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居转移论文-彭泉盛

定居转移论文-彭泉盛

导读:本文包含了定居转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农业转移人口,公共服务供给,城市定居意愿,广州市

定居转移论文文献综述

彭泉盛[1](2019)在《流入地公共服务供给对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定居意愿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农业转移人口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截止到2017年,中国农业转移人口数量已经达到2.86亿人,农业转移人口群体已然成为中国社会不容忽视的重要社会群体,进一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成为了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城市定居意愿作为实现市民化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最真实的表达,因此如何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定居意愿日益得到关注。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背景下,公共服务供给对于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定居意愿的作用日益凸显。因此本文选择流入地公共服务供给对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这一研究主题,主要探讨以下叁个问题:当前流入地针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公共服务供给状况和流入地农业转移人口的定居意愿状况如何?流入地公共服务供给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定居意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如何通过改善流入地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定居意愿?本文利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选择在公共服务和农业转移人口两方面都极具代表性的广州市作为样本城市,经过筛选得到所需的样本887份。结合样本数据,首先,对广州市农业转移人口公共服务供给以及定居意愿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分析发现,广州市针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各项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不高,且广州市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定居意愿并不强烈;其次,运用二分类1ogistic回归模型,重点考察公共服务供给对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反映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核心自变量方面,城市就业不存在困难、办理居民健康档案、到达最近医疗服务机构时间短、办理社会保障卡、办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子女有良好教育机会的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定居意愿更加强烈,良好的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会对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定居意愿产生显着促进作用,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定居意愿的提升。控制变量方面,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和身份认知同样会对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定居意愿产生显着的影响。最后,基于以上实证和理论研究,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的角度出发,相应地提出以下政策建议:提升城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水平,增强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支持,降低城市就业难度,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定居意愿;提升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水平,扩大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覆盖范围,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定居意愿;扩大社会保障服务覆盖范围,完善现有社会保障服务体系,提高城市社会保障服务供给水平,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定居意愿;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子女教育服务,提高子女教育服务供给水平,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定居意愿;提高农业转移人口收入水平,强化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归属感,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定居意愿。(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张启春,冀红梅[2](2017)在《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定居意愿实证研究与市民化推进策略——基于2015年武汉城市圈农业转移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定居意愿直接影响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实施。利用2015年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库中提取的"武汉城市圈农业转移人口数据",建立二元Logistic模型,对武汉城市圈农业转移人口流入地城市定居意愿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业转移人口偏好大城市,城市选择呈现由大到小的层级性;对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定居意愿具有正向影响的因素包括:代际中的"70后"、相对较高的教育程度、省内流动、较好就业身份;具有反向影响的因素包括:流动时间长、学龄子女随迁、低龄留守儿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不显着的因素包括:性别、婚姻、家庭收支比、住房支出收入比、恩格尔系数、就业单位性质、参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据此从经济、空间布局以及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提出了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策略。(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齐永昌[3](2016)在《重点解决已进城就业定居农牧民转移人口落户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区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重点解决已进城就业定农(牧)民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在县城区及建制镇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的人员可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具有合法房产证明可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本文来源于《拉萨晚报》期刊2016-10-16)

樊佩佩[4](2016)在《从群体性制度排斥到个体性市场排斥: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农业转移人口的迁户偏好、制度环境以及市场环境置于变迁的框架下进行分析,考察了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定居意愿的外部与个体影响因素。制度环境的外部约束机制转变为市场因素的内部排斥效应,导致了劳动力流动限制放松后,城市落户的挤压效应呈现出内生性转向。从制度环境的非均衡供给到城市落户的市场化选择,农业转移人口在体现出城市定居倾向强的同时返乡意愿也强烈,这一来是其城市定居意愿与能力的落差,以及落户意愿所面临的市场化发展与自我市民化能力不对称的困境。因此,旨在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的户籍人口的城镇化改革,应实现从户籍制度改革到切实解决生活需求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转向。做好相应的过渡性中间制度供给以及各项政策之间的统筹协调,从而实现制度合法性逻辑、市场化逻辑和个体市民化能力的多重均衡。(本文来源于《山东社会科学》期刊2016年04期)

