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增敏剂论文-牛绕梅,谢晓蓉,高旭,王世范

抗菌增敏剂论文-牛绕梅,谢晓蓉,高旭,王世范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菌增敏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头孢他啶,协同抗菌,细菌耐药性

抗菌增敏剂论文文献综述

牛绕梅,谢晓蓉,高旭,王世范[1](2018)在《黄酮类化合物抗菌增敏剂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测定12种黄酮化合物的抗菌活性,筛选出了与头孢他啶联用时具有协同作用的增敏剂,同时以微量稀释法测定了化合物的最低抑菌浓度;并以棋盘法测定了化合物联用后的最低抑菌浓度;此外,以杀菌曲线法、纸片法、细菌泳动能力法观察了化合物与头孢他啶联用后对细菌的影响.结果表明:12种化合物均表现出一定的抗菌活性,它们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大肠杆菌的抑菌率均低于30%.单一黄酮化合物与头孢他啶联用时,其联合抑菌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未达到协同作用;而当盐酸黄酮哌酯与3-甲基黄酮-8-羧酸组合后再与头孢他啶联用时,可以显着地增强头孢他啶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能力,叁者具有协同作用,其联合抑菌率为95%;此外,盐酸黄酮哌酯与3-甲基黄酮-8-羧酸组合虽然可以增强头孢他啶抗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大肠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能力,但其联合抑菌率仅分别为81%、78%、78%、82%,所以并未达到协同作用的效果,然而,盐酸黄酮哌酯和3-甲基黄酮-8-羧酸同时与头孢他啶联用时却可以增强头孢他啶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能力,而且具有协同作用的效果.(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艾雪峰,敬帅,李武[2](2018)在《结核分枝杆菌抗菌增敏剂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性传染病的特效药,但抗生素的滥用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从而使已有抗生素逐渐失效。因此研究新的抗菌策略,寻求新型抗菌药物迫在眉睫。目前主要的抗菌策略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抗菌",另一种是"间接抗菌"。本文重点关注"间接抗菌策略",即挖掘能增加已有抗生素抗菌能力的化合物,称之为抗菌增敏剂。抗菌增敏剂本身不具有抗菌活性,但它能通过逆转细菌的耐药机制、抑制抗生素灭活酶的活性、增强宿主的防御机制等手段来恢复或增强已有抗生素的抗菌活性。本文综述了抗菌增敏剂逆转细菌耐药的作用机理以及结核分枝杆菌抗菌増敏剂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开发新的抗结核药物提供思路。(本文来源于《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期刊2018年06期)

覃容欣,吴嘉麒,周红[3](2014)在《基于MRSA自溶酶系统研究新型抗菌增敏剂CE的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前期以抗菌增敏活性为导向,从山楂中分离到儿茶素类化合物CE(C与ECg质量比8:1的联合),CE共同作用具有显着的体内、外抗菌增敏活性。其作用机制与β-内酰胺酶和PBP2a无关,与抑制细菌分裂、影响细菌自溶酶系统有关。本文以MRSA标准株WHO-2为研究对象,研究CE和苯唑西林(OXA)联合使用前、后,对细菌自溶酶系统的影响;初步明确CE抗菌增敏的机制,为后续深入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为MRSA抗菌增敏剂的研发提供新的靶点及研究思路。方法:利用TrixtonX-100诱导MRSA自溶后,研究(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化疗药理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期刊2014-07-28)

周红[4](2014)在《以细胞壁/膜生物合成中关键分子为靶标的新型抗菌剂/抗菌增敏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化疗药理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期刊2014-07-28)

覃容欣,周红[5](2014)在《植物来源抗菌增敏剂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甚至滥用导致细菌耐药性日益严重,因此研究新的抗菌策略,寻找新的抗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其中间接抗菌策略即通过逆转细菌耐药性以提高现有抗菌药物作用的抗菌增敏剂是目前研究的焦点与热点。抗菌增敏剂具有逆转细菌耐药性、减少联用抗生素使用量和耐药菌株不易产生的优点,植物是此类药物的主要来源。本文综述了植物来源抗菌增敏剂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新型抗菌增敏剂的发现提供研究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新药杂志》期刊2014年11期)

