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论文-凌幸安

楞严经论文-凌幸安

导读:本文包含了楞严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道体,阿赖耶识,因缘,自然

楞严经论文文献综述

凌幸安[1](2019)在《论《楞严经》对《老子》诠释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南北朝起,佛教思想就提供了一个理解《老子》的新视野。晋唐时期,《老子》诠释主要受到般若中观学的影响。宋代以后,《楞严经》深受僧人、文人、道士喜爱,并深刻地影响了宋明时期的《老子》诠释。第一,佛教界依据《楞严经》如来藏缘起说来解说《老子》的宇宙论思想;第二,因缘与自然的冲突是隋唐佛道争论的焦点问题,宋代文人立足于《楞严经》"本非因缘,非自然性"的说法,来定位《老子》的自然思想;第叁,当心性论成为学术思想的核心主题时,《楞严经》的心性思想、修行论深刻地影响到了苏辙、白玉蟾等人的《老子》诠释。《楞严经》与《老子》的互动,是宋明时期佛老关系的重要方面。(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李瑄[2](2019)在《《楞严经》与竟陵派文学思想的指归》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在晚明士林甚为流行,性灵文学思潮即是文人习佛的产物。竟陵派在明末清初影响很大,其佛学却向来为研究者轻视。钟惺标举"古人精神"以救晚明诗坛公安派矫枉与复古派因袭的双重流弊,实根柢于《楞严经》及如来藏思想。如来藏即众生本来所有之佛性真如。佛性真如的形上性质使"古人精神"得以为文学古今通变提供依据:永恒性使今人与古人有遇合的可能,遍在性则要求个体具备独立意志。主体的理想状态是消灭妄想、回归心体虚净,从而与万物精神感通,最终成就涵容广大的"厚"。钟惺的《楞严经如说》在明末清初评价甚高,但通常对竟陵文学"幽深孤峭"的风格评判有悖其思想旨趣,"古人精神"实有开发世人心灵以感通万物生机的意味。(本文来源于《文艺研究》期刊2019年08期)

王璇[3](2019)在《憨山德清《楞严经通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佛教史上,晚明是佛教思想中国化、世俗化的重要阶段,其时佛教思想与儒道两家呈现融合态势,这为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通过对憨山德清《楞严经通议》的考察,探讨晚明时代背景下德清主要的思想取向及《楞严经通议》思想特色。该考察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一是憨山德清生平与着述,以《憨山大师年谱疏》与《憨山老人梦游集》为主要资料对德清的人生经历,宗教修持,社会交往作一大致梳理,发掘《楞严经》对他的特殊意义及《楞严经通议》写作的现实动机。二是《楞严经通议》一心叁观的思想主旨及其结撰方式。依据解经体例对《楞严经通议》的科判、结构作了表述,并对“一心叁观”的主旨予以思想分析,认为憨山德清以《大乘起信论》的体、相、用为依据,对《楞严经》的主体部分进行分疏。对一心叁观的佛教经学渊源作了解释。叁是《楞严经通议》的思想特色。通过憨山德清对四分心识说的运用,解读其融通性相的注经特色,通过对其中“世界相续”一节解释的细读,认为德清在解经中将《楞严经》的思想与儒家的大易之道和道家的世界观进行了深度融合。四是《楞严经通议》与《楞严经摸象记》的比较研究。以《楞严经摸象记》等作品为对比文本,通过对晚明《楞严》注疏中争议问题的把握,探析《楞严经通议》思想特征与此一时期佛学整体状态。当前学界关于晚明楞严学研究,尚处在方兴未艾的阶段。本文以经典研读和个案研究为切入点,通过文本释读与思想辨析相结合,把握《楞严经通议》思想脉络,集中探讨《楞严经通议》的写作缘起、内容结构与思想特征,这不但是在全新视野下对德清个人思想的诠释与探讨,也是深化晚明佛教与叁教思想研究的一种积极探索。(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30)

