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活动区域和信息

社团活动区域和信息

一、学会活动园地及信息(论文文献综述)

姚洁[1](2021)在《杭州市富春江沿岸乡村景观特征研究 ——以梅蓉村、东梓关村等六个村落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乡村景观特征有利于对乡村景观资源充分识别、合理利用、有效开发,提高人类行为与环境的相容性,是乡村设计规划的前提与基础。随着乡村振兴进程的加快,后续建设出现聚落分散、生境破坏、地域特色丧失等问题。在国家乡村振兴与杭州市实施部署“拥江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本文以富春江沿岸乡村为研究对象,采用景观要素分析与景观格局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乡村景观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保护与更新策略,以期为同类乡村景观特征研究提供参考。论文主体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根据富春江沿岸乡村植被覆盖度及其与江岸的关系,将其分为三种不同类型村落:山水边缘型、河流边缘型及沙洲岛屿型,并分析不同岸线特征下乡村的分布情况,整体把握富春江沿岸的乡村景观要素构成。其次,选取梅蓉村、俞赵村、东梓关村、窄溪村、桐洲岛及五丰岛等六个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景观要素与景观格局两种分析手段,结合微观与宏观、感性与理性、定性与定量的方式归纳总结富春江典型村落乡村现状特征。最后,根据典型村落现状特征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自然景观要素、农业景观要素、聚落景观要素、人文景观要素及景观格局等五个方面提出保护与更新策略,得出以下结论:(1)沿岸村落分布特征整体呈现出北岸山水边缘型较多,南岸河流边缘型村落较多,沙洲岛屿型村落均匀分布于富阳境内,新桐乡、场口镇段村落分布最密集。(2)沿岸乡村形成“江—农田—聚落—山”、“江—聚落—农田”、“江—沙洲—江”三种山水格局;农田肌理以平田、水田为主;聚落分布形态以“带状”、“块状”为主;街巷肌理以“一字型”、“十字型”、“网络状”为主;人文景观则以农耕文化与商贸文化为主导。沿岸乡村景观格局整体呈现斑块分布相对均匀,土地利用丰富,景观多样性丰富,景观聚集度与蔓延度相对较低,景观斑块形状复杂。(3)典型村落存在五大共性问题:自然基底破坏,侵占江岸肌理;农事边界模糊,削弱水利形态;聚落风貌多样,乡村规划滞后;传统文化流失,乡土特征淡化;优势斑块分散,干扰生态功能。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五大保护与更新策略:(1)保护自然风貌,延续山水格局;(2)明确农田边界,恢复水利设施;(3)分级保护古建,统一聚落风貌;(4)塑造文化场景,强化场所记忆;(5)保持斑块完整,实现生态价值。

邓木子然[2](2021)在《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喀斯特世界遗产地旅游产业效益监测评价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遗产地生态敏感性高、易产生石漠化、尤其是兼具风景名胜区属性的遗产地存续受旅游产业干扰度大。旅游产业效益监测与调控是实现遗产地保护与展示的有效途径,协同天空地一体化地理空间信息技术挖掘旅游产业资源信息、监测评价综合效益对喀斯特遗产地旅游产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地理学、旅游学、地球空间信息学地域分异规律、旅游影响、目标决策等理论,针对喀斯特遗产地旅游产业效益评价指标因子深度挖掘、天空地协同对旅游产业效益评价专题信息提取等科学问题与技术需求,在代表南方喀斯特世界遗产生态环境总体结构和保护管理基本现状的贵州喀斯特地区选取施秉喀斯特和荔波-环江喀斯特作为研究区,2018-2021年协同天空地通过遗产地野外考察、天空地数据挖掘、资料调查收集等多手段、多数据、多方法为一体,挖掘生态和社会经济指标因子,运用空间分析、熵权法、综合指数模型等方法,构建基于天空地一体的喀斯特遗产地旅游产业综合效益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通过综合效益动态监测和评价,阐明不同属性遗产地旅游产业“两山”效益、扶贫效益、可持续效益与综合效益差异,揭示旅游产业发展对遗产地资源限制开发条件、社区发展、价值保护展示的影响机制与内在规律,为喀斯特类遗产地旅游产业发展和评价提供科技参考。1.通过遗产地土地覆盖格局、植被覆盖率、石漠化景观时空变化分析,表明第一、二期“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成功前后荔波-环江喀斯特、施秉喀斯特各土地覆盖类型之间发生了较为复杂的转化,遗产地旅游产业的存在并未给遗产地生态环境状况造成负面影响:荔波-环江喀斯特土地覆盖类型空间分布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体植被覆盖率有明显上升,潜在以上石漠化面积持续减少,草地与灌木林地大幅度转换为郁闭度更高的乔木林地。施秉喀斯特土地覆盖类型空间分布格局相对变化较小,总体植被覆盖率有微弱上升,潜在以上石漠化面积有一定减少,其他林地与灌木林地转换为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和草地之间相互转换,但草地转向灌木林地的比例低于灌木林地转向草地的比例,同样说明生态环境质量提高明显。道路用地和风景名胜设施用地面积相对稳定,道路面积略有增加,说明经济与社会效益良性发展。2.通过天空地一体化协同监测对旅游产业效益数据挖掘与主要驱动因子信息提取建立了喀斯特世界遗产地旅游产业效益评价模型并对两类遗产地进行时序变化研究,表明荔波-环江喀斯特、施秉喀斯特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在这15年间整体上为增加趋势,旅游产业的调整与发展策略有效促进了喀斯特遗产地的生态成效、经济回收、社会开放:2005-2020年期间,入选时间早,旅游产业规模成熟的荔波-环江喀斯特旅游产业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良好、经济收益显着、社会开放度高。入选时间较晚,旅游产业规模较小的施秉喀斯特旅游产业保持了稳定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提高,近十五年来荔波-环江喀斯特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分别增长了10.51%、34.1%、18.5%;近十年来施秉喀斯特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分别增长了2.2%、12.2%、2.2%。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旅游产业效益评价模型对遗产地真实情况反映效果良好,遗产地旅游产业发展差异主要是由于产业与遗产地管理措施的差异性导致。3.针对喀斯特遗产地资源限制开发条件、社区多维贫困特点、价值保护展示目标等三大现实壁垒,重组指标评价旅游产业的“两山”效益、扶贫效益、可持续效益,得出喀斯特世界遗产地旅游产业在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期间均产生了一定的“两山”效益、扶贫效益、可持续效益,不同遗产地旅游产业效益之间存在的结构差异性可能与遗产地属性有关:近十五年来拥有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双属性及自然保护区单属性的荔波-环江喀斯特的“两山”效益、扶贫效益、可持续效益、综合效益分别增长了44.6%、50.6%、28.9%、63.1%;近十年来拥有风景名胜区及自然保护区双属性的施秉喀斯特的“两山”效益、扶贫效益、可持续效益、综合效益分别增长了14.4%、19.0%、9.0%、21.2%,根据综合效益指数评价等级表,荔波-环江喀斯特综合效益保持高速发展水平,效益等级为好,施秉喀斯特旅游产业综合效益评价等级从差提升至较差,有不断提速的趋势。喀斯特世界遗产地的地区情况显着影响了其衍生的产业效益特点,自然环境本底的脆弱性与不可恢复性促使产业发展必须保持高效可持续性、邻近社区的石漠化环境造成的广泛贫困促使产业收益必须拥有高速益贫性、山地人文环境的封闭性与保守性促使产业价值必须具备高质量的传播性、先进性。针对不同保护展示背景的喀斯特世界遗产地旅游产业如何规划以达到产业同时满足可持续效益高、扶贫效益好、“两山”效益充分问题值得商榷。未来研究可结合更多类遗产地的不同现实需求进行研究手段的补充与评价体系的完善,以实现天空地一体化的更广泛应用与旅游产业评价体系的普适性提高。

