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殖栖息地论文-岳衢

繁殖栖息地论文-岳衢

导读:本文包含了繁殖栖息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城市公园,郊野公园,栖息地,微生境

繁殖栖息地论文文献综述

岳衢[1](2019)在《上海市公园无尾两栖类分布及其繁殖栖息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化导致栖息地环境发生改变,这是城市两栖类物种灭绝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营造栖息地去保护现有城市两栖类就显得尤为重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多种两栖类物种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灭绝。但是也有部分本土两栖类物种似乎并未受城市化的负面影响,它们能够适应新的环境并保留下来。作为环境指示物种的无尾两栖类,它是如何在城市化下适应并利用栖息地微生境生存繁衍的呢?研究这一问题能够将城市生态建设和两栖类保育有效联系起来。上海市在提高现有城市公园生态功能的同时,现已建成或正在建设逾20座郊野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是公园建设和发展的首要目的。公园已经成为城市两栖类栖息和繁衍的重要场所,两栖类保育既是公园生态建设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衡量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成效的重要指标。在城市公园和郊野公园建设中,营造适合现有两栖类生存和繁衍的栖息地微生境意义重大。因此我们设置并研究了以下3个科学问题:(1)上海市城市公园和郊野公园无尾两栖类生存状况如何?(2)影响郊野公园和城市公园无尾两栖类物种分布的关键性微生境变量是什么?(3)不同类型公园中每一种无尾两栖类繁殖栖息地最适微环境指数是多少?研究地点和实验内容如下:我们选择中国城市化的典型城市上海市作为研究地点,在上海市最先建设的6个郊野公园(104条样线)和6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公园(40条样线)开展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郊野公园和城市公园无尾两栖类的物种分布,以及栖息地3种环境因子中的16种微环境变量(水体因子:水体温度、水体pH、水体盐度、水体溶氧量;植被因子:挺水植被盖度、浮水植物盖度、漂浮植物盖度、沉水植物盖度、灌木植被盖度、草本植被盖度、乔木植被盖度;地形因子:0.5 m处水深、坡岸类型、坡角、到对岸距离、距道路距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郊野公园和城市公园都调查到了5种相同的物种,分别是泽陆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金线侧褶蛙(Pelophylax plancyi)、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饰纹姬蛙(Microhyla fissipes)、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共1821只/次,且郊野公园和城市公园都是金线侧褶蛙在物种分布上优势度最高。物种和环境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均使用R 3.5.1完成。ANOSIM相似性检验结果显示郊野公园和城市公园的物种分布(R=0.128,P=0.001)和栖息地微环境(R=0.092,P=0.001)差异性显着。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检验说明部分环境因子之间存在显着自相关性。郊野公园和城市公园DCA第一排序轴的长度分别是2.559和2.324均小于4,判断两种公园物种分布数据是线性的,使用RDA(冗余分析)更为合理。RDA分析和蒙特卡洛置换检验显示环境变量对郊野公园(F=1.94,P=0.039)和城市公园(F=2.205,P=0.032)两栖类物种分布影响显着。郊野公园显着性环境变量的影响能力排序如下:浮叶植被盖度(r2=0.5437,P<0.001)>距道路距离(r2=0.2242,P=0.003)>水体温度(r2=0.2073,P=0.002)>坡岸类型(r2=0.1103,P=0.037);城市公园显着性环境环境变量的影响能力排序如下:浮叶植被盖度(r2=0.4989,P=0.001)>水体温度(r2=0.1875,P=0.023)。PRDA分析说明植被因子、水体因子、地形因子对两栖类的分布有单独作用和综合作用,其中植被因子在郊野公园(λ=26.50%)和城市公园(λ=41.71%)最为重要。CART(回归决策树)量化了每一种无尾两栖类的多度和显着性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为物种保护提供了生态判别指标。根据这些结果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城市公园和郊野公园最关键环境变量都是浮叶植被盖度,浮叶植被盖度可以作为决定两栖类物种分布的生态指标。(2)栖息地距道路的距离对郊野公园两栖类物种分布影响显着,但对城市公园不显着。(3)郊野公园的主要两栖类显着性的更青睐自然坡岸的水体,而城市公园此现象不显着。(4)水体盐度对城市公园两栖类分布影响显着,而在郊野公园不显着。这体现了由于城市增长、管理方式的不同,郊野公园和城市公园的两栖类对道路距离、水体盐度和温度的选择也表现出了差异性。(5)根据不同类型公园的不同两栖类物种的特点,我们量化了每一物种最佳栖息地的生态指标,为公园建设和两栖类保育提供了实践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4-20)

