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异种质资源论文-刘伟,李桂祥,董晓民,李淼,张树军

特异种质资源论文-刘伟,李桂祥,董晓民,李淼,张树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特异种质资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无核翠宝,葡萄,栽培技术

特异种质资源论文文献综述

刘伟,李桂祥,董晓民,李淼,张树军[1](2019)在《山东地方桃特异种质资源——梁山蜜桃》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山东省梁山地方名优桃梁山蜜桃的现状、种质资源及栽培管理技术;对梁山蜜桃的保存、利用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落叶果树》期刊2019年06期)

宋玉婷,刘林[2](2018)在《小麦特异种质资源反季扩繁加代的适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川西南高山冷凉气候,通过异地反季扩繁加代的方法来缩短育种进程,从而引进CS、川麦42、HTS-1、TP、CM28、CM28TP、Rht16、LD、Rht18、LD222、CSTP、Syn-Sau-1 12个小麦特异种质资源进行引种栽培,记录对比不同品种各个生育时期、株高、穗长、穗数、实粒数、千粒重等农艺性状和发芽率,得出12种特异小麦种质资源在高山冷凉地区的生态条件下适应性的初步结论,以期为反季扩繁加代的小麦种质资源的筛选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其中CS、川麦42、HTS-1、TP、CM28、CM28TP品种小麦都表现出对川西南高山冷凉气候有良好的适应性,表现最优的是CM28和CS这2个品种。(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科技》期刊2018年08期)

杜伟,杨文,李镇刚,陈松,储一宁[3](2017)在《云南10份特异野生桑树种质资源的搜集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发掘云南培育果用桑品种的育种材料,上世纪90年代起我们就广泛考察收集云南野生桑属资源中有特异着果特性的基础材料。通过野外考察、引种、嫁接选出10份特殊性状的资源,其中2份开雄花,雄花花序特长,易收集花粉,可以作为育种的父本;1份广东桑,挂果性强,果大且成熟整齐,可直接应用;1份蒙桑,果虽小,但桑果多,且结实率发芽率高,可作为抗旱砧木选育的理想资源;6份长果桑果大且长、挂果能力强、生长势强。从云南桑树资源考察收集的众多野生材料中优选出10份性状特殊的果桑资源。这10份基础材料作为可多元化开发应用的基础品种,选择适宜地区栽植,是开发果桑的理想品种,可直接开发也可进一步进行杂交育种。(本文来源于《全国桑树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7-08-21)

李镇刚,冉瑞法,刘淑娟,刘永光,储一宁[4](2016)在《利用扦插和组织培养技术繁殖特异种质资源滇桑(Morus yunnanensis Koidz.)》一文中研究指出滇桑(Morus yunnanensis Koidz.)属于桑树特异种质资源,是研究桑属植物进化的重要桑种。解决滇桑嫁接不亲和性而不易繁殖的技术难题,对促进滇桑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利用有重要意义。以云南省屏边大围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采集的滇桑冬芽及枝条为材料,利用扦插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无性繁殖试验,结果表明:滇桑的冬芽能够在添加3.0 mg/L 6-BA和0.5 mg/L GA3的MS培养基中萌发,其萌发的小芽在添加1.0 mg/L 6-BA和0.2 mg/L GA3的MS培养基中能正常生长并木质化,继续在添加0.5 mg/L IBA的1/2 MS培养基中培养生根后能够移栽成活,其萌发率、生根率和移栽成活率分别达到95%、55%、90%;扦插能够诱导含冬芽的滇桑枝条生根获得完整植株并移栽成活,但其扦插生根率较低,仅30%左右。试验结果提示,进一步优化组织培养和扦插条件,有望建立滇桑的无性繁殖技术体系。(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2016年02期)