李琪[3](2021)在《部编版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宝贵财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我们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民族自身状况,采取理性态度,发扬务实精神去创造中华民族的未来。近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党和国家给予高度重视,出台一系列关于传统文化的政策和文件。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具有“文以载道”的特点,语文教科书承担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要求教科书编写需融入中华传统文化。2019年9月,全国中小学生语文教科书统一使用部编版,总主编温儒敏也指出,这次教科书编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其中,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本研究以部编版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内容为研究对象,进行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比较,基于教科书比较分析并结合问卷法和访谈法,对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传承进行整体反思,得出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策略。本研究具体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小学语文教科书传承传统文化的理论探讨。主要论述小学语文教科书传承传统文化的理论依据、功能,同时梳理不同学者提出的传统文化分类,确定本研究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的分类依据。第二部分是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传承形式的比较。主要采用频数统计、内容分析等方法,对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识字、选文、练习、习作和插图模块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发现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传承形式的合理或可优化之处。第三部分是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传承内容的比较。主要采用内容分析、频数统计等方法,从显性和隐性传统文化两部分着手比较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内容,具体为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语言文字、文学文化、历史文化、节日礼俗、艺术成就和科学技术等显性传统文化内容,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等隐性传统文化内容的比较分析,从而发现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传承内容的合理或可优化之处。第四部分是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传承比较的整体反思。主要通过教科书比较分析并结合问卷法和访谈法,获得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部编版和人教版的实际体会,比较反思后,本研究认为部编版较人教版传统文化内容有难度也有过渡,传统文化内容更丰富且细致,更注重传统文化熏陶和感悟。由于部编版教科书刚刚投入使用,有部分传统文化内容在教学中存在疑问。第五部分是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策略。基于对两版教科书传统文化传承的比较分析以及相关调查结果,笔者从教师和学生层面提出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策略。从教师层面看,应加深认识与理解,挖掘教科书中传统文化内容,巧用传统文化元素插图并与实际教学有机结合,适当拓展经典传统文化内容并注重传统文化整合。从学生层面看,应注重诵读感知传统文化韵味,注重积累,形成中华传统文化的初步认知。中华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在当下仍有着强大的生命活力。笔者希望本研究能引起教科书编写者和使用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并促进教科书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邓鑫悦[4](2021)在《部编版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学语文教科书一般包括选文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和助读系统。其中,助读系统以辅助性材料的形式呈现,最为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符合新时代背景下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本研究以部编版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助读系统为研究对象,比较反思各类助读系统的编写特点,提出完善建议;结合教学案例和访谈发现教师使用助读系统存在的问题,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并提出使用建议。本研究采用比较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访谈法。具体来说,采用文献研究法从选题缘由、研究意义、概念界定、文献综述和论文研究设计入手,探讨两版教科书助读系统比较研究的意义与价值,以期丰富比较研究内容,并从先行组织者和支架教学模式两方面对助读系统进行学理分析。采用内容分析法从内容上阐述各类助读要素的特点及作用,从低、中、高三个学段分析助读系统在结构上的编排特点,明确其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教学改革发挥的作用。采用比较研究法从随文泡泡语、单元导语、课前提示语、旁批四方面对提示类助读系统进行分析得出:相比于人教版,部编版的思考型随文泡泡语减少,但更加注重学生体验;部编版单元导语分条列出学习目标,整体序列性有所提升,多采用陈述式和引用修辞,而人教版主题明确,增加了感叹式和思考式,多用排比修辞,但二者都需协调听说读写所占的比例;人教版课前提示语注重与前文的联系,而部编版更重视学习目标的明确性,其新增的旁批也发挥着重要的指引作用。从封面和随文插图两方面对图像类助读系统进行比较研究得出:相比于人教版,部编版纸张变大,留白以供学生做笔记;封面色调以橙色为主,生动活泼,主题内容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文插图更加注重情境图和水墨画,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且排版方式更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但两版教科书都有待提升图文契合度。从注释的形式与内容两方面对注释类助读系统进行比较研究得出:注释都以脚注形式呈现,点明文章作者和出处,但对于一些远离学生生活时代的词语缺少相应的解释;相比于人教版,部编版文言文注释位置由文字下方变为文字右方,更注重人文性;人教版的注释内容更加详细,而部编版更注重准确性。以包含“我知道”“宽带网”“资料袋”“阅读链接”模块在内的课文后附加资料和教科书后附加资料为研究对象,对资料类助读系统进行比较研究得出:相比于人教版,部编版低学段附录新增“偏旁名称表”“词语表”,多音字标蓝;课文后附加资料更重视学生的对比阅读,但在内容和形式上仍有提升的空间。结合案例分析法和访谈法进一步反思部编版各类型助读系统的编排特点,研究发现教师使用助读系统存在一些问题:使用频次不高,认识上有待加深,忽视方法指导,效率上有待提升。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背后的原因可能是教师过于重视选文内容,忽略助读系统功用,受教师个人素质影响,难以自觉高效的利用助读系统。基于此提出完善各类助读系统的编写建议:巧设提示内容,训练学生思维;图文内容契合,丰富插图类型;适度增加注释,注重启发学生;充实附加资料,提升语文素养。此外,教师也应高效使用助读系统,不仅要增强对助读系统的把握与认识,树立整体意识分析和二次开发教科书,而且要引导学生在课前、课上和课后有针对性的使用各类助读系统,以求发挥其助学促教的作用。