韦锦云[2](2018)在《栖息地荒漠化对蜥蜴群落组成和繁殖输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5-9月份,我们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地区选定了叁类不同荒漠化程度的栖息地,通过样线法调查了相应栖息地中的蜥蜴群落组成以及栖息地特征。2017年5-9月份,我们在这叁类栖息地中捕捉了怀卵后期的雌性荒漠沙蜥(Phrynocephalus frontalis)成体并带回实验室内饲养至幼仔孵出,来研究荒漠化对荒漠沙蜥的繁殖输出(Reproductive output)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叁类栖息地中蜥蜴的总数量分别为2097、1377和904只,叁类栖息地的蜥蜴群落组成差异显着(χ2=763.09,df 0,P<0.01)。2、固定沙丘中分布有叁种蜥蜴,即荒漠沙蜥、密点麻蜥(Eremias multiocellata)和丽斑麻蜥(E.argus),数量分别为1230、668和199只,分别占比58.65%、31.86%和9.49%;半固定沙丘只分布有荒漠沙蜥和密点麻蜥,数量分别为1217和160只,分别占比88.38%和11.62%;流动沙丘也是只有荒漠沙蜥和密点麻蜥,但是荒漠沙蜥的占比高达99%,密点麻蜥已经几乎绝迹。3、从固定沙丘到半固定沙丘再到流动沙丘,随着荒漠化程度的加剧,叁类栖息地中蜥蜴群落的丰富度、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皮洛均匀性指数和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均逐渐显着下降。4、典范相关分析(CCA)结果表明,影响蜥蜴群落组成和种群数量的主要因子为植被高度、裸地比例、隐蔽度、表层土壤含水量和表层土壤孔隙度。总体而言,荒漠沙蜥偏好裸地,密点麻蜥偏好隐蔽性好且湿润又疏松的区域,而丽斑麻蜥则偏好植被高的区域。5、叁类.栖息地的荒漠沙蜥的产后体重和头体长存在显着差异,尾长无显着差异;6、固定沙丘中的荒漠沙蜥所产卵的孵化期最长,约为40天,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的荒漠沙蜥所产卵的孵化期相近,都为34天左右,比固定沙丘少了 6天。随着栖息地荒漠化的加剧,荒漠沙蜥的平均产卵数减少,卵的孵化期缩短,孵化成功率提高。7、流动沙丘的荒漠沙蜥所产卵的孵化率最高,达到了 62.71%,半固定次之,为54.55%,固定沙丘的荒漠沙蜥所产卵的孵化率最低,为47.12%。叁类栖息地的荒漠沙蜥在繁殖输出上存在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8-04-01)

张盖伦[3](2017)在《失落的华南虎能否重返山林》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一则消息传来,中国特有虎种华南虎数量已升至165只。不到叁年时间,新增华南虎数量超过50只。尽管人工种群规模正在扩大,但华南虎的处境依然岌岌可危。因为,人工种群和野外种群,从生态学上来讲,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野生动物存在的意(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7-12-12)

宋唯真,陆祎玮,范忠勇,钟悦陶,吴晓丽[4](2017)在《海南鳽在浙江千岛湖的繁殖栖息地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南鳽(Gorsachius magnificus)属鹳形目鹭科虎斑鳽属,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因数量稀少,曾被列为全世界30种最濒危鸟类之一。IUCN将海南鳽列为濒危(EN)鸟类,我国将其列入国家II类重点保护动物。海南鳽因其夜行性、行踪隐蔽,较难观察记录,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神秘的鸟类。至今,人为对其繁殖栖息地的选择所知甚少。浙江千岛湖库区在2004年发现有海南鳽繁殖,自此每年均有稳定繁殖记录。2013年-2016年局部区域调查每年记录繁殖巢6-8个之间,2017年千岛湖全库区搜查共记录繁殖巢22个。调查表明海南鳽在浙江淳安千岛湖库区拥有较大的种群数量,该种群为海南鳽有记录的最大繁殖种群。千岛湖海南鳽皂繁殖巢每巢育雏1-4只,繁殖期自3月下旬至7月底左右。调查显示,海南鳽在千岛湖偏爱的繁殖地以天然次生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为主的针阔混交林。绝大多数选择库区内植被郁闭度高、无人居住、干扰较少的小岛营巢,也有少数营巢于陆地向库区的延伸处。另在距库区上游较远处也有发现。海南鳽的巢一般距林缘较近,所发现的繁殖巢均营建于马尾松上,巢距地高5-10m,巢位朝向不一,但多朝向深水区,方便其进出巢、观察和防餐敌害。海南鳽营巢地多为库区渔业资源丰富地带,为渔民主要的捕鱼场所。繁殖巢附近一般有浅滩,浅滩面积及距繁殖巢距离不等,夜晚调查时多次观察到海南鳽在巢区附近的浅滩觅食。(本文来源于《浙江省第四届动物学博士与教授论坛、动物学与经济强省-浙江省动物学研究及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11-17)

