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根际论文-郝剑霞,王俊红,王梦亮,刘雷,王星琳

大豆根际论文-郝剑霞,王俊红,王梦亮,刘雷,王星琳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豆根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豆,根际微生物,高通量测序,费氏中华根瘤菌

大豆根际论文文献综述

郝剑霞,王俊红,王梦亮,刘雷,王星琳[1](2019)在《2种外源物质对大豆农艺性状及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费氏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fredii)和二苯基脲磺酸钙(DSC)对大豆农艺性状和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采用盆栽方式,设置8个处理,通过对各组间大豆农艺性状的测定,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组分进行群落结构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与CK相比,当DSC浓度为6 g/L时,全氮、全磷、豆荚数、豆粒数及株高显着提高,S.fredii+6 g/L DSC使根瘤鲜重、根瘤干重及根瘤数显着提高。因而选用CK、S.fredii (N1)、6 g/L DSC(N3)和S.fredii+6 g/L DSC(N6)的根际土壤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与CK相比,N1和N3群落多样性显着降低;N1益于Proteobacteria富集;N6益于Chloroflexi富集;N1、N3和N6益于Nitrospirae富集;N1、N3和N6较CK的Azoarcus、Azotobacter、Flavobacterium、Pseudomonas等功能菌属增加。综上,S.fredii和DSC处理有助于改善大豆各农艺性状指标,也影响着大豆的根际群落结构。(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34期)

李庆,王玉凤,张翼飞,郭伟,杨克军[2](2019)在《大豆玉米轮作下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土壤环境因素及根际微生物数量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我国东北地区长期由于土地单一种植一种作物,以及普遍采用单一栽培模式,导致土壤某些养分片面消耗、土壤耕层逐年变浅阻碍根系下扎、水分供应能力减弱,进而使作物的产量也呈现出连年下降的趋势。尤其近10年来,土壤有机质大约每年减少0.01%,由此造成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下降,使作物不能满足正常生长发育,最终导致作物减产。已有研究表明,通过合理的轮作有利于作物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均衡利用土壤养分;以深松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措施可以有效改良土壤结构,打破犁底层,提高水分利用率,形成良好的团粒结构,增加玉米产量。但针对东北地区大豆玉米轮作下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环境因素和根际微生物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探究大豆玉米轮作下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环境因素和根际微生物的影响,旨在为研究适合东北地区大豆玉米轮作下作物高产的合理耕作措施。【材料与方法】试验于黑龙江省虎林市云山农场试验基地,设置5种处理,分别为大豆玉米轮作旋耕(XL)、隔行深松(GS)、深松(SL)、深翻(SF)和玉米连作下深翻(CK),各处理均在秋季进行整地作业,以玉米连作深翻处理为对照,供试玉米品种为绑玉353。于玉米苗期、拔节期、抽雄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分别测定土壤容重、含水率和干物质累计。在玉米大口期测量玉米根际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结果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苗期GS处理0~20 cm平均含水率最高,达到34.79%,高于CK处理5.72%,但20~30cm土壤含水率差异不显着;土壤容重表现为,SF较其他处理相比容重最高,达到1.32 g·cm~(-3),其中GS显着低于各个处理,与SF相比降低了4.7%土壤容重;苗期SL处理干物质累计量最大,达到0.29g·株,与CK相比提高了40%干物质量。SL处理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菌落数量均为各处理间最高,分别比CK增加了79.22%、117.29%。【结论】GS处理能够有效提高玉米苗期土壤蓄水保墒能力,降低土壤容重;SL处理能够提高根际土壤有益微生物数量,并增加干物质累计,能够建立良好的群里结构,最终能够提高玉米产量。(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杨超,白莉,梁锐婷,接伟光,孙海冰[3](2019)在《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对连作大豆根系及根际土壤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黑农48’(高蛋白型)大豆(Glycine max)为材料,在根系周围接种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以空间代替时间进行连作处理,应用酸性品红方法检测F. mosseae侵染大豆根系情况并按后列分级标准计算根腐病发病率;运用化学滴定法和比色法检测处理后大豆根系及根际土壤酶活性变化。试验选取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1年、2年和4年)进行盆栽试验,并设定不接种F.mosseae为对照组(C),接种F. mosseae为处理组(T)。结果表明:随着连作年限的延长大豆根系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酶活性呈上升的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性呈下降趋势;大豆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酶活性逐渐降低,其中土壤脲酶(URE)、CAT、蔗糖酶(SUC)、磷酸酶(PHO)和PPO活性先降低后升高,纤维素酶(CEL)的活性逐渐降低。接种F.mosseae诱导大豆根系产生防御酶活性和土壤酶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表明F. mosseae可以缓解连作障碍、增强植物抗病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30期)

