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药敏论文-徐怡朦,杨亚冬,杨耿,宋勇飞,张文元

肿瘤药敏论文-徐怡朦,杨亚冬,杨耿,宋勇飞,张文元

导读:本文包含了肿瘤药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二维肿瘤模型,叁维肿瘤模型,3D生物打印,药敏试验

肿瘤药敏论文文献综述

徐怡朦,杨亚冬,杨耿,宋勇飞,张文元[1](2019)在《体外肿瘤模型在药敏试验及药物研发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迄今为止,许多研究已经促成癌症研究方式从传统的二维(2D)培养系统向叁维(3D)培养系统转变。研究人员认识到肿瘤不仅仅是肿瘤细胞增殖形成的肿块,还有处于动态变化的细胞外基质,以及基质、免疫细胞和内皮细胞相互作用所组成的高度复杂的组织。而肿瘤模型的药敏试验在指导临床用药及个体化治疗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2D、3D肿瘤细胞培养模型的研究现状、3D生物打印肿瘤模型的进展,以及在药敏试验和抗癌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和展望。(本文来源于《医学研究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刘艳红,李静,余孝其,王娜,刘媛[2](2019)在《肿瘤3D细胞模型在体外药敏实验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肿瘤个体化治疗中体内外模型差异的问题,明晰体外模型对药敏检测的影响。实验在体外建立肿瘤3D细胞模型,通过ATP生物荧光法(ATP-TCA)检测3D肿瘤细胞中ATP的含量,间接反映3D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5-FU和紫杉醇的敏感性。同时,通过Live/Dead细胞成像实验进一步研究化疗药物对3D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研究发现化疗药物5-FU和紫杉醇均可抑制HepG2和A549肿瘤3D细胞的生长,且紫杉醇对HepG2 3D细胞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5-FU。药物敏感性评价结果显示,HepG2 3D细胞对化疗药物紫杉醇中度敏感,对5-FU不敏感。A549 3D细胞对紫杉醇和5-FU均中度敏感。Live/Dead细胞成像结果进一步证实了PTX对HepG2 3D细胞具有明显的毒性。本实验为体外药敏检测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实验室研究与探索》期刊2019年03期)

董德芳[3](2019)在《基于微流控芯片对肿瘤细胞EMT与药敏性关联的单细胞可视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上皮细胞在特定的生理或病理情况下转变为间充质表型细胞的过程,称为“上皮间质转化”(EMT)。它不仅在胚胎发育和干细胞行为中起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循环肿瘤细胞(CTCs)表型变化的一个主要表现形式,在肿瘤转移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肿瘤细胞发生EMT后,细胞的骨架蛋白随之发生改变,上皮粘附分子EpCAM等蛋白表达缺失,降低了细胞之间的粘附,使细胞间距离增大,同时细胞的运动能力得到加强,具备了向远处侵袭和转移的能力。许多研究表明,肿瘤细胞发生EMT后,获得高度的侵袭性,同时,许多与药物代谢相关的基因被激活,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有所改变,这表明肿瘤细胞的EMT与耐药性显着相关。所以,研究肿瘤细胞的EMT对于判断肿瘤细胞的耐药性具有重要的作用。CTCs是一种新兴的液体活检的生物标志物,其检测分析能够作为肿瘤早期预防、药物敏感性测试及肿瘤复发监测等的有效手段。但是,CTCs数量稀少,常规方法对其细胞群体分析存在一定的难度,此外,CTCs还具有异质性,EMT是CTCs表型异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该过程动态、可逆,伴随临床治疗的每一个阶段。因此,对于单个循环肿瘤细胞EMT程度与药敏性关联的研究,能够为临床医学个性化诊疗提供可靠方案。综合上述问题,我们建立了一种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单细胞、高通量的分析方法,针对CTCs的EMT程度与药敏性进行荧光成像研究。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CTCs的特点,同时对CTCs的富集分选和分析进行了概述,简要描述了CTCs分选的多种方案,以及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表型等对CTCs进行分析检测的研究进展。第二章为基于微流控芯片对肿瘤细胞的EMT程度和药敏性关联的单细胞可视化分析研究。首先,我们构建了一个带有单细胞捕获微室的圣诞树结构芯片,成功完成了稀少细胞的单细胞捕获及芯片上细胞的培养,并通过在芯片上建立溶液浓度梯度,集成化的实现了细胞在芯片的捕获、刺激及原位标记过程,通过实时在线叁色荧光成像分析细胞表型及凋亡情况。随后,结合本课题组设计的分选芯片对血样中的CTCs进行分选并对单个CTCs的EMT程度和药敏性进行可视化分析。(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3-15)