周洁,李迪华,任君为,刘德天[5](2017)在《辽河口湿地黑嘴鸥繁殖栖息地的动态变化、保存与恢复》一文中研究指出辽宁盘锦的辽河口湿地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黑嘴鸥繁殖栖息地。利用数据收集、现场踏勘、遥感解译和GIS地理空间分析的技术手段分析了1995年至今的黑嘴鸥繁殖栖息地选择变化;从食物因素、水分因素、筑巢地植被因素等方面探讨了黑嘴鸥繁殖栖息地功能适宜性的变化;用景观指数分析了黑嘴鸥繁殖栖息地的完整性变化。根据分析所得的黑嘴鸥繁殖栖息地适宜性等级评价选取黑嘴鸥繁殖栖息地恢复的关键区域,并讨论了关键区域内栖息地的恢复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园林》期刊2017年11期)

周晓[6](2017)在《中华凤头燕鸥与大凤头燕鸥混合繁殖群栖息地选择与繁殖成功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鸟类栖息地的选择对其整个种群的生存和延续有着重要的意义,良好的栖息环境不仅可以提供充足的食物和适宜的繁殖地点,而且有利于逃避天敌,躲避自然灾害和不良气候,这是其赖以生存的根本。不同的物种对所需的生境有着差异,这些差异又影响着物种的分布、种群数量和繁殖成功率。2013年开始在韭山列岛利用社群吸引技术对中华凤头燕鸥和大凤头燕鸥实施招引。为了了解混合繁殖群选巢机制和繁殖失败的原因,在2015年繁殖季我们利用同样的技术手段,在韭山列岛铁墩岛招引中华凤头燕鸥和大凤头燕鸥,并监测分析影响其巢位选择次序和繁殖成功率的因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铁墩岛我们划定的招引样方中,中华凤头燕鸥首先选择在4样方做巢,其次是6,5,2,8样方(n=35)等等;大凤头燕鸥的选择顺序和中华凤头燕鸥一样从4样方开始,然后6,2,8,10样方,再逐渐延伸到其他区域(n=34)。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我们发现植被比例、岩石比例、土地比例、声源距离、已有巢数和人为干扰距离对中华凤头燕鸥的样方选择顺序存在显着影响;样方坡度、植被比例、土地比例、岩石比例、已有巢数、同时巢数和人为干扰距离与大凤头燕鸥的样方选择的顺序存在显着影响。2.通过曲线拟合回归分析,我们发现中华凤头燕鸥巢址选择次序与植被比例和人为干扰距离存在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而岩石比例、土地比例、声源距离与样方选择次序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中华凤头燕鸥首先选择植被比例较高,岩石和土地比例低,且靠近声源而远离人为干扰的区域做巢。3.对大凤头燕鸥来说,样方坡度、植被比例和人为干扰距离与其样方选择次序存在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而土地和岩石比例、已有巢数、同时做巢数与其选择次序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除了植被比例、岩石和土地比例外,其他燕鸥个体的行为也对大凤头燕鸥样方选择次序产生影响。4.中华凤头燕鸥繁殖成功率为43%,其影响因素包括植被比例和土地比例。混合繁殖群繁殖成功率为40.4%,影响因素包括样方植被比例、土地比例、声源距离、样方假鸟数。植被比例与混合群繁殖成功率存在极显着负相关关系,而土地比例、声源距离、样方假鸟数与繁殖成功率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这些结果表明植被比例过高会降低繁殖成功率,而更高的样方土地比例,更多的假鸟数和远离声源可以提高其繁殖成功率。5.中华凤头燕鸥选择次序与繁殖成功率不存在显着关系。但对于整个混合繁殖群来说,后期选择的样方反而具有较高的繁殖成功率。6.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控制植被比例,在观察燕鸥时保持一定的距离,为繁殖群预留更广阔的空间,可以有效提高燕鸥群招引效果和繁殖成功率,有利于中华凤头燕鸥种群的保护和恢复。(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7-03-08)

