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复合板论文-项大林,谢志丰,郭振,肖士利,荣吉利

纤维复合板论文-项大林,谢志丰,郭振,肖士利,荣吉利

导读:本文包含了纤维复合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冲击载荷,玻璃纤维板,离面位移场,层裂

纤维复合板论文文献综述

项大林,谢志丰,郭振,肖士利,荣吉利[1](2019)在《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板在水中冲击载荷下的响应与破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水中冲击加载装置,结合数字图像相关方法,对玻璃纤维板进行了冲击加载实验研究,获得了靶板的实时离面位移场,分析了靶板的动态响应特点与永久破坏模式。结果表明,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板受载后,变形由约束边界向中心呈环形扩展,由于纤维板的内部层裂损伤,纤维板中心部位出现显着的变形震荡现象;在3种冲击强度下,纤维板呈现出两种典型的毁伤模式,即约束边界基体层裂与边界剪切撕裂。(本文来源于《兵器装备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孙旭鹏[2](2019)在《汽车内饰用黄麻纤维/聚乳酸复合板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麻纤维增强聚乳酸复合材料因为其轻质、环保、生物相容性优良和容易成型等特点,有望逐步代替石油基材料并广泛运用于汽车内饰领域。但其基体聚乳酸由于主链上含有大量酯键而容易水解,成为限制其应用的难题之一。本文采用表面处理黄麻纤维与共混聚乳酸和抗水解剂,并以汽车内饰材料为最终应用目的,针对黄麻纤维增强聚乳酸复合板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并得到如下结论:对黄麻纤维进行表面处理后研究其对黄麻纤维表面结构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黄麻纤维/聚乳酸复合材料,研究了黄麻纤维表面改性对复合材料界面性能、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表面处理方法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黄麻纤维的表面结构,改善黄麻纤维/聚乳酸复合材料的界面粘合性能。其中碱处理可去除表面半纤维素、木质素等,使其结晶度提高、直径下降,纤维表面粗糙度增加。而经过硅烷偶联剂KH-550处理过的黄麻纤维结晶度稍有下降,纤维直径稍有增加。经表面改性后,黄麻纤维/聚乳酸复合材料的冲击韧性均有所提高,但对拉伸强度的影响有所不同。综合分析认为,硅烷偶联剂KH-550处理对黄麻纤维增强聚乳酸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提高最为有利,拉伸强度比未经表面处理的黄麻纤维增强聚乳酸复合材料提升23.3%,缺口冲击强度提升11.6%。以黄麻纤维、聚乳酸纤维为原料,采用纤网模压法制备了不同黄麻纤维含量的黄麻纤维/聚乳酸复合板,研究了黄麻纤维含量对复合板的界面性能、力学性能、热性能、抗水解性能等的影响,进一步分析探讨了作为汽车内饰材料所要求的部分性能,如密度、燃烧性能、24h吸水性等,并与目前已经产业化的黄麻纤维/聚丙烯复合板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黄麻纤维含量的提高,黄麻纤维/聚乳酸复合板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缺口冲击强度则不断增大,热变形温度和聚乳酸基体的结晶度逐渐下降。当黄麻纤维含量为50 wt%时,黄麻纤维/聚乳酸复合板具有相对优异的力学性能。黄麻纤维/聚乳酸复合板在不同环境下的水解试验显示,相比中性及酸性环境,其在碱性环境下的水解程度最大,而且,在不同水解环境下,黄麻纤维含量为40 wt%的复合板具有相对较好的抗水解性能。与商品化的车用黄麻纤维/PP复合板相比,以聚乳酸为基体的复合板具有更好的拉伸性能及燃烧性能,同时,其密度、24h吸水率等均符合汽车内饰材料的要求。以聚碳化二亚胺(PCDI)为抗水解剂,通过母粒纺丝法制备了抗水解聚乳酸纤维,并对其结构性能进行了研究。进一步以此为原料采用纤网模压法制备了抗水解改性的黄麻纤维/聚乳酸复合板,着重对其力学性能及抗水解性能进行了研究,并与未改性的复合板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采用PCDI改性后的聚乳酸纤维具有良好的抗水解性能,经过95℃恒温水浴加速水解32 h后,未改性聚乳酸纤维表面发生明显凹陷,同时分子量下降。另外,聚乳酸基体的冷结晶峰及熔融吸热峰随着水解时间的延长逐渐向低温方向移动,同时熔融吸热峰熔限变窄。而抗水解聚乳酸纤维表面光滑平整,分子量无明显变化,相比未改性聚乳酸纤维,其单丝强度保留率有所提升。抗水解改性黄麻纤维/聚乳酸复合板的力学性能测试显示,在相同黄麻纤维含量下,相比未改性复合板,其拉伸强度和缺口冲击强度基本保持或稍有降低,但弯曲强度明显下降。但改性后的黄麻纤维/聚乳酸复合板具有更优异的抗水解性能,当黄麻纤维含量为40 wt%时,其在碱性环境下水解150h后的质量损失率降低了18.7%,拉伸强度保留率提高了33.8%。(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9-05-01)