胡嘉华,王海涛,刘志安,赵建华[4](2019)在《非小细胞肺癌胸水原代肿瘤细胞系建立及其药敏试验的临床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恶性胸腔积液肿瘤细胞的体外原代培养,检测其对常规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筛选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例经病理组织学确诊为NSCLC患者的恶性胸腔积液,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选后体外短暂培养以去除非肿瘤细胞成分,建立原代细胞系;使用MTT法检测肺癌常规化疗药物作用于肿瘤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与理论计算获得的血药浓度值(IC50 m)进行比较获得IC50绝对预测值(R),并将其与患者的临床实际疗效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20例恶性胸腔积液样本经预处理及培养4代后均能获得在体外稳定传代的原代肿瘤细胞系,巴氏染色证实其具有癌细胞特征,且显微镜下观察癌细胞纯度近乎100%。MTT法检测结果显示,使用R值时,能将超出测试浓度上限的无效IC50值进一步纳入疗效评估的有效范围;与其中具有完整化疗史的6例患者的实际疗效比对结果显示,当用R值在0.5~2.0和大于2.0分别预测实际疗效为疾病稳定和疾病进展时,其疗效预测的总体一致性为77%(10/13)。结论癌性胸水原代肿瘤细胞培养及其药敏检测在预测NSCLC患者的实际化疗疗效中具有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临床检验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包娜娜,王虎明,周宁,丽敏,李迎泽[5](2018)在《肺恶性肿瘤患者病原菌分布与药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我院2015年至2016年确诊肺恶性肿瘤患者的易患因素、菌种分布及药敏率。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10(例肺恶性肿瘤患者,采取回顾性的方法分析患者送检的痰、血等微生物样本,并对分离培养出的病原菌进行病原菌的分布以及药敏分析,药敏结果采用CLSI 2010标准判断,采用WHONET 5.6软件统计分析结果。结果 100例微生物标本培养出病原菌10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73株占69.5%,革兰阳性菌17株占16.2%,真菌20株占19.0%;革兰阴性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妥布霉素、亚胺培南等的耐药率最低,其次为克林霉素、头孢唑林、庆大霉素等,耐药率均<30 0%;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头孢唑林的耐药率均为0,其次为高浓度庆大霉素、高浓度链霉素、环丙沙星等。结论肺恶性肿瘤患者中病原菌的分布以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是其主要病原菌,没有显示严重耐药性,主要的危险因素为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在临床长期用药中,应根据患者药敏试验结果对抗菌药物进行合理选择,避免多重耐药菌株的产生。(本文来源于《第九届中国临床微生物学大会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论坛论文集》期刊2018-09-20)

王杰钦,游辅宇,彭青,高毅[6](2018)在《肿瘤药敏试验的最新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迄今为止尚未有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化疗是肿瘤非手术治疗中最常用的手段,然而由于肿瘤异质性的广泛存在,肿瘤多药耐药和治疗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为了避免化疗的盲目性,并提高化疗的有效率,基于肿瘤药敏试验的肿瘤个体化治疗方法应运而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演变,肿瘤药敏试验新方法层出不穷,总体呈现简单、快速、准确和可靠的发展趋势。国内外已先后开展了一系列临床试验,证实肿瘤药敏试验对于肿瘤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既往的文献并未将肿瘤药敏试验所涉及的培养方法和检测方法区分开来,容易造成概念混淆。因此,本文重新梳理了当下最为常用的几种肿瘤药敏试验方法,并着重介绍了叁维培养法以及新兴的生物发光法、荧光分析法和细胞电阻抗传感器技术等检测方法,以期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肿瘤药敏试验的最新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肿瘤》期刊2018年09期)

许朗,鲁大鹏[7](2018)在《北京地区老年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感染患者厌氧菌分布及药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感染患者厌氧菌分布及药敏分析,为临床相关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北京积水潭医院2013年7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感染患者370例,采集患者脓液标本,分离培养厌氧菌,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生物鉴定系统进行细菌鉴定。结果 370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感染患者中,颌下间隙感染228例,咬肌间隙感染70例,咽旁间隙感染36例,舌下间隙感染20例,颊间隙感染16例;370例患者共检出厌氧菌134株,数量从多到少依次为卟啉单胞菌46株,普雷沃菌36株,梭杆菌20株,消化性球菌16株,似杆菌10株,其他6株,其中前3种约占76.1%;主要厌氧菌对青霉素、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低,而对万古霉素、甲硝唑、亚胺培南及克林霉素耐药率较高。结论北京地区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厌氧菌分布以卟啉单胞菌、普雷沃菌及梭杆菌为主,对青霉素、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低,值得临床上借鉴。(本文来源于《国际检验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14期)

