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基夏普论文-曾芸

贝基夏普论文-曾芸

导读:本文包含了贝基夏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精神分析,贝基,性格

贝基夏普论文文献综述

曾芸[1](2015)在《《名利场》女主贝基夏普性格形成的精神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名利场》女主角贝基夏普性格的形成原因,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出发探讨此种性格对其好友、丈夫、儿子的一些影响,以及我们能从贝基夏普身上学到的百折不挠、积极向上的品质,并且对其身上的过分利己而又不择手段的病态性格予以规避。这本书所描绘的社会现象与当今社会风气不甚相似,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5年20期)

邢婷婷[2](2013)在《女性批评主义视角下的维多利亚时期女家教形象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名利场》《简爱》《艾格尼丝格雷》都属于维多利亚时期家教小说的范畴,对它们本身的研究层出不穷。尽管如此,从女性批评角度对女家庭教师形象进行的研究还是较为少见。本文通过分析叁位女家庭教师形象,试图找出文学作品中这一职业对其心理及观念的影响。这一特定时期,女家庭教师这一特殊职业对叁位女主人公的性格和命运产生了强化作用。作为这一时期的女家庭教师缩影,她们都生活在男权社会环境下,职业相同,自然有很多共同之处。不过由于生活状况、性格等的不同,使得她们也有各具特色。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家庭背景也使她们命运迥异。由于身份的矛盾,家庭教师们通常会产生两种心理:一方面,经济地位和在雇主家中的生活状况使她们感到自卑;另一方面,所受的教育和毫不逊色于上层社会淑女的素质引发了她们的自傲情绪。她们时而极度自卑,需要周围人的同情;时而极度自负,用以补偿别人对自己的轻视。她们要同时忍受性别歧视和阶级剥削,是自卑和自傲的结合体。这种矛盾心理是父权社会的畸形产物。女主人公们都或多或少体现出这种复杂心理和内心的矛盾性。几乎时刻伴随她们的自卑是父权规则对其产生微妙影响的结果,而内心的自傲则是一种自我保护和女性反抗。她们各自的生活经历为之提供了很多传统女性身上所不具备的美好品质。叁位家庭教师代表了叁种反抗性格的女人。在维多利亚时期,男权社会的意识形态占据主要位置。女家庭教师不仅受到男性的压迫,也受到植根于男性思想的女性的压迫。大部分女性没有必要或没有能力工作,没有自己的思想,在婚姻中处于从属地位。叁位女家庭教师们所试图做的就是拒绝施加在她们身上的种种压迫。对她们来说,生存环境是严峻的,唯一的出路就是勇敢面对和自我保护。为了得到幸福,她们只能用强大的人格进行持续反抗。这是一种对男性地位的挑战。而对于处在低下社会地位的她们,反抗尤其显得难能可贵。不过,也由于她们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是“被迫”从事这一职业,一旦有机会变富有或进入更高的社会阶层,她们很有可能会有意或无意地回归到传统家庭模式中。在身处低阶层时,她们是男权系统的受害者,而当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好转、没有必要进行斗争时,她们的恨意可能逐渐褪色,态度可能转变。在本文中,作者将分析这叁位女家庭教师的困惑、挣扎及产生矛盾心理的原因。从以下叁个方面进行分析:事业观、生活态度、婚姻爱情观。女性的事业观体现在她们的言行和思想上,这是经济独立的基础和追求两性平等的保证。生活态度是一种对自我的尊重,体现出女性思想的自立性。追求爱情和婚姻对女性来说是人生重要的一部分,而一个具有女性主义思想的女性会与传统女性在这一方面有很大不同。尽管她们还有种种局限,这些形象仍是女性追求自由进程中亮丽的灯塔。(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3-04-10)