林静[5](2021)在《部编小学中段语文教材“习作系统”的教学使用现状研究 ——以昆明市W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具有高度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的习作,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后文中将简称《课标》)将小学低段定位为“写话”阶段,小学中段定位为“习作”阶段。小学中段作为学生习作学习的起始阶段,对学生习作水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过渡及奠基意义。部编小学中段语文教材的习作系统,选编形式上,体现了“读写结合”的设计理念和单元整体的设计思路;选编内容上,大量增加了习作小练习次数,特别设置了习作单元,总体呈现出编排立体化、能力序列化、题材生活化、指导具体化的特点。已有研究中,针对各大小学语文教材版本中习作选编和习作教学情况的研究成果较多,但由于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使用时间不长,关于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习作及教学的研究成果并不多。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面对全新的部编教材缺乏深度研究意识。此外,部编教材的教学实施方法尚处于探索阶段,导致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习作教学的难度增加。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归纳法,以部编小学中段语文教材的习作系统和云南省昆明市W小学师生为研究对象,以教材习作系统为理论基础,围绕W小学师生对部编版小学中段的习作教与学情况展开了深入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云南省昆明市W小学教师,对教材的整体认知上虽比较到位,但同时存在以下三点问题:1.缺乏对习作系统的深入研究;2.习作系统要素未得到有效利用;3.忽视习作系统的训练指导要求。教学实施上,云南省昆明市W小学的习作教学具有以下特点:1.注重教学目标的整体设计;2.关注以生为本的教学过程;3.采取“指导、批改、讲评”的教学方法;4.习作评价后的教学工作落实得当。但是,教学实施也还存在一定不足之处:1.习作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2.习作教学过程开展不透彻;3.习作教学方法钻研不到位;4.习作评价标准和主体单一。而教师教材研究意识相对淡薄、文化素养和教学经验相对不足、教学资源和方法的限制、评价指导体系缺失,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针对调查显示的部编版习作教学实际情况中出现的问题,研究提出了四方面的教学促进建议:一、提升文化素养,积累教学经验;二、树立研究意识,深入研读教材;三、探索资源方法,促进教学实施;四,完善指导评价,增设体系标准。本研究希望通过上述研究找到促进部编版习作教学的突破点,以提升部编版小学中段语文教材习作教与学的质量。

许燕琳[6](2021)在《祊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养分分布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土壤环境的干扰程度日益加深,使得土壤侵蚀加剧,土壤环境失衡,最终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人地矛盾锐化。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养分含量是土壤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养分的分布特征,有利于区域土地利用方式的优化和土壤环境的改善,对于区域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有重要的意义。祊河流域作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域地形起伏大,土层疏松浅薄且多夹砾石,加之人口密集,暴雨频发,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壤退化。鉴于此,本研究以祊河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经典统计和地统计学等方法分析了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养分的分布特征,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养分分布的影响,揭示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和各养分因子的耦合关系,进而借助典范对应分析(CCA)、Duncan多重比较等方法进一步讨论气候、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和降水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养分分布的影响效应。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研究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养分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各养分指标具有显着的空间异质性。具体表现为:0~40cm土层深度下,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R0.25)、平均质量直径(GMD)和几何平均直径(MWD)逐渐减小,分形维数(D)逐渐增大,各养分指标逐渐减小。全氮(TN)含量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特点,全磷(TP)和全钾(TK)含量大致呈东西高中部低的分布特点,碱解氮(AN)分布规律与TN分布大致相同,速效磷(AP)含量在流域东部分布有一个带状高值区,速效钾(AK)呈北高南低的分布特点,有机质(OM)含量总体分布较为平均,IFI值呈现西部高东部低的分布特点。(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具有一定的差异性。0~10、10~20cm土层深度下R0.25、MWD、GMD从大到小依均次为林地、草地、园地、耕地,D从大到小依次为耕地、园地、草地、林地;20~30cm土层深度下R0.25从大到小依次为林地、耕地、园地,MWD、GMD从大到小依次为林地、园地、耕地,D从大到小依次为园地、耕地、林地;30~40cm土层深度下R0.25、D:耕地>园地,MWD、GMD:园地>耕地。总的来看,研究区林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最强,其次是草地,耕地稳定性最差,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各土地利用类型间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差异逐渐减小。(3)研究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分布具有一定的影响,且对不同养分指标具有不同的影响效应。0~10cm土层土壤TN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林地、草地、耕地、园地,TP含量为草地、园地、耕地、林地,TK为草地、园地、林地、耕地,AN和OM含量大小关系同TN含量相同,AP为耕地、园地、林地、草地,AK为林地、耕地、园地、草地;10~20cm土层TP含量为园地、耕地、草地、林地,TK为草地、林地、园地、耕地,TN、AN、AP、AK和OM含量大小关系均同0~10cm相同;20~30cm土层TP、AP为园地、耕地、林地,TK为耕地、园地、林地,AN为林地、园地、耕地,AK、TN和OM均为林地、耕地、园地;30~40cm土层除AK外,其余各养分指标含量均为园地>耕地。(4)祊河流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养分分布具有显着的内在联系。R0.25、MWD、GMD、D均与TN、AN和OM呈显着正相关,与AP呈显着负相关;D则与AP呈显着正相关,与TN、AN、OM呈显着负相关。表明祊河流域土壤TN、AN和OM含量越高,AP含量越低,团聚体稳定性越高。一级养分水平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最高,二级养分水平稳定性最低,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养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团聚体稳定性。(5)除土地利用方式外,气候、母质、土壤类型和地形也对研究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养分分布有一定的影响,土壤类型和地形为主要影响因子。褐土和棕壤团聚体稳定性高于粗骨土,养分含量褐土最高,其次是棕壤,粗骨土最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随高程的增加表现为先减小再增加又减小后增加,随坡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阳坡团聚体稳定性大于阴坡。表层土壤TN、TK和OM含量主要受水平曲率的正向影响,TP、AN分别受坡度变率和垂直曲率影响显着,AP受地形湿度指数、相对高程和河流动能指数影响,深层土AN和TP均受地面粗糙度、地形起伏度、坡度、坡度变率影响显着。

