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白血病免疫效应论文-黄方

抗白血病免疫效应论文-黄方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白血病免疫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白血病,外泌体,TGF-β1,肿瘤疫苗

抗白血病免疫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黄方[1](2018)在《TGF-β1缄默的白血病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为基础的白血病疫苗抗白血病免疫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和目的:白血病复发的根源主要在于体内残存的白血病细胞(Minimal residual leukemia cells,MRL)。清除MRL以进一步延长患者治疗后的长期生存时间是如今白血病治疗的主要攻坚方向。针对白血病细胞的特异性免疫治疗既克服了传统化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非靶向性,同时也为患者避免长期接受具有明显毒副作用的放化疗等传统治疗手段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因而近年来愈加受到关注。外泌体是真核细胞所分泌的,直径为30-100nm之间的微小囊泡。白血病细胞同样也可分泌外泌体,像其它肿瘤细胞源性外泌体(Tumor cell derived exosomes,TEX)一样,白血病细胞源性外泌体(Leukemia cell derived exosomes,LEX)富集有肿瘤细胞相关抗原(Tumor cell associated antigen,TAA)以及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MHC分子等重要的参与免疫应答相关分子,并可被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高效摄取从而诱导一定强度的特异性抗白血病免疫应答。此外,外泌体(Exosomes,EXOs)具有提取方便,便于储存,便于运输,不受MHC分子限制,可透过血脑屏障等优势,因而可被开发成潜在的白血病免疫治疗疫苗。然而临床前期研究显示,未经修饰的TEX作为肿瘤疫苗所诱导的抗肿瘤免疫反应相对较弱,且易出现免疫耐受,因而限制了其进一步的临床应用。同时研究发现,TEX中往往负载了一些具有免疫抑制效应的相关因子。其中TGF-β1是其主要的免疫抑制因子,可通过影响多种免疫细胞的表型及功能来削弱TEX诱导的特异性抗肿瘤免疫效应,是影响TEX免疫原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拟通过基因修饰的手段缄默白血病细胞TGF-β1的表达,从而获得TGF-β1低表达的LEX,通过体外及体内实验验证TGF-b1缄默的白血病细胞来源的外泌体抗白血病免疫效应。研究方法:通过携带shRNA的慢病毒感染L1210白血病细胞缄默白血病细胞中TGF-β1的表达,利用密度梯度超高速离心法获得来源于TGF-β1缄默的白血病细胞源性EXOs(LEXTGF-?1si)。经扫描电镜、流式细胞技术及蛋白免疫印迹技术对LEXTGF-?1si的形态学特征与表型特征进行鉴定。利用共聚焦显微镜与流式细胞技术观察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对LEXTGF-?1si的摄取及其时效动力学。利用流式细胞技术、ELISA技术与混合淋巴反应检测LEXTGF-?1si对DC表型及功能的影响,并利用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技术分析LEXTGF-?1si对DC表型调控的相关机制。通过细胞增殖实验、细胞毒杀伤实验及ELISA法分别检测了LEXTGF-?1si靶向结合的DC(DCLEX-TGF-?1si)所诱导的特异性CD4+T细胞增殖反应、CTL反应与Th1细胞因子分泌水平。应用动物模型研究了DCLEX-TGF-?1si所诱导的抗白血病免疫效应。实验结果:1.利用携带shRNA慢病毒载体感染L1210白血病细胞株可有效地缄默其TGF-β1的表达。通过对来源于TGF-β1缄默的白血病细胞源性EXOs(LEXTGF-?1si)形态学及表型的鉴定,结果提示LEXTGF-?1si符合EXOs的特征性形态,并表达EXOs特异性标志蛋白CD63、CD9与HSP70。与未经基因修饰的LEX比较,LEXTGF-?1si所负载的TGF-?1蛋白水平明显下调。2.LEXTGF-?1si可被DC高效摄取,并可较对照LEX更有效地上调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及MHC II类分子的表达水平,促进其IL-12p70和TNF-α的分泌并下调TGF-β1分泌。此外,在混合淋巴细胞实验中,DCLEX-TGF-?1si也可更高效地刺激T细胞增殖。同时本研究发现,LEX在DC成熟分化过程中通过降解转接蛋白Myd88从而影响TLRs/My D88/NF-κB通路活性,因而无法有效促进DC成熟,而LEXTGF-?1si则可有效逆转对Myd88蛋白的降解效应,从而保证DC中TLRs/My D88/NF-κB通路活性,这可能是LEXTGF-?1si相较于LEX可更有效地诱导DC成熟的机制之一。3.相较于未经修饰的LEX靶向结合的DC(DCLEX),DCLEX-TGF-?1si可更有效地诱导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增殖、Th1细胞因子分泌。细胞毒杀伤实验显示,在效/靶比为12.5:1以上时,经DCLEX-TGF-?1si诱导产生的CD8+T组对特异性靶细胞杀伤率明显高于DCLEX诱导的CD8+T细胞。4.在小鼠模型中,以DCLEX-TGF-?1si作为肿瘤预防疫苗及肿瘤治疗疫苗行免疫治疗,均可较DCLEX更显着地延长小鼠中位生存期并减缓肿瘤生长。DCLEX-TGF-?1si作为肿瘤治疗性疫苗时,可有效提高荷瘤小鼠外周血中CD4+T,CD8+T,Th1,Tc1细胞比例,并下调Treg细胞比例。结论:应用慢病毒载体在母细胞层面进行基因修饰以缄默TGF-β1从而下调白血病细胞EXOs中TGF-β1蛋白的改造手段是有效可行的。来源于TGF-β1缄默的白血病细胞源性EXOs可通过逆转EXOs源性TGF-?1对TLRs/My D88/NF-κB通路活性的抑制效应从而更有效地促进DC表型及功能成熟。而应用TGF-β1缄默的白血病细胞源性EXOs靶向结合的树突状细胞(DCLEX-TGF-?1si)为成分的抗白血病疫苗通过诱导更强大的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增殖反应、CTL反应和Th1细胞因子分泌从而在体内诱导较DCLEX更强有力的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效力,可开发成为高效的抗白血病免疫疫苗。(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8-03-01)

