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生物学效应论文-刘春晖,于立伟,张林,李新海,王振华

空间生物学效应论文-刘春晖,于立伟,张林,李新海,王振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空间生物学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玉米,空间诱变,齐319,子粒营养品质

空间生物学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刘春晖,于立伟,张林,李新海,王振华[1](2016)在《玉米自交系齐319空间诱变系的生物学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两份玉米子粒类型空间诱变系SP-M1、SP-M2以及野生型玉米自交系齐319为试验材料,对田间农艺性状、穗部性状、子粒的营养品质性状和胚乳内部显微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两个诱变系在株高、穗位高、粒长、百粒重等田间农艺性状和穗部性状上发生显着或极显着变异,且变异方向不同,SP-M1和SP-M2赖氨酸含量显着高于野生型,SP-M2淀粉含量显着高于野生型,蛋白质含量显着低于野生型。2个诱变系与齐319在胚乳边缘组织、胚乳内部组织、淀粉粒、基质蛋白等结构存在差异,淀粉粒的组成比例和排列顺序是影响胚乳超微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6年02期)

蔡伟明,张涛[2](2016)在《微重力植物生物学效应及其微重力信号转导研究/空间植物信号转导实验装置》一文中研究指出微重力条件下生长的植物,其细胞壁代谢会发生变化。如木质素等和次生壁相关的代谢下降。这些可能和微重力条件下,植物需要的支撑能力减少,出现了适应性的次生壁减弱现象。细胞壁的松弛,可能就是一种用进废退现象。因此,我们在这项空间科学项目中要研究的也是植物适应性机制(本文来源于《力学与实践》期刊2016年02期)

豆丽萍,穆妮妮,张彦山,马杰[3](2015)在《鸡冠花种子空间诱变的生物学效应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羽状鸡冠花(Celosia cristata)航天搭载后,M0代的诱变材料出苗率较对照增加了约20%,株高略有增长、叶片变大、冠幅增加。M1代主要出现了几种变异类型:茎变异、花型变异、花色变异和分支变异等。其中茎变异的植株,茎为扁平状,而对照则为圆柱状;花型变异有中部以上为头状,中部以下为羽状花序、整个花序类似扇圆形等;花色花型变异株,花型类似头状,花色由黄色渐变为浅绿色;花色分支变异株从茎顶端分为2支,花色由黄色渐变为浅绿色;几乎所有变异株都有矮化现象。(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通讯》期刊2015年11期)

高英[4](2015)在《空间辐射与微重力的协同生物学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空间辐射和微重力作为空间特有的环境诱发人体损伤机制一直是该领域的前沿问题。关于两个空间环境是否有协同效应一直没有定论。为从生物个体层面上解析空间辐射和微重力间的协同生物学效应关系及其参与的功能基因和miRNA,本研究利用“神舟八号”飞船中设定的固定培养装置(含微重力和空间辐射的综合环境)、1g离心培养装置(抵抗微重力的空间辐射环境)及地面对照装置,对野生型、dys-1突变株(微重力感受缺陷型)和ced-1突变株(辐射损伤修复缺陷型)dauer期线虫进行了16.5天空间飞行和地面对照样品的处理,飞行后对每个处理组收集约2000只线虫进行mRNA和miRNA表达芯片处理,并对功能基因组特征、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空间综合环境比空间辐射环境,诱导了近两倍多的功能基因组表达变化,主要涉及蛋白质磷酸化/去磷酸化、组氨酸代谢及DNA修复和信号转导通路的基因变化;空间辐射环境诱导了物质代谢和生长发育过程相关功能基因表达变化。这些变化在重力感知缺dys-1突变体中明显减弱,但增加了参与脂类、氨基酸及糖类代谢过程的基因变化。说明在16.5天空间飞行中,微重力是一个主要空间逆境诱因,其诱导的生物学效应需要生物个体的重力感受机制参与。通过比对野生型线虫,发现辐射敏感性相关的ced-1突变体对两种空间环境的处理都影响了蛋白质磷酸化/去磷酸化过程相关功能基因的变化,而空间综合环境还诱导了胞外基质构建过程和DNA修复通路变化,空间辐射环境诱导了AKT相关信号通路变化,提示ced-1基因突变增强了线虫对辐射损伤响应的敏感性。解析DNA损伤响应(DDR)过程转录组发现,微重力可能通过对DNA损伤信号感受/执行和传导功能基因的刺激,启动了DDR过程中更多的损伤和修复相关基因的变化。ced-1基因的突变使得线虫在空间综合环境中启动了更多的DDR该过程中DNA修复和细胞凋亡执行基因的变化,而且miR-124,-80家族等miRNA也可能参与了调控。本研究从个体水平上解析了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对空间环境调控的分子机制,为空间环境对人类的健康风险评估和空间环境防护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大连海事大学》期刊2015-10-01)

董扬[5](2014)在《空间诱变对蒙农杂种冰草细胞生物学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深入研究植物空间诱变育种,比较经返回卫星搭载的蒙农杂种冰草干种子与未经搭载的对照种子细胞有丝分裂指数、细胞核畸变、染色体行为。结果表明:空间诱变促进了冰草种子根尖核畸变的产生,其中以单微核为主;空间诱变还导致其染色体畸变。(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05期)

李波,张弘睿,韩雪光,董扬,李红[6](2013)在《空间环境对蒙农杂种冰草的细胞生物学效应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空间环境对植物染色体的影响,试验采用返回式卫星搭载蒙农杂种冰草种子,进行常规染色体制片,比较其细胞有丝分裂指数、细胞核畸变、染色体行为的变化。结果表明:空间诱变促进了冰草种子根尖核畸变的产生,其中以单微核为主;空间环境还导致其染色体畸变。(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3年19期)

