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挥发油论文-马玉楠

丁香挥发油论文-马玉楠

导读:本文包含了丁香挥发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黄花蒿,叁七,病原菌,丁香

丁香挥发油论文文献综述

马玉楠[1](2019)在《黄花蒿和丁香挥发油抑制叁七病害发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叁七属喜阴植物,由于其特殊的生长环境,容易导致各种病害的发生。又因其需求量巨大,人工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导致其病害问题日益严重。叁七病害主要包括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病害,其严重地影响叁七的产量和品质。因此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新型植物源农药是解决叁七病害,提高叁七品质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黄花蒿、公丁香、母丁香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粗提物和挥发油对引起叁七病害病原菌的抑制作用,为叁七病害的生态防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1.测定黄花蒿叶甲醇粗提物对尖孢镰刀菌孢子萌发率、孢子活力、菌丝生长、产孢量的影响。2.测定黄花蒿不同极性提取物对叁七根腐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及对根腐病的防治效果。3.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植物挥发油并检测其对引起叁七病害的病原菌抑制作用。4.通过GC-MS分析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及其含量。5.通过96孔板法测定挥发油及其单体化合物的最小抑菌浓度。6.通过棋盘法测定精油与化药恶霉灵联用后对病原菌的协同增效作用。结果:1.黄花蒿叶的甲醇粗提物能降低尖孢镰刀菌的孢子萌发率和孢子活力,抑制其菌丝生长和产孢量增加,且随着黄花蒿叶甲醇粗提物浓度的增大,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作用变强。2.采用不同浓度的甲醇分别提取黄花蒿的根、茎、叶并做相关抑菌实验,结果表明,黄花蒿叶的甲醇粗提物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最显着。对黄花蒿叶进行不同极性组分的提取并做相关抑菌实验,发现黄花蒿叶低极性组分挥发油的抑制效果最显着。盆栽试验结果显示,黄花蒿石油醚提取物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侵染叁七植株的发病率有一定的防控作用。3.离体实验测定结果表明,公丁香、母丁香挥发油对引起叁七病害的病原真菌菌丝生长具有显着的抑制活性,且在供试条件下,同一种精油对不同的病原菌的抑制效果不同。当精油浓度为50 mg/mL时,公丁香挥发油对瓜果腐霉、灰葡萄孢菌、胶孢炭疽菌、立枯丝核菌等病原菌的抑制率是100.00%,母丁香挥发油对瓜果腐霉、胶孢炭疽菌的抑制率是100.00%。4.通过对公丁香、母丁香挥发油进行GC-MS分析并确定其挥发性组分和相应的百分含量。结果表明,公丁香挥发油中丁香酚的含量最高为57.95%,其次是乙酸丁香酚酯(16.49%),石竹烯(15.89%)。母丁香挥发油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2',3',4'-叁甲氧基苯乙酮(50.45%)和丁香酚(39.26%)。5.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显示,公丁香和母丁香挥发油及其主要成分均具有显着抑菌作用,且不同挥发油及其单体化合物对病原菌的MIC值是不同的。丁香酚和乙酸丁香酯对病原菌的MIC值范围是0.04~0.42 mg/mL和0.01~0.34 mg/mL。2′,3′,4′-叁甲氧基苯乙酮对病原菌的MIC值范围是0.01~1.36 mg/mL。6.为了进一步探讨挥发油与化药恶霉灵的协同增效作用,测定了挥发油与恶霉灵复配后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公丁香挥发油与恶霉灵复配后,对瓜果腐霉、灰葡萄孢菌、胶孢炭疽菌的抑制表现出协同作用,对毁坏柱孢霉的抑制表现出加和作用。母丁香挥发油与恶霉灵复配后,对胶孢炭疽菌的抑制表现出协同作用;对腐皮镰刀菌、瓜果腐霉、灰葡萄孢菌的抑制表现出加和作用。7.叁七叶片活体试验结果表明,在公丁香最小抑菌浓度的处理浓度下,公丁香挥发油与恶霉灵复配后,可显着降低叁七灰霉病的发病率,提高防治效果。结论:黄花蒿粗提物对叁七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尖孢镰刀菌和腐皮镰刀菌的菌丝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活体实验结果表明,当黄花蒿石油醚提取物浓度是0.50 mg/g时,处理一段时间后叁七的发病率仅为25.00%,与对照组相比,发病率降低了42.22%,表明黄花蒿石油醚提取物对叁七根腐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公丁香和母丁香挥发油在离体条件下对引起叁七地上和地下病害的病原菌有显着的抑制活性,通过GC-MS分析丁香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丁香酚、乙酸丁香酯和2′,3′,4′-叁甲氧基苯乙酮。最小抑菌浓度结果表明,丁香酚对病原真菌的MIC范围是0.04~0.42 mg/mL,恶霉灵对病原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是0.04~0.31 mg/mL,说明丁香挥发油的主要单体化合物丁香酚的抑菌效果与化药恶霉灵相当。此外公丁香挥发油与恶霉灵联用后对叁七灰霉病的防控作用显着。(本文来源于《云南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6-01)