江吉莎[7](2021)在《基于部编本教材的小学语文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20世纪初语文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小学口语交际教学已经走过了一段漫长的道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后,尽管口语交际作为语文学习的五个领域之一在理论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在各学校的实际教学中仍存在许多问题。而2016年9月开始启用的部编版教材加强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站在原有的各版本语文教材的“肩膀”上,又提升了一些高度。其中,口语交际首次在目录索引中作为独立板块出现,进一步证明了口语交际的重要性。本文从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中的口语交际内容出发,通过实际调查师生口语交际的教学现状,挖掘口语交际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探究基于部编本教材的小学语文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策略。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方式进行研究,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言部分,主要阐述了基于部编本教材的小学语文低年级口语教学调查研究的缘起及理论和现实意义,界定相关概念,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文献综述:一是小学部编本教材口语交际的编排体系研究,二是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现状与教学策略研究,三是部编本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与教学策略研究。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部编本小学语文低年级口语交际的编排,点明部编本教材的编排依据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结出部编本小学低年级口语交际独立板块的编排有以下四个特色:独立板块,交际要素易识;贴近生活,突显交际功能;目标明确,布局层次清晰;练习丰富,注重融会贯通。第三部分对部编本小学语文低年级口语交际的内容进行分析。部编本小学语文低年级口语交际内容不仅有由交际话题、交际任务要求、情境图和交际小贴士构成的独立板块中的口语交际训练,还有分散在教材阅读文章后和语文园地“字词句运用”中的随文口语练习。第四部分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广东省不同地区七所学校的师生口语交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查,从问卷调查数据和访谈记录中总结小学低年级任教教师口语交际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口语交际学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结合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小学语文部编版低年级教材,提出了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以期教师更加高效地利用教材资源组织课堂,帮助学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第一,提高口语交际教学重视度。教学建议为提高对口语交际的认识;借助贴士科学制定目标;树立正确的口语教学观。第二,灵活地组织口语交际训练。教学建议为:丰富口语交际教学形式;活用教材挖掘文本留白;创造条件促使人人参与;创设平等和谐交际氛围;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训练。第三,实施多维有效的教学评价。教学建议为:课堂评价真挚且重激励;评价主体和角度多元化;建立科学考核评价制度。

林棉娜[8](2021)在《部编本教材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学生识字量、识字能力的地基没有夯实,影响、制约着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发展。通过对肇庆市平凤中心小学进行试题测试和问卷调查分析发现教师存在对学生识字心理机制认识不到位、对新教材、识字教学目标把握不全面和对汉字学知识了解不多等问题,学生存在自主识字能力不足、识字习惯缺乏等问题。克服以上问题的原则和措施是多方面的,如在遵循整体把握循序渐进、认知发展以及科学性等原则的基础上贯彻阶段性策略和积极运用识记规律策略等等。希望本研究能为广大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在用新教材进行识字教学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绪论、主体和结语。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包括笔者本研究的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综述与核心概念的界定五个方面。其中在整理资料时笔者尚未发现目前对部编本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的研究,说明本课题具有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共分为五个小节。第一小节主要论述了部编本教材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理论基础,包括课程标准关于识字的目标要求、文字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第二小节主要通过试题和问卷的形式调查了肇庆市封开县平凤镇中心小学的学生对语文部编本教材识字的学习和掌握情况,对试题和问卷结果的分析发现学生存在自主识字能力不足、识字习惯缺乏等问题,教师存在对学生识字心理机制认识不到位、对新教材和识字教学目标把握不够全面和对汉字学的知识了解不多的问题,这些都是我们在部编本教材识字教学中需要引起重视并解决的问题。第三小节主要分析了部编本教材识字教学的原则和策略。在识字教学中要遵循整体把握循序渐进原则、遵循学生认知发展原则以及坚定不移科学性原则等三点原则;识字教学策略采取循序推进阶段性策略和积极运用识记规律等策略。第四小节是在部编本教材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原则和策略的指导下,设计识字教学教案,践行识字教学理论和策略。第三部分是文章的结语部分。概括全文,指出研究不足,以及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翟婧仪[9](2021)在《小学三年级语文单元教学研究 ——以L市五所小学为例》文中提出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的实施推行是教材的一次重大改革,更加灵活的单元结构体例使得教育者重新关注、审视单元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单元教学符合教材改版要求,适应基础教育改革方向。单元教学是培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这是素质教育时代的呼唤,也是对语文教学形态的一次探索。基于此,本研究具体分析了部编版三年级语文教材,梳理总结编排思路,解析单元设置,阐述单元教学中教师与教材的关系,通过调查得出单元教学的实施现状,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优化策略,引入大单元教学理念,设计教学案例。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选题缘起,论述单元教学的理论依据,通过国内外研究现状,了解单元教学的发展及相关内容。第二部分着重论述部编版语文教材单元设置体系,从不同角度理解教材编写思路和设计意图。主要包括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材中的类型选择分析、板块设计分析、总体特点分析以及教材中不同单元之间教学的区别。第三部分通过调查基本情况概述,对单元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得出存在的问题:教师忠实化的课程价值取向、教师浅层化的单元教学理解、教师简单化的单元教学实践、教师单一化的单元教学评价。第四部分针对单元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成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教师专业化知识理论素养欠缺、教师固定化的教学思想影响开展、教师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方式、客观因素制约单元教学实施。第五部分结合教材设置,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深入研究教材、提升专业认识,整合学习内容、大胆创新实践,搭建知识框架、形成教学方案,强调学生参与、多元评价方式,突破影响局限、创造有利条件。第六部分在单元教学的基础上,引入大单元教学理论,依据大单元教学理论的本质和内涵,对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进行教学设计,呈现具体案例。