姚延轩,接伟光,胡崴,赵冬梅,姜怡彤[4](2019)在《微生物菌肥对大豆生长发育及根际土壤性质的影响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Glycine max(L.)Merr.]连作及工业化肥滥用已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并导致大豆产量大幅度下降。微生物菌肥的使用有助于提高大豆产量、修复损伤土壤,弥补了中国在农业及生态业上的不足。深入研究微生物菌肥的特性一方面可以提高大豆的生物量、抗性及营养成分含量,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土壤肥力及形成稳定的微生态系统等。从微生物菌肥的分类、微生物菌肥对大豆生物量、抗性及土壤性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旨在为微生物菌肥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0期)

张丹雨,曲甜甜,刘莹莹,郭英,卜宁[5](2019)在《2株野生大豆根际促生菌抑菌促生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阐明野生大豆根际促生菌(PGPR)的生物学活性作用,分别采用滤纸片法、水培、沙培或盆栽的方法,测定植物幼苗的生长量(株高、根长、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干重)、叶绿素的含量及大豆的结瘤情况。探究2株PGPR(DB17、DB58)的生防作用及对水稻、大豆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DB17对6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抑菌活性,其中对甜瓜枯萎菌的抑菌率可达37.10%;2株野生大豆PGPR菌株对水稻幼苗有显着的促生长作用,可使幼苗总叶绿素含量提高29%~79%;2株野生大豆PGPR菌株可以提高大豆根瘤质量;DB58和混菌(DB17+DB58)可显着促进大豆幼苗的生长。(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李志英[6](2019)在《不同浓度氢气对大豆根际土壤性质和氢氧化细菌促生机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绿色农业的提出使得微生物菌肥倍受关注,作为对植物有促生作用的氢氧化细菌也逐渐被研究。本实验以陕西省秦汉新区不含吸收氢化酶的大豆根际土壤为研究材料,探讨分离氢氧化细菌较适宜的氢气浓度;从土壤中分离氢氧化细菌后,初步探究在不同氢气浓度条件,氢氧化细菌促进植物生长作用的差异;结合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对分离的氢氧化细菌进行鉴定,在现有的基础上希望发现更多的氢氧化细菌,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调节气体循环装置的双集成稳压器的仪器指数分别为12,18和24以产生不同浓度的氢气,与通入的空气混合,形成含氢气的混合物。设定气相色谱仪的条件为TG-BOND Msieve 5A GC色谱柱温度:50°C,TCD检测器温度:200°C,分流比:15:1。在此条件下,测定气体循环培养体系产生的氢气浓度分别为11300 ppm,12900 ppm和13500 ppm。采集大豆田地的根际土壤,将土样经过空气、不同浓度的氢气处理后,测定土壤的呼吸作用强度,pH,过氧化氢酶,脱氢酶和脲酶的活性,并对大豆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空气处理的土壤样品相比,经过不同浓度氢气处理后的土壤样品中,呼吸作用强度减小;pH值都显着增加,其中氢气浓度为12900 ppm处理土壤样品的pH值最高;土壤样品的过氧化氢酶活性都显着增加,脱氢酶活性都显着减小,脲酶活性除13500 ppm氢气浓度处理的样品减小外,其余2个氢气浓度处理后的土壤样品的脲酶活性都增加;与空气处理的土壤样品相比较,土壤样品经氢气浓度为12900 ppm处理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丰度增加,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丰度减小;经氢气浓度为11300 ppm和13500 ppm处理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丰度减小,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丰度增加。综合分析土壤的性质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得出氢气浓度为12900 ppm时较适宜分离氢氧化细菌。氢气浓度为12900 ppm处理的土壤样品涂布于不含碳源的MSA无机盐培养基,分离筛选出疑似氢氧化细菌。通过自养能力检测和菌株对氢气的利用实验,从疑似菌株中筛选得到6株氢氧化细菌。筛选的菌株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检验和16S rDNA菌种鉴定,6株氢氧化细菌中有2株属于节细菌属(Arthrobacter),其余4株分别属于壤霉菌属(Agromyces)、红球菌属(Rhodococcus)、白蚁菌属(Isoptericola)和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测定6株菌分别在不同氢气浓度下的解磷和产生铁载体的能力,结果表明:(1)通空气时只有菌株2-1-9具有解磷能力;氢气浓度为12900 ppm时菌株2-1-9、3-1-6和3-1-10的解磷能力增加,解磷能力由大到小依次为2-1-9、3-1-10、3-1-6。(2)通空气的情况下,加入CAS染液的第五天,菌株2-3-1,2-2-13和3-1-10产生黄色晕圈。氢气浓度为12900 ppm,在加入染液的第五天,菌株2-3-1,2-2-13和3-1-10的晕圈直径都减小;加入染液的第四天,菌株2-1-9和3-1-6产生晕圈。菌株2-1-9和菌株3-1-6在12900 ppm氢气的条件下可以有效利用环境中不易被利用的磷元素与铁元素。(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曾齐[7](2019)在《不同生长期大豆根际真菌群落结构动态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质量和肥力是衡量土地生产力的基础,土壤微生物对土壤的肥力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掌握土壤质量的变化及其养分动态变化趋势,对土壤质量起到预警、监测作用。土壤真菌作为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土壤的养分循环过程,其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主要通过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等方面的变化来反映。