黄灿[3](2011)在《拉康镜像阶段理论视野下《名利场》中贝基·夏普的身份追寻》一文中研究指出威廉·梅克皮斯·萨克雷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之一,小说《名利场》是其代表作。该小说是一部展示人性真实与人类自我身份追寻的着作。本文以雅克·拉康镜像阶段理论为基础,探讨主人公贝基·夏普的身份追寻。首先,论文分析贝基身份追寻意识的觉醒。由于维多利亚时代门第观念和女性社会形象的限制,贝基对自身现有身份逐渐感到不满。平克顿学院,毕脱男爵家以及上流社会的叁段经历逐渐唤醒了她追寻新身份的意识。这种意识在这一阶段只是片段且破碎的,却加速了贝基追寻身份的步伐。同时,这种意识的出现和呈现状态与拉康前镜像阶段孩子意识的出现和状态基本相契合。其次,论文探索贝基追寻身份的历程。根据镜像阶段理论,对身份的追寻需要获得他人,尤其是母亲的认可。然而,贝基幼年丧母,导致其母亲形象的原始缺失,母亲的镜像作用分别投射到其他叁位女性角色身上,象征“家中天使”的爱米利亚,象征巨额财富的克劳莱小姐和象征高贵出生的吉恩夫人。然而,镜像毕竟是虚幻的,以致现实中对其的追寻总是寻而不得。最后,论文分析贝基在身份追寻中的迷失及其原因。拉康指出能否成功区分镜像(理想自我)和自我(真实自我)是后镜像阶段的关键所在。父权制度盛行的维多利亚时代,贝基的卑微出生,经济上的窘况,和时代对理想女性形象的要求阻碍了她的身份追寻。贝基精于算计,却收不到期许的回报,而暂时性的物质满足也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感,反而加剧了其精神的空虚。另外,她总是徘徊于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当真实自我越接近理想自我时,她意识到理想自我总是偏离了自己的初衷。因此,贝基的身份追寻只能以失败而告终。(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1-05-04)

姜丽[4](2010)在《浅析《名利场》中的贝基·夏普》一文中研究指出许多人通常认为贝基·夏普是不值得同情的,因为她不顾一切地想要挤入上流社会。事实上,贝基·夏普是19世纪文学作品中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角色,基于此,本文试对她进行一个更加全面的分析。(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文学研究)》期刊2010年09期)

贾巍巍[5](2009)在《《名利场》中贝基·夏普的女性主义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威廉·梅克皮斯·萨克雷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之一,其小说《名利场》一直被公认为他的代表作。作品刻画了截然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两位女性人物贝基·夏普和爱米丽亚·塞得利。透过这两个女人的悲欢离合,萨克雷关注的是金钱至上和具有阶层意识的男权社会中女人的地位和角色,抨击了提倡维多利亚婚姻家庭观的腐朽、虚伪的社会。论文着重从女性主义视角重新解读《名利场》,以波伏娃的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为依据,探讨文中的两位主要女性人物之一贝基对父权制的反抗,以及她遭遇到的困难和挫败。本文主要分为如下几个部分:首先是对全文的总体介绍,包括萨克雷的艺术成就,有关《名利场》的文学评论,对波伏娃的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简单回顾以及此文的目的。第一章主要分析贝基对传统女性弱者形象的颠覆。作为女儿,在困境中贝基能够勇敢面对现实,代替父亲担起家庭重任,成为意志坚强的女性,而不是弱者的代表。在物色丈夫的过程中,贝基比男人更加主动和精明,所以贝基并不是传统女性,她颠覆了女性弱者的形象。第二章分析了贝基如何挑战父权制。首先贝基改变了丈夫是统治者而妻子处于从属地位的传统家庭角色分工。贝基是经济首领,是决策者,而且她把丈夫逐渐驯化成顺从妻子的仆人,而妻子成了主人。其次,贝基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称职的母亲,反而她的丈夫罗顿承担照看儿子的责任。此外,贝基对父权制社会发起了挑战。她与父权制的拥护者平克顿小姐作斗争,拒绝她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贝基还不甘心扮演家庭女教师的角色,插手皮特男爵家的经济事务,甚至比男爵更加精明强干。第叁章讨论贝基在实现自我梦想和挑战男权制的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和挫折。一方面她挑战了男权制,不甘做传统女性,另一方面如果她拒绝成为“家中的天使”,在男权制社会就会被认为精神不正常,甚至是个怪物。而且贝基和丈夫都没有收入来源,贝基自然会遇到经济上的困难。因而在寻找金钱和地位的过程中,贝基很容易堕落成为男权的附属品。但是因为采用不光彩的手段,贝基在社会上的成功并没有给她带来真正的幸福感,反而是精神的空虚和孤独。此外在父权制社会,一旦妻子被发现对丈夫不忠,很难被丈夫原谅,很容易被丈夫抛弃,她最后的命运将是精神上的挫败。最后本文作者得出结论:贝基挑战父权制,是真正的勇士:在这部小说里贝基身上也体现了萌芽中的女性之音。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贝基遇到了很多难题和困境,但是她毕竟迈出了反抗父权制的第一步,而且贝基的自我意识也得到了发展,这也是个重大的进步。(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9-04-10)