孙黎飞,韩冰,马向杉,吴强强,郝红峰[2](2012)在《干扰素-α对嗜酸性粒细胞抗白血病免疫效应的增强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干扰素-α(interferon-α,IFN-α)在羟基脲(hydroxycarbmide,OHU)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CML)中对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 granulocyte,EOS)抗白血病免疫效应的增强作用,并探讨其相关的免疫机制。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2月间解放军第148中心医院诊治的46例BCR-ABL阳性的CML初治患者,分为OHU单独治疗组(20例)和OHU联合IFN-α治疗组(26例),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范围和疾病分期等基本均衡;同时采集本院查体中心30名健康志愿者的标本作为对照。ELISA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IL-6、IL-12、IL-17和IFN-γ的水平;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患者骨髓细胞中过氧化物酶(peroxydase,POX)的活性,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染色检测CML患者骨髓中IL-12、IL-17A和甘露糖受体(mannose receper,MR)的表达情况。结果:CML患者血清IL-6、IL-12和IL-17含量较健康志愿者显着升高[(116.13±15.16)vs(90.98±12.32)pg/ml,(189.26±22.14)vs(96.60±4.92)pg/ml,(34.42±2.16)vs(23.74±1.36)pg/ml;均P<0.05]。单纯OHU治疗后,CML患者血清中IL-6、IL-12和IL-17的水平显着下降[分别为(87.14±13.37)、(60.22±20.16)、(17.03±2.16)pg/ml,均P<0.05];与单纯OHU治疗组相比,OHU联合IFN-α组患者血清中IL-6、IL-12和IL-17的水平显着上调[(122.04±10.25)、(101.12±27.16)和(40.16±4.11)pg/ml,P<0.05或P<0.01]。CML患者骨髓中EOS阳性表达IL-12、IL-17A和MR。IFN-α联合OHU治疗能减轻OHU对EOS的免疫抑制效应,患者骨髓中IL-12、IL-17A水平和MR阳性EOS数量较单纯OHU治疗组显着增加,且POX活性增强。结论:CML患者的EOS能分泌IL-12和IL-17,并表达MR。IFN-α联合OHU治疗能增强EOS的抗白血病效应,减轻OHU对EOS的免疫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期刊2012年04期)