武立争[10](2021)在《皖北中小城市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研究 ——以临泉县中心城区为例》文中提出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城镇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还能引导城市合理扩张,实现城市精明增长,对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城镇开发边界具体的划定过程中,不同规模、不同地域、不同层级的城市面临的态势也有所不同。在我国空间规划体系的新背景下,城镇开发边界作为一种重要的空间管制手段,需要不断的探索具有针对性的划定方法,形成适用于具有地域特征的边界划定技术流程,使城镇开发边界能够切实有效的应用于空间管理中。首先,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城镇开发边界相关理论和实践方面发展的脉络,通过对城镇开发边界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对不同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借鉴国内外城镇开发边界相关规划实践案例,总结不同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的经验要点,进而提出临泉县中心城区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的总体思路。结合临泉县以及皖北地区中小城镇的特征,从规模控制与生态保护的角度出发,明确以体现约束思维的刚性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思路。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明确以体现中小城市增量发展需求的弹性城镇开发边界,并结合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的政策要求,对弹性边界进一步精细化划定。其次,本研究以临泉县中心城区为例,基于临泉县中心城区2000年—2020年多期土地利用数据,结合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政策规划等各类空间数据等,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临泉县中心土地扩张的演变特征和扩张趋势进行分析,探寻城市空间增长趋势与影响城市空间发展的驱动力因子。从约束和需求的双向视角出发,以Arc GIS空间分析软件为技术支撑,构建城镇建设用地空间拓展适宜性评价体系,评定城镇适宜发展区、不适宜发展区,结合地区重要生态要素和空间发展限制因素综合划定刚性城镇开发边界。同时,基于城市历史土地利用变化数据、DEM数据、城市POI兴趣点、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等,构建模拟城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FLUS-Markov模型,并将刚性城镇开发边界与相关生态环境约束因子作为模型的限定性条件。根据不同发展视角,预设自然发展型、加速发展型、生态与耕地保护型和综合型四种不同发展情景,模拟未来城镇发展趋势,得到临泉县中心城区2035年多情景发展的土地利用模拟结果。最后,对比分析不同发展情景模拟结果之间的差异,结合临泉县中心城区城镇化发展需求和工贸型城市定位,从多种发展情景选定最优方案划定临泉县中心城区弹性城镇开发边界。为契合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城镇开发边界实施与管控要求,进一步对弹性城镇开发边界精细划定集中建设区、弹性发展区以及特殊用途区,最终形成“刚弹”结合的城镇开发边界管控体系,以加强城镇开发边界对于城市发展的管控和引导作用。研究采用的技术方法对于临泉县中心城区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图[66]表[39]参[84]

二、学会活动园地及信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会活动园地及信息(论文提纲范文)

(1)杭州市富春江沿岸乡村景观特征研究 ——以梅蓉村、东梓关村等六个村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1.1.2 拥江发展带动乡村振兴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乡村景观
        1.3.2 景观格局
        1.3.3 景观特征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乡村景观分类研究
        1.4.2 景观格局相关研究
        1.4.2.1 景观格局理论研究
        1.4.2.2 遥感技术在景观格局中的应用研究
        1.4.2.3 景观格局指数应用研究
        1.4.3 乡村景观特征相关研究
        1.4.4 小结
    1.5 研究内容
        1.5.1 富春江沿岸乡村分布的基本特征
        1.5.2 富春江沿岸乡村景观特征
        1.5.3 富春江沿岸乡村保护与更新策略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2 富春江沿岸风貌概况
    2.1 地域特征概况
        2.1.1 自然地理条件
        2.1.2 气候水文
        2.1.3 社会经济状况
    2.2 沿岸乡村分布特征
        2.2.1 沿江乡村范围界定
        2.2.2 村落分类及其确定
    2.3 总体景观要素构成
        2.3.1 自然景观要素
        2.3.1.1 沿江平原
        2.3.1.2 沙洲溪流
        2.3.2 农业景观要素
        2.3.2.1 农田景观
        2.3.2.2 水利设施
        2.3.3 聚落景观要素
        2.3.3.1 山水边缘型
        2.3.3.2 河流边缘型
        2.3.3.3 沙洲岛屿型
        2.3.4 人文景观要素
        2.3.4.1 物质文化
        2.3.4.2 非物质文化
3 典型村落景观特征分析
    3.1 典型村落选择
        3.1.1 选点依据
        3.1.2 典型村落
    3.2 数据库建立
        3.2.1 数据处理
        3.2.2 景观指数的选取及其公式意义
    3.3 山水边缘型—梅蓉村景观特征分析
        3.3.1 村落概况
        3.3.2 景观要素构成
        3.3.2.1 自然景观要素
        3.3.2.2 农业景观要素
        3.3.2.3 聚落景观要素
        3.3.2.4 人文景观要素
        3.3.3 景观格局分析
        3.3.3.1 斑块类型水平分析
        3.3.3.2 景观类型水平分析
    3.4 山水边缘型—俞赵村景观特征分析
        3.4.1 村落概况
        3.4.2 景观要素构成
        3.4.2.1 自然景观要素
        3.4.2.2 农业景观要素
        3.4.2.3 聚落景观要素
        3.4.2.4 人文景观要素
        3.4.3 景观格局分析
        3.4.3.1 斑块类型水平分析
        3.4.3.2 景观类型水平分析
    3.5 河流边缘型—东梓关村景观特征分析
        3.5.1 村落概况
        3.5.2 景观要素构成
        3.5.2.1 自然景观要素
        3.5.2.2 农业景观要素
        3.5.2.3 聚落景观要素
        3.5.2.4 人文景观要素
        3.5.3 景观格局分析
        3.5.3.1 斑块类型水平分析
        3.5.3.2 景观类型水平分析
    3.6 河流边缘型—窄溪村景观特征分析
        3.6.1 村落概况
        3.6.2 景观要素构成
        3.6.2.1 自然景观要素
        3.6.2.2 农业景观要素
        3.6.2.3 聚落景观要素
        3.6.2.4 人文景观要素
        3.6.3 景观格局分析
        3.6.3.1 斑块类型水平分析
        3.6.3.2 景观类型水平分析
    3.7 沙洲岛屿型—桐洲岛景观特征分析
        3.7.1 村落概况
        3.7.2 景观要素构成
        3.7.2.1 自然景观要素
        3.7.2.2 农业景观要素
        3.7.2.3 聚落景观要素
        3.7.2.4 人文景观要素
        3.7.3 景观格局分析
        3.7.3.1 斑块类型水平分析
        3.7.3.2 景观类型水平分析
    3.8 沙洲岛屿型—五丰岛景观特征分析
        3.8.1 村落概况
        3.8.2 景观要素构成
        3.8.2.1 自然景观要素
        3.8.2.2 农业景观要素
        3.8.2.3 聚落景观要素
