响群落组成的主要因素。选择宝天曼6种林型设置样地,在春夏秋叁季采集林下表层土壤,采用18S rDNA基因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共获得195个暗孢黏菌OTUs。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105个OTUs归属于绒泡菌目,90个归属于发网菌目。基于OTUs与参考序列的相似度(95%≤相似度<98%),47个OTUs可注释到属级水平,代表11个暗孢黏菌属,其中发网菌属和双皮菌属为优势属。此外,16个OTUs可注释为8种黏菌(相似度≥98%),包括首次发现于亚热带的3种雪线黏菌。不同林型土壤的暗孢黏菌α-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差异显着,其中,α-多样性以华山松林为最高(OTU richness=37.88±8.40,H’=2.29±0.30),短柄枹栎林为最低(OTU richness=20.00±6.40,H’=1.64±0.41);不同季节土壤的黏菌α-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均不存在显着差异。多元回归分析和多元方差分析表明,林型、土壤碳氮比、有效钾含量对暗孢黏菌的α-多样性有显着影响;黏菌的群落组成则与林型、土壤pH、碳氮比、海拔以及空间因子显着相关,其中,林型对群落组成变异总方差解释量最高,是影响暗孢黏菌在土壤分布的最重要的环境因子。在华中代表性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开展黏菌资源调查和分类学工作,报道2个新种——铜绿团网菌Arcyria aeruginosa Yang Gao,G.W.Wang et Shuang L.Chen和亚赭色双皮菌Diderma subochraceum Shuang L.Chen et Yang Gao。前者采集自湖南舜皇山森林公园,其典型特征为杯托内侧密布细刺、蓝绿色或松石绿色的孢囊。后者采集于重庆四面山森林公园,囊被单层,呈纵向或星状开裂,区别于双皮菌属其他物种。(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9-03-05)

樊鹏振,王雪颖,胡永春,袁志良[3](2018)在《宝天曼自然保护区不同基质上苔藓植物优势种的种间联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宝天曼自然保护区1 hm~2温带落叶阔叶林样地,对样地内不同基质上的苔藓进行调查,通过联结系数和χ~2检验,分析了温带落叶阔叶林不同基质上苔藓种间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样地中共有藓类植物20科47属88种,有苔类10科11属12种.其中生长在石头上苔藓的物种丰富度最高,有78种;其次是附生于树干的苔藓有61种;土生苔藓有55种;腐木生的苔藓物种丰富度最低,有33种.(2)不同基质上的苔藓群落被不同的苔藓物种所主导,石生苔藓的优势种是长肋青藓(Brachythecium populeum),土生苔藓的优势种是小仙鹤藓(Atrichum crispulum),树附生的苔藓优势种是羊角藓(Herpetineuron toccoae),腐木生的苔藓优势种是短叶毛锦藓(Pylaisiadelpha yokohamae).(3)分别分析了不同基质重要值前20苔藓种对的联结情况,石生苔藓正联结的种对有40.00%,显着正联结有5.79%;土生苔藓正联结的种对为35.79%,显着正联结为5.26%;树生苔藓正联结的种对有50.52%,显着正联结有13.68%;腐木生苔藓正联结的种对占39.47%,显着正联结为8.42%.除树生苔藓,其他3种基质苔藓的优势种对间大多呈负联结,呈显着的种对不是很多.整体而言,多数苔藓属于独立分布而不是联结分布.(4)不同基质上苔藓种间联结情况有很大的改变,相同两个种间关系会因为附生基质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但是也有在4种基质上都表现相同联结性的种对.(本文来源于《河南科学》期刊2018年09期)

王瑶函[4](2018)在《南召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特征总结》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实地调研后的分析,结合资料的查阅,对保护区内植物资源做出了概括评价,初步总结了植物资源的基本特征。有助于进一步深入了解南召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的现状。(本文来源于《现代园艺》期刊2018年13期)