大豆是我国的重要经济作物,其生长过程与其根际土壤微生物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根际真菌群落在大豆根际营养元素循环过程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研究大豆不同生长期根际土壤真菌的群落组成、多样性特征以及找出与真菌动态变化相关的主要环境因子,对揭示大豆生长过程中土壤环境的变化规律,评价生育期对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影响,进而促进大豆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生态试验田内,选取四种不同大豆种植前期、分枝期、开花结荚期和成熟期的根际土壤样品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土壤样品,测定7项土壤理化性质指标及5项土壤酶活指标,研究不同生长期大豆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变化规律;采用传统微生物培养技术对真菌数量进行测定,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真菌群落结构组成,探讨真菌数量、真菌群落组成与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的相关性,为明确不同生长发育期大豆根际真菌群落结构、土壤酶活性变化和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规律,评估大豆生长过程中根际土壤质量及养分的变化情况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土壤理化性质分析表明,在大豆生长过程中,根际土壤pH值变化范围在6.60~6.80间,基本接近于中性。从分枝期到成熟期,土壤有机质、总氮整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开花结荚期时含量较高;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则整体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开花结荚期时含量较低。电导率随着生长期推进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开花结荚期时EC值最低。含水量则呈现呈持续升高趋势,大豆根际土壤的多项理化性质随生长时期的推进,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表明开花结荚期时大豆根际土壤中存在营养物质积聚,且速效养分吸收速率较快的现象,因此,在大豆种植前,可施加基肥以保证分枝期时生长的需要,而开花期时则要适量追加速效养分以满足植物生长的需求。土壤酶活性分析表明,从分枝期到成熟期,根际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整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开花结荚期时,酶活性最高;Y2根际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而ZP、Y1、Y3的根际土壤纤维素酶活性整体呈现先降低后升高趋势;ZP、Y2、Y3根际土壤蔗糖酶活性大体呈现持续降低的趋势,而Y1根际土壤蔗糖酶活性则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表明大豆根际土壤酶活性的高低受生长期影响表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但同时也由于品种不同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真菌数量及群落组成分析表明,随着大豆生长期的推进,ZP根际真菌数量呈现出持续降低的趋势,而Y1,Y2和Y3根际真菌数量则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根际真菌数量整体表现为发育生长期>种植前期;大豆根际土壤真菌的优势菌门包括: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相对丰度>10%);Shannon-Wiener指数、Ace指数和Chao指数随生长期推进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即大豆根际真菌多样性表现为:种植前期>成熟期>开花结荚期>分枝期,表明大豆生长时期的改变决定了其根际真菌群落的动态变化,从分枝期到成熟期,土壤真菌的α多样性明显升高。真菌数量、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的相关性结果表明:pH主要影响ZP根际真菌的数量和Ace多样性指数,含水量主要影响Y2的根际真菌数量,酸性磷酸酶活性主要影响Y1、Y3的根际真菌数量,同时Y3的根际真菌数量还与速效磷含量呈现显着的负相关性(P<0.05),有机质含量主要影响Y2根际真菌的Ace多样性和Chao多样性指数,速效磷含量主要影响Y3根际真菌的Ace多样性和Chao多样性指数,而其Shannon多样性指数则主要受到CAT活性的影响。由此表明,大豆根际真菌数量及多样性主要是受到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张变华,靳东升,郜春花,郜雅静,李建华[8](2019)在《工矿复垦区大豆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对施肥制度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山西省古交屯兰工矿复垦区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施肥处理,即对照处理(CK)、无机肥处理(F)、有机肥处理(O)、有机无机配施处理(OF),将传统与现代微生物技术相结合,分析比较了工矿复垦区苗期大豆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对施肥制度的响应。结果显示,传统微生物培养法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下大豆苗期根际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差异显着(P<0.05),细菌、放线菌数量由大到小顺序均为OF>O>F>CK,真菌数量由大到小顺序为O>F>OF>CK;Biolog-ECO分析发现香农-维纳指数由大到小顺序为OF>O>F>CK,均一度指数顺序为O>OF>F>CK,OF处理下大豆根际微生物多样性指数与CK处理差异显着,香农维纳指数由大到小顺序为OF>O>CK>F,OF处理下大豆根际微生物活性高,代谢功能强;16S rDNA分析表明,OF处理下大豆根际微生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丰度最高,且与O处理大豆根际微生物具有相似亲缘性属,而CK处理下大豆根际微生物绿弯菌门(Chloroflexi)与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丰度最高,与F处理下大豆根际微生物具有相似亲缘性属。总体来看,大豆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对施肥的响应变化明显,OF处理与CK对照处理差异显着。