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育矮秆突变体论文-吴春太

不育矮秆突变体论文-吴春太

导读:本文包含了不育矮秆突变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亚洲棉,不育矮秆突变体,生长素,脱落酸

不育矮秆突变体论文文献综述

吴春太[1](2008)在《一个亚洲棉不育矮秆突变体的分离鉴定及相关基因克隆》一文中研究指出株高是棉花的一个重要性状,在棉花栽培中矮化对于塑造株形、提高产量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矮化育种一直是棉花育种的一个热点。本试验通过对矮秆突变体的遗传、解剖结构、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旨在阐明矮杆表型的分子机制。本试验将来源于亚洲棉(Gossypium arboreum L.)品种金华中棉经60Co γ-射线照射后,分离、鉴定出一个新不育矮秆突变体,遗传分析结果显示不育矮秆表型可能是由一对隐性等位基因控制,因此,我们建议将不育矮秆突变体命名为sda。sda植株矮化是节间长度缩短与节间数减少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节间长度与节间细胞数目有关。维管形成层的活动明显,次生组织比例大;次生木质部细胞木质化程度高;后生木质部导管数增加,且导管排列散乱;位于次生韧皮部与皮层之间的韧皮纤维十分明显。另外与野生型(WT)相比,sda植株吲哚-3-乙酸(IAA)与脱落酸(ABA)含量较低。而且,突变体叶片内的叶绿素含量与净光合速率明显降低。但是ABA生物合成或信号转导与sda表型形成可能有关。通过半定量RT-PCR分析检测到13条差异表达的ESTs,不育矮秆突变体表达水平降低,野生型表达水平增加。结合9个潜在的激素生物合成基因在IAA、ABA、多胺(PA)和茉莉酸(JA)合成中的作用对本研究结果进行了讨论。为确定吲哚乙酸生物合成基因色氨酸脱羧酶与腈水解酶在IAA变化中的作用,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及快速扩增cDNA末端(RACE)从亚洲棉叶片中克隆到这两个基因。棉花TDC(GaTDC)全长包含148bp的5’非翻译区,一个含有1494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一条含有497个氨基酸的多肽,该多肽的分子量估计为54.898KD,和185bp的3’非翻译区。GaTDC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生物体TDC具有高度的同源性。通过实时定量PCR (qRT-PCR)试验检测到sda突变体叶片中GaTDC的mRNA表达水平低下。相对于野生型,突变体GaTDC表达下调。GaNIT cDNA序列全长为1502bp,它包括150bp的5’非翻译区,一个1053bp的开放阅读框,和299bp的3’非翻译区。编码的GaNIT预测为350氨基酸长,分子量计算值为37.943KD,等电点是5.19。发现在氨基酸水平棉花腈水解酶与已知的腈水解酶序列之间高度同源。利用qRT-PCR分析检测到它的mRNA转录本在突变体叶片中下调表达。本研究结果表明sda植株吲哚-3-乙酸(IAA)的含量低于野生型植株的吲哚-3-乙酸(IAA),突变体内GaTDC表达和GaNIT表达减少。结果对探讨GaTDC和GaNIT在棉花IAA生物合成中的功能是有益的。根据编码玉米黄质环氧化酶(ZEP)的EST片段序列,利用RACE策略快速克隆到一个与黄化相关的新基因(EAG)全长cDNA,它编码包含FAD结合结构域和FHA结构域的蛋白质,用GaZEP表示。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突变体内GaZEP表达下调。对玉米黄质环氧化酶在叶黄素循环和ABA前体合成中的作用相关结果进行了讨论。采用PCR扩增与锚定PCR技术从亚洲棉中克隆了精氨酸脱羧酶(ADC)基因。棉花ADC(GaADC)全长cDNA包括474bp的5’非翻译区(UTR),一个2181bp的ORF,编码726个氨基酸的多肽,估计该多肽的分子量为78.078KD,和382bp的3’非翻译区。GaADC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生物ADC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应用实时定量PCR (qRT-PCR)分析评估不同材料内GaADC的mRNA表达,检测到sda叶片中GaADC的mRNA表达水平低下。60Co γ射线照射后sda内GaADC的表达下调,结果表明GaADC可能为涉及植物衰老的一种蛋白质。为了充分证明核DNA出现的辐射损伤,本试验对60Co γ射线的特性和其辐射强度与种子损伤之间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研究。高剂量辐射对棉花、尤其是棉花基因组的直接影响没有得到充分的证明。将棉花种子暴露于剂量高达300Gy的60Co γ,辐射下,通过对DNA进行突变与缺失分析,采用SSR引物评估出现诱导的可能性,进行DNA测序分析鉴定诱导的点突变。序列分析表明γ射线诱导sda突变主要包括部分缺失与点突变。(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8-12-01)