高扬,闫淑珍,王高伟,何刚,陈双林[5](2018)在《河南宝天曼自然保护区黏菌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丰富对河南省黏菌资源多样性和物种区系的认识,2015—2016年对河南省宝天曼国家自然保护区进行了黏菌的野外标本采集、室内湿室培养和鉴定分类研究。共获得黏菌标本1 037份,根据形态特征鉴定为6目12科31属88种,研究标本现保存于南京师范大学微生物菌种中心(MCCNNU)。刺轴菌Echinostelium minutum,碎皮菌Clastoderma debaryanum,纵裂无丝菌Licea biforis,铜盖无丝菌Licea kleistobolus,极小无丝菌Licea minima,柄罐无丝菌Licea operculata等83种为河南省新记录种。(本文来源于《菌物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彭舜磊,陈昌东,李磊,廖秉华,赵干卿[6](2016)在《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栓皮栎林人工恢复与天然恢复效果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比较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内栓皮栎林人工恢复天然恢复的差异,采用样地调查法对相同恢复年限的栓皮栎人工林与天然次生林的物种组成、重要值、多样性指数和土壤性质等群落特征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栓皮栎人工林群落具有维管束植物12科18属24种,次生林群落具有维管束植物27科40属48种,两个群落相似性较低(0.36);(2)栓皮栎次生林乔木层和灌木层物种的重要值比人工林低,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物种数较人工林多;(3)栓皮栎人工林与次生林群落的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Mag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相比均较低,人工林的4个多样性指数大小依次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天然次生林指数大小表现依次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4)栓皮栎次生林的土壤全氮、全磷、有机质含量比人工林均较高。研究表明在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内,相同恢复的年限,栓皮栎天然次生林无论物种组成、多样性指数、群落结构和土壤理化性质均优于栓皮栎人工林,天然恢复比人工造林恢复效果好。(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6年06期)

李彦娇,赵燕,王立民,赵干卿,魏宝成[7](2016)在《内乡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海拔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内乡宝天曼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选择不同海拔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测试分析,研究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海拔异质性.结果表明:各海拔梯度土壤均为偏酸性土壤,按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有机质含量较丰且在较高海拔位置处含量较高,各海拔高度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均较低,全磷含量处于中等以上的水平,有效磷含量处于缺或极缺水平,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属于中等以上水平.各土层的土壤脲酶、磷酸化酶与土壤各养分指标之间均无显着的相关关系,单一的土壤酶活性指标不能很好地代表土壤肥力状况.(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高扬,王高伟,闫淑珍,陈双林[8](2016)在《河南宝天曼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黏菌》一文中研究指出黏菌是一类主要生长在温暖湿润森林中世界性分布的菌物,全球范围对黏菌物种多样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温带和热带。河南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暖温带向北亚热带的过渡区,主要植被类型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理位置特殊、生境类型多样、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具有适合黏菌生长的环境,是进行生物多样性相关研究的理想场所。此前尚无对宝天曼黏菌资源的研究报道,而关于河南分布的黏菌则仅报道有7种。本研究于2015年7月至10月间在该保护区进行了四次黏菌标本采集以及基物采集和培养工作,共获得黏菌标本239份标本,根据形态特征鉴定为6目10科24属49种。Didymium saturnus为中国新记录种,Arcyria cinerea,Arcyria globosa,Badhamia capsulifera,Clastoderma debaryanum,Colloderma oculatum,Comatricha nigra,Craterium miuntum,Cribraria cancellata,Cribraria microcarpa,Cribraria violacea,Diachea splendens,Diderma effusum,Didymium iridis,Didymium minus,Echinostelium minutum,Enteridium lycoperdon,Hemitrichia calyculata,Hemitrichia serpula,Lepidoderma tigrinum,Licea biforis,Licea kleistobolus,Licea minima,Licea operculata,Licea pedicellata,Licea pusilla,Licea tenera,Lycogala epidendrum,Metatrichia horrida,Paradiacheopsisi fimbriata,Perichaena chrysosperma,Perichaena corticalis,Perichaena depressa,Physarum album,Physarum flavicomum,Physarum leucopus,Physarum pusillum,Stemonitis fusca,Stemonitis pallida,Stemonitopsis dictyospora,Trichia botrytis,Trichia contorta,Trichia erecta,Trichia favoginea,Trichia flavicoma,Trichia subfusca为河南省首次报道。这些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程度上宝天曼森林中有较高的黏菌物种多样性水平,为进一步认识暖温带和北亚热带林地中黏菌多样性与植物多样性关系等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菌物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08-19)