徐永杰[5](2016)在《大巴山区核桃种质资源评价及其坚果特异性状发掘》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巴山地处我国中西部南北气候分水岭,它位于汉江流经河谷地带以东的川、陕、鄂、渝四省(区)边境,是东部一级平原向二级高原山地过渡的交汇处。该区域地形多样,气候变化丰富,植物种类繁多。核桃属(Juglans)植物是大巴山特色经济林树种,据记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长期自然繁衍蕴育了丰富的遗传资源。本研究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该地区自然实生大树为研究对象,针对核桃属实生类型,选用坚果表型标记和SSR分子标记甄别方法,以国内现有核桃属实生类型的种质资源为对照,力图较全面地诠释大巴山区核桃实生类型多样性和遗传结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探明了大巴山区核桃实生类型分布及特点,论证了其中心分布区和集中分布区。以行政区划为单位调研了大巴山区50个县(市、区)核桃资源与相关资料,覆盖了该区域核桃分布县(市、区)的100%,结果表明:大巴山区拥有原产我国核桃属植物5个种即核桃(J.regia)、泡核桃(J.sigillata)、野核桃(J.cathayensis)、核桃楸(J.mandshurica)和麻核桃(J.hopeiensis)和未见报道的核桃与泡核桃的“中间类型”,其中核桃、泡核桃和“中间类型”是该区域主要实生类型;这些实生类型在树体性状、叶片特征、物候期、青果及坚果性状等方面均具有丰富的变异,其中坚果数量性状基本覆盖了我国已知核桃资源;叁个实生类型在该区域分布与地形相对一致,即:水平分布呈连续性,垂直分布在海拔250 m~1 800 m范围内。实生类型中心分布区为西部米仓山段,次分布区为东部巫山-神农架-武当山荆山段;叁个实生类型中核桃在大巴山广泛分布,泡核桃主要分布在东部巫山-神农架-武当山荆山东南段200 m~600 m区域,而中间类型集中分布在大巴山中部(狭义大巴山);由于长期受人为干扰,实生类型主要以散生状态存在,可正常结果的核桃树主要分布在“四旁”和梯田内。2.在对大巴山区核桃实生类型坚果形态变异多样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基于坚果表型的特异种质筛选方法,为该区种质资源的选择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区域内核桃实生类型实生居群间坚果形态分化系数为8.89%,坚果变异系数介于68.29%~104.05%。居群间Manhattan距离聚类结果虽与地理距离不完全一致,但与居群间地理距离呈正相关;以城口为界,东段区域坚果平均变异丰度高于西段,是该区域坚果多样性中心分布区;从坚果质量和壳厚看,大巴山区核桃实生类型坚果单果重介于4.11 g~22.87 g,平均11.67 g,核壳厚0.55mm~2.38 mm,平均1.19 mm,已基本覆盖已知核桃种质资源,且≤6g小果型资源和大≥1.0mm厚壳资源相对丰富;从坚果均匀度、垂直缝合线纵切面形状等17个坚果质量性状观测到了80个特征,各性状变异系数介于33.48%~262.59%;通过坚果表型性状因子综合分析确定了特征根大于1的果个因子、取仁难易因子、果形端正因子、出仁因子、坚果均匀饱满因子、坚果美观因子、坚果截面和果底因子和果肩仁色因子8个坚果公因子,并利用第1公因子和第2公因子、第3公因子直观地筛选出了坚果大且易取仁的样本7个、坚果小且易取仁样本8个和坚果大且果形端正样本4个,利用公因子综合得分筛选出了坚果优异的样本10个。3.创建了大巴山区核桃实生类型种质表型与分子标记联合的核桃种质甄别方法。筛选出了沿缝合线纵切面形状等5个坚果标准表型质量标记和多态性性较高的WJR069等16个SSR分子标记,并利用其中的沿缝合线纵切面形状和果肩形2个表型标记和WJR069、WJR007 2个SSR分子标记为筛选出的50份种质建立了指纹图谱。4.证实了大巴山区核桃实生居群具有较高的遗传丰度,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核桃实生居群核心种质构建方法。该区核桃实生居群观察等位基因数(Na)介于4.94~8.13,平均为6.27;有效等位基因数(Ne)介于2.93~3.96,平均为3.28;Shannon指数介于1.112~1.546,平均为1.324;观察杂合度介于0.391~0.453,平均为0.437,期望杂合度介于0.612~0.718,平均为0.688,高于中国山西、四川、重庆和云南9个实生居群的平均水平(He=0.525)和西藏核桃(J.regia)居群(He=0.5864),且遗传丰度较高的区域集中在大巴山东段南麓区域,是该区域遗传资源集中分布区;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FST)介于0.0334~0.1491,平均为0.0632。在对实生居群遗传多样性分析基础上,采用位点优先取样策略和Nei’s标准遗传距离初步构建的核心种质遗传多样性优于其他取样策略和遗传距离构建的核心种质,构建的核心种质包含35份核心种质资源,保留了原种质9.07%的样品数量,多态性位点百分率、观察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信息指数的保留率均达到和超过了100%。5.筛选出了一批特异种质资源,并采取异地保存的方式对70份无性系和35份实生家系种质进行了保存,为该区核桃种质的选择和利用提供了基础材料。(本文来源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期刊2016-04-01)