周生灵[7](2016)在《拉萨河谷黄嘴朱顶雀栖息地选择及繁殖生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嘴朱顶雀属于雀形目金翅雀属的小型鸟类,是典型的小型高山鸟类,分布在海拔2500—5000米之间,具有随季节变化垂直迁徙的习性。在世界范围内主要分布于欧洲西北部和亚洲西南部。在我国,黄嘴朱顶雀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四川和新疆等地。近十年,欧洲部分国家对黄嘴朱顶雀的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发现,黄嘴朱顶雀的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都具有下降的趋势,英国、美国等国家已经将该物种列入了濒危鸟类红皮书中;目前我国对黄嘴朱顶雀的研究暂时还停留在繁殖生态和基本的行为生态学方面,虽然我国对黄嘴朱顶雀的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没有进行详细的研究,但我国也已经将该物种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了。2015年1月—3月,作者对该物种的藏南亚种在拉萨河谷冬季栖息地选择做了初步的研究,在拉萨河谷7大生境的33个样方中,只有高山草甸和高山灌丛没有发现黄嘴朱顶雀踪迹,其他五种生境都有黄嘴朱顶雀的活动。Tukey真实显着性差异法检验结果显示,黄嘴朱顶雀的数量只有城区和湿地之间有明显的差别,湿地的数量高于城区。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证明,草本植物的覆盖度、草本植物的高度、海拔以及样方离公路的距离这四个环境因子对黄嘴朱顶雀的栖息地选择有影响。结合各生境的环境因子对比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发现影响黄嘴朱顶雀冬季栖息地选择的环境因子主要有海拔高度、草本植物覆盖度、草本植物高度、样方离公路的距离和气温,这一结果与Tukey真实显着性差异法的结果基本一致。通过对拉萨城区黄嘴朱顶雀的冬季活动规律和夜宿地的观察研究,发现黄嘴朱顶雀白天都是成群活动的,下午19:30左右开始进入夜宿地,停止一天的活动,在次日8:00左右陆续飞离夜宿地,开始一天的活动。黄嘴朱顶雀冬季夜宿植物多选择的是高大的雪松,据统计一棵雪松上能栖息120只左右的黄嘴朱顶雀,有时候也选择与褐岩鹨和鸲岩鹨等混居。2015年3月下旬—6月下旬,作者以拉萨城区作为研究区域,对黄嘴朱顶雀的巢址选择和繁殖生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中共发现32个巢。黄嘴朱定雀的巢93.75%建筑在乔木上,建筑在雪松上的占65.6%,侧柏占12.5%,青海云杉占12.5%,垂柳占3.1%,其余6.25%的巢建筑在灌木红叶李上。黄嘴朱顶雀对雪松具有明显的选择倾向(X2=9.080,P=0.003),巢树选择系数最高的同样是雪松(选择系数为0.44),其次为侧柏、青海云杉、红叶李(选择系数均为0.32);巢址选择时避开垂柳、乌柳、槐树、银白杨、梨树、榆树、圆柏(除垂柳的选择系数为-0.78,其他物种选择系数均为-1)。黄嘴朱顶雀巢高7.72±1.21cm,巢深3.76±0.78cm,内径4.86±0.87cm,外径9.05±1.60cm,巢干重19.33±6.73g。黄嘴朱顶雀的巢多建筑于巢树的主干与侧枝的交界处,且在巢树上的位置40.6%向南,其次是向东占28.1%。对黄嘴朱顶雀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环境因子进行t-检验发现,巢树郁闭度和木本植物的覆盖度均有显着差异(实验组比对照组高),其他环境因子并无明显差别。最后对黄嘴朱顶雀巢区的11个环境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表明,巢树高度、郁闭度、胸径,巢离主干、水源、公路的距离,草本植物覆盖度及巢向等环境因子都影响黄嘴朱顶雀巢址选择。拉萨城区的黄嘴朱顶雀最早在3月底进入繁殖期,是我国黄嘴朱顶雀所有亚种中最早进入繁殖期的,一个繁殖季节只繁殖一次,筑巢期为7.38±0.51天,平均筑巢频率为46次/天;筑巢行为主要集中在9:00--13:00之间;产卵期为4.1±0.57天,产卵时间一般为清晨8:00--9:30之间,产卵间隔为一天,平均窝卵数为4.1(±0.57SD;3-5)枚,窝卵数随产卵日期的延后而减少,在产卵过程中若有卵的损坏,黄嘴朱顶雀选择不补产,产完第一枚卵雌鸟便开始少量的坐于巢中孵卵,随着卵的数量增多,雌鸟坐巢孵卵的时间也增加。卵均重1.43±0.21g,卵长径17.30±0.51cm,卵短径12.28±0.47cm;孵卵期为13.88±0.99天,孵卵期间黄嘴朱顶雀雌鸟出巢觅食频次为6.00±2.69次/天;雄鸟情饲次数为9.11±2.26次/天;雌鸟日(8:00—20:00)孵卵总时长为11.08±0.58h;平均育雏期11.28±0.95天,雏鸟孵化第一天的平均体重为1.38±0.37g,6日龄的时候开始发育翼羽和尾羽。黄嘴朱顶雀的繁殖失败率高达53.13%,其中巢期失败率为31.25%,卵期失败率为9.38%,雏期失败率为12.50%。(本文来源于《西藏大学》期刊2016-05-25)