藏亚静,韦博良,许宁,郭磊,叶永忠[9](2016)在《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生活型物种及不同径级的点格局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对南阳内乡宝天曼1 hm~2样地中个体数大于100的7个物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样地内的环境较为适宜这7个物种的生长,它们的空间分布格局均表现为聚集分布,而且种内相关性以正相关为主。同时,不同生活型物种之间以及不同径级之间的种间相关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灌木物种受到其他物种的影响较大,并且对乔木物种的小树影响较大;小乔木物种受其他物种的影响较小,但其成年树与乔木物种成年树之间存在竞争。此外,成年树之间的种间相关性与物种之间的种间相关性最为相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物种之间的种间相关性。(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刘晓静,任思远,李鹿鑫,叶永忠,袁志良[10](2016)在《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落叶阔叶林密度制约效应对树木存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密度制约对物种共存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密度制约效应研究的深入,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间表现出的密度制约效应逐渐被人们认识。本研究基于2009和2014年对宝天曼1 ha落叶阔叶林样地的2次调查数据,利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了重要值排名前11位的物种不同邻域尺度的密度制约效应对不同径级(小径级(1 cm≤DBH<5cm)、中径级(5 cm≤DBH<10 cm)、大径级(DBH≥10 cm))目标个体存活的影响。研究表明:(1)5年间样地中DBH≥1 cm的所有个体的年均死亡率和增员率分别为5.85%和0.27%;(2)有5个物种的个体存活率与同种邻体个体数及同种邻体胸高断面积显着负相关;(3)小径级个体的存活在5 m的邻域范围内受同种密度制约和谱系密度制约的影响都很显着;中径级个体在3个尺度上受到的密度制约和谱系密度制约的影响都不大;大径级个体在7.5m、10 m邻域范围内受谱系密度制约影响显着。结果表明,同种密度制约和谱系密度制约效应对宝天曼落叶阔叶林不同生长阶段的树木个体影响不同。(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6年06期)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黏菌作为一类特殊的真核微生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内,黏菌多样性受地理、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不同的分布格局。目前,黏菌多样性研究多集中于欧洲和美洲。我国华中地区是植物物种丰富程度和特有性程度极高的地区,相比之下,黏菌多样性的研究还十分薄弱。为丰富华中地区黏菌物种多样性资源信息,本研究选择宝天曼自然保护区为样地,分别采用传统形态学和高通量测序的方法系统地开展多样性研究。并在华中代表性山地森林进行标本采集和分类学研究,以发现新的黏菌种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在宝天曼开展野外采集和湿室培养工作,共获得1046份黏菌标本,鉴定出6目11科31属96种黏菌,其中,栗褐无丝菌Licea castanea、亮黄煤绒菌Fuligo luteonitens和土星钙皮菌Didymium saturnus为中国新记录种,刺轴菌Echinostelium minutum等91种为河南省新记录。基于研究标本提供了物种形态学描述、生境和国内分布。宝天曼已知黏菌的区系成分可划分为世界广布种(30.21%)、东亚-欧洲-北美分布种(25.00%)、温带分布种(41.67%)和泛热带分布种(3.12%),表明宝天曼黏菌区系以温带成分为主,与欧洲、北美黏菌区系关系密切。在宝天曼保护区设置5个样地,逐月采集样地发生的黏菌标本,同时收集黏菌发生基物进行湿室培养,共获得688份黏菌标本,鉴定为71种黏菌。其中,灰团网菌Arcyria cinerea、小半网菌Hemitrichia minor、扁盖碗菌Perichaena depressa、垫形双皮菌Diderma effusum和盖碗菌Perichaena corticalis为优势种。在调查的两种基物上,凋落物上黏菌的物种丰富度(55种)高于树皮(35种)。黏菌α-多样性与林型和采集月份显着相关,与海拔高度不相关。在不同林型中,针阔混交林的黏菌总体α-多样性为最高(S=16.00±2.55,H’=2.48±0.13),同时凋落物栖生黏菌的α-多样性也最高,树皮栖生黏菌的α-多样性则在落叶阔叶林最高(S=6.00±1.11,H’=1.66±0.19)。