        3.8.2.4 人文景观要素
        3.8.3 景观格局分析
        3.8.3.1 斑块类型水平分析
        3.8.3.2 景观类型水平分析
    3.9 沿岸典型村落景观特征对比
        3.9.1 景观要素对比分析
        3.9.1.1 自然景观要素分析
        3.9.1.2 农业景观要素分析
        3.9.1.3 聚落景观要素分析
        3.9.1.4 人文景观要素分析
        3.9.2 景观格局对比分析
        3.9.2.1 斑块类型水平分析
        3.9.2.2 景观类型水平分析
    3.10 典型村落景观特征总结
        3.10.1 景观特征
        3.10.1.1 乡村景观要素特征总结
        3.10.1.2 乡村景观格局特征总结
        3.10.2 影响因素
        3.10.2.1 自然要素
        3.10.2.2 经济发展
    3.11 杭州市富春江沿岸乡村景观特征
4 乡村景观特征保护与更新策略
    4.1 存在问题
        4.1.1 自然基底破坏,侵占江岸肌理
        4.1.2 农事边界模糊,削弱水利形态
        4.1.3 聚落风貌杂多,规划管理滞后
        4.1.4 传统文化流失,乡土特征淡化
        4.1.5 优势斑块分散,干扰生态功能
    4.2 保护与更新策略
        4.2.1 保护自然风貌,延续山水格局
        4.2.2 明确农田边界,恢复水利设施
        4.2.3 统一聚落风貌,加强规划指引
        4.2.4 塑造文化场景,强化场所记忆
        4.2.5 保持斑块完整,实现生态价值
5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5.2.1 不足
        5.2.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2)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喀斯特世界遗产地旅游产业效益监测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一)天空地一体化与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产业效益监测评价
    (二)天空地一体化与喀斯特世界遗产地旅游产业效益监测评价
    (三)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旅游产业效益监测评价研究进展及其对喀斯特遗产地治理的启示
        1 文献的获取与论证
        2 研究阶段划分
        3 国内外主要进展与标志性成果
        4 国内外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与展望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1 研究目标
        2 研究内容
        3 研究特色与难点及创新处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1 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法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1 研究区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2 研究区基本特征与代表性论证
    (四)资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1 天空地数据
        2 野外调查数据
        3 收集资料数据
三 数据挖掘与处理
    (一)数据挖掘
        1 航天数据
        2 航空数据
        3 地面监测调查数据
    (二)数据处理
        1 航天数据处理
        2 航空数据处理
        3 地面监测调查数据处理
四 旅游产业效益指标信息提取
    (一)生态环境指标因子
        1 土地覆盖
        2 石漠化类型
        3 植被覆盖度
    (二)社会经济指标因子
        1 旅游业总收入
        2 旅游从业人数
        3 人均可支配收入
        4 旅游者人数
        5 旅游业带动效应
        6 旅游设施数量
        7 基础设施变化
        8 生活保障变化
五 综合效益评价模型构建
    (一)指标体系构建
        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 指标因子选取
        3 指标筛选方法
        4 指标体系
    (二)指标因子标准化
        1 指标值标准化方法
        2 指标值标准化结果
    (三)指标因子权重确定
        1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2 指标权重确定
    (四)评价模型构建
        1 模型建立
        2 模型确定
六 综合效益监测评价分析
    (一)单一效益时空评价分析
    (二)综合效益时空评价分析
        1“两山”效益
        2 扶贫效益
        3 可持续效益
        4 综合效益
    (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旅游效益评价信息系统开发
        1 系统目的
        2 系统登录
        3 系统操作
        4 旅游目的地微信指数监测
        5 数据采集
        6 旅游文件上传
        7 评分标准
        8 热点客源
七 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
    (二)主要创新点
    (三)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3)部编版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1.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
        2.多元文化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3.语文教科书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4.部编版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使用范围广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概念界定
        1.小学语文教科书
        2.中华传统文化
        3.传承
    (四)文献综述
        1.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3.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比较研究法
        3.内容分析法
        4.频数统计法
        5.调查法
    (六)研究思路
    (七)本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一、小学语文教科书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论探讨
    (一)小学语文教科书传承传统文化的理论依据
        1.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原理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二)小学语文教科书传承传统文化的功能
        1.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打好中国底色
        2.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三)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的分类依据
        1.不同学者对传统文化的分类
        2.不同学者对教科书中传统文化的分类
        3.本研究对教科书中传统文化的分类
二、部编版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形式的比较
    (一)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识字模块传承传统文化的比较
    (二)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模块传承传统文化的比较
    (三)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练习模块传承传统文化的比较
