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碎化论文-刘宏曼,王梦醒

细碎化论文-刘宏曼,王梦醒

导读:本文包含了细碎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麦,技术效率,土地细碎化,土地质量

细碎化论文文献综述

刘宏曼,王梦醒[1](2019)在《土地细碎化和土地质量是否影响小麦技术效率——基于山东省小麦种植户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小麦是我国重要的口粮之一,提高小麦的技术效率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测算小麦技术效率的基础上,找出影响小麦技术效率的关键因素,为保障国家口粮安全提供参考。[方法]基于调研数据,运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以及一步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构建计量模型分析土地细碎化和土地质量对小麦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全部样本的技术效率差距较大,规模经营农户的技术效率高于小农户,农户技术效率最高的种植面积为6. 7~33. 3hm2,代表小麦种植的适宜规模。从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来看,土地细碎化程度和土地质量都对小麦生产的技术效率产生显着影响。[结论]为了提高小麦的技术效率,应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创新土地流转形式,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深入开展土地质量调查,因地制宜地选择土地修复路径;实行精准补贴,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期刊2019年09期)

王鑫,阳利永[2](2019)在《丘陵山区耕地细碎化对农户耕作纯技术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数据包络分析和线性回归模型,深入研究经营耕地细碎化对农户耕作纯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耕地细碎化对农户耕作纯技术效率有显着负向影响;家庭务农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机械化耕作和家庭农业纯收入、经营耕地质量分别对耕作纯技术效率有显着负向和正向影响。为提高农户耕作纯技术效率,可从降低耕地细碎化水平、加大农业技术培训力度和提高耕地质量叁方面入手。(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期刊2019年24期)

曹帅,金晓斌,杨绪红,项晓敏,徐翠兰[3](2019)在《农用地整治对耕地细碎化影响的多维评价:方法与实证》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中国农用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离的产权特征,综合耕作地块状况、土地权属构成和规模经营程度叁方面要素,构建涵盖地块、农户和村组的多维耕地细碎化评价体系,对典型土地整治项目进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1)通过土地整治提高了耕作地块规模,改善田间基础设施,案例区田块细碎化评价值由0.45下降到0.40,细碎化程度由一般降低为轻度;2)通过土地整治增加了耕作便利程度,促进农地规模经营,案例区经营细碎化评价值由0.91下降到0.71,细碎化程度由严重降低为轻度;3)由于案例区在整治中未进行大范围土地权属调整,故权属细碎化状况未发生显着改变,权属细碎化评价值由0.23下降到0.22,细碎化程度由较轻降低为轻度;4)为进一步提升土地整治效益,应积极推动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扩大农地规模经营比例,彰显"土地整治+"综合效果,共同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王海娟,胡守庚[4](2019)在《土地细碎化与土地流转市场的优化路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化背景下农民大规模流动产生人地分离现象,如何发挥土地流转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和发展现代农业方面的作用,是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将土地细碎化问题纳入土地流转制度分析框架中,发现:土地自发流转市场存在土地细碎化问题,主要包括农民的土地流转意愿差异性问题、农民机会主义行为问题和高额交易成本问题;一些农村地区在个体产权基础上形成合作型土地市场,降低了交易成本,但土地流转市场仍然面临土地流转意愿差异性问题和机会主义行为问题;有部分农村地区在集体产权基础上形成集体型土地市场,可以在农民没有完全转移的情况下克服土地细碎化问题和匡正"市场失灵"。我国可以充分利用集体土地制度的制度功能克服土地细碎化问题,建立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土地流转制度。(本文来源于《学术研究》期刊2019年07期)

孙晓兵,孔祥斌,温良友,胡莹洁[5](2019)在《华北集约化农区耕地细碎化特征及其整治模式研究——以河北曲周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准确地揭示耕地细碎化特征及其成因,因地制宜地构建耕地细碎化整治模式是降低耕地细碎化的重要手段。以华北集约化农区典型县域为研究区域,通过构建景观尺度和农户尺度耕地细碎化评价方法,在阐释耕地细碎化特征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耕地细碎化整治模式。结果表明:基于景观尺度和农户尺度的曲周县各乡镇耕地细碎化指标与耕地细碎化程度均具有显着的差异性,但耕地细碎化程度总体呈现由北向南依次递减的趋势,其中,曲周镇、河南疃镇和第四疃镇耕地细碎化程度较高,依庄乡耕地细碎化程度较低;基于自然细碎化和产权细碎化特征及其成因,构建以土地平整、农田水利和道路交通等土地整治工程与地块互换、地块合并和土地流转等土地权属调整方式为核心的耕地细碎化整治模式;耕地细碎化整治过程应以村集体为基本单元,重点突出农户的主体地位,还需通过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的总体控制、县级政府的指导落实、乡镇政府的沟通协调等过程。因此,耕地细碎化整治应针对细碎化类型从景观尺度和农户尺度进行综合评判,基于耕地细碎化成因从土地整治和权属调整角度进行耕地细碎化整治。(本文来源于《农业现代化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王海娟,胡守庚[6](2019)在《自主治理:一种中国农地细碎化治理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运用自主治理理论对中国农地细碎化治理实践进行实证分析,为破解农地细碎化困境提供一种新模式,揭示中国克服农地细碎化问题的制度优势。研究方法:实地调查法和归纳法。研究结果:(1)自主治理是一种有效克服农地细碎化问题的模式,侧重于解决小农户面临的土地细碎化问题,有效推进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2)农地细碎化治理也是公共事务治理,其理论基础是自主治理理论。(3)农地细碎化自主治理模式采取"农民主体、村社主导、政府引导"的组织化路径,形成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风险机制和违约机制,建立在集体土地制度和村民自治制度基础上。研究结论:自主治理模式能有效阐释农地细碎化治理实践,也可以揭示中国克服农地细碎化问题的独特效果,还为土地资源利用和农村公共事务治理提供了借鉴价值和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地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罗必良,万燕兰,洪炜杰,钟文晶[7](2019)在《土地细碎化、服务外包与农地撂荒——基于9省区2704份农户问卷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偏低、农地撂荒现象愈发突出。本文结合数理模型讨论了农业服务外包、土地细碎化和农地撂荒之间的关系,并利用我国9个省区2704份农户抽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土地细碎化会加剧农地撂荒的发生率;农业服务外包能够显着抑制农户对农地的撂荒行为;农业外包服务市场的发育能够显着降低因为土地细碎化而引发的农地撂荒的比率。因此,化解农地撂荒问题需要做出多方面努力:通过土地整治与地块互换推进农户土地经营的连片化;鼓励农户尤其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服务外包市场的发育以满足农户对外包服务的需求;合理调整农业布局与规模经营的支持政策,强化农业生产布局的组织化与生产性服务专业化。(本文来源于《经济纵横》期刊2019年07期)