罗国平,闫梦茹,孟会宁,陈程[2](2019)在《复方丁香挥发油的提取和包合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复方丁香挥发油的提取和包合工艺。方法以提取的挥发油体积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设计优选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丁香、砂仁和胡椒叁味中药中的挥发油的最优条件;以包合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选最佳的包合工艺条件。结果复方丁香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药材加8倍水量,浸泡2.5h,加热蒸馏提取6h,挥发油平均含量为4.74%;复方丁香挥发油包合物的最佳条件为:挥发油与β-CD比例为1∶8,包合温度为40℃,包合时间为4h,洗涤溶剂为石油醚,干燥温度为40℃,挥发油平均包合率为81.5%。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和包合工艺条件科学、合理、可行。(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添加剂》期刊2019年05期)

王秀敏,封玲,丁美红,孙秋华,石森林[3](2019)在《参黄凝胶膏剂中丁香挥发油对大黄酸的经皮渗透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参黄凝胶膏剂中丁香挥发油对大黄酸的经皮渗透作用。方法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法,考察丁香挥发油对大黄酸透皮特性的影响。以大黄酸释放度为评价指标,立式扩散池结合透析袋法研究参黄凝胶膏剂体外释放行为。结果 3%丁香挥发油促透效果强于3%氮酮、3%薄荷挥发油,累积渗透量(120. 11±8. 84)μg/cm2,增渗倍数2. 93。体外释放行为与Weibull模型拟合度最高(r=0. 999 8)。结论丁香挥发油能显着增加参黄凝胶膏剂中大黄酸的透皮吸收。(本文来源于《中成药》期刊2019年02期)

范晓良,阮伟峰,方瑞华,吴潍,何彬[4](2019)在《丁香配方颗粒中挥发油的测定及其质量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测定丁香配方颗粒中挥发油的含量并尝试建立其质量控制的方法。方法:采用挥发油测定器对丁香总挥发油含量进行测定,以TLC法对其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薄层鉴别,并通过HPLC测定丁香配方颗粒中丁香酚的含量。结果:总挥发油提取过程中二甲苯加入量为1. 5 ml,提取时间为4 h时,其提取率最高,批间平均提取率为12. 24 ml·g~(-1),薄层色谱斑点清晰,分离度好,可较好检出挥发性成分丁香酚;建立的HPLC法表明丁香酚在1. 01~303. 89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1. 000 0),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 65%,RSD为2. 15%(n=9)。结论:所建立的定性、定量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准确可靠且重现性好,可有效用于丁香配方颗粒中挥发性成分的质量控制。(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师》期刊2019年02期)

陈吼,果秋婷,张小飞[5](2018)在《丁香挥发油的提取动力学过程及其抑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测定丁香挥发油的提取动力学曲线,为丁香挥发油的工业提取提供指导。通过测定不同加热温度、药液比、粉碎程度下的提取率进行单因素考察,研究不同单因素下的提取动力学,进行曲线拟合,并对其抑菌活性进行初步研究。丁香挥发油最佳提取工艺为加热温度280℃、药液比1∶15、不粉碎。拟合所得的"温度-提取率"曲线为y=-0.0001x+0.0222(R~2=0.9694),同时发现丁香挥发油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通过丁香挥发油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提取动力学研究可以为其工业化提取提供指导,对其抑菌活性的研究表明其在抑菌产品开发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赵婷婷,张彤,项乐源,王红梅,尹胜利[6](2016)在《当归、丁香挥发油的促透皮吸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当归、丁香挥发油的促透皮吸收作用。方法以丹参酮ⅡA、葛根素、人参皂苷Rg1为模型药物,测定这两种挥发油(0.5%、2%、5%)对小鼠离体皮肤的促透皮吸收作用。结果当归、丁香挥发油对丹参酮ⅡA和人参皂苷Rg1的促透皮吸收作用相当,与对照组相比,其增透倍数为2~17,前者对葛根素的促透皮吸收作用略大于后者。挥发油体积分数越高,渗透系数越大。结论当归、丁香挥发油可作为天然透皮吸收促进剂。(本文来源于《中成药》期刊2016年09期)

李升,郭楚君,张燕,张伟娜,王公钊[7](2016)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分析中药丁香挥发油成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出中药丁香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水蒸气蒸馏的方法提取中药丁香挥发油,并结合GC-MS技术对其成分进行检测。结果:中药丁香挥发油中共检测出4种成分,其中主要成分是3-烯丙基-2-甲氧基苯酚,占总成分的69.77%。结论:中药丁香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3-烯丙基-2-甲氧基苯酚。(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医药科学》期刊2016年04期)