吴翀[6](2013)在《新型抗菌增敏剂的分子设计、合成及生物学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随着革兰阴性菌对抗菌药物多重耐药性的不断增加,多重耐药的革兰阴性菌感染成为临床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临床最常见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包括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其中大肠埃希菌在ICU病房的分离率高达34%,多重耐药率高达44%。因此,寻找新的有效抗菌药物或者具有提高现有抗菌药物作用的药物(抗菌增敏剂)、研究其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AcrAB-TolC属于外排泵RND家族,是导致大肠埃希菌多药耐药的重要因素。在前期研究发现青蒿素衍生物青蒿琥酯具有提高大肠埃希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敏感性的作用,其抗菌增敏作用的靶点为大肠埃希菌多药外排泵转运子AcrB,并可抑制AcrBmRNA表达,但其增敏作用强度仍需进一步提高才可能具有临床应用开发价值。因此,本研究拟以AcrB为靶点,运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omputerAided Drug Design,CADD)方法,对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进行结构设计和改造、并研究其生物学活性,以期得到具有更强抗菌增敏效果的青蒿素衍生物,为新的抗菌增敏剂的研发奠定基础。方法:1.采用计算机辅助分子对接的方法模拟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分子与大肠埃希菌多药外排泵转运子AcrB的结合,以此为依据确立青蒿素衍生物分子结构设计原则;2.采用化学合成方法合成青蒿素衍生物21个;3.构建基因重组大肠埃希菌AG100A-AcrB,建立以AcrB为靶点的体外活性定向筛选体系;4.采用棋盘二倍微孔稀释法对新型青蒿素衍生物增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苄西林、头孢呋辛对重组大肠埃希菌AG100A-AcrB的体外抗菌作用进行初筛;5.采用动态生长曲线法检测具有较强抗菌增敏作用的新型青蒿素衍生物增强氨苄西林、头孢呋辛对重组大肠埃希菌AG100A-AcrB生长的抑制作用进行复筛;6.采用棋盘二倍微孔稀释法和动态生长曲线法观察新型青蒿素衍生物DHA-7联合氨苄西林对大肠埃希菌ATCC35218的抗菌增敏作用;7.采用半定量RT-PCR检测青蒿素衍生物DHA-7联合氨苄西林对大肠埃希菌ATCC35218多药外排泵转运子AcrB及其调控子表达的影响;8.采用Realtime PCR检测检测青蒿素衍生物DHA-7联合氨苄西林对大肠埃希菌ATCC35218多药外排泵转运子AcrB及其调控子表达的影响。结果:1.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与大肠埃希菌多药外排泵转运子AcrB的分子对接结果表明,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与AcrB分子主要通过青蒿素母核结合。对比观察叁个分子的对接结果,可以发现青蒿琥酯和双氢青蒿素的位置几乎相同。青蒿琥酯的支链部分在活性中心中很好的伸展,使得青蒿琥酯几乎不可能出现类似青蒿素的结合方式。所以,可以假设青蒿琥酯的琥酯支链部分对于其与AcrB活性中心的结合有重要作用。它可以阻止药物分子结合到活性中心,并且可以阻隔活性中心附近的药物通道,从而切断药物的运输。此外,Gln176和Ser46可以通过氢键连接来固定这叁个分子的骨架结构。2.依据分子对接结果,进行结构设计,以青蒿素母核结构为基础进行结构改造,合成了21个青蒿素衍生物,其中17个为新化合物。3.经体外抗菌增敏活性筛选,得到了具有较强抗菌增敏活性的新型青蒿素衍生物DHA-7;4.半定量RT-PCR及Realtime-PCR结果均表明,新型青蒿素衍生物DHA-7单独作用,对大肠埃希菌多药外排泵转运子AcrB及其上游调控子的表达并没有明显影响。而相对于单纯的氨苄西林(8μg/mL)处理,256μg/mL DHA-7联合8μg/mL氨苄西林可明显减少AcrB及其上游正向调控子SoxS、MarA等的表达水平,同时,青蒿素衍生物联合氨苄西林对于负向调控子AcrR、MppA的表达没有明显影响。结论:经以大肠埃希菌多药外排泵转运子AcrB为靶点进行计算机辅助分子对接,设计合成了21个青蒿素衍生物,其中17个为新化合物。经体外筛选得到新型青蒿素衍生物DHA-7。新型青蒿素衍生物DHA-7具有增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苄西林、头孢呋辛对大肠埃希菌的抗菌作用。初步机制研究表明,DHA-7通过显着下调大肠埃希菌多药外排泵转运子AcrB及其上游正向调控子如MarA和SoxS等的表达,发挥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苄西林的抗菌增敏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期刊2013-11-01)