黄建,Falk,Huettmann,郭玉民[8](2015)在《黑龙江流域白头鹤繁殖栖息地选择模型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白头鹤是中国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列为易危物种。目前仅知道白头鹤繁殖于中国黑龙江流域和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南部,但对其繁殖栖息地的具体研究尚不完善。为了掌握这一物种在东北亚地区的繁殖栖息地的分布及特征,更好地对该物种及其栖息地实施保护,2011—2013年在小兴安岭对白头鹤繁殖栖息地进行了调查,除新近采集的数据,还通过调查收取了过去近10年(2001—2010年)的白头鹤繁殖数据。本研究采用Salford Predictive Modeler、R等数据分析软件对收集到的繁殖数据建立模型(随机森林模型)进行预测,并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预测的白头鹤繁殖区绘图,得到直观的繁殖分布预测图。结果表明:在景观尺度下,影响白头鹤繁殖栖息地的主要因素有3个,分别是海拔、坡度和坡向。进一步分析后得出结论:中等海拔(300~500 m)、朝向东北且平缓(坡度小于2.4°)的泰加林区域是白头鹤最为适宜的繁殖区。由此结论以及研究区域内的GIS数据分析表明:在本研究区域内,白头鹤最适宜繁殖区(分布概率高于0.8)面积为6 832 km2,只占研究区面积的0.18%,估计能容纳2 000~3 000对白头鹤繁殖。绘图显示:只有少量的最适宜繁殖区(仅784 km2)在保护区范围内,并且在白头鹤的繁殖分布地中存在大量的农田和水利设施。保护区面积的不足和严重的人为干扰是白头鹤在繁殖区内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8期)

赵成,耿秋扎西,冉江洪,李波,胡晓玲[9](2015)在《四川麻咪泽自然保护区四川山鹧鸪繁殖期对栖息地的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 rufipectus属鸡形目雉科山鹧鸪属,是我国特产珍稀鸟类,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2014年4—5月,在四川麻咪泽自然保护区对四川山鹧鸪及其栖息地进行了野外调查。结果表明,四川山鹧鸪分布在海拔1700~2550 m,主要分布在2100~2300 m;其栖息生境主要为天然阔叶林,尤喜原始林;利用的坡度集中在20°~40°;偏好乔木数量多、高大和郁闭度大的森林生境;其中乔木均高是影响四川山鹧鸪栖息地利用的主要因子。保护四川山鹧鸪偏好的天然阔叶林,减少栖息地的人类干扰,是保护四川山鹧鸪这一濒危物种的首要措施。(本文来源于《四川动物》期刊2015年04期)