黄涵年,阙斐[8](2016)在《肉桂、丁香、连翘挥发油联合抑菌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蒸气蒸馏提取肉桂、丁香、连翘叁种香辛料挥发油,测定与评价叁种挥发油对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最低抑菌浓度(MIC)以及挥发油两两复配联用的抑菌活性。结果显示,供试菌对叁种挥发油均高度敏感,且存在剂量效应,随着挥发油浓度的降低而降低。另外,肉桂(增效2倍)和丁香(增效2倍)、肉桂(增效2倍)和连翘(增效4倍)挥发油复配后对大肠杆菌表现出相加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现出协同作用(均增效4倍);而丁香和连翘挥发油复配后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则表现出无关作用。(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6年11期)

徐士钊[9](2016)在《丁香挥发油环糊精包合物制备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用正交试验优选丁香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以挥发油中丁香酚包合率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进行优选。结果最佳包合工艺为:挥发油与β-环糊精比例为1∶6,包合温度60℃,包合60分钟。结论该工艺条件适合丁香挥发油的β-CD包合。(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期刊2016年05期)

刘同新[10](2016)在《关东丁香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分析及抗氧化活性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优化关东丁香叶挥发油提取工艺,分析关东丁香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考察关东丁香叶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为关东丁香叶挥发油质量控制和抗氧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关东丁香叶中的挥发油类成分,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正交试验法,对浸泡时间、加水倍数、提取时间叁个因素进行优化,以关东丁香叶的得油率为考察指标,确定最优提取工艺。使用GC-MS色谱对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的组成及含量进行分析测定。通过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考察关东丁香叶挥发油的抗氧化能力。结果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关东丁香叶挥发油的最优条件为:不浸泡,加40倍水,提取6 h。关东丁香叶挥发油中一共分离得到了39种化合物,占总物质量的78.51%,主要成分为:芳樟醇、α-松油醇、突厥酮、2,3-二氢-1,1,5,6-四甲基-1H茚、棕榈酸、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等。其中,芳樟醇、α-松油醇、突厥酮、棕榈酸的相对含量较高,分别为8.31%、3.85%、2.88%、10.32%。抗氧化实验中,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随着关东丁香叶浓度的增大而增大,成正相关性。结论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关东丁叶香挥发油,该方法简单可行。关东丁香叶挥发油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GC-MS测定关东丁香叶挥发油中芳樟醇、α-松油醇、突厥酮、棕榈酸4种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快捷,重现性好,准确度高。关东丁香叶挥发油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为关东丁香叶挥发油的质量控制和药理研究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锦州医科大学》期刊2016-03-01)

丁香挥发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复方丁香挥发油的提取和包合工艺。方法以提取的挥发油体积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设计优选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丁香、砂仁和胡椒叁味中药中的挥发油的最优条件;以包合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选最佳的包合工艺条件。结果复方丁香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药材加8倍水量,浸泡2.5h,加热蒸馏提取6h,挥发油平均含量为4.74%;复方丁香挥发油包合物的最佳条件为:挥发油与β-CD比例为1∶8,包合温度为40℃,包合时间为4h,洗涤溶剂为石油醚,干燥温度为40℃,挥发油平均包合率为81.5%。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和包合工艺条件科学、合理、可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丁香挥发油论文参考文献

[1].马玉楠.黄花蒿和丁香挥发油抑制叁七病害发生的研究[D].云南中医药大学.2019

[2].罗国平,闫梦茹,孟会宁,陈程.复方丁香挥发油的提取和包合工艺研究[J].中国食品添加剂.2019

[3].王秀敏,封玲,丁美红,孙秋华,石森林.参黄凝胶膏剂中丁香挥发油对大黄酸的经皮渗透作用[J].中成药.2019

[4].范晓良,阮伟峰,方瑞华,吴潍,何彬.丁香配方颗粒中挥发油的测定及其质量控制[J].中国药师.2019

[5].陈吼,果秋婷,张小飞.丁香挥发油的提取动力学过程及其抑菌活性研究[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6].赵婷婷,张彤,项乐源,王红梅,尹胜利.当归、丁香挥发油的促透皮吸收作用[J].中成药.2016

[7].李升,郭楚君,张燕,张伟娜,王公钊.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分析中药丁香挥发油成分[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6

[8].黄涵年,阙斐.肉桂、丁香、连翘挥发油联合抑菌作用研究[J].广州化工.2016

[9].徐士钊.丁香挥发油环糊精包合物制备工艺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

[10].刘同新.关东丁香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分析及抗氧化活性初步研究[D].锦州医科大学.2016

标签:;  ;  ;  ;  

丁香挥发油论文-马玉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