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肌群论文-陈博,王芗斌,熊凤,杨凤娇,傅升星

下肢肌群论文-陈博,王芗斌,熊凤,杨凤娇,傅升星

导读:本文包含了下肢肌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骨关节炎,膝,表面肌电图,肌肉功能,综述

下肢肌群论文文献综述

陈博,王芗斌,熊凤,杨凤娇,傅升星[1](2019)在《膝骨关节炎患者登梯活动中下肢肌群肌电特征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膝骨关节炎患者在日常登梯活动中会因难度的增加,使下肢肌群出现异常的活化状态和激活模式,表面肌电图能客观定量反映神经肌肉的功能状态,对膝骨关节炎患者的异常步态分析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从膝骨关节炎患者登梯活动中下肢神经肌肉的肌电活动、活化状态和共激活模式等方面阐述表面肌电在膝骨关节炎患者步态分析中的具体作用与价值。(本文来源于《风湿病与关节炎》期刊2019年06期)

王林杰,张剑锋,李志利,王惠娟,陈文娟[2](2018)在《飞轮及杠铃力量锻炼对下肢肌群影响的肌电图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我国自主研制飞轮,比较飞轮和杠铃深蹲、提踵和硬拉对下肢和腰背部肌群肌电影响。方法 8名受试者立位用杠铃和仰卧位用飞轮完成10回合深蹲、硬拉和提踵,同步记录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胫前肌、腓肠肌、比目鱼肌和竖脊肌肌电,分析积分、均方根肌电及中位频率拟合斜率。结果与杠铃动作相比,飞轮深蹲向心段除股内侧肌和竖脊肌、离心段各肌群均方根肌电降低,离心段股直肌中位频率斜率降低;飞轮硬拉向心段除竖脊肌、离心段除股外侧肌和竖脊肌外各肌群均方根肌电降低。飞轮提踵向心段胫前肌、比目鱼肌、离心段股外侧肌中位频率斜率降低。结论飞轮深蹲和硬拉比杠铃锻炼运动单元募集和兴奋节律同步性降低,飞轮与杠铃提踵效果接近。(本文来源于《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期刊2018年05期)

李志远[3](2018)在《优秀运动员下肢肌群力量增加速率的评价法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和分析此前文献报道中力量增加速率(RFD:Rate of Force Development)的各种计算方法之间的关系;同时,探讨RFD与最大肌力、等速肌力以及各种跳跃能力的关系,从而开发运动员下肢肌群RFD的评价方法。方法:以日本筑波大学体育科学系9名高水平男子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让其进行负轻重量半蹲起(20kg, 40kg, 60 kg)以测得RFD,进行静力性半蹲起和等长性膝伸展运动以测取最大力量,进行等速性膝伸展运动(60, 180, 300°/s)测取不同角速度条件下的膝伸展力矩,进行各种跳跃运动(SJ:半蹲跳, CMJ:下蹲跳, RJ:反弹跳)以测取跳跃能力。采用皮尔森相关分析讨论不同计算方法下的RFD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得出RFD的最简便计算方法。同时,分析不同重量时测得的RFD值与最大力量、等动收缩条件下的各种肌力要素,以及与各种跳跃能力之间的关联性。结果:1)不同受试者负重半蹲起时的地面反作用力的时间序列曲线不同,但同一受试者20kg, 40kg, 60 kg重量间半蹲起的总发力时间在都0.15~0.2s区间内。而且,反作用力上升曲线在0-60ms的区间几乎相等;2)同一重量内和不同重量间半蹲起时的5种RFD计算方法间具有相关关系,考虑到简便性,将RFD1即峰值力与到达峰值时间的比值作为本研究中力量增加速率的指标;3)各种负重半蹲起时的RFD1与单腿和双腿的最大肌力间不存在相关关系。同时,RFD1与60o/s和180o/s角速度时的膝伸展力矩也无相关关系。但与300o/s高角速度条件下的膝伸展力矩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倾向;4)40kg负重半蹲起时的RFD1与RJ、CMJ和RJ跳跃高之间存在显着性正相关关系,60kg负重半蹲起时的RFD1与CMJ、RJ跳跃高以及RJ-index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倾向。5)RFD1与峰值力和到达峰值时间之间分别存在显着性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但峰值力与达到峰值时间之间仅在60kg半蹲起时存在负相关关系倾向。结论:采用40kg-60kg负重半蹲起,从中计算出的RFD1可以作为下肢肌群力量增加速率能力的有效评价方法。RFD1与需要较长时间的最大力量能力不同,有着与更加高速发力能力相类似的特征,可以反映各种跳跃能力的指标;同时可以采用40g-60kg之间的负重半蹲起来发展下肢肌群的快速发力能力,此重量约相当于受试者体重的60-85%,如果训练对象为体重较轻的男子或女子运动员时,可以根据体重大致推算出负荷重量。(本文来源于《第七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8-06-28)