申世界[6](2015)在《利用重迭片段代换系进行水稻特异耐热种质资源创新及其遗传基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温热害已成为水稻等粮食作物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其不仅影响水稻正常的生长发育,还会导致产量的损失和品质的下降。当前生产上推广的绝大多数水稻品种耐热性均较差,频繁的高温热害已对水稻安全生产构成很大的威胁。因此挖掘和利用水稻特异耐热基因,开展水稻耐热性种质资源的创新及其遗传基础研究,选育水稻耐热品种,对改良水稻品种的耐热性、减轻高温热害造成的损失,保证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具有特异性耐热品种N22为供体亲本、以综合性状优良但对热敏感的籼稻品种9311为受体亲本,通过杂交、回交以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构建了一套覆盖N22全基因组的113个重迭片段代换系(CSSLs);在水稻幼苗(二叶一心)期,利用人工气候培养箱设置40℃高温环境对CSSLs进行高温胁迫处理,并以25℃环境条件下生长的幼苗为对照,以测定叶片的相对电导率为热敏指数,对代换系进行了耐热性评价;最后再利用代换系的耐热指数为表型值并结合代换系的基因型值,对代换系片段的遗传效应进行了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均匀分布在水稻染色体上的356个SSR分子标记对亲本9311与N22之间多态性检测,筛选到143个具有多态性标记,多态性比例为40.17%,SSR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1.3cM。2、构建的一套含113个株系的CSSLs群体,共包括175个N22的代换片段,平均每个株系携带1.6个导入片段。纯合片段有166个,占导入片段数的比例为94.9%。其中纯合和杂合导入片段分别占水稻整个基因组的3.3%和0.3%。遗传背景回复率分析表明,9311的背景回复率平均为96.5%。3、代换片段长度大小为0.5cM~59.0cM,片段总长度为2682.9cM,平均长度为15.3cM,绝大多数导入片段长度在0.5~20cM之间。代换片段基本覆盖供体N22的全基因组。4、对113个CSSLs以及两个亲本高温胁迫处理的结果表明,两次重复试验测定数据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热敏指数变化范围分别为1.72%~5.55%和1.65%~5.53%,多数株系热敏指数集中在4.61%~5.10%之间。发现有CSSL27、CSSL44和CSSL97共3个片段代换系在两次重复耐热实验中,其热敏指数与N22非常接近,表现为差异不显着;CSSL27、CSSL44和CSSL97的遗传背景回复率分别达到了96.3%、97.1%和95.4%。其在株高、抽穗期、有效穗数、千粒重和单株产量共5个主要农艺性状上(除了CSSL97的单株产量比9311略低外)均与9311没有明显差异或优于9311。实现了特异耐热种质资源的创新,在改良优良恢复系9311的耐热性的同时,仍保持其原有的优良综合性状。5、通过对代换片段的遗传效应分析,共检测到6个与耐热性相关的QTL。分别分布在第3、4、5、8、9和10号染色体上,LOD值范围2.80~7.53,贡献率为5.42~16.06,加性效应值-1.10~-0.75。位于第3和第10染色体上的代换片段RM157和RM5352的贡献率较大,可能为控制水稻幼苗期耐热性的主效基因,但需要进一步加以验证。6、代换片段的互作效应分析表明,多个耐热片段之间存在互作效应,具体表现为同源染色体上以及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间的互作。LOD值为4.98~9.06,贡献率为1.50%~12.64%,加性效应为-0.70~0.62,RM5586与RM273之间互作效应的贡献率最大,为12.64%。表明水稻的耐热性既可能由一些主效基因控制,同时不同的代换片段之间以及主效基因与微效基因片段之间还存在互作效应,这些发现更进一步说明了水稻耐热性遗传基础的复杂性。因此很有必要进一步对水稻的其他生育时期的耐热性遗传基础开展研究,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更加全面深入的揭示水稻耐热性复杂的遗传机制,为水稻耐热基因的克隆以及培育耐热新品种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唐骏,格桑加措,郑黎明[7](2014)在《藏鸡种质资源的特异性及其在山南地区的选育与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西藏山南地区是藏鸡的中心产区,藏鸡饲养已成为当地农牧区发展畜牧业的特色产业之一,是群众饮食消费和收入来源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饲养管理粗放、集约化程度极低、外来品种盲目杂交、轻视选育等原因,造成纯种藏鸡数量逐年减少,群体生产性能良莠不齐,其优质特异性能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在调查藏鸡饲养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藏鸡种质资源的特异性,提出应开展科学保种选育,充分发挥藏鸡在高原地区的饲养优势。(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29期)