艾丽梅,宋盈盈,苏荣英[3](2011)在《DC-CIK细胞体外抗白血病K562细胞的免疫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CIK)与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共同培养后获得的DC-CIK细胞体外抗白血病细胞株K562的免疫效应。方法分离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诱导成DC和CIK细胞,将两种细胞共同培养3 d获得DC-CIK细胞,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型;以共培养3 d的DC-CIK作为效应细胞,以PBMC、DC、CIK细胞单独培养作为对照,K562细胞作为靶细胞,采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杀伤活性,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并分析IL-17与杀伤细胞间的相关性。结果 DC-CIK细胞增殖最快;收获的细胞大部分以成熟DC为主,CIK细胞主要是具有杀伤作用的淋巴细胞;DC-CIK细胞杀伤K562细胞的活性和分泌IL-17的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IL-17释放量的增加,细胞毒性增强。结论 DC-CIK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的作用杀伤白血病细胞。(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期刊2011年10期)

宋盈盈[4](2011)在《DC-CIK细胞抗白血病细胞K562的免疫效应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共同培养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CIK)和抗原呈递功能最强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形成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endritic cells-induced killer cells ,DC-CIK)在抗白血病中的免疫效应机制。通过DC-CIK体外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的研究,为过继免疫治疗血液肿瘤提供部分实验依据。方法1、用人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健康人外周血,获得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NC),然后分别诱导生成DC和CIK,共培养成DC-CIK细胞。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用苔盼蓝方法进行细胞计数并测绘生长曲线(growth curve ,GC);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和CIK的细胞表面抗原表达情况。2、以K562细胞为靶细胞,分为PBMNC组,DC组,CIK组和DC-CIK组四组,以其相应的细胞为效应细胞,采用MTT法进行体外杀伤实验。3、应用ELISA法分别检测PBMNC组,DC组,CIK组和DC-CIK组细胞培养基上清中IL-17的分泌量。结果1、分离PBMNC后,成功培养出纯度高、活性好的DC和CIK细胞,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到细胞表面高表达特异性免疫抗原。2、随着效靶比的增加,各组效应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也增加;同一效靶比下,各组效应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不同,其中DC-CI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最强(P<0.05)。3、PBMNC组,DC组,CIK组和DC-CIK组IL-17的分泌量分别为(4.15±0.77)ng/L,(4.56±0.39)ng/L, (4.95±0.51) ng/L和(8.36±0.39)ng/L。DC-CIK细胞组中IL-17的分泌量明显高于其他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DC-CIK细胞抗白血病的作用显着,较单纯应用DC细胞或CIK细胞有更强的抗肿瘤活性。2、DC-CIK细胞抗白血病的细胞毒性与分泌大量细胞因子的免疫效应有关。(本文来源于《辽宁医学院》期刊2011-03-01)