史储瑞[4](2018)在《不同高度跳深练习对高校男子排球运动员下肢肌群影响的表面肌电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排球成为世界范围的热门运动,为在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就需要运动员具有较好的弹跳能力,保证其空中优势得以发挥,而跳深练习是锻炼下肢爆发力、提高弹跳能力的有效手段。经过对排球技术关键点的深入研究发现,运动员在起跳过程中的主要方式是纵跳,于是便将跳深与跳高相结合进行训练。跳深高度的选择对于运动员而言至关重要,在保证其爆发力得到训练的同时不致发生运动损伤。本研究通过对比在不同高度情况下跳深练习的肌群表面肌电数据,完成关于跳深高度与表面肌电关系的探索,并结合运动学分析得到最佳训练高度,以便帮助运动员科学训练,快速提高跳高能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利用16道便携式无线遥测表面肌电测试系统对十二名排球运动员的跳深练习进行记录和测试。进而完成对运动员下肢肌群表面肌电的测试工作以及运动员运动学特征的表征工作。研究结果:(1)跳深训练着地过程的缓冲时间以及蹬伸时间均随着跳深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而蹬伸时间与缓冲时间的比值却出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该比值最大值为1.326,出现在跳深高度为60cm时,这说明,该高度下,肌肉储存弹性能向机械能的转化率最高;(2)跳深训练再度起跳高度随着跳深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本研究测试的十二名排球运动员的再起跳高度的最大值为0.4m,该值出现在下落高度为60cm处;(3)跳深训练着地阶段,缓冲期大多数肌肉的表面肌电均方根值要高于同等跳深高度蹬伸期的RMS值,而且无论蹬伸期还是缓冲期,大部分肌肉的RMS值随着下落高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4)处于疲劳状态的运动员着地时间较长,且大部分肌肉的RMS值均较低。结论:(1)对不同运动员而言,跳深训练是有最佳高度的,具体至本研究的样本,身体素质相似的运动员的最佳跳深高度为40-60cm;(2)在不同高度的跳深训练中,大多数肌肉表面肌电活动水平会随着跳深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当达到最大值后又会随着跳深高度的增加而下降;(3)运动员的身体状态会直接影响训练的效果,如果运动员处于疲劳状态,那么其爆发力训练效果将会受到消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6-01)

黎小雅[5](2017)在《下肢肌群综合训练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下肢肌群综合训练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观察组给予下肢肌群综合训练,对照组仅给予股四头肌训练,疗程为3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治疗后Lysholm评分则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屈、伸肌峰力矩(PT)及总功量(JW)、平均功率(AP)、伸屈肌单次最大作功量(MRTW)改善程度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肌群综合训练能有效降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膝部肌群力量,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本文来源于《按摩与康复医学》期刊2017年16期)

李劲,褚梅花,梁宗辉,奚剑英,朱雯华[6](2017)在《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B型下肢肌群MRI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B型(Limb Girdle Muscle Dystrophy 2B,LGMD 2B)国内腿部影像学表现报道罕见,本研究旨在对LGMD 2B腿部MRI的表现进行分析,总结其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辅助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病理或(和)基因确诊的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B型患者大腿和小腿MR资料,根据Mercuri等在2007年提出标准对肌肉MRIT1WI序列进行肌肉脂肪替代评分:0期:正常;1期:散在小斑片状异常信号;2a期:数个小片状异常信号融合,受累<30%;(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五次全国学术大会暨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2017年学术年会暨《医学影像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期刊2017-07-14)