陈远,廖小锋,张迅,潘伯娟,曹洋[8](2019)在《贵州省土地细碎化类型的分区与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贵州省土地细碎化整治的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聚类分析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对贵州省土地细碎化进行分区,并分析各分区的细碎化特征。【结果】黔中丘原盆地区土地细碎化程度最低,受石漠化影响较大,农业基础设施较完善,农业集约程度高;黔西高原山地区以坡耕地为主,垦殖指数达31%,石漠化比例达29.1%,极易造成水土流失;黔南山原中山低山区以山地为主,田高水低,垦殖率较低,农业基础条件差,农业生产力水平低;黔东南中山低山丘陵区地表起伏度较大,达1.30,以塝山梯田为主,农业人口比重达83.27%,户均耕地面积仅0.37 hm~2,社会经济条件差;黔北山原中山丘陵区耕地分散,梯田坡地占该区耕地面积的70%,中低产田占全区水田面积的85%,农业耕作条件较差;分区边界与二级行政区划边界具有一定程度的重合。【结论】贵州省的土地细碎化受地表起伏度影响较大,在土地整治时应做好耕作层剥离保护和再造土体结构。(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田红宇,冯晓阳[9](2019)在《土地细碎化与水稻生产技术效率》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6省468个水稻种植户微观调查数据,结合理论与实证考察土地细碎化对稻农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并分析土地流转、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其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调查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值为0. 742,技术效率偏低,且不同类型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差异明显;土地细碎化阻碍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提升,但充分考虑土地流转、农业社会化服务后抑制作用减弱;土地流转、农业社会化服务显着促进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而且对土地细碎化阻碍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显着的反向调节效应和联合调节效应。(本文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彭思卿,陈文波[10](2019)在《基于田块空间和权属信息的耕地细碎化MAVF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结合土地整治内容提出田块尺度多属性耕地细碎化评价体系,完善耕地细碎化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方法:以江西省乐平市双田镇高标准农田建设区上河村片为研究对象,选择影响农业生产效率和规模经营潜力的田块细碎化待整治特征为指标,采用AHP和MAVF法制定评价体系,测算研究区的细碎化程度。研究结果:(1)将田块空间信息迭加非空间权属信息后,基于多属性价值函数和权重测算得出251户农户细碎化指数最低为0.170,最高为0.870,中位数为0.469,平均数为0.493,细碎化指数呈现右偏态;(2)研究区耕地细碎化综合指数为0.493,细碎化程度处于中差水平.研究结论:基于田块空间和权属信息,采用MAVF法构建的田块尺度耕地细碎化评价指标体系,较传统耕地权属破碎评价指数更科学全面地反映了耕地细碎程度,本研究为完善耕地细碎化评价理论和实践应用提供一定帮助。(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地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细碎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数据包络分析和线性回归模型,深入研究经营耕地细碎化对农户耕作纯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耕地细碎化对农户耕作纯技术效率有显着负向影响;家庭务农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机械化耕作和家庭农业纯收入、经营耕地质量分别对耕作纯技术效率有显着负向和正向影响。为提高农户耕作纯技术效率,可从降低耕地细碎化水平、加大农业技术培训力度和提高耕地质量叁方面入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细碎化论文参考文献

[1].刘宏曼,王梦醒.土地细碎化和土地质量是否影响小麦技术效率——基于山东省小麦种植户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

[2].王鑫,阳利永.丘陵山区耕地细碎化对农户耕作纯技术效率的影响[J].南方农业.2019

[3].曹帅,金晓斌,杨绪红,项晓敏,徐翠兰.农用地整治对耕地细碎化影响的多维评价:方法与实证[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9

[4].王海娟,胡守庚.土地细碎化与土地流转市场的优化路径研究[J].学术研究.2019

[5].孙晓兵,孔祥斌,温良友,胡莹洁.华北集约化农区耕地细碎化特征及其整治模式研究——以河北曲周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9

[6].王海娟,胡守庚.自主治理:一种中国农地细碎化治理模式[J].中国土地科学.2019

[7].罗必良,万燕兰,洪炜杰,钟文晶.土地细碎化、服务外包与农地撂荒——基于9省区2704份农户问卷的实证分析[J].经济纵横.2019

[8].陈远,廖小锋,张迅,潘伯娟,曹洋.贵州省土地细碎化类型的分区与特征[J].西南农业学报.2019

[9].田红宇,冯晓阳.土地细碎化与水稻生产技术效率[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10].彭思卿,陈文波.基于田块空间和权属信息的耕地细碎化MAVF评价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9

标签:;  ;  ;  ;  

细碎化论文-刘宏曼,王梦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