(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张莉萍[9](2019)在《生物炭对大豆镉吸收及根际氮循环相关微生物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重金属污染农田面积逐年扩大、重金属超标农产品日益增多的严峻形势下,为明确生物炭修复重金属污染农田的应用价值,本研究通过在原位低浓度镉污染土壤(总镉3.14 mg/kg)和人为添加高浓度镉污染土壤(总镉10.8 mg/kg)中施加生物炭进行大豆(Glycine max)盆栽试验,系统分析了生物炭对镉胁迫条件下大豆生长及镉吸收、分配、转运和积累的影响,结合高通量测序评估了施加生物炭对大豆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组成的影响,同时利用qPCR技术从微生物角度阐述了生物炭对土壤氮素的影响机理,以期为修复重金属污染农田和减少农田氮素损失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如下:(1)添加生物炭显着提高镉污染土壤中大豆的固氮能力,促进大豆生长。在低浓度污染土壤的开花期,1%生物炭使大豆根瘤菌的固氮酶活性增强53.66倍,使大豆叶片中氮含量和大豆株高分别增加13.7%和增加14.6%。(2)添加生物炭显着增加大豆不可食用部分镉转运系数和富集系数,使不可食用部分镉累积量显着增加,但显着降低可食用部分镉转运系数和富集系数,使可食用部分镉含量显着降低。10%生物炭使低浓度污染土壤中大豆籽粒镉含量从1.17mg/kg降低到0.58 mg/kg,接近食品可食用阈值(0.4 mg/kg)。(3)添加生物炭促进大豆根际硝化(amoA)和反硝化细菌(nirS,nirK,nosZ)生长,但抑制其代谢活性。nirK基因编码产生N_2O的关键酶,nosZ基因编码还原N_2O的关键酶,生物炭对nirK基因转录速率的抑制作用大于nosZ基因,说明生物炭可能主要通过抑制N_2O的产生而减少其排放。(4)添加生物炭在短时间内(营养生长期)对大豆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有影响,但随着时间推移,群落结构逐渐稳定。此外,镉污染程度和大豆不同生长时期都能够影响根际微生物群落,不同生长时期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组成均有影响,镉污染浓度只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综上所述,生物炭不仅能够促进大豆生长,还能够通过增加大豆不可食用部分镉累积量达到农田土壤中镉转移的目的,并且生物炭使大豆可食用部分镉含量降低。生物炭的添加不会打破大豆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平衡,能够抑制土壤氮素损失。因此,施加生物炭是一项既能促进作物生长,又能移除污染农田重金属的双赢技术措施。(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杨潇湘,张蕾,黄小琴,伍文宪,周西全[10](2019)在《基于高通量测序分析大豆和油菜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根肿病是由芸薹根肿菌侵染引起的专性寄生性土传病害,严重制约着油菜等十字花科作物的可持续生产.前期研究发现,大豆作为前茬作物可以显着降低后茬油菜根肿病的发生和危害,"豆-油轮作"模式是一种值得探索和应用的根肿病防治新途径.为了解开大豆作为前茬防治根肿病发生的机理,本研究基于扩增子测序技术探究大豆与油菜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差异.结果表明:大豆和油菜根际土壤微生物类群在门水平的优势类群相同,包括变形菌门、拟杆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子囊菌门、接合菌门、担子菌门和壶菌门等丰度都较高.但相比于油菜根际土壤,大豆根际土壤富含具有生防作用和促进植物生长的微生物,如黄杆菌属、鞘脂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链霉菌属、假单胞菌属、木霉属和盾壳霉属等;而一些植物病原细菌(如肠杆菌、黄单胞菌)和真菌(炭疽菌和尾孢菌)含量则低于油菜根际土壤;另外,大豆根际土壤中还富含具有固氮功能的根瘤菌属、慢生根瘤菌属和丛枝菌根真菌(如球囊霉属).可见,大豆根际土壤利于有益微生物生长并可抑制病原菌繁殖.大豆和油菜根际微生物组差异为大豆-油菜轮作防治根肿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根肿病的防治提供了一些潜在的生物防治资源.(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大豆根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背景】我国东北地区长期由于土地单一种植一种作物,以及普遍采用单一栽培模式,导致土壤某些养分片面消耗、土壤耕层逐年变浅阻碍根系下扎、水分供应能力减弱,进而使作物的产量也呈现出连年下降的趋势。尤其近10年来,土壤有机质大约每年减少0.01%,由此造成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下降,使作物不能满足正常生长发育,最终导致作物减产。已有研究表明,通过合理的轮作有利于作物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均衡利用土壤养分;以深松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措施可以有效改良土壤结构,打破犁底层,提高水分利用率,形成良好的团粒结构,增加玉米产量。但针对东北地区大豆玉米轮作下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环境因素和根际微生物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探究大豆玉米轮作下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环境因素和根际微生物的影响,旨在为研究适合东北地区大豆玉米轮作下作物高产的合理耕作措施。【材料与方法】试验于黑龙江省虎林市云山农场试验基地,设置5种处理,分别为大豆玉米轮作旋耕(XL)、隔行深松(GS)、深松(SL)、深翻(SF)和玉米连作下深翻(CK),各处理均在秋季进行整地作业,以玉米连作深翻处理为对照,供试玉米品种为绑玉353。于玉米苗期、拔节期、抽雄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分别测定土壤容重、含水率和干物质累计。在玉米大口期测量玉米根际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结果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苗期GS处理0~20 cm平均含水率最高,达到34.79%,高于CK处理5.72%,但20~30cm土壤含水率差异不显着;土壤容重表现为,SF较其他处理相比容重最高,达到1.32 g·cm~(-3),其中GS显着低于各个处理,与SF相比降低了4.7%土壤容重;苗期SL处理干物质累计量最大,达到0.29g·株,与CK相比提高了40%干物质量。SL处理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菌落数量均为各处理间最高,分别比CK增加了79.22%、117.29%。【结论】GS处理能够有效提高玉米苗期土壤蓄水保墒能力,降低土壤容重;SL处理能够提高根际土壤有益微生物数量,并增加干物质累计,能够建立良好的群里结构,最终能够提高玉米产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豆根际论文参考文献