李劲,褚梅花,朱雯华,罗苏珊,赵重波[7](2017)在《Dysferlin肌病下肢肌群MRI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国人群不同临床亚型的dysferlin肌病的下肢肌肉MRI特点。方法对42例经免疫印迹或DYSF基因确诊的dysferlin肌病患者按临床亚型分组:①下肢远端后群起病的Miyoshi肌病(MM);②近端起病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B型(LGMD2B);③下肢远端前群起病的远端前群肌病(DACM);④运动不耐受或无症状高CK血症。根据Mercuri等在2007年提出标准对肌肉M RIT1WI序列进行肌肉脂肪替代评分:0期:正常;1期:散在小斑片状异常信号;2a期:数个小片状异常信号融合,受累<30%;2b期:数个片状异常信号融合,受累30~60%;3期:模糊期,数个肌群信号异常,边界不清;4期:终末期,脂肪或结缔组织替代,仅残留筋膜、神经、血管。为了便于统计,将0期定为0分,1期为1分,2a期为2分,2b期为3分,3期为4分,4期为5分。以系统聚类法将大、小腿主要肌肉各分3组。结果在大腿层面,dysferlin肌病的MRI受累缺乏特异性,前后组肌群均可受累,而股直肌、缝匠肌及股薄肌回避;在小腿层面,受累最明显的为比目鱼肌,其次为腓肠肌,形成叁明治样结构。42例患者中14例为Miyoshi肌病,24例为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B型,两组的肌群受累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4例临床症状前期患者(2例无症状高CK血症及2例运动不耐受患者)中3例STIR提示小腿后群肌水肿,以比目鱼肌最明显。其大小腿肌肉脂肪化评分与病程(rs=0.732,P=0.000)及GM-W评分呈正相关(rs=0.485,P=0.001)。结论中国人群中,dysferlin肌病的两大亚型LGMD 2B和MM患者下肢肌群MRI受累模式无显着差异:大腿层面股直肌、缝匠肌及股薄肌回避;小腿层面呈特征性的叁明治样改变。Dysferlin肌病的肌肉M RI受累模式有助于疾病鉴别和症状严重性随访。(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五次全国学术大会暨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2017年学术年会暨《医学影像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期刊2017-07-14)

赵之光,魏文哲[8](2016)在《超低温暴露前后下肢肌群和脑部血容量等血氧参数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通过近红外技术监测超低温暴露前后下肢肌群以及脑部组织中氧饱和度(TOI)和血容量(△tHb)的变化,了解低温暴露前后肌肉内氧的供给和利用、推测局部肌群以及脑部血容量的变化以及人体对低温刺激的生理反应,观察低温刺激下"局部肌群血液二次再分布"情况,进一步深入了解超低温冷疗的工作机理以及人体对不同超低温暴露后的反应,为运动(或比赛)前预冷却、训练(或比赛)后的促恢复的应用提供更多的实验依据。研究方法:以8名健康男性为实验对象,分别在常温以及在-60℃、-110℃、-130℃、-150℃四种低温暴露刺激下,观察超低温暴露前(持续90s)、暴露中间(持续150s)以及暴露结束后回到常温环境后(持续360s),下肢主要肌群和脑部的血氧参数的变化,血氧参数包括TOI(血氧饱和度=ΔHbO_2/ΔtHb)、ΔtHb(总血红蛋白量=ΔHb+ΔHbO_2),ΔHb(局部组织中还原血红蛋白浓度)、ΔHbO_2(局部组织中氧合血红蛋白浓度)。将上述4种低温环境下与常温下的所采集的血氧参数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冷疗前下肢肌群和脑部的血容量和氧饱和度保持平稳,进舱冷疗后开始迅速下降,大约在90-110s左右时达到最低值,冷疗结束后上升并在100-120s左右超过冷疗前值。在4个低温环境下,下肢肌群的血容量达到的最低值都显着低于常温环境,而且所受刺激的温度越低,下肢肌群的血容量达到最低值所用的时间越长,血容量的下降值越大,而且出舱后血容量恢复到最大值所用时间以及血容量的变化幅度也越大。脑部的血氧饱和度在常温下远高于下肢,在4个低温环境下,出现了同下肢肌群相类似的反应,低温刺激后脑部的血氧参数指标都出现了下降,脑部的血容量达到的最低值都显着低于常温环境,且温度越低,下降幅度越大,其中在-150℃时脑部的血氧饱和度出现了最低值65.9%,但仍远高于56%的脑氧安全基线。研究结论:(1)下肢肌群和脑部的血容量在超低温暴露过程中的下降幅度、达到最低值所需时间和冷疗结束后相关指标恢复到的最大值、达最大值所需时间均与温度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为保证效果,低温暴露持续时间不能低于110 s。超低温冷冻后到比赛之间的间歇时间至少需2分钟。(2)超低温冷冻过程中脑部血容量的变化与国外相关文献的推测结果相反,因此,还需要通过测试肝脏等其它内脏器官在低温刺激下的(本文来源于《第四届(2016)全国运动生理与生物化学学术会议——运动·体质·健康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6-10-21)