李婕[5](2010)在《修饰型GM3树突状细胞疫苗抗白血病免疫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相关糖抗原(tumor-associated carbohydrate antigens, TACAs)是肿瘤细胞表面表达最丰富的肿瘤相关抗原,是肿瘤免疫治疗的重要靶标。GM3(monosialoganglioside 3)是N-乙酰基唾液酸-α(2->3)-吡喃型半乳糖-β-(1->4)吡喃型葡萄糖组成的叁糖,以糖脂或糖蛋白形式大量表达在白血病等肿瘤细胞表面。由于天然TACAs或从天然TACAs制成的糖合物疫苗免疫原性低,为提高其免疫原性,前期我们用化学合成方法制备了N-苯乙酰基唾液酸取代N-乙酰基唾液酸的修饰型GM3(GM3NPhAc)新抗原,与血蓝蛋白(keyhole limpet hemocyanin, KLH)耦联制成了糖合物疫苗GM3NPhAc -KLH。研究表明,将含有非天然抗原结构的GM3NPhAc–KLH免疫小鼠,能有效诱导产生针对新抗原的IgM,IgG1,IgG2a和IgG3多种类型的抗体。鉴于机体抗肿瘤免疫机制中,细胞免疫比体液免疫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而GM3NPhAc-KLH主要诱导体液免疫,本研究将高免疫原性GM3NPhAc-KLH与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强大的抗原提呈功能相结合,制备DC疫苗,来诱导特异性抗肿瘤细胞免疫反应;同时根据细胞内糖链合成是一系列包括唾液酸转移酶在内的酶促反应原理,应用糖生化工程(glycoengineering)的方法,利用N-苯乙酰基甘露糖胺(ManNPhAc)单糖前体促使肿瘤细胞表面合成修饰型的新糖链抗原GM3NPhAc,期望DC疫苗诱导特异性抗肿瘤细胞免疫反应清除肿瘤细胞,为肿瘤治疗提供一种全新的高效、低毒的方法。本研究选择白血病细胞为靶细胞,探讨应用糖生化工程的方法促使白血病细胞表达修饰型GM3新抗原(GM3NPhAc)以及GM3NPhAc-KLH荷载树突状细胞制备的DC疫苗特异性抗白血病作用。研究结果如下:1.白血病细胞FBL3与ManNPhAc(0-2 mM)孵育24 h、48 h、72 h, ELISA结果显示ManNPhAc(0.5-2 mM)处理48-72 h显着促进FBL3细胞表面大量表达修饰型抗原GM3NPhAc;FBL3细胞与2 mM ManNPhAc共同孵育72 h后,免疫组化结果显示FBL3细胞表面大量GM3NPhAc特异性染色;接种5×105 FBL3细胞7天的荷瘤小鼠连续7天腹腔注射ManNPhAc,1 mg/只,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肿瘤组织表面能表达大量的GM3NPhAc抗原,而不给予ManNPhAc的对照组小鼠肿瘤细胞则不表达GM3NPhAc抗原,表明糖生化工程的方法能促进白血病细胞表达修饰型GM3NPhAc新抗原;2.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ADCC)实验结果显示,腹腔巨噬细胞对GM3NPhAc特异性抗体介导的糖生化工程的FBL3细胞细胞毒作用显着增加,FBL3细胞与0.05-0.35 mM GM3NPhAc孵育72 h,GM3NPhAc特异性抗体介导的巨噬细胞对其杀伤作用达到65%-80%;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complement dependent cytotoxicity,CDC)实验结果显示,补体对GM3NPhAc特异性抗体介导的的糖生化工程的FBL3细胞毒作用也显着增加,FBL3细胞与0.15 mM ManNPhAC孵育72 h,补体对其杀伤作用达到100%。提示肿瘤细胞经很小量的修饰型单糖前体处理后,就能表达新的糖抗原,且可被新抗原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和机体免疫系统杀灭。3.制备小鼠骨髓来源的DC,流式细胞仪鉴定结果表明DC的纯度较高。培养五天的DC(2×10~6)加入20μg/ml GM3NPhAc-KLH培养过夜制备DC疫苗。4.将制备的DC疫苗相隔7天免疫C57/Bl6小鼠2次,第二次免疫后一天取血检测抗体,同时制备脾细胞用GM3NPhAc-KLH刺激制备细胞毒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 ,CTL)。小鼠血清抗体检测表明,修饰型GM3NPhAc-KLH-DC组的Igκ,IgG明显上升(P<0.05),表现出疫苗活性。以表达修饰型GM3的FBL3细胞为靶细胞,以表达天然抗原的FBL3细胞为对照,LDH法观察上述CTL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表明,GM3NPhAc-KLH-DC诱导产生的CTL对经糖生化工程表达修饰型GM3的FBL3细胞的杀伤作用显着高于KLH-DC组,同时也显着高于对FBL3细胞的杀伤作用(P<0.05),表明GM3NPhAc-KLH-DC是一个特异性的DC疫苗。5. DC疫苗相隔7天免疫小鼠2次,d17皮下接种FBL3细胞(5×10~5),次日腹腔注射ManNPhAc溶液,1 mg/只,连续7天,观察肿瘤的生长情况和存活率。结果显示,GM3NPhAc-KLH-DC组小鼠的肿瘤体积小于DC和KLH-DC对照组,且生存期延长。表明GM3NPhAc-KLH-DC疫苗具有抗瘤活性。结论:GM3NPhAc-KLH-DC疫苗能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和抗瘤活性。DC疫苗结合糖生化工程的方法为高选择性或靶向的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一种全新的方法。(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期刊2010-05-01)