董扬[7](2012)在《空间诱变对蒙农杂种冰草生物学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以经卫星搭载的蒙农杂种冰草种子地面种植后株系为供试材料,对空间诱变蒙农杂种冰草株系的潜在产量、抗旱性、同工酶、显微超微结构和诱变种子根尖细胞的生物学效应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空间诱变对蒙农杂种冰草生物学效应的影响及诱变机理。为空间诱变牧草育种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干旱胁迫下35株诱变株系和对照的形态、生理指标测定,通过方差分析、权重系数和隶属函数进行综合判定,35株空间诱变株系潜在产量排序为:株系24>17>28>32>22>27>16>25>5>10>30>9>ck>19>31>1>35>29>21>12>6>8>7>15>33>14>26>4>18>3>2>20>23>11>13>34;抗旱性排序为:株系28>24>27>ck>21>31>5>22>33>8>17>7>30>25>15>23>11>32>29>16>9>26>4>20>34>19>12>18>35>6>10>14>13>3>2>1。2、对其中表现较好的10个高产、抗旱诱变株系和对照过氧化物酶、酯酶同工酶分析表明:诱变株系的酶带数、酶带活性强弱和带级变化明显,聚类分析表明:11份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294~0.957,平均0.643,遗传相似性变化较大。可聚为4类:株系5、22聚为一类;株系24、25聚为一类;株系28聚为一类;对照、17、27、30、31、32聚为一类。3、结合同工酶分析筛选出22、25、28叁株变异株系。其根、根茎,叶鞘、叶片的显微结构和叶片超微结构与对照的组织、细胞结构存在多种差异。空间诱变对冰草叶表皮毛、气孔数量、形态,细胞壁厚度,叶绿体、线粒体、维管束结构等产生明显的影响。4、空间诱变提高了蒙农杂种冰草种子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在有丝分裂间期出现了微核、小核、核出芽、核缢裂等多种类型的核畸变,单微核为主要的变异类型;分裂中期出现染色体断片、粘连等畸变类型;分裂后末期出现染色体单桥、双桥、多桥、落后、游离等畸变类型,且同一细胞内同时存在多种染色体畸变。(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大学》期刊2012-03-15)

张俊景,何沐新,贾少波,王丽云[8](2012)在《小白菜地紫跳的空间分布及其生物学效应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野外观察法和实验室培养法对小白菜地紫跳(Ceratophysella duplicispinosa)的空间分布及其与蔬菜菜叶的生物学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小白菜地、生菜地、菠菜地等环境中紫跳分布密度相对于其它土壤环境中较高;无论是在野外还是实验室条件下,所有紫跳都倾向分布于老菜叶或半腐败菜叶上或分布于环境土壤表面,而新鲜菜叶上几乎没有跳虫分布;紫跳在菜田丢弃菜叶快速分解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认为,小白菜地紫跳的存在不仅对小白菜无明显危害,而且能够加快老叶的分解,有利于土壤物质循环和能量流转。(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2年04期)

张建芳[9](2011)在《空间环境对须苞石竹SP_1诱变效应及突变体的生物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类号568 1 .5学号520084808四川农业大学硕」匕学位论文空间环境对须苞石竹SPI诱变效应及 突变体的生物学研究张建芳指导教师专业名称潘远智教授杨学军副研究员园林植物(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1-06-01)

郭亚华,谢立波,王雪,高永利,孟凡娟[10](2009)在《空间诱变对番茄的生物学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番茄种子进行空间搭载,并对后代进行分析检测。材料为92KF1(组培大黄,对照1)和96KF3(PannovyB8210,对照2)。将其进行卫星搭载,对获得的92KF1 SP_1和96KF3 SP_1以及在二代筛选出的变异株系KF94631 SP_2和KFB9 SP_2进行种子发芽率和幼苗长势测定,同时利用RAPD技术(本文来源于《庆祝中国园艺学会创建80周年暨第11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9-11-20)

空间生物学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微重力条件下生长的植物,其细胞壁代谢会发生变化。如木质素等和次生壁相关的代谢下降。这些可能和微重力条件下,植物需要的支撑能力减少,出现了适应性的次生壁减弱现象。细胞壁的松弛,可能就是一种用进废退现象。因此,我们在这项空间科学项目中要研究的也是植物适应性机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空间生物学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刘春晖,于立伟,张林,李新海,王振华.玉米自交系齐319空间诱变系的生物学效应分析[J].玉米科学.2016

[2].蔡伟明,张涛.微重力植物生物学效应及其微重力信号转导研究/空间植物信号转导实验装置[J].力学与实践.2016

[3].豆丽萍,穆妮妮,张彦山,马杰.鸡冠花种子空间诱变的生物学效应初步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2015

[4].高英.空间辐射与微重力的协同生物学效应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

[5].董扬.空间诱变对蒙农杂种冰草细胞生物学效应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4

[6].李波,张弘睿,韩雪光,董扬,李红.空间环境对蒙农杂种冰草的细胞生物学效应影响[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3

[7].董扬.空间诱变对蒙农杂种冰草生物学效应的影响[D].齐齐哈尔大学.2012

[8].张俊景,何沐新,贾少波,王丽云.小白菜地紫跳的空间分布及其生物学效应初报[J].北方园艺.2012

[9].张建芳.空间环境对须苞石竹SP_1诱变效应及突变体的生物学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

[10].郭亚华,谢立波,王雪,高永利,孟凡娟.空间诱变对番茄的生物学效应分析[C].庆祝中国园艺学会创建80周年暨第11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2009

标签:;  ;  ;  ;  

空间生物学效应论文-刘春晖,于立伟,张林,李新海,王振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