袁蜜[4](2019)在《《楞严经》虚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楞严经》为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典籍,它对中国佛教之禅、净、律、密都有着广泛且深刻的影响。《楞严经》为唐代中叶的印度沙门般剌蜜帝大师所译,怀迪证义,房融笔受。清代章嘉呼图克图等将其译成藏文,并刊有汉、满、藏、蒙四体合璧的《首楞严经》全帙。随后流传至日本、韩国,后经唐代着名佛经目录学家智升将其收入《开元释教录》中。“《楞严经》以禅定修习之见、修、行、果为框架,以首楞严大定为中心,系统讲述了见地抉择、禅修法门、菩萨阶位以及七趣因果和五十阴魔等佛法大义,其禅观体系组织得十分严密巧妙,义理宏深,内容丰富,一经在手,见修齐备。”1因而被中国佛学院选入“佛教十叁经”之列,并与《法华经》《华严经》并称“经中之王”。该经作为一部中古佛经的代表,经文内容多是以对话的形式记录,因此口语性较强,具有十分重要的语言研究价值。本文选取该经中的虚词进行研究,一方面有利于今人更好地理解《楞严经》的经义,发掘其深刻的内在意蕴和语言价值。另一方面也对中古时期汉语虚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楞严经》中的虚词作为研究对象,目的是对该经中的整个虚词系统作全面而深入的描写,进而总结其规律和特点。其虚词系统按照虚词类别分为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七类,其中包括单音虚词和复音虚词。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楞严经》的内容和译者情况,《楞严经》的版本和注疏,《楞严经》的研究现状、选题缘由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采用共时描写和数量统计的方法对各类虚词进行全面、细致的描写。首先按照音节数量将《楞严经》中的虚词分为单音和复音两大类,进而划分各小类。单音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复音虚词包括代词、副词、连词。在分类的基础上,依次对各类虚词在经文中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描写。最后在每一类虚词下面进行小结,归纳总结各类虚词的使用特点。(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0)

赵宏杰[5](2019)在《《楞严经》真心思想之探赜》一文中研究指出《楞严经》基于对本觉真心的追问而探索心性问题,历来都是学界所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通过对《楞严经》文本的疏解,以期把握真心常住周遍、不生不灭、体性空寂等特质。本文拟分叁章。第一章《楞严经》的身心论,主要从身心关系、以及身心合一之“我”的角度出发,集中来探讨身心问题的实质,得出五蕴和合而生的身和心,都是“假我”的表现,都是真如心的虚妄呈现。第二章《楞严经》的心物论,主要从心物关系角度出发,集中探讨真心自体与宇宙万有的显现关系,得出真心如来藏的本性虽空,但却融摄万法。第叁章《楞严经》的心性论,主要从心性的角度出发,集中探讨真妄的体性之辨别、真心的特质、以及心性自体等问题,并且将空性与中道思想渗透于真心的体性问题之中,得出众生执着的妄心只是对真心的错误呈现,并无独立完整的自体,真妄本是一如且无任何分别。然而,从究竟层面讲,本觉真心空寂的特质,并非言语和思维所能概括,必须通过生命主体的实践修证,方能体悟到真心思想所蕴含的内在价值。(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5-01)

卞景[6](2019)在《《楞严经》的“真心”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楞严经》的内容丰富博大,融和了中观、唯识、如来藏、密教等思想,历来有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本文试图以"真心"为切入点,来梳理《楞严经》中涉及的相关思想。《楞严经》认为,"妄心"为生死的根本,"真心"为涅盘的根本,由于众生不知道自身本具的常住真心,误将妄心当作本心,才会导致生死轮回。只有破除妄心、证得真心,才能超越生死轮回,达到涅盘寂静。证得真心的方法有很多,可以从六根入手来修习,其中以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最为殊胜。(本文来源于《中国佛学》期刊2019年01期)

曹磊[7](2019)在《苏辙与《楞严经》》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宋文人苏辙与佛教的关系较少为人关注。其实,苏辙奉佛虔诚笃实,尤其对《楞严经》体悟深刻透彻。《楞严经》的独特义理化解了苏辙的身心之痛,并对其文艺思想产生重要影响。苏辙注重心性涵养的诗学观以及"思无邪""无心为文""文气说"等理念的形成,均与对《楞严经》的深刻体悟密切相关。该经可谓考察苏辙思想的重要视角。同时,其对苏轼、苏辙所产生的不同影响也折射出二人对待佛教的不同态度。(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任文岭[8](2018)在《赵孟俯行书《楞严经叁阿难赞佛偈》卷鉴藏及相关问题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赵孟俯行书《楞严经叁阿难赞佛偈》卷是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赵氏极晚年行书大字代表作品,历经卞永誉、陆时化及陆愚卿父子、孙汝梅、冯公度等人鉴藏,是历来公认的赵孟俯真迹。然而,长期以来,并没有人对此卷进行过专门研究,对于此卷的鉴藏流传也并未进行系统梳理_。有鉴于此,本文拟从梳理此卷的鉴藏流传入手,并结合赵孟俯其他相关作品,对与此卷有关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与考究,以求诸于方家指教、斧正。(本文来源于《美术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嵇海燕[9](2018)在《赵孟俯《楞严经》的技法探析和在创作中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赵孟俯行书主要先学二王,后学李邕,本文通过赵孟俯晚年代表作《楞严经》与王羲之的作品《兰亭序》和李邕的作品《云麾将军碑》分别进行对比,从用笔、结字、行气和章法四个方面进行大量的图片对比分析,找出《楞严经》的技法师承。同时由赵孟俯的自身经历、时代背景、个性特点形成的他自己具有个性的书法技法也体现在了《楞严经》作品中。他师承的技法与个性技法这两方面共同构成了《楞严经》的主要技法。对《楞严经》的用笔、结字、行气和章法四个方面技法特点进行探源与总结,旨在对该作品的技法特点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在创作中进行思考与运用。在创作时,根据所要创作品审美表达的需要,对《楞严经》的笔墨语言进行细致分析,选择运用,来取得想要的作品效果。受《楞严》一些枯白墨色的启发,笔者还在创作中试着将枯润对比强烈的用墨方式在全篇进行运用,每蘸一笔墨都写多字,每行中都体现浓笔与枯笔,由浓到枯的过渡,使整幅作品都枯浓相济,形成虚实变化,在温润中夹着苍茫之感。(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8-05-28)