梁雷超,危小焰[9](2013)在《不同负重方式进行全身振动力量训练下肢肌群表面肌电活动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比较以屈膝静蹲、半蹲起、深蹲起叁种方式负荷相同重量进行全身振动力量训练时下肢肌群表面肌电活动特征,为全身振动力量练习负重方式的选择及其更加合理的应用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在查阅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选取14名无训练史的健康男性受试者为研究对象。负荷30%BW重量,采用随机的方式分别以屈膝静蹲(膝关节角度为120°)、半蹲起、深蹲起叁种方式附加频率为25Hz,振幅2mm的(本文来源于《第十六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CABS 2013)论文集》期刊2013-10-22)

朱清华[10](2013)在《SD大鼠腰丛解剖及其对下肢肌群支配的电生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工业和交通的迅速发展,各种高能量损伤所致的骨盆骨折有逐年递增的趋势。骨盆后环不稳定,如骶骨骨折或骶髂关节脱位易伴发骶神经损伤。一旦一侧骶神经受损,病人将出现同侧下肢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伴膀胱功能及性功能不全障碍。然而,采用保守治疗或手术切开、神经减压治疗骶丛撕脱伤,疗效不佳,是临床棘手的难题。神经移位修复骶丛撕脱伤,是近年来人们探索治疗骶丛撕脱伤的热点。本实验以SD大鼠为研究对象,先进行SD大鼠腰丛的大体解剖,通过解剖观察发现:SD大鼠腰丛与人类腰丛不同,SD大鼠有L1-L86对腰神经根,而人类只有L1-L55对腰神经根。通过电生理的方法研究大鼠腰丛对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胫前肌和叁头肌的权重支配,结果发现L2对下肢肌肉运动支配最小,从电生理的角度看,可使用健侧L2为神经动力源,移位修复骶丛撕脱伤。第一部分SD大鼠腰丛的解剖分析目的:通过对SD大鼠腰丛的解剖分析,为进行腰丛的电生理定位实验奠定基础。方法:选用15只成年SD大鼠(雌雄不限),利用10%的甲醛灌注,对SD大鼠腰丛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SD大鼠腰神经根共有6对,其中L2-4组成股神经支配股四头肌,L5-6组成坐骨神经支配股后肌群。腰神经前根较细,后根较粗,腰神经前、后根出硬膜后,有各自独立的硬膜囊包绕后直至后根神经节处。L1-L6自上而下逐渐增粗。结论:SD大鼠腰丛解剖特征与人类不同;人类腰丛有5对,而大鼠多了1对L6.第二部分SD大鼠腰丛对下肢肌肉支配权重的电生理研究目的:通过电生理的方法,研究大鼠腰丛对下肢肌肉的权重支配,从电生理的角度筛选出对下肢运动支配最小的神经作为动力源,为神经移位修复治疗骶丛撕脱伤奠定坚实的基础。方法:选用体重250-300g的成年SD大鼠共20只,解剖暴露腰丛,利用双通道肌电图仪记录下肢肌肉复合动作电位,对波幅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波幅数据以x±s表示,并进行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显着性意义。结果:刺激L2神经根,于下肢四组肌肉记录到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最大波幅平均值<1mV,以在股四头肌记录到的波幅峰值最高(P<0.05);刺激L3神经根,于股四头肌记录到的波幅峰值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1);刺激L4神经根,于下肢四组肌肉记录到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最大波幅平均值明显>1mV,其中又以在股四头肌、胫骨前肌记录到的波幅峰值显着高于股二头肌、腓肠肌(P<0.01);刺激15脊神经根,于股二头肌、腓肠肌记录到的波幅峰值显着高于高于其他各组。刺激L6神经根,于股二头肌、腓肠肌记录到到的波幅峰值显着股四头肌、胫骨前肌。结论: SD大鼠腰2神根经对下肢电生理支配权重比最小,也即对下肢肌肉运动支配影响最小,可以考虑作为动力神经源修复治疗骶丛撕脱伤。(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期刊2013-05-01)