        1.课后练习
        2.单元练习
    (四)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习作模块传承传统文化的比较
    (五)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模块传承传统文化的比较
        1.封面插图
        2.单元导语插图
        3.课文插图
三、部编版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内容的比较
    (一)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显性传统文化内容的比较
        1.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语言文字内容的比较
        2.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文学作品内容的比较
        3.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历史文化内容的比较
        4.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节日礼俗内容的比较
        5.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艺术成就内容的比较
        6.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科学技术内容的比较
    (二)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隐性传统文化内容的比较
        1.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家国情怀内容的比较
        2.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社会关爱内容的比较
        3.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人格修养内容的比较
四、部编版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比较的整体反思
    (一)部编版较人教版传统文化内容有难度也有过渡
        1.部编版较人教版传统文化内容难度提升
        2.部编版较人教版传统文化内容难度上有过渡
    (二)部编版较人教版传统文化内容更丰富且细致
        1.部编版较人教版传统文化内容更丰富
        2.部编版较人教版传统文化内容编排更细致
    (三)部编版较人教版更注重传统文化熏陶和感悟
        1.部编版较人教版更注重传统文化的熏陶
        2.部编版较人教版更注重传统文化的感悟
    (四)部编版中有部分内容在教学中存在疑问
五、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策略
    (一)教师层面
        1.加深认识与理解,挖掘教科书中传统文化内容
        2.巧用传统文化元素插图且与教学有机结合
        3.适当拓展经典传统文化并注重整合
    (二)学生层面
        1.注重诵读感知传统文化韵味
        2.注意积累并形成传统文化初步认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小学语文教科书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小学语文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4)部编版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选题缘由
        1.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
        (1)助读系统体现课标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2)助读系统反映课标中教科书的编写要求
        2.助读系统在语文教科书中的重要地位
        3.助读系统在实际教学中的使用需要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概念界定
        1.语文教科书
        2.助读系统
    (四)文献综述
        1.关于助读系统的整体研究
        2.关于助读系统的局部研究
        3.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五)论文研究设计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3.研究思路
        4.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小学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概述
    (一)小学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内容分析
    (二)小学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结构分析
    (三)小学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功能分析
        1.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2.提升教师教学质量
        3.促进语文教学改革
    (四)小学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学理分析
        1.先行组织者
        2.支架教学模式
二、两版教科书提示类助读系统的比较
    (一)随文泡泡语的比较
        1.数量的比较
        2.类型的比较
    (二)单元导语的比较
        1.主题范围的比较
        2.表述方式的比较
        3.修辞手法的比较
    (三)课前提示语的比较
    (四)旁批的比较
三、两版教科书图像类助读系统的比较
    (一)封面的比较
        1.封面色彩的比较
        2.封面插图主题内容的比较
    (二)随文插图的比较
        1.插图数量的比较
        2.插图类型的比较
        3.插图与文本内容契合度的比较
        4.插图排版形式的比较
四、两版教科书注释类助读系统的比较
    (一)注释形式的比较
    (二)注释内容的比较
五、两版教科书资料类助读系统的比较
    (一)课文后附加资料的比较
        1.人教版“我知道”模块的分析
        2.人教版“宽带网”模块的分析
        3.两版教科书“资料袋”模块的比较
        4.两版教科书“阅读链接”模块的比较
    (二)教科书后附加资料的比较
六、对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比较的反思
    (一)对助读系统编排的反思
        1.对两版教科书提示类助读系统比较的反思
        2.对两版教科书图像类助读系统比较的反思
        3.对两版教科书注释类助读系统比较的反思
        4.对两版教科书资料类助读系统比较的反思
    (二)对助读系统使用的反思
        1.教师使用助读系统存在的问题
        2.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七、小学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编写与使用的建议
    (一)完善助读系统的编写建议
        1.巧设提示内容,训练学生思维
        2.图文内容契合,丰富插图类型
        3.适度增加注释,注重启发学生
        4.充实附加资料,提升语文素养
    (二)教师使用助读系统的建议
        1.增强对助读系统的把握与认识
        2.优化使用助读系统的教学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有关小学语文教师使用助读系统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少年中国说(节选)》(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案例及分析
        案例二:《秋天的雨》(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案例及分析
        案例三:《jqx》(部编版一年级上册)案例及分析
        案例四:《在牛肚子里旅行》(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案例及分析
致谢

(5)部编小学中段语文教材“习作系统”的教学使用现状研究 ——以昆明市W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第二章 部编小学中段语文教材习作系统的选编分析