孔宁博[10](2018)在《《楞严经》之修证略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的主要内容是阐述和分析《楞严经》的修证思想。此经理行共阐,重心所在为修证。其修证可略分为顿、渐二门,其中相应于渐机者为渐次修证法门,以解悟为修证之始;相应于顿机者为圆顿修证法门,证悟之时即为修证。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首先通过对《楞严经》的经题全称也即全经纲要的分析以及经题全称与经文内容的对应,说明了《楞严经》的主体结构与内容。然后借用《大乘起信论》之“体、相、用”的模式阐释《楞严经》的核心义理。第二章是论证修证的原理。首先论述修证的原因是常人学修佛法多偏闻、思而忽略修证,因而导致易为文言或意识所拘;或者偏慧少定,常随业习流转不得解脱自在。如此皆难深入而通达佛法,可见修证的重要。其次,论述六根是生死轮转的根结,也是证得菩提涅盘的关键,并需于六根中选择其一作深入修证。第叁章是阐述《楞严经》渐次修证的正修法门——耳根圆通法门。首先说明《楞严经》选择耳根圆通法门的原因,不仅是因为此法门最适宜其所被修证根机,也因耳根于十八界中有余界所不可及的优点。其次,从一心真如所具的智慧、慈悲两方面论述为何修证耳根圆通法门的前提是发自他两利的菩提心。最后是阐释正修耳根圆通法门的大略次第:第一阶段离尘脱根,证得人我空性,超越世间法;第二阶段证得法我空性,超越出世间法;第叁阶段,人空法空皆离,证无生法忍,超越世间出世间法。第四章是论述圆顿修证法门。首先对顿、渐之分的因缘作一说明,即顿、渐之别并非佛法实有顿、渐的不同,只是于人未证悟时随其根机之别而假立顿、渐二门。其次,论述圆顿修证法门的内涵,即只要无执取之心,悟即修证,无固定法门可修,因于悟者一切行持皆是其平常日用。此平常日用可假名为修证,为无修证之修证,因悟者无有、无修证的执心,所以于其无顿无渐也可立顿立渐。(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5-01)

楞严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佛教在晚明士林甚为流行,性灵文学思潮即是文人习佛的产物。竟陵派在明末清初影响很大,其佛学却向来为研究者轻视。钟惺标举"古人精神"以救晚明诗坛公安派矫枉与复古派因袭的双重流弊,实根柢于《楞严经》及如来藏思想。如来藏即众生本来所有之佛性真如。佛性真如的形上性质使"古人精神"得以为文学古今通变提供依据:永恒性使今人与古人有遇合的可能,遍在性则要求个体具备独立意志。主体的理想状态是消灭妄想、回归心体虚净,从而与万物精神感通,最终成就涵容广大的"厚"。钟惺的《楞严经如说》在明末清初评价甚高,但通常对竟陵文学"幽深孤峭"的风格评判有悖其思想旨趣,"古人精神"实有开发世人心灵以感通万物生机的意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楞严经论文参考文献

[1].凌幸安.论《楞严经》对《老子》诠释的影响[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李瑄.《楞严经》与竟陵派文学思想的指归[J].文艺研究.2019

[3].王璇.憨山德清《楞严经通议》研究[D].西北大学.2019

[4].袁蜜.《楞严经》虚词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5].赵宏杰.《楞严经》真心思想之探赜[D].贵州大学.2019

[6].卞景.《楞严经》的“真心”思想[J].中国佛学.2019

[7].曹磊.苏辙与《楞严经》[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8].任文岭.赵孟俯行书《楞严经叁阿难赞佛偈》卷鉴藏及相关问题考[J].美术学报.2018

[9].嵇海燕.赵孟俯《楞严经》的技法探析和在创作中的运用[D].扬州大学.2018

[10].孔宁博.《楞严经》之修证略论[D].吉林大学.2018

标签:;  ;  ;  ;  

楞严经论文-凌幸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