王茜龄,余亚圣,李军,郭彬,余茂德[8](2012)在《利用桑树特异种质资源的冬芽组织培养再生植株的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不同类型的桑树特异种质资源的冬芽为材料,分别在含有不同种类生长调节剂及添加量的培养基中培养诱导桑树再生植株,考察桑树特异种质资源利用冬芽培养再生植株的可行性,筛选适宜的生长调节剂及其用量。结果表明:供试桑树种质资源的冬芽在不添加生长调节剂的培养基中外植体停止生长,添加生长激素TDZ能较好地诱导和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与生长,但会抑制生长芽的再生长,而添加细胞分裂素6-BA能促进冬芽的再生,且添加3.0 mg/L 6-BA的培养基中冬芽再生率显着高于添加1.0 mg/L 6-BA的培养基;8份桑树种质资源的冬芽在含3.0 mg/L 6-BA的改良培养基中培养,新疆药桑和小花叶皮桑的丛生芽诱导率最高,其冬芽的再生率均为66.7%,滇桑次之,再生率为55.5%,天目山桑和斯里兰卡的再生率分别为40.0%和25.0%;5份桑树种质资源的冬芽再生组培苗转移至生根培养基中培养1个月后,只有滇桑和新疆药桑分别诱导出再生根系(诱导率为分别为20.0%、14.3%)后移栽成活。研究结果初步显示,离体组织再生培养是保存和利用天然22倍体新疆药桑、渐危种滇桑等珍稀桑树种质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2012年05期)

付丹,粟登元[9](2012)在《保靖黄金茶特异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研究项目通过验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付 丹 通讯员 粟登元)3月16日,从保靖县茶叶办获悉,日前,由省茶叶研究所承担的保靖黄金茶2个省级科技计划重点项目通过省科技厅项目专家组验收和年度检查,其中由研究员杨阳主持的“保靖黄金茶特异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研究”通过验收,由研究员粟(本文来源于《团结报》期刊2012-03-21)

姜林,张翠玲,邵永春,于福顺,刘方新[10](2011)在《山东地方桃特异种质资源——青州蜜桃》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山东的传统地方名产。青州蜜桃的来源与栽培历史、特征特性和资源的收集评价利用情况,提出了发展建议。(本文来源于《落叶果树》期刊2011年05期)

特异种质资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川西南高山冷凉气候,通过异地反季扩繁加代的方法来缩短育种进程,从而引进CS、川麦42、HTS-1、TP、CM28、CM28TP、Rht16、LD、Rht18、LD222、CSTP、Syn-Sau-1 12个小麦特异种质资源进行引种栽培,记录对比不同品种各个生育时期、株高、穗长、穗数、实粒数、千粒重等农艺性状和发芽率,得出12种特异小麦种质资源在高山冷凉地区的生态条件下适应性的初步结论,以期为反季扩繁加代的小麦种质资源的筛选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其中CS、川麦42、HTS-1、TP、CM28、CM28TP品种小麦都表现出对川西南高山冷凉气候有良好的适应性,表现最优的是CM28和CS这2个品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特异种质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1].刘伟,李桂祥,董晓民,李淼,张树军.山东地方桃特异种质资源——梁山蜜桃[J].落叶果树.2019

[2].宋玉婷,刘林.小麦特异种质资源反季扩繁加代的适应性研究[J].四川农业科技.2018

[3].杜伟,杨文,李镇刚,陈松,储一宁.云南10份特异野生桑树种质资源的搜集与评价[C].全国桑树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7

[4].李镇刚,冉瑞法,刘淑娟,刘永光,储一宁.利用扦插和组织培养技术繁殖特异种质资源滇桑(MorusyunnanensisKoidz.)[J].蚕业科学.2016

[5].徐永杰.大巴山区核桃种质资源评价及其坚果特异性状发掘[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6

[6].申世界.利用重迭片段代换系进行水稻特异耐热种质资源创新及其遗传基础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5

[7].唐骏,格桑加措,郑黎明.藏鸡种质资源的特异性及其在山南地区的选育与利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4

[8].王茜龄,余亚圣,李军,郭彬,余茂德.利用桑树特异种质资源的冬芽组织培养再生植株的试验[J].蚕业科学.2012

[9].付丹,粟登元.保靖黄金茶特异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研究项目通过验收[N].团结报.2012

[10].姜林,张翠玲,邵永春,于福顺,刘方新.山东地方桃特异种质资源——青州蜜桃[J].落叶果树.2011

标签:;  ;  ;  

特异种质资源论文-刘伟,李桂祥,董晓民,李淼,张树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