周红[7](2013)在《抗菌增敏剂在逆转MRSA耐药性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甚至滥用,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不断增加,因此寻找新的有效抗菌药物是目前研究的焦点。针对细菌耐药的策略包括两种:一是采取直接抗菌策略,主要是对现有抗菌药物进行结构修饰。二是寻找具有增强现有抗菌药物作用的药物(抗菌增敏剂),用以逆转细菌的耐药性。该策略的优势在于抗菌增敏药物本身不需抗菌活性,其用量少,毒性低,(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通讯(2013年第叁十卷第叁期)》期刊2013-08-01)

董燕[8](2008)在《以MRSA多重耐药蛋白PBP2a为靶点从中药中寻找抗菌增敏剂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也是引起烧伤、严重创伤后感染的最常见致病菌之一。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中,MRSA所致的医院感染越来越流行,尤其在ICU、烧伤病房等,MRSA的检出率都有明显增高趋势,最高可达90%以上,给临床治疗护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其中,老年患者、危重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者及新生儿等是MRSA感染的高危人群;长期使用抗生素,侵入性操作以及消毒隔离措施等医源性因素均可导致MRSA感染率增加。MRSA的耐药机制主要与其mecA基因大量表达产生的一种特殊青霉素结合蛋白PBP2a有关,该蛋白由668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76.1 kDa,对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亲和力低。水溶性的PBP2a为去除N-末端23个氨基酸后的蛋白质(不影响PBP2a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结合),含有两个功能域:N-末端非青霉素结合域(24~326 aa),负责蛋白的延伸和锚定;C-末端功能域(327~668 aa),具有转肽酶活性和β-内酰胺酶的作用。当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抑制了由敏感金葡菌产生的PBPs时,PBP2a可以替代其转肽酶功能,继续维持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表现出耐药性。MRSA临床分离株大多是多重耐药,仅对糖肽类抗生素如万古霉素敏感。然而,随着其广泛应用,已出现一些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报道。1996年在日本分离到万古霉素中度敏感的MRSA,随后2002年在美国发现了万古霉素耐药的MRSA,至今尚无其它治疗MRSA感染的有效药物。所以,更新研究策略、寻找新的药物来抑制PBP2a的活性,恢复MRSA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或降低MRSA耐药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本研究基于PBP2a在MRSA耐药机制中的重要性,拟从MRSA临床分离株中获得多重耐药蛋白PBP2a,以此为靶点应用生物传感器技术筛选具有与PBP2a高结合力的中药,从中药中寻找抗菌增敏剂,恢复抗生素的敏感性,为MRSA感染的防治研究提供新的策略。方法1.可溶性重组蛋白PBP2a的表达、纯化与鉴定:采用PCR方法从MRSA临床分离株中扩增编码PBP2a可溶性全片段的mecA基因(76~2007 bp),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QE30-mecA,经酶切鉴定后进行DNA测序;将pQE30-mecA转化入大肠杆菌M15并诱导表达PBP2a可溶性全片段,对重组蛋白PBP2a进行Ni2+亲和层析纯化后,测定其纯度;并进行氨基酸测序与分子量鉴定。然后,对PBP2a的生物学活性与结合活性进行评价。采用分光光度法对PBP2a分别进行转肽酶及β-内酰胺酶活性测定,并通过二倍微孔稀释法与激光共聚焦技术观察PBP2a与抗生素的体外结合作用。2.以PBP2a为靶点筛选拮抗MRSA的中药:将PBP2a包被于生物传感器的样品池作为固相配基,通过对26种中药水煎液与PBP2a结合活性的测定,选择结合力较高的10种中药,再结合直接抗菌实验,以及10种中药与苯唑西林的联合抗菌实验,筛选出对MRSA具有抗菌增敏作用的中药。3.夏枯草中对MRSA抗菌增敏组分的分离提取及活性评价:首先通过生物传感器测定夏枯草不同部位水煎液与PBP2a的结合活性,再经联合抗菌实验对它们的抗菌效果进行初步测定;利用AB-8大孔吸附树脂分离富集夏枯草全草水煎液中的有效组分,追踪检测其与PBP2a的结合力,通过抗菌实验与联合抗菌实验确定抗菌增敏组分,并对其物质属性进行鉴定;观察其与苯唑西林联用的抑菌曲线、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联合抗菌作用,然后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其对MRSA细菌形态的影响,评价可能的抗菌作用机制。结果1.成功扩增出mecA基因片段(76~2007bp),构建了重组质粒pQE30-mec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mecA基因片段的大小与预期一致,但序列中出现了9个碱基突变,所编码蛋白质与GenBank收录的蛋白质同源性为96%;在大肠杆菌M15中实现了可溶性PBP2a的高效表达,经分离纯化后得到的重组蛋白PBP2a纯度达到90.6%;蛋白质N端15个氨基酸测序结果为:MRGSH HHHHH GSKDK,与预期一致;质谱分析其相对分子质量约为74 kDa,与预期相符;所获得的重组蛋白PBP2a具有转肽酶活性与β-内酰胺酶活性,并且在体外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一定的结合活性。2.成功地将PBP2a包被于生物传感器的羧甲基葡聚糖样品池上,从26种中药中筛选了10种与PBP2a有较高结合力的中药;体外抗菌实验显示,黄芩、夏枯草、黄连对MRSA的单独抗菌效果较好;10种中药与苯唑西林的联合抗菌实验显示,夏枯草与苯唑西林的联合抗菌效果最好。3.夏枯草的全草与果穗中均含有与PBP2a具较高结合力的活性成分,其抗菌效果差别不明显;夏枯草全草水煎液经过AB-8大孔吸附树脂分离富集,得到SP2组分;SP2组分不仅与PBP2a具有较高的结合力,而且与苯唑西林联用能够明显抑制MRSA的生长速度;可以使苯唑西林、青霉素、舒氨西林、氨苄西林对MRSA的MIC分别降低256、8、16及4倍,SP2与苯唑西林、青霉素、舒氨西林、氨苄西林的FIC分别为0.007、0.151、0.064、0.276;SP2能够通过破坏MRSA的细胞壁结构发挥抗菌增敏作用;SP2为水溶性组分,含有大量的酚羟基类物质,其有效成分的分子量范围大约为3~5kDa。结论采用基因重组技术,成功实现了MRSA临床分离株中可溶性PBP2a的高效表达;以多重耐药蛋白PBP2a为靶点,应用生物传感器建立了筛选拮抗MRSA中药的技术平台。利用该平台,我们从26种中药中筛选出与PBP2a有较高结合力、与苯唑西林联合抗MRSA效果最好的夏枯草;进一步从夏枯草全草水煎液中分离得到水溶性有效组分SP2,SP2具有恢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MRSA敏感性的作用;SP2组分中有效成分的分子量范围大约为3~5kDa,有望通过进一步的分离纯化得到有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作为抗菌增敏剂,为MRSA感染防治提供新的方法。(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期刊2008-05-01)