许昕,李庆山[6](2009)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移植物抗宿主病及移植物抗白血病的免疫调节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细胞水平、动物模型、临床应用等方面对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移植物抗宿主病和移植物抗白血病中的免疫调节作用作进一步的研究。得出结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从T细胞、抗原递呈细胞、调节性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途径发挥其免疫调节作用,诱导移植物中的T细胞产生免疫耐受,使得移植物抗宿主病和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产生分离,从而改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预后,因此,输注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供者淋巴细胞是其中值得关注的、有前途的一种方法。但其作用的途径机制、输注的时机、输注的细胞数等仍有待进一步的实验室和临床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期刊2009年06期)

陶昆[7](2008)在《GPI锚定修饰的bcr/abl和mIL-12真核双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抗白血病免疫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发生是由于t(9;22)(q34;q11)所致的bcr/abl融合基因编码产生具有强烈酪氨酸激酶活性的BCR/ABL融合蛋白。该蛋白是CML细胞的胞内蛋白,属于肿瘤特异性抗原。如何有效递呈BCR/ABL融合蛋白至CML细胞膜表面从而持续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并成为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CTL)的靶向分子,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课题以bcr/abl融合基因为靶点,利用糖基化磷脂酰肌醇(GPI)能将重组蛋白锚定于细胞膜上的特点,辅以IL-12细胞因子佐剂,构建由GPI锚定修饰的慢粒白血病bcr/abl和鼠IL-12(mIL-12)真核双表达载体pBudCE4.1-bcr/abl-GPI-mIL12,并探讨其免疫原性及体内抗白血病效应,旨在探索以bcr/abl融合基因为靶点的免疫治疗策略治疗CML的可行性。实验从四方面进行研究,其主要方法、结果及结论如下:1.构建由GPI锚定修饰的bcr/abl和mIL-12真核双表达载体pBudCE4.1-bcr/abl-GPI-mIL12(PBBGI),在COS-7细胞中检测其基因和膜蛋白表达水平:以含有CML(b3a2型)migP210全长序列的质粒为模板,通过PCR扩增获得654bp的bcr/abl融合基因片段,酶切后插入真核双表达载体pBudCE4.1中,经鉴定获得重组质粒pBudCE4.1-bcr/abl(PBB)。同时,RT-PCR扩增人外周血B淋巴细胞CD24锚定分子中的GPI信号肽序列,酶切后克隆入PBB质粒中与bcr/abl基因片段下游羧基端相连,获得重组质粒pBudCE4.1-bcr/abl-GPI(PBBG)并鉴定。然后扩增mIL-12基因片段并亚克隆入PBBG另一多克隆位点,构建重组质粒pBudCE4.1-bcr/abl-GPI-mIL12(PBBGI)。在多聚阳离子介导下将PBBGI质粒转染COS-7细胞,采用RT-PCR、Western blot检测转染细胞bcr/abl融合基因及细胞膜上BCR/ABL融合蛋白的表达,ELISA检测mIL-12细胞因子的表达。经酶切和测序鉴定证实,由GPI锚定连接的bcr/abl及mIL-12基因插入片段正确;转染的COS-7细胞中有bcr/abl融合基因、转染细胞膜上有BCR/ABL融合蛋白表达,转染细胞培养上清中也有IL-12的表达。2.建立细胞膜上能稳定表达BCR/ABL融合蛋白的SP2/0靶细胞株:通过脂质体介导将GPI锚定修饰的bcr/abl真核表达载体PBBG转染SP2/0小鼠骨髓瘤细胞,经匀霉素高压筛选及克隆化培养获得2株阳性克隆细胞。