孙友然,江歌,杨淼,焦永纪[5](2015)在《流动动因对农业转移人口定居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文献综述、理论分析和调查数据,论文构建了流动动因对农业转移人口定居意愿的结构方程模型,在研究流动动因对农业转移人口定居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收入型动因对农业转移人口流动的解释能力下降,而子女教育型动因和发展型动因对农业转移人口流动的解释能力上升;收入型动因、子女教育型动因和发展型动因对农业转移人口的留城意愿具有正向影响,盲目型流动动因对农业转移人口的留城意愿具有负向影响;收入型动因、子女教育型动因和发展型动因对农业转移人口的返乡意愿具有负向影响,盲目型动因对农业转移人口的返乡意愿具有正向影响。(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张协嵩,郑庆昌[6](2015)在《农业转移人口定居重点镇意愿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福州市试点镇的样本》一文中研究指出城镇住房、城镇公共服务与农村土地直接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在失业、年老遭受各种意外风险时在城镇中的生存能力,进而影响其定居重点镇的意愿。本文以在福州13个市级以上试点镇中随机选取的390名农业转移人口为问卷调查对象,实证分析了住房、社会保障与农村土地等关键因素对其定居重点镇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以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定居重点镇意愿与能力,实现其城镇融入。(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谭晓婷,张广胜[7](2015)在《农业转移人口留城定居意愿影响因素分析——来自南京市农民工样本的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了解农业转移人口是否愿意落户城市,判断影响他们留城定居意愿的因素,对推进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根据对南京市农民工的调查,运用Probit模型,分析了影响个体外来劳动力留居城市意愿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农业转移人口留居城市的因素主要有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性别、工资收入、城市生活融入程度等。(本文来源于《调研世界》期刊2015年05期)

张协嵩,郑庆昌[8](2015)在《农业转移人口定居重点镇意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福州试点镇的样本》一文中研究指出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在重点镇实现定居,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城镇化进程。国内学者提出农业转移人口定居城镇意愿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职业或收入、文化水平、社会保障水平、婚姻状况、年龄与性别等。文章在福建省福州市13个试点镇中随机选取390名农业转移人口作为问卷调查对象,实证分析了其定居重点镇内外部显着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满足不同层次农业转移人口住房需求、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加快融入重点镇、引导农业转移人口举家定居重点镇"的建议,以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定居重点镇意愿与能力,实现其城镇融入。(本文来源于《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张协嵩,郑庆昌[9](2015)在《就业状况对农业转移人口定居重点镇意愿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福州市试点镇的样本》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部分农业转移人口在重点镇中处于非正规就业状态,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家庭收入与对自身就业预期,进而影响其定居重点镇的意愿。文章在福州13个试点镇中随机选取390名农业转移人口作为问卷调查对象,从当前与未来两个角度实证分析了家庭收入水平与就业前景预期对其定居重点镇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前景预期与家庭收入水平的建议,以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定居重点镇意愿与能力,实现其城镇融入。(本文来源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杨朝中,殷雄飞[10](2013)在《完善农民定居转移的体制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建城乡一体的推进农民定居转移的机制、定居政策服务体系、转移政策服务体系。 定居转移是以家庭为单元、以就业为依托、以定居为目的一种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它是当前“叁农”的核心问题,是实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必须关注的重大课题,也是推进新型城镇(本文来源于《湖北日报》期刊2013-04-01)

定居转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定居意愿直接影响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实施。利用2015年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库中提取的"武汉城市圈农业转移人口数据",建立二元Logistic模型,对武汉城市圈农业转移人口流入地城市定居意愿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业转移人口偏好大城市,城市选择呈现由大到小的层级性;对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定居意愿具有正向影响的因素包括:代际中的"70后"、相对较高的教育程度、省内流动、较好就业身份;具有反向影响的因素包括:流动时间长、学龄子女随迁、低龄留守儿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不显着的因素包括:性别、婚姻、家庭收支比、住房支出收入比、恩格尔系数、就业单位性质、参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据此从经济、空间布局以及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提出了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定居转移论文参考文献

[1].彭泉盛.流入地公共服务供给对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定居意愿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2].张启春,冀红梅.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定居意愿实证研究与市民化推进策略——基于2015年武汉城市圈农业转移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

[3].齐永昌.重点解决已进城就业定居农牧民转移人口落户问题[N].拉萨晚报.2016

[4].樊佩佩.从群体性制度排斥到个体性市场排斥: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6

[5].孙友然,江歌,杨淼,焦永纪.流动动因对农业转移人口定居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6].张协嵩,郑庆昌.农业转移人口定居重点镇意愿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福州市试点镇的样本[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7].谭晓婷,张广胜.农业转移人口留城定居意愿影响因素分析——来自南京市农民工样本的调查[J].调研世界.2015

[8].张协嵩,郑庆昌.农业转移人口定居重点镇意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福州试点镇的样本[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

[9].张协嵩,郑庆昌.就业状况对农业转移人口定居重点镇意愿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福州市试点镇的样本[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

[10].杨朝中,殷雄飞.完善农民定居转移的体制机制[N].湖北日报.2013

标签:;  ;  ;  ;  

定居转移论文-彭泉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