抗菌增敏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性传染病的特效药,但抗生素的滥用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从而使已有抗生素逐渐失效。因此研究新的抗菌策略,寻求新型抗菌药物迫在眉睫。目前主要的抗菌策略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抗菌",另一种是"间接抗菌"。本文重点关注"间接抗菌策略",即挖掘能增加已有抗生素抗菌能力的化合物,称之为抗菌增敏剂。抗菌增敏剂本身不具有抗菌活性,但它能通过逆转细菌的耐药机制、抑制抗生素灭活酶的活性、增强宿主的防御机制等手段来恢复或增强已有抗生素的抗菌活性。本文综述了抗菌增敏剂逆转细菌耐药的作用机理以及结核分枝杆菌抗菌増敏剂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开发新的抗结核药物提供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菌增敏剂论文参考文献

[1].牛绕梅,谢晓蓉,高旭,王世范.黄酮类化合物抗菌增敏剂的筛选[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2].艾雪峰,敬帅,李武.结核分枝杆菌抗菌增敏剂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8

[3].覃容欣,吴嘉麒,周红.基于MRSA自溶酶系统研究新型抗菌增敏剂CE的作用机制[C].第十二届全国化疗药理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14

[4].周红.以细胞壁/膜生物合成中关键分子为靶标的新型抗菌剂/抗菌增敏剂的研究[C].第十二届全国化疗药理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14

[5].覃容欣,周红.植物来源抗菌增敏剂的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14

[6].吴翀.新型抗菌增敏剂的分子设计、合成及生物学活性研究[D].第叁军医大学.2013

[7].周红.抗菌增敏剂在逆转MRSA耐药性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C].中国药理通讯(2013年第叁十卷第叁期).2013

[8].董燕.以MRSA多重耐药蛋白PBP2a为靶点从中药中寻找抗菌增敏剂的实验研究[D].第叁军医大学.2008

标签:;  ;  ;  ;  

抗菌增敏剂论文-牛绕梅,谢晓蓉,高旭,王世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