Western blot检测鉴定,SP2/0阳性克隆细胞膜上有BCR/ABL融合蛋白的稳定表达,可作为CML体外CTL水平检测的特异性靶细胞。3.真核双表达载体pBudCE4.1-bcr/abl-GPI-mIL12(PBBGI)诱导小鼠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5只),采用肌肉注射方式进行免疫,即①pBudCE4.1空载组、②PBB重组质粒组、③PBBG重组质粒组、④PBBGI重组质粒组、⑤PBS对照组。每隔10d注射1次,共计3次。末次免疫后30d,分离各组小鼠脾淋巴细胞,经ConA体外刺激培养,MTT法检测脾淋巴细胞刺激指数(stimulation index, SI)及CTL细胞杀伤活性;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IL-2、IFN-γ表达水平。结果表明,PBBG、PBBGI重组质粒免疫组脾淋巴细胞刺激指数SI、IL-2、IFN-γ表达水平及CTL细胞毒活性与PBB、pBudCE4.1免疫组及PBS对照组比较,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PBBGI免疫组IL-2、IFN-γ表达水平、CTL杀伤活性也明显高于PBBG质粒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二者间SI无显着性差异。4.真核双表达载体pBudCE4.1-bcr/abl-GPI-mIL12(PBBGI)对CML模型鼠体内抗白血病效应研究:将pBudCE4.1空载及PBB、PBBG、PBBGI重组质粒作为基因疫苗通过肌肉注射方式分别免疫本课题组前期构建的bcr/abl逆转录病毒介导的小鼠CML骨髓转移/移植模型,每组3只,并以PBS为对照。每隔10d注射1次,共计3次。末次免疫后30d,取正常BALB/C小鼠及各免疫组模型鼠骨髓、脾脏及外周血,通过RT-PCR、Western blot检测骨髓细胞bcr/abl融合基因的转录水平及BCR/ABL融合蛋白的表达水平;通过脾脏病理切片,了解白血病细胞浸润情况;通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涂片分类,计数白细胞总数、粒系比例及幼稚细胞数量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PBBGI质粒免疫的CML模型鼠与PBBG、PBB及其它免疫组比较,骨髓细胞中bcr/abl融合基因及BCR/ABL融合蛋白的表达水平减弱;脾脏中CML细胞浸润程度明显减轻;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粒系比例及幼稚细胞数量也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上述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成功构建了由GPI锚定修饰的、能在真核细胞中表达bcr/abl和mIL-12的重组质粒pBudCE4.1-bcr/abl-GPI-mIL12(PBBGI),为我们后续研究bcr/abl融合基因诱导肿瘤特异性细胞免疫奠定了基础。2.建立了细胞膜上能稳定表达BCR/ABL融合蛋白的SP2/0靶细胞株,为体外检验bcr/abl融合基因激发小鼠特异性CTL应答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工具和研究平台。3. GPI锚定修饰的bcr/abl和mIL-12真核双表达载体(PBBGI)具备免疫原性,能够诱导小鼠产生较高水平的细胞免疫应答,尤其是抗bcr/abl的特异性CTL应答。4. GPI锚定修饰的bcr/abl和mIL-12真核双表达载体能够缓解CML模型鼠白血病症状,抑制其白血病细胞生长,减轻致癌基因表达,使以bcr/abl融合基因为靶点的免疫治疗策略治疗CML具备了可行性。综上所述,本文以bcr/abl融合基因作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免疫治疗靶点,成功构建了由GPI锚定修饰的bcr/abl和mIL-12真核双表达载体,并且证实了GPI的锚定修饰及IL-12细胞因子佐剂的协同作用能够明显增强bcr/abl融合基因诱导产生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同时该载体还能抑制CML模型鼠白血病细胞生长,减少致癌基因表达,显示出其潜在的肿瘤免疫治疗价值。(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08-05-01)