路万林,张宏[8](2018)在《胶滴肿瘤药敏检测技术与结直肠癌预后之间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胶原凝胶滴包埋肿瘤细胞培养法药敏检测技术(CD-DST)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统计2012年6月—2017年6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的311例结直肠癌患者,根据术后是否采用CD-DST推荐的化疗方案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为进行药敏试验并根据结果指导完成化疗患者132例(其中高敏感89例,低敏感43例),对照组为未进行药敏试验并根据NCCN指南完成化疗患者179例。统计患者年龄,性别,临床分期等基线资料,随访患者生存状态,统计各组患者总生存期。结果两组患者年龄(χ~2=0.651,P=0.42),性别(χ~2=1.225,P=0.268),T分期(χ~2=2.684,P=0.261)等基线资料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Ⅲ期患者中,实验组相对于对照组生存期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实验组患者3年生存率88.4%,对照组患者3年生存率60.2%。整体实验组中,高敏感组相对于低敏感组拥有更长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其中,高敏感组患者3年生存率94.2%,低敏感组患者3年生存率81.2%。结论针对Ⅲ期结直肠癌患者使用药敏实验技术指导患者结直肠癌术后化学治疗,可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对结直肠癌个体化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系统医学》期刊2018年14期)

纪巧,陈丽,何远桥[9](2018)在《叁维组织药敏法在肿瘤个体化精准医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恶性肿瘤的化疗方案大多采用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临床实践指南推荐的标准化疗方案,因忽略了肿瘤内在固有的异质性,导致有效率低、毒副作用大、费用高等问题。因此,实现肿瘤"个体化精准医疗"是大势所趋。肿瘤患者进行化疗药物敏感性筛查,以期达到个体化精准给药,是"个体化精准医疗"的主要内容之一。叁维组织药敏法(Histoculture drug response assay,HDRA)是将手术切除或活检获取的活性肿瘤组织块经体外培养后,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的方法,不仅实验周期短,而且还保持了肿瘤组织的结构、异型性和微环境,与临床一致性较好,是一种比较有前景的肿瘤药敏检测技术。因此,本文就HDRA的发展历程、临床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做一综述。(本文来源于《实用肿瘤学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余婷玉[10](2018)在《穿膜肽标记的荧光素酶的构建及其在肿瘤体外药敏检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随着肿瘤发病率的不断上升,恶性肿瘤已成为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但临床上肿瘤患者的化疗仍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不同个体肿瘤组织对同一化疗药物或化疗方案反应性不同,即使同一病理类型及分期的肿瘤患者对同一化疗方案的敏感性也有一定差异。故肿瘤化疗疗效仍不理想。因此如何在患者化疗前检测出该患者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筛选相对有效抗肿瘤药物,避免化疗的盲目性及不必要的不良反应成为有效提高肿瘤化疗疗效的关键。其中对细胞内叁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的分析可以揭示细胞对不同治疗方法的反应,对于个体化医疗很重要。在本研究中,我们研发了细胞穿膜肽(cell penetrating peptides,CPPs)标记的荧光素酶(TAT-LUC)用于体外肿瘤细胞化疗敏感性测定。方法:1、利用引物(TAT-LUC)以含荧光素酶的质粒为模板PCR钓取基因,构建原核基因表达载体pET28a-TAT-LUC,转化BL21(DE3)后经IPTG诱导表达目的蛋白。2、利用镍离子亲和层析柱(Ni-NTA)纯化重组蛋白TAT-LUC。使用ATP标准溶液和肿瘤细胞评估重组蛋白的活性。另外在肿瘤细胞内ATP的检测中,利用动力学研究测定TAT-LUC进入细胞的最佳孵育时间。将未用穿膜肽标记的荧光素酶(LUC)测定细胞内和细胞外的ATP含量;同时,用传统的荧光素-荧光素酶法测定细胞裂解后释放出的细胞内ATP含量。将上述两种方法做对比进一步评估TAT-LUC的敏感性和可靠性。3、利用TAT-LUC检测四种肿瘤细胞(Skov-3/DDP,A549/DDP,MDA-MB-231,Huh-7)的体外化疗药物敏感性。同时与MTT检测法比较,评估TAT-LUC方法的检测性能。成果:1、成功构建含有穿膜肽标记的荧光素酶基因的重组质粒pET28a-TAT-LUC,同时目的蛋白TAT-LUC在BL21(DE3)中表达成功。并且在含Mg~(2+)浓度为50 mM的LB培养基中将大肠杆菌培养至OD600为0.6时加入终浓度为0.5 mM的IPTG,22℃诱导16 h可获得大量高活性的TAT-LUC。2、用于表达TAT-LUC的表达载体pET28a含有六个组氨酸标签,利用该特点采用了Ni-NTA柱纯化目标蛋白的方法从经IPTG诱导后重组大肠杆菌中纯化出目的蛋白TAT-LUC。对于游离的ATP的测定,相比LUC(R~2=0.993),TAT-LUC在整个ATP浓度范围内的发光强度相对较低但TAT-LUC的灵敏度仍足以检测小于10 nM的ATP并且与ATP浓度成强相关性(R~2=0.994)。对于细胞内ATP的测定,用LUC处理测得的发光强度显着低于TAT-LUC。TAT-LUC在加入培养基2 min后可以进入肿瘤细胞,其活性与细胞数量成正相关(R~2=0.997)。另外,传统的荧光素-荧光素法酶测定裂解细胞后提取的ATP能够最低检测100个细胞(R~2=0.996),并且在整个细胞数量范围内传统的荧光素-荧光素酶测定法发光强度相对较低。相比之下,TAT-LUC可以检测至少40个细胞的细胞内ATP。结果表明TAT-LUC对于活细胞内ATP的测量是一个可靠和敏感的工具。3、TAT-LUC成功检测了4种肿瘤细胞(Skov-3/DDP,A549/DDP,MDA-MB-231,Huh-7)的化疗药物敏感性,并且通过与MTT法检测的化疗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进行对比,证明了TAT-LUC法的可靠性。结论:成功创建了一种融合蛋白即穿膜肽标记的荧光素酶TAT-LUC。与LUC相比,TAT-LUC能够穿透细胞膜进入细胞。TAT-LUC方法具有很好的灵敏度,可以检测低至10 nM的ATP或40个肿瘤细胞。TAT-LUC法进一步分析了四种肿瘤细胞(Skov-3/DDP,A549/DDP,MDA-MB-231,Huh-7)的化疗药物敏感性,证明其对于肿瘤体外药敏检测的可靠性和敏感性。TAT-LUC法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快速直接测量活细胞内的ATP含量而无需裂解细胞,避免因细胞裂解造成潜在的ATP降解及丢失。单个或很少的肿瘤标本也可用于药物敏感性检测,大大提高了检测速度。此外,TAT-LUC可实时反映肿瘤的耐药性,提高检测效率,有利于癌症化疗个性化的实现。(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4-01)