宏杰,高向琴[6](2008)在《贝基·夏普性格中的积极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名利场》是英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萨克雷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代表作。故事取材于英国19世纪中上层社会,采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揭露当时英国上流社会的种种丑态。本文对该书中的女主人公贝基·夏普(Becky Sharp)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了:爱慕虚荣,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但同时却也骄傲﹑不屈不挠﹑充满自信。本文还简要地分析了其性格形成的原因。总之她是一个复杂的形象,让人又爱又恨的形象,简单地用"好"或者"坏"已经不足以用来概括她,她性格中积极的一面也对认识自我及他人有所启示。(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08年24期)

姚琨,李梦雅[7](2007)在《论贝基.夏普的人生追求以及她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名利场》成功地讲述了一个出身卑微的女孩,挑战命运的不公,追求上流社会生活的经历。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名利场的本质。(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07年07期)

贝基夏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名利场》《简爱》《艾格尼丝格雷》都属于维多利亚时期家教小说的范畴,对它们本身的研究层出不穷。尽管如此,从女性批评角度对女家庭教师形象进行的研究还是较为少见。本文通过分析叁位女家庭教师形象,试图找出文学作品中这一职业对其心理及观念的影响。这一特定时期,女家庭教师这一特殊职业对叁位女主人公的性格和命运产生了强化作用。作为这一时期的女家庭教师缩影,她们都生活在男权社会环境下,职业相同,自然有很多共同之处。不过由于生活状况、性格等的不同,使得她们也有各具特色。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家庭背景也使她们命运迥异。由于身份的矛盾,家庭教师们通常会产生两种心理:一方面,经济地位和在雇主家中的生活状况使她们感到自卑;另一方面,所受的教育和毫不逊色于上层社会淑女的素质引发了她们的自傲情绪。她们时而极度自卑,需要周围人的同情;时而极度自负,用以补偿别人对自己的轻视。她们要同时忍受性别歧视和阶级剥削,是自卑和自傲的结合体。这种矛盾心理是父权社会的畸形产物。女主人公们都或多或少体现出这种复杂心理和内心的矛盾性。几乎时刻伴随她们的自卑是父权规则对其产生微妙影响的结果,而内心的自傲则是一种自我保护和女性反抗。她们各自的生活经历为之提供了很多传统女性身上所不具备的美好品质。叁位家庭教师代表了叁种反抗性格的女人。在维多利亚时期,男权社会的意识形态占据主要位置。女家庭教师不仅受到男性的压迫,也受到植根于男性思想的女性的压迫。大部分女性没有必要或没有能力工作,没有自己的思想,在婚姻中处于从属地位。叁位女家庭教师们所试图做的就是拒绝施加在她们身上的种种压迫。对她们来说,生存环境是严峻的,唯一的出路就是勇敢面对和自我保护。为了得到幸福,她们只能用强大的人格进行持续反抗。这是一种对男性地位的挑战。而对于处在低下社会地位的她们,反抗尤其显得难能可贵。不过,也由于她们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是“被迫”从事这一职业,一旦有机会变富有或进入更高的社会阶层,她们很有可能会有意或无意地回归到传统家庭模式中。在身处低阶层时,她们是男权系统的受害者,而当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好转、没有必要进行斗争时,她们的恨意可能逐渐褪色,态度可能转变。在本文中,作者将分析这叁位女家庭教师的困惑、挣扎及产生矛盾心理的原因。从以下叁个方面进行分析:事业观、生活态度、婚姻爱情观。女性的事业观体现在她们的言行和思想上,这是经济独立的基础和追求两性平等的保证。生活态度是一种对自我的尊重,体现出女性思想的自立性。追求爱情和婚姻对女性来说是人生重要的一部分,而一个具有女性主义思想的女性会与传统女性在这一方面有很大不同。尽管她们还有种种局限,这些形象仍是女性追求自由进程中亮丽的灯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贝基夏普论文参考文献

[1].曾芸.《名利场》女主贝基夏普性格形成的精神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5

[2].邢婷婷.女性批评主义视角下的维多利亚时期女家教形象探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3

[3].黄灿.拉康镜像阶段理论视野下《名利场》中贝基·夏普的身份追寻[D].湖南大学.2011

[4].姜丽.浅析《名利场》中的贝基·夏普[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0

[5].贾巍巍.《名利场》中贝基·夏普的女性主义解读[D].山东大学.2009

[6].宏杰,高向琴.贝基·夏普性格中的积极因素[J].语文学刊.2008

[7].姚琨,李梦雅.论贝基.夏普的人生追求以及她对社会环境的适应[J].电影评介.2007

标签:;  ;  ;  

贝基夏普论文-曾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