[1].郝剑霞,王俊红,王梦亮,刘雷,王星琳.2种外源物质对大豆农艺性状及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9

[2].李庆,王玉凤,张翼飞,郭伟,杨克军.大豆玉米轮作下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土壤环境因素及根际微生物数量影响[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3].杨超,白莉,梁锐婷,接伟光,孙海冰.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mosseae)对连作大豆根系及根际土壤相关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9

[4].姚延轩,接伟光,胡崴,赵冬梅,姜怡彤.微生物菌肥对大豆生长发育及根际土壤性质的影响综述[J].湖北农业科学.2019

[5].张丹雨,曲甜甜,刘莹莹,郭英,卜宁.2株野生大豆根际促生菌抑菌促生作用研究[J].大豆科学.2019

[6].李志英.不同浓度氢气对大豆根际土壤性质和氢氧化细菌促生机制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9

[7].曾齐.不同生长期大豆根际真菌群落结构动态变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8].张变华,靳东升,郜春花,郜雅静,李建华.工矿复垦区大豆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对施肥制度的响应[J].江苏农业科学.2019

[9].张莉萍.生物炭对大豆镉吸收及根际氮循环相关微生物活性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10].杨潇湘,张蕾,黄小琴,伍文宪,周西全.基于高通量测序分析大豆和油菜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J].应用生态学报.2019

标签:;  ;  ;  ;  

大豆根际论文-郝剑霞,王俊红,王梦亮,刘雷,王星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