肿瘤药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解决肿瘤个体化治疗中体内外模型差异的问题,明晰体外模型对药敏检测的影响。实验在体外建立肿瘤3D细胞模型,通过ATP生物荧光法(ATP-TCA)检测3D肿瘤细胞中ATP的含量,间接反映3D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5-FU和紫杉醇的敏感性。同时,通过Live/Dead细胞成像实验进一步研究化疗药物对3D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研究发现化疗药物5-FU和紫杉醇均可抑制HepG2和A549肿瘤3D细胞的生长,且紫杉醇对HepG2 3D细胞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5-FU。药物敏感性评价结果显示,HepG2 3D细胞对化疗药物紫杉醇中度敏感,对5-FU不敏感。A549 3D细胞对紫杉醇和5-FU均中度敏感。Live/Dead细胞成像结果进一步证实了PTX对HepG2 3D细胞具有明显的毒性。本实验为体外药敏检测提供了新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肿瘤药敏论文参考文献

[1].徐怡朦,杨亚冬,杨耿,宋勇飞,张文元.体外肿瘤模型在药敏试验及药物研发中的应用[J].医学研究杂志.2019

[2].刘艳红,李静,余孝其,王娜,刘媛.肿瘤3D细胞模型在体外药敏实验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

[3].董德芳.基于微流控芯片对肿瘤细胞EMT与药敏性关联的单细胞可视化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9

[4].胡嘉华,王海涛,刘志安,赵建华.非小细胞肺癌胸水原代肿瘤细胞系建立及其药敏试验的临床应用价值[J].临床检验杂志.2019

[5].包娜娜,王虎明,周宁,丽敏,李迎泽.肺恶性肿瘤患者病原菌分布与药敏分析[C].第九届中国临床微生物学大会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论坛论文集.2018

[6].王杰钦,游辅宇,彭青,高毅.肿瘤药敏试验的最新研究进展[J].肿瘤.2018

[7].许朗,鲁大鹏.北京地区老年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感染患者厌氧菌分布及药敏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

[8].路万林,张宏.胶滴肿瘤药敏检测技术与结直肠癌预后之间的关系[J].系统医学.2018

[9].纪巧,陈丽,何远桥.叁维组织药敏法在肿瘤个体化精准医疗中的应用[J].实用肿瘤学杂志.2018

[10].余婷玉.穿膜肽标记的荧光素酶的构建及其在肿瘤体外药敏检测中的应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8

标签:;  ;  ;  ;  

肿瘤药敏论文-徐怡朦,杨亚冬,杨耿,宋勇飞,张文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