刘晓星[10](2015)在《繁育少树巢 人工安新家》一文中研究指出5月的长白山,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安装于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人工巢箱里,11只中华秋沙鸭幼鸭破壳而出。两天后,它们跟随着妈妈的脚步,依次从十几米高的巢箱走出,用“咚、咚、咚”的落地声宣告这个濒危种群新生命的到来和其顽强的生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报》期刊2015-07-03)

繁殖栖息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6年5-9月份,我们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地区选定了叁类不同荒漠化程度的栖息地,通过样线法调查了相应栖息地中的蜥蜴群落组成以及栖息地特征。2017年5-9月份,我们在这叁类栖息地中捕捉了怀卵后期的雌性荒漠沙蜥(Phrynocephalus frontalis)成体并带回实验室内饲养至幼仔孵出,来研究荒漠化对荒漠沙蜥的繁殖输出(Reproductive output)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叁类栖息地中蜥蜴的总数量分别为2097、1377和904只,叁类栖息地的蜥蜴群落组成差异显着(χ2=763.09,df 0,P<0.01)。2、固定沙丘中分布有叁种蜥蜴,即荒漠沙蜥、密点麻蜥(Eremias multiocellata)和丽斑麻蜥(E.argus),数量分别为1230、668和199只,分别占比58.65%、31.86%和9.49%;半固定沙丘只分布有荒漠沙蜥和密点麻蜥,数量分别为1217和160只,分别占比88.38%和11.62%;流动沙丘也是只有荒漠沙蜥和密点麻蜥,但是荒漠沙蜥的占比高达99%,密点麻蜥已经几乎绝迹。3、从固定沙丘到半固定沙丘再到流动沙丘,随着荒漠化程度的加剧,叁类栖息地中蜥蜴群落的丰富度、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皮洛均匀性指数和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均逐渐显着下降。4、典范相关分析(CCA)结果表明,影响蜥蜴群落组成和种群数量的主要因子为植被高度、裸地比例、隐蔽度、表层土壤含水量和表层土壤孔隙度。总体而言,荒漠沙蜥偏好裸地,密点麻蜥偏好隐蔽性好且湿润又疏松的区域,而丽斑麻蜥则偏好植被高的区域。5、叁类.栖息地的荒漠沙蜥的产后体重和头体长存在显着差异,尾长无显着差异;6、固定沙丘中的荒漠沙蜥所产卵的孵化期最长,约为40天,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的荒漠沙蜥所产卵的孵化期相近,都为34天左右,比固定沙丘少了 6天。随着栖息地荒漠化的加剧,荒漠沙蜥的平均产卵数减少,卵的孵化期缩短,孵化成功率提高。7、流动沙丘的荒漠沙蜥所产卵的孵化率最高,达到了 62.71%,半固定次之,为54.55%,固定沙丘的荒漠沙蜥所产卵的孵化率最低,为47.12%。叁类栖息地的荒漠沙蜥在繁殖输出上存在明显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繁殖栖息地论文参考文献

[1].岳衢.上海市公园无尾两栖类分布及其繁殖栖息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2].韦锦云.栖息地荒漠化对蜥蜴群落组成和繁殖输出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8

[3].张盖伦.失落的华南虎能否重返山林[N].科技日报.2017

[4].宋唯真,陆祎玮,范忠勇,钟悦陶,吴晓丽.海南鳽在浙江千岛湖的繁殖栖息地选择[C].浙江省第四届动物学博士与教授论坛、动物学与经济强省-浙江省动物学研究及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7

[5].周洁,李迪华,任君为,刘德天.辽河口湿地黑嘴鸥繁殖栖息地的动态变化、保存与恢复[J].中国园林.2017

[6].周晓.中华凤头燕鸥与大凤头燕鸥混合繁殖群栖息地选择与繁殖成功率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7

[7].周生灵.拉萨河谷黄嘴朱顶雀栖息地选择及繁殖生态学研究[D].西藏大学.2016

[8].黄建,Falk,Huettmann,郭玉民.黑龙江流域白头鹤繁殖栖息地选择模型预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5

[9].赵成,耿秋扎西,冉江洪,李波,胡晓玲.四川麻咪泽自然保护区四川山鹧鸪繁殖期对栖息地的利用[J].四川动物.2015

[10].刘晓星.繁育少树巢人工安新家[N].中国环境报.2015

标签:;  ;  ;  ;  

繁殖栖息地论文-岳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