陈绍倩,杜英,孙慧,孙玲,刘延方[8](2008)在《外泌体联合CpG ODN免疫刺激佐剂诱导CTL抗白血病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外泌体(exosomes)作为白血病治疗性疫苗的可行性,体外研究了外泌体联合CpG佐剂诱导CTL杀伤白血病细胞的作用。获取正常人外周血MNC-DC,并分为7组,其中3组分别加入K562细胞来源外泌体(Kexo)、K562细胞诱导分化树突状细胞来源外泌体(DCexo)及K562细胞冻融抗原冲击K562细胞诱导分化树突状细胞来源外泌体(FTexo)作为实验组(分别为Kexo、DCexo和FTexo);另外3组在加入Kexo、DCexo和FTexo的同时加入CpG ODN佐剂也作为实验组(Kexo+CpG、DCexo+CpG和FTexo+CpG);第7组作为空白对照组。所有7组DC再继续培养3天,然后加入同源正常人T淋巴细胞共同培养3天,诱导T淋巴细胞为效应细胞(CTL),K562细胞为靶细胞,用MTT法测CTL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显示:各外泌体实验组刺激诱导的CTL的杀伤作用比对照组明显增强(p<0.05)。DCexo及FTexo诱导的CTL对K562靶细胞的杀伤作用比Kexo强(p<0.05),联合应用GPGODN佐剂可以进一步增强这种杀伤作用(p<0.05)。结论:外泌体能诱导有效的CTL对白血病靶细胞的杀伤作用,CPGODN佐剂能进一步增强这种杀伤作用,外泌体有望作为治疗性疫苗用于白血病的临床治疗。(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期刊2008年02期)

赵英玲[9](2008)在《重组人p53腺病毒转染慢性粒细胞源性树突状细胞的抗白血病免疫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唯一能够激活初始型T细胞的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是调节机体免疫应答的枢纽,在识别肿瘤抗原,激发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DC为基础的肿瘤疫苗在部分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已显示出良好的效果。基于白血病细胞与DC分化起源的相似性,白血病细胞可诱导分化为DC(L-DCs),从而为白血病的临床治疗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L-DCs既能表达白血病抗原,又能致敏T淋巴细胞特异性杀灭白血病细胞,消灭残留白血病灶,防止白血病的复发,在白血病的免疫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有研究表明,白血病来源的DC与正常DC相比,其迁移、吞噬作用及抗原加工和细胞因子分泌等功能较弱,从而使其激发抗肿瘤免疫应答能力下降。因此如何促进L-DC成熟增强其功能在白血病细胞免疫研究和临床治疗中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发现腺病毒P53修饰DC细胞可使其表达内源性p53蛋白抗原,上调DC表面共刺激分子、从而刺激有效的细胞免疫应答,产生特异性抗肿瘤CTL效应。因此我们设想通过转染重组人P53腺病毒以促进L-DC成熟,增强其抗原呈递能力并使其内原性肿瘤抗原表达增加,从而诱发强的抗白血病效应。方法:采集初治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患者骨髓,分离单个核细胞(MNC),应用rhGM-CSF和rhIL-4先将CML-MNC诱导分化为不成熟DC(imDC)并分组:实验组加TNF—a促使其成熟(mDC),并按MOI为100:1加入重组人p53腺病毒(rAd-p53)即(rAd-p53-CML-DC),对照组加入腺病毒空载体LacZ(rAd-CML-DC),空白对照组只加TNF—a(N-CML-DC)。继续培养72小时,流式细胞仪检测DC免疫表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行上清夜IL-12水平测定,MTT法观察CML-DCs刺激自体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MLR)及针对K562细胞株的细胞毒作用(CTL效应)。结果:实验组、对照组均成功获得具有树突状突起的细胞,但以实验组树突状突起明显。染色体检查证实rAd-p53-CML-DC仍具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来源的遗传学特征。流式细胞检测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其CD80、CD86、CD83、CD1a、CD40和HLA-DR等表型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上清液中IL-12分泌水平rAd-p53-CML-DC为293.973±29.68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150.16±19.40pg/ml、114.31±13.13pg/ml(p<0.05);刺激自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随rAd-p53-CML-DC与淋巴细胞比例的增加而升高。对靶细胞的细胞毒作用(CTL效应)实验结果显示:在效靶比(E/T)为5:1、10:1和20:1时,实验组(rAd-p53-CML-DC)所诱发的CTL活性均值分别为29.63±1.86%;40.45±2.24%;48.33±3.65%;对照组CML-DC(LacZ-CML-DC)为16.70±2.20%;18.22±1.81%;20.90±1.85%而空白对照组CML-DC(N-CML-DC组)诱发的CTL活性仅为16.57±3.43%;15.88±1.86%;16.94±2.43%实验组(rAd-p53-CML-Dc)介导的细胞杀伤率显着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利用rAd-p53转染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源性树突状细胞,可促进CML-DC成熟并增强CML-DC的功能,其介导的MLR及CTL效应明显强于非rAd-p53组合所诱导的DC。以rAd-p53-DCs为基础的肿瘤疫苗可望在解决CML的MRD及延缓加速及急变问题上发挥强大的治疗作用,为CML的治疗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策略。(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08-04-01)