高英山,张顺琦,黄钟童[3](2019)在《CNT纤维增强功能梯度复合板非线性建模与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一阶剪切变形假设和哈密顿原理建立了碳纳米管(Carbonnanotube,CNT)增强功能梯度板大变形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实现了CNT纤维增强功能梯度复合板在发生大变形时的准确计算。该非线性模型不但包含几何全非线性应变—位移关系,还考虑薄板结构法向发生大转角的情形。通过与已有数据对比验证了所建模型的准确性。利用所建模型对四种典型的CNT分布形式,即均匀分布、O型分布、V型分布和X型分布的CNT纤维增强功能梯度复合板进行几何大变形非线性计算和分析,讨论CNT体积分数、CNT分布方式、结构宽厚比和载荷对CNT纤维增强功能梯度复合板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CNT体积分数的增加,该功能梯度复合板的刚度随之增加;相同体积分数下,X型分布复合板的刚度最大,均匀分布和V型分布次之,O型分布复合板的刚度最小。为CNT纤维增强功能梯度复合板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周芬,陈小晔,杜运兴,徐文[4](2019)在《预拉纤维复合板增强梁抗弯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四点弯曲试验研究了预拉纤维复合板板材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弯性能.设计了一个对比工况试验和两个加固工况试验,两个加固工况采用的预拉纤维复合板的纤维网格层数及其预拉力程度不同.试验过程中同步记录了荷载、挠度、跨中应变、纤维应变及裂缝的开展.结果表明:随着纤维网格层数的增加及纤维网格上预拉力的增大,梁的开裂荷载、屈服荷载和极限荷载均有明显提高,加固梁的极限承载力最大提高达41.5%,但延性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最后,基于截面极限平衡理论提出了一种复合板加固梁受弯承载力的计算方法.(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唱忠良,何兴伟,邹广平[5](2018)在《热塑性玻璃纤维复合板的制备及其侵彻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热塑性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GMT(Glass Mat reinforced Thermoplastics)是典型的先进复合材料,具有制备方便、强度高、抗冲击等诸多优点,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土木工程和兵器等领域。本文制备铺层角度不同的热塑性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板,并开展复合材料板的抗侵彻实验,分析不同铺层角度对复合板破坏模式和吸能影响的异同,并利用ANSYS/LS-DYNA软件对复合材料层合板进行侵彻仿真,研究复合板的侵彻破坏过程与能量耗散及铺层对应力波传播的影响。(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下)》期刊2018-11-23)

张亮亮[6](2018)在《树脂基层状碳纤维复合板轧制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汽车总量的大幅上升,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峻。汽车的轻量化发展成为实现节能减排,促进绿色环保要求的有力保障,也是汽车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碳纤维复合材料CFRP(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Plastic)因其具有比强度高、比刚度高、密度小、热膨胀系数小以及尺寸、稳定性好等特点,使得它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汽车零部件的生产需要满足大批量使用,所以研究CFRP复合材料的板材制备及其成型性能测试是十分必要的。本文进行CFRP及Al/CFRP板材的轧制制备及对所得层合板进行成型性能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研究内容: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碳纤维/环氧预浸料进行动态、恒温扫描,分析各阶段放热特征温度,结合预浸料典型固化工艺确定轧制固化方案,采用轧制-固化,预固化-轧制-后固化,固化-轧制叁种方法制备了CFRP复合板。通过现有设备和模具对板材进行了拉伸、弯曲性能实验,结合金相显微镜和SEM扫描电镜观察了试样断面显微组织,并对实验后试件的破坏情况及力学性能与热压罐工艺所得同类板材进行了对比分析。利用模具进行了CFRP板材的拉深成形实验,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冲压温度、压下量和轧制工艺叁种因素对试样成形性的影响,并对试件的成形情况通过宏观观察的方式进行了分析,也对实验所得不同拉深力-行程曲线进行了对比分析。采用轧制方法制备了Al/CFRP层合板,为了改善铝合金表面与树脂间胶接性,分别采用机械打磨、化学清洗和阳极氧化的方法对铝板表面进行预处理,结合弯曲实验考察了不同表面处理工艺及压下量对层板弯曲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对其微观组织形貌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利用轧制工艺制备了CFRP及Al/CFRP板材,并对板材的力学性能、拉深成形性以及与金属轧制复合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为复合材料的新型快速成型工艺提供一定参考。(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8-05-01)