在不同月份对比中,通过湿室培养发现4月采集的基物上黏菌α-多样性最高(树皮:S=7.00±0.80,H’=1.84±0.11;凋落物:S=5.00±0.68,H’=1.39±0.14),9月份最低(树皮:S=3.00±1.00,H’=0.82±0.26;凋落物:S=1.00±0.31,H’=0.26±0.14);野外采集的黏菌集中于6月至9月,α-多样性在7月份达到峰值(S=9.00±2.67,H’=1.82±0.25)。黏菌群落分布模式因其发生基物而异,树皮栖生黏菌群落在林型间存在显着差异,与树种、海拔、基物pH,基物持水量显着相关;凋落物栖生黏菌群落随季节变化显着,基物类型、月平均气温、降水等气象因子是影响群落组成的主要因素。选择宝天曼6种林型设置样地,在春夏秋叁季采集林下表层土壤,采用18S rDNA基因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共获得195个暗孢黏菌OTUs。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105个OTUs归属于绒泡菌目,90个归属于发网菌目。基于OTUs与参考序列的相似度(95%≤相似度<98%),47个OTUs可注释到属级水平,代表11个暗孢黏菌属,其中发网菌属和双皮菌属为优势属。此外,16个OTUs可注释为8种黏菌(相似度≥98%),包括首次发现于亚热带的3种雪线黏菌。不同林型土壤的暗孢黏菌α-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差异显着,其中,α-多样性以华山松林为最高(OTU richness=37.88±8.40,H’=2.29±0.30),短柄枹栎林为最低(OTU richness=20.00±6.40,H’=1.64±0.41);不同季节土壤的黏菌α-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均不存在显着差异。多元回归分析和多元方差分析表明,林型、土壤碳氮比、有效钾含量对暗孢黏菌的α-多样性有显着影响;黏菌的群落组成则与林型、土壤pH、碳氮比、海拔以及空间因子显着相关,其中,林型对群落组成变异总方差解释量最高,是影响暗孢黏菌在土壤分布的最重要的环境因子。在华中代表性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开展黏菌资源调查和分类学工作,报道2个新种——铜绿团网菌Arcyria aeruginosa Yang Gao,G.W.Wang et Shuang L.Chen和亚赭色双皮菌Diderma subochraceum Shuang L.Chen et Yang Gao。前者采集自湖南舜皇山森林公园,其典型特征为杯托内侧密布细刺、蓝绿色或松石绿色的孢囊。后者采集于重庆四面山森林公园,囊被单层,呈纵向或星状开裂,区别于双皮菌属其他物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论文参考文献

[1].黄红慧.河南宝天曼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蕨类植物资源调查及其应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

[2].高扬.宝天曼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黏菌多样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9

[3].樊鹏振,王雪颖,胡永春,袁志良.宝天曼自然保护区不同基质上苔藓植物优势种的种间联结研究[J].河南科学.2018

[4].王瑶函.南召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特征总结[J].现代园艺.2018

[5].高扬,闫淑珍,王高伟,何刚,陈双林.河南宝天曼自然保护区黏菌初报[J].菌物研究.2018

[6].彭舜磊,陈昌东,李磊,廖秉华,赵干卿.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栓皮栎林人工恢复与天然恢复效果比较[J].水土保持研究.2016

[7].李彦娇,赵燕,王立民,赵干卿,魏宝成.内乡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海拔特征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8].高扬,王高伟,闫淑珍,陈双林.河南宝天曼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黏菌[C].中国菌物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6

[9].藏亚静,韦博良,许宁,郭磊,叶永忠.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生活型物种及不同径级的点格局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6

[10].刘晓静,任思远,李鹿鑫,叶永忠,袁志良.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落叶阔叶林密度制约效应对树木存活的影响[J].生物多样性.2016

标签:;  ;  ;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论文-黄红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