张碧红,陈纯[10](2008)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自然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与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异源反应性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能介导有效的抗白血病作用(GVL),降低复发率。目前认为NK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S)特异性识别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或HLA)Ⅰ类分子,靶细胞不表达NK细胞抑制型KIR的HLA配体时即被杀伤。现就KIR的结构、功能、基因表达及KIR与配体的关系,GVL效应的产生及其应用前景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期刊2008年03期)

抗白血病免疫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干扰素-α(interferon-α,IFN-α)在羟基脲(hydroxycarbmide,OHU)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CML)中对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 granulocyte,EOS)抗白血病免疫效应的增强作用,并探讨其相关的免疫机制。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2月间解放军第148中心医院诊治的46例BCR-ABL阳性的CML初治患者,分为OHU单独治疗组(20例)和OHU联合IFN-α治疗组(26例),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范围和疾病分期等基本均衡;同时采集本院查体中心30名健康志愿者的标本作为对照。ELISA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IL-6、IL-12、IL-17和IFN-γ的水平;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患者骨髓细胞中过氧化物酶(peroxydase,POX)的活性,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染色检测CML患者骨髓中IL-12、IL-17A和甘露糖受体(mannose receper,MR)的表达情况。结果:CML患者血清IL-6、IL-12和IL-17含量较健康志愿者显着升高[(116.13±15.16)vs(90.98±12.32)pg/ml,(189.26±22.14)vs(96.60±4.92)pg/ml,(34.42±2.16)vs(23.74±1.36)pg/ml;均P<0.05]。单纯OHU治疗后,CML患者血清中IL-6、IL-12和IL-17的水平显着下降[分别为(87.14±13.37)、(60.22±20.16)、(17.03±2.16)pg/ml,均P<0.05];与单纯OHU治疗组相比,OHU联合IFN-α组患者血清中IL-6、IL-12和IL-17的水平显着上调[(122.04±10.25)、(101.12±27.16)和(40.16±4.11)pg/ml,P<0.05或P<0.01]。CML患者骨髓中EOS阳性表达IL-12、IL-17A和MR。IFN-α联合OHU治疗能减轻OHU对EOS的免疫抑制效应,患者骨髓中IL-12、IL-17A水平和MR阳性EOS数量较单纯OHU治疗组显着增加,且POX活性增强。结论:CML患者的EOS能分泌IL-12和IL-17,并表达MR。IFN-α联合OHU治疗能增强EOS的抗白血病效应,减轻OHU对EOS的免疫抑制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白血病免疫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黄方.TGF-β1缄默的白血病细胞来源的外泌体为基础的白血病疫苗抗白血病免疫效应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8

[2].孙黎飞,韩冰,马向杉,吴强强,郝红峰.干扰素-α对嗜酸性粒细胞抗白血病免疫效应的增强作用[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2

[3].艾丽梅,宋盈盈,苏荣英.DC-CIK细胞体外抗白血病K562细胞的免疫效应[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1

[4].宋盈盈.DC-CIK细胞抗白血病细胞K562的免疫效应机制研究[D].辽宁医学院.2011

[5].李婕.修饰型GM3树突状细胞疫苗抗白血病免疫效应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

[6].许昕,李庆山.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移植物抗宿主病及移植物抗白血病的免疫调节效应[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

[7].陶昆.GPI锚定修饰的bcr/abl和mIL-12真核双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抗白血病免疫效应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8

[8].陈绍倩,杜英,孙慧,孙玲,刘延方.外泌体联合CpGODN免疫刺激佐剂诱导CTL抗白血病效应[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8

[9].赵英玲.重组人p53腺病毒转染慢性粒细胞源性树突状细胞的抗白血病免疫效应研究[D].兰州大学.2008

[10].张碧红,陈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自然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与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

标签:;  ;  ;  ;  

抗白血病免疫效应论文-黄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