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美惠论文-乐萍

文美惠论文-乐萍

导读:本文包含了文美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女性主义,性别,文美惠,译作

文美惠论文文献综述

乐萍[1](2010)在《文美惠译作中的性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讨和研究在文美惠译作中体现的性别政治目的和两性的权利斗争,以性别为切入点的,从人物对话、外貌描写等文学要素对文美惠老师译作具体到字、词、句的研究。通过对译文与原文的比较分析,结合译者的性别身份,探明其译作中隐含的译者对两性关系的定位,以及她在译作中彰显其性别政治目的。(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0年28期)

何敏[2](2007)在《文美惠译作中的性别政治倾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80年代翻译的“文化转向”,得翻译研究不再仅仅局限于语言学层面的研究而被纳入了文化研究的范畴。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就是在这样的锲机下诞生并使翻译成为一种渗透着政治的行为。于是,翻译就成为了女性主义译者争取平等,消除翻译中的性别歧视的斗争之场,而她们的性别政治倾向,两性之间的权利关系也尽显其中。本文以我国优秀翻译家文美惠的译作《最后一片叶子》(原作者Ossian·Henry,《名作欣赏》,1981年第5期),《狐》(原作者David HerbertLawrence,安徽文艺出版社,2004年),《吉布林短篇小说选》(原作者RudyardKipling,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为研究对象,以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为基础,进行细致的文本研究,试图发掘在文美惠在翻译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性别政治目的以及怎么在翻译中实现其性别政治,探究作为女性译者的文美惠,在其翻译中显现出来的女性视野里的两性的权利关系。本文第一章对性别政治,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女性翻译家文美惠进行简要的介绍并阐述本研究的可行性和意义。第二章到第五章分别从文美惠译作中对女性的描述、人物塑造、对话、叙述模式四个方面入手,通过对译文与原文的比较分析,结合译者的性别身份,探明其译作中隐含的译者对两性关系的定位,以及她在译作中彰显其性别政治目的。本研究发现文美惠通过翻译与男权主义抗衡和斗争的方式不及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激进。她通过改写和清除原文中对女性带有偏见和歧视的语言为女性正名。同时通过语言丑化那些歧视女性的男性形象,激起读者对他们的憎恨和唾弃,从而抑制将女性视为天生就低于男性的观念的传播。本研究的意义,同时也是创新点在于:1)本文探讨和研究在文美惠译作中体现的性别政治目的和两性的权利斗争,并且发现由于汉语与英语的不同,中国女性译者为实现其政治目的的翻译策略与西方不尽相同。2)以性别政治为切入点的,从人物对话、外貌描写等文学要素对文美惠老师译作具体到字、词、句的研究在国内实属首例。3)本文通过实例证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译介活动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我国的本土化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07-12-01)

文美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80年代翻译的“文化转向”,得翻译研究不再仅仅局限于语言学层面的研究而被纳入了文化研究的范畴。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就是在这样的锲机下诞生并使翻译成为一种渗透着政治的行为。于是,翻译就成为了女性主义译者争取平等,消除翻译中的性别歧视的斗争之场,而她们的性别政治倾向,两性之间的权利关系也尽显其中。本文以我国优秀翻译家文美惠的译作《最后一片叶子》(原作者Ossian·Henry,《名作欣赏》,1981年第5期),《狐》(原作者David HerbertLawrence,安徽文艺出版社,2004年),《吉布林短篇小说选》(原作者RudyardKipling,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为研究对象,以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为基础,进行细致的文本研究,试图发掘在文美惠在翻译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性别政治目的以及怎么在翻译中实现其性别政治,探究作为女性译者的文美惠,在其翻译中显现出来的女性视野里的两性的权利关系。本文第一章对性别政治,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女性翻译家文美惠进行简要的介绍并阐述本研究的可行性和意义。第二章到第五章分别从文美惠译作中对女性的描述、人物塑造、对话、叙述模式四个方面入手,通过对译文与原文的比较分析,结合译者的性别身份,探明其译作中隐含的译者对两性关系的定位,以及她在译作中彰显其性别政治目的。本研究发现文美惠通过翻译与男权主义抗衡和斗争的方式不及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激进。她通过改写和清除原文中对女性带有偏见和歧视的语言为女性正名。同时通过语言丑化那些歧视女性的男性形象,激起读者对他们的憎恨和唾弃,从而抑制将女性视为天生就低于男性的观念的传播。本研究的意义,同时也是创新点在于:1)本文探讨和研究在文美惠译作中体现的性别政治目的和两性的权利斗争,并且发现由于汉语与英语的不同,中国女性译者为实现其政治目的的翻译策略与西方不尽相同。2)以性别政治为切入点的,从人物对话、外貌描写等文学要素对文美惠老师译作具体到字、词、句的研究在国内实属首例。3)本文通过实例证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译介活动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我国的本土化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美惠论文参考文献

[1].乐萍.文美惠译作中的性别研究[J].考试周刊.2010

[2].何敏.文美惠译作中的性别政治倾向研究[D].贵州大学.2007

标签:;  ;  ;  ;  

文美惠论文-乐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