萧小鹃,杨远柱,林建中,童春义,杨粤军[2](2008)在《温敏核不育系水稻株1S及其矮秆突变体SV14茎的蛋白质组学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双向凝胶电泳对温敏核不育水稻株1S和其矮秆突变体SV14的茎(穗颈下第1节和第2节)蛋白进行了分离,通过银染显色,获得了分辨率和重复性较好的双向电泳图谱.选取了26个蛋白质点采用MAL-DI-TOF-MS进行肽质谱指纹图分析,最终有12个蛋白质点得到了可靠鉴定.其中在SV14中相对于株1S上调的仅有OSJNBa0039C07.13蛋白,其它蛋白均表现为下调.这些差异蛋白按照功能可分为4类:(1)能量代谢相关蛋白;(2)次生代谢相关蛋白;(3)调控蛋白;(4)未知蛋白.对光合系统Ⅱ氧延伸复合物蛋白质前体2,果糖二磷酸醛缩酶,UDP-葡糖醛酸脱羧酶对应的基因进行了半定量RT-PCR分析,发现这几个基因与蛋白质的表达不一致,可能是RNA发生了翻译后修饰而减少了蛋白表达量的结果.这些差异蛋白很可能与水稻矮化有关,为水稻矮秆基因的寻找提供了另一个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袁小川,杨远柱,刘选明,赵小英,林建中[3](2005)在《雄性核不育水稻矮秆突变体突变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株-1S、SV1S、SV14S为研究材料,分析这3种材料的胚乳α-淀粉酶活性、第二叶鞘及节间长度对赤霉素(GA3)反应,结果表明来源于株-1S的SV1S、SV14S突变体的矮化变异与赤霉素信号传导途径无明显关系.此外,通过3种材料的基因组DNA和线粒体DNA的RAPD分析,发现矮秆突变体株系的基因组DNA和线粒体DNA都存在一定的变化,从而在DNA分子水平上进一步证实了SV1S和SV14S突变体的遗传突变.其突变的生理机制与赤霉素信号传导途径无明显关系,很可能与赤霉素生物合成途径有关.(本文来源于《生命科学研究》期刊2005年02期)

袁小川[4](2005)在《雄性核不育水稻矮秆突变体突变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矮化育种使稻米产量取得了突破性增长以来,水稻矮生性的遗传研究和新矮源的发掘、鉴定受到了稻作研究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所在课题组以前通过组织培养方式利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成功筛选出了株-1S的矮秆突变体SV1S和SV14S。鉴定结果表明SV1S和SV14S是矮化了的温敏核不育系,具有优良的温敏不育特性,配合力强,杂种优势明显,能明显降低植株高度,增强抗倒伏的能力,是一种具有较广的推广价值的新型矮源材料。然而对该矮秆突变体的突变的原因一直缺乏研究,从而对该矮秆突变体产生矮秆突变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为此,我们以矮秆突变体SV1S和SV14S为材料,就矮秆突变的分子基础进行了初步研究,获得了如下主要结果。一、3种不同水稻材料对外源赤霉素的反应研究以籼型温敏核不育水稻株-1S及通过株-1S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筛选出的矮秆突变体SV1S、SV14S为材料,分析了这3种材料的胚乳α-淀粉酶活性、第二叶鞘及节间长度对赤霉素(GA3)反应。结果表明:(1) SV1S、SV14S的胚乳对GA3较敏感,但不及株-1S的胚乳对GA3反应敏感. (2)在10-10~10-9mol/L GA3的范围内,叁种水稻材料的第二叶鞘伸长不明显,当浓度升至10-9mol/L以上时,则发现株-1S、SV1S、SV14S的第二叶鞘伸长非常明显,GA3的浓度为10-5mol/L时,第二叶鞘长度达最大值,均达到3.5~4.0cm,叁者之间第二叶鞘的伸长变化并无明显差异,表明叁种水稻材料的第二叶鞘均对外源赤霉素敏感. (3)在一定浓度下,GA3对株-1S、SV1S、SV14S的节间长度都有明显的增长作用,3种材料的节间长度都表现出对外源赤霉素的敏感性.但是GA3对3种材料的株高的影响部位和3种材料对GA3敏感的浓度不相同。GA3对株-1S的株高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第二、叁节间,第一节间长度无明显变化.而SV1S和SV14S的第一、二、叁节间都有明显的增长; SV1S和SV14S对GA3敏感时的GA3浓度约为10-4mol/L左右,而株-1S对GA3敏感时的GA3浓度约为10-4~10-3mol/L.通过以上3方面的实验说明SV1S和SV14S为赤霉素敏感型突变体.(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05-06-06)