下肢肌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采用我国自主研制飞轮,比较飞轮和杠铃深蹲、提踵和硬拉对下肢和腰背部肌群肌电影响。方法 8名受试者立位用杠铃和仰卧位用飞轮完成10回合深蹲、硬拉和提踵,同步记录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胫前肌、腓肠肌、比目鱼肌和竖脊肌肌电,分析积分、均方根肌电及中位频率拟合斜率。结果与杠铃动作相比,飞轮深蹲向心段除股内侧肌和竖脊肌、离心段各肌群均方根肌电降低,离心段股直肌中位频率斜率降低;飞轮硬拉向心段除竖脊肌、离心段除股外侧肌和竖脊肌外各肌群均方根肌电降低。飞轮提踵向心段胫前肌、比目鱼肌、离心段股外侧肌中位频率斜率降低。结论飞轮深蹲和硬拉比杠铃锻炼运动单元募集和兴奋节律同步性降低,飞轮与杠铃提踵效果接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下肢肌群论文参考文献

[1].陈博,王芗斌,熊凤,杨凤娇,傅升星.膝骨关节炎患者登梯活动中下肢肌群肌电特征的研究进展[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9

[2].王林杰,张剑锋,李志利,王惠娟,陈文娟.飞轮及杠铃力量锻炼对下肢肌群影响的肌电图比较研究[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18

[3].李志远.优秀运动员下肢肌群力量增加速率的评价法开发[C].第七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摘要汇编.2018

[4].史储瑞.不同高度跳深练习对高校男子排球运动员下肢肌群影响的表面肌电分析[D].吉林大学.2018

[5].黎小雅.下肢肌群综合训练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7

[6].李劲,褚梅花,梁宗辉,奚剑英,朱雯华.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B型下肢肌群MRI特征分析[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五次全国学术大会暨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2017年学术年会暨《医学影像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2017

[7].李劲,褚梅花,朱雯华,罗苏珊,赵重波.Dysferlin肌病下肢肌群MRI特征分析[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五次全国学术大会暨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2017年学术年会暨《医学影像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2017

[8].赵之光,魏文哲.超低温暴露前后下肢肌群和脑部血容量等血氧参数的变化[C].第四届(2016)全国运动生理与生物化学学术会议——运动·体质·健康论文摘要汇编.2016

[9].梁雷超,危小焰.不同负重方式进行全身振动力量训练下肢肌群表面肌电活动特征研究[C].第十六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CABS2013)论文集.2013

[10].朱清华.SD大鼠腰丛解剖及其对下肢肌群支配的电生理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

标签:;  ;  ;  ;  ;  

下肢肌群论文-陈博,王芗斌,熊凤,杨凤娇,傅升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