曹金保[7](2018)在《粘贴预应力碳纤维复合板环氧结构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粘贴预应力碳纤维复合板加固用的结构胶对力学强度要求较高,优选原材料及配合比,研究了复合稀释剂、复合固化剂、增强填料和增韧剂用量对环氧结构胶性能的影响,制备了高强环氧结构胶。测试结果表明,制备的结构胶施胶层厚度为3 mm时不淌胶,抗拉强度为44 MPa,抗弯强度为52 MPa(且呈非碎裂破坏状态),抗压强度为88 MPa,拉伸抗剪强度为18 MPa,正拉粘结强度4.8 MPa(且为混凝土内聚破坏),符合GB 50728—2011《工程结构加固材料安全性鉴定技术规范》中粘贴碳纤维板用Ⅲ类结构胶的标准要求。(本文来源于《新型建筑材料》期刊2018年04期)

王露,邓友生,段邦政,吴鹏,王欢[8](2018)在《碳纤维智能层检测循环荷载下复合板裂缝》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碳纤维智能层的力电传感特性,针对现行桥梁规范对裂缝宽度的限制,运用循环等幅试验加载方式,设置对照组,分别研究有、无预制裂缝玻璃钢板试件在不同挠度的控制下传感器电阻及试件表面裂缝宽度的变化规律。检测试验分析表明:树脂基碳纤维智能层具有良好的传感特性,可感知玻璃钢板裂缝宽度的变化;无论玻璃钢板试件有无预制裂缝,随着循环荷载的周期性变化,树脂基碳纤维智能层传感器的电阻呈现周期性变化;在小挠度的控制下传感器的峰值电阻越来越小;大挠度的控制下传感器的峰值电阻越来越大;在试件挠度控制一定范围内时传感器的电阻呈现线性变化且稳定性好,这为工程结构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裂缝宽度检测提供试验依据。(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8年09期)

李丽,武传田,王浩,丁若男,温福山[9](2018)在《碳纤维复合板表面前处理方法对漆膜附着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增加碳纤维复合板表面与常用漆膜的结合力,分别采用化学氧化法、等离子体法及中车475活化液对其表面前处理后,再涂覆SG65-7035/0环氧底漆或SG64-1002/3聚氨酯底漆,并应用国家标准方法进行了相应的检测。结果表明:3种处理方式均能提高板材的表面能,均能增强其表面的润湿性和附着性,漆膜的附着力均达到4 MPa以上,环氧底漆的附着力高于聚氨酯底漆;碳纤维复合板先经打磨再经中车475活化液活化最有利于动车车体的工业化生产。(本文来源于《材料保护》期刊2018年02期)

陈继浩,冀志江[10](2017)在《植物纤维水泥复合板隔热性能计算机模拟与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添加了植物纤维的镁质水泥复合板单排孔和双排孔中填充不同厚度保温材料隔热性能进行了计算机模拟和试验对比研究。模拟研究显示,对具有空腔结构的墙板,孔内的空气对流和辐射对传热的影响不能忽略,考虑了结构孔内对流和传热的计算机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较为吻合。植物纤维水泥复合板隔热性能与常规水泥混凝土相比有大幅提高,通过填充隔热性能优良的保温板材,双排孔植物纤维水泥板测试的传热系数达到0.52 W/m2·K,形成隔热性能优异的自保温墙体。(本文来源于《建筑节能》期刊2017年10期)