刘选明,杨远柱,陈彩艳,唐平徕,刘斌[5](2002)在《利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筛选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株1S矮秆突变体》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幼穗和成熟胚为外植体经组织培养成功建立了体细胞无性系 ,结合愈伤组织多代培养和化学物质诱导 ,获得了高达 4 0 %以上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并从中选育出遗传稳定的株 1S矮秆突变体 SV5、SV10和 SV14。鉴定结果表明矮秆突变体 SV14是矮化了的光温敏核不育系 ,具有优良的光温敏不育特性 ,配合力强 ,杂种优势明显 ,较对照可以增产 10 %以上 ,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2002年04期)

M.D.Mese,毛惠良[6](1985)在《半矮秆粳稻品种的遗传雄性不育突变体的分离》一文中研究指出简单遗传的雄性不育自发突变体已在五十年代报道,但大多数异交结实少,且很少表型异型杂交。本研究以诱发适应性广的半矮秆品种为基础,重点研究部分不育株的选择及雄性不育突变体异型杂交的结实率。材料和方法雄性不育系的分离:1977年夏天,将半矮秆粳稻品种 M-101的种子(约100000粒)、用~(60)Co(30kR)处理、种植在加利福尼亚戴维斯水稻改良研究所中,混合收获 X_1群体。(本文来源于《原子能农业译丛》期刊1985年02期)

不育矮秆突变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双向凝胶电泳对温敏核不育水稻株1S和其矮秆突变体SV14的茎(穗颈下第1节和第2节)蛋白进行了分离,通过银染显色,获得了分辨率和重复性较好的双向电泳图谱.选取了26个蛋白质点采用MAL-DI-TOF-MS进行肽质谱指纹图分析,最终有12个蛋白质点得到了可靠鉴定.其中在SV14中相对于株1S上调的仅有OSJNBa0039C07.13蛋白,其它蛋白均表现为下调.这些差异蛋白按照功能可分为4类:(1)能量代谢相关蛋白;(2)次生代谢相关蛋白;(3)调控蛋白;(4)未知蛋白.对光合系统Ⅱ氧延伸复合物蛋白质前体2,果糖二磷酸醛缩酶,UDP-葡糖醛酸脱羧酶对应的基因进行了半定量RT-PCR分析,发现这几个基因与蛋白质的表达不一致,可能是RNA发生了翻译后修饰而减少了蛋白表达量的结果.这些差异蛋白很可能与水稻矮化有关,为水稻矮秆基因的寻找提供了另一个有效途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不育矮秆突变体论文参考文献

[1].吴春太.一个亚洲棉不育矮秆突变体的分离鉴定及相关基因克隆[D].南京农业大学.2008

[2].萧小鹃,杨远柱,林建中,童春义,杨粤军.温敏核不育系水稻株1S及其矮秆突变体SV14茎的蛋白质组学比较[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8

[3].袁小川,杨远柱,刘选明,赵小英,林建中.雄性核不育水稻矮秆突变体突变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J].生命科学研究.2005

[4].袁小川.雄性核不育水稻矮秆突变体突变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D].湖南大学.2005

[5].刘选明,杨远柱,陈彩艳,唐平徕,刘斌.利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筛选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株1S矮秆突变体[J].中国水稻科学.2002

[6].M.D.Mese,毛惠良.半矮秆粳稻品种的遗传雄性不育突变体的分离[J].原子能农业译丛.1985

标签:;  ;  ;  ;  

不育矮秆突变体论文-吴春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