纤维复合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黄麻纤维增强聚乳酸复合材料因为其轻质、环保、生物相容性优良和容易成型等特点,有望逐步代替石油基材料并广泛运用于汽车内饰领域。但其基体聚乳酸由于主链上含有大量酯键而容易水解,成为限制其应用的难题之一。本文采用表面处理黄麻纤维与共混聚乳酸和抗水解剂,并以汽车内饰材料为最终应用目的,针对黄麻纤维增强聚乳酸复合板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并得到如下结论:对黄麻纤维进行表面处理后研究其对黄麻纤维表面结构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黄麻纤维/聚乳酸复合材料,研究了黄麻纤维表面改性对复合材料界面性能、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表面处理方法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黄麻纤维的表面结构,改善黄麻纤维/聚乳酸复合材料的界面粘合性能。其中碱处理可去除表面半纤维素、木质素等,使其结晶度提高、直径下降,纤维表面粗糙度增加。而经过硅烷偶联剂KH-550处理过的黄麻纤维结晶度稍有下降,纤维直径稍有增加。经表面改性后,黄麻纤维/聚乳酸复合材料的冲击韧性均有所提高,但对拉伸强度的影响有所不同。综合分析认为,硅烷偶联剂KH-550处理对黄麻纤维增强聚乳酸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提高最为有利,拉伸强度比未经表面处理的黄麻纤维增强聚乳酸复合材料提升23.3%,缺口冲击强度提升11.6%。以黄麻纤维、聚乳酸纤维为原料,采用纤网模压法制备了不同黄麻纤维含量的黄麻纤维/聚乳酸复合板,研究了黄麻纤维含量对复合板的界面性能、力学性能、热性能、抗水解性能等的影响,进一步分析探讨了作为汽车内饰材料所要求的部分性能,如密度、燃烧性能、24h吸水性等,并与目前已经产业化的黄麻纤维/聚丙烯复合板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黄麻纤维含量的提高,黄麻纤维/聚乳酸复合板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缺口冲击强度则不断增大,热变形温度和聚乳酸基体的结晶度逐渐下降。当黄麻纤维含量为50 wt%时,黄麻纤维/聚乳酸复合板具有相对优异的力学性能。黄麻纤维/聚乳酸复合板在不同环境下的水解试验显示,相比中性及酸性环境,其在碱性环境下的水解程度最大,而且,在不同水解环境下,黄麻纤维含量为40 wt%的复合板具有相对较好的抗水解性能。与商品化的车用黄麻纤维/PP复合板相比,以聚乳酸为基体的复合板具有更好的拉伸性能及燃烧性能,同时,其密度、24h吸水率等均符合汽车内饰材料的要求。以聚碳化二亚胺(PCDI)为抗水解剂,通过母粒纺丝法制备了抗水解聚乳酸纤维,并对其结构性能进行了研究。进一步以此为原料采用纤网模压法制备了抗水解改性的黄麻纤维/聚乳酸复合板,着重对其力学性能及抗水解性能进行了研究,并与未改性的复合板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采用PCDI改性后的聚乳酸纤维具有良好的抗水解性能,经过95℃恒温水浴加速水解32 h后,未改性聚乳酸纤维表面发生明显凹陷,同时分子量下降。另外,聚乳酸基体的冷结晶峰及熔融吸热峰随着水解时间的延长逐渐向低温方向移动,同时熔融吸热峰熔限变窄。而抗水解聚乳酸纤维表面光滑平整,分子量无明显变化,相比未改性聚乳酸纤维,其单丝强度保留率有所提升。抗水解改性黄麻纤维/聚乳酸复合板的力学性能测试显示,在相同黄麻纤维含量下,相比未改性复合板,其拉伸强度和缺口冲击强度基本保持或稍有降低,但弯曲强度明显下降。但改性后的黄麻纤维/聚乳酸复合板具有更优异的抗水解性能,当黄麻纤维含量为40 wt%时,其在碱性环境下水解150h后的质量损失率降低了18.7%,拉伸强度保留率提高了33.8%。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纤维复合板论文参考文献

[1].项大林,谢志丰,郭振,肖士利,荣吉利.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板在水中冲击载荷下的响应与破坏研究[J].兵器装备工程学报.2019

[2].孙旭鹏.汽车内饰用黄麻纤维/聚乳酸复合板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19

[3].高英山,张顺琦,黄钟童.CNT纤维增强功能梯度复合板非线性建模与仿真[J].机械工程学报.2019

[4].周芬,陈小晔,杜运兴,徐文.预拉纤维复合板增强梁抗弯性能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唱忠良,何兴伟,邹广平.热塑性玻璃纤维复合板的制备及其侵彻试验研究[C].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下).2018

[6].张亮亮.树脂基层状碳纤维复合板轧制工艺研究[D].燕山大学.2018

[7].曹金保.粘贴预应力碳纤维复合板环氧结构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18

[8].王露,邓友生,段邦政,吴鹏,王欢.碳纤维智能层检测循环荷载下复合板裂缝[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8

[9].李丽,武传田,王浩,丁若男,温福山.碳纤维复合板表面前处理方法对漆膜附着力的影响[J].材料保护.2018

[10].陈继浩,冀志江.植物纤维水泥复合板隔热性能计算机模拟与试验研究[J].建筑节能.2017

标签:;  ;  ;  ;  

纤维复合板论文-项大林,谢志丰,郭振,肖士利,荣吉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