    第一节 选编内容分析
    第二节 选编形式分析
第三章 部编小学中段语文教材习作系统的认知及教学实施情况调查
    第一节 调查背景说明
    第二节 调查数据分析
    第三节 调查结果总结
    第四节 问题原因探讨
第四章 部编小学中段语文教材习作系统的教学促进建议
    第一节 提升文化素养,积累教学经验
    第二节 树立研究意识,深入研读教材
    第三节 探索资源方法,促进教学实施
    第四节 完善指导评价,增设体系标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A W小学教师调查问卷
    附B W小学学生调查问卷
    附C 教师访谈提纲
    附D 学生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
致谢

(6)祊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养分分布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1.2.2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2.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养分分布的关系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土地利用概况
        2.1.3 社会经济概况
    2.2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2.2.1 样品的采集与前处理
        2.2.2 实验方法
        2.2.3 土壤养分综合评价方法
        2.2.4 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2.2.5 数据来源
第三章 研究结果分析
    3.1 祊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
        3.1.1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分析
        3.1.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
    3.2 祊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分布特征
        3.2.1 土壤养分综合评价及统计特征
        3.2.2 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
        3.2.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分布特征
    3.3 祊河流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养分的关系
        3.3.1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各养分指标的关系
        3.3.2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养分综合评价指数的关系
    3.4 小结
第四章 讨论
    4.1 气候对团聚体稳定性和养分分布的影响
    4.2 母质对团聚体稳定性和养分分布的影响
    4.3 土壤类型对团聚体稳定性和养分分布的影响
        4.3.1 不同土壤类型下团聚体稳定性特征
        4.3.2 不同土壤类型下养分差异
    4.4 地形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养分分布的影响
        4.4.1 地形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4.4.2 地形因子对土壤养分分布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5.3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基于部编本教材的小学语文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综述
        1.小学部编本教材口语交际的编排体系研究
        2.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现状与教学策略研究
        3.部编本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与教学策略研究
一、部编本小学语文低年级口语交际编排依据和特色
    (一)部编本小学语文低年级口语交际编排依据
    (二)部编本小学语文低年级口语交际编写特色
        1.独立板块,交际要素易识
        2.贴近生活,突显交际功能
        3.目标明确,布局层次清晰
        4.练习丰富,注重融会贯通
二、部编本小学语文低年级口语交际内容分析
    (一)独立板块中口语交际的内容构成
        1.交际话题
        2.交际任务要求
        3.情境图
        4.交际小贴士(教学提示)
    (二)口语练习设计
三、小学语文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调查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1.调查对象
        2.调查问卷设计
        3.调查实施过程
    (二)教师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情况
        2.教师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问题
    (三)学生学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情况现状调查
        2.学生口语交际学习存在的问题
四、基于部编本教材的小学语文低年级口语交际的教学策略
    (一)提高口语交际教学重视度
        1.提高对口语交际的认识
        2.借助贴士科学制定目标
        3.树立正确的口语教学观
    (二)灵活地组织口语交际训练
        1.丰富口语交际教学形式
        2.活用教材挖掘文本留白
        3.创造条件促使人人参与
        4.创设平等和谐交际氛围
        5.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训练
    (三)实施多维有效的教学评价
        1.课堂评价真挚且重激励
        2.评价主体和角度多元化
        3.建立科学考核评价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部编本教材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3.案例研究方法
    (四)文献综述
        1.对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研究
        2.对小学语文部编本教材的研究
        3.对部编本教材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研究
    (五)概念界定
        1.部编本教材
        2.识字教学
        3.教学策略
一、部编本教材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课程标准的识字目标要求
    (二)文字学理论
    (三)教育学理论
    (四)心理学理论
二、部编本教材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问题现状
    (一)调查的前期准备
        1.调查对象的选取
        2.识字情况试题及调查问卷的编制
    (二)调查结果的统计
    (三)部编本教材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问题成因
        1.教师方面
        2.学生方面
三、部编本教材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原则及策略
    (一)部编本教材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原则
        1.整体把握循序渐进原则
        2.遵循学生认知发展原则
        3.坚定不移科学性原则
    (二)部编本教材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策略
        1.循序推进阶段性策略
        (1)低年级:基础识字与基本方法掌握为主
        (2)中年级:规律了解与方法掌握为主
        (3)高年级:识字能力与语文素养培养为主
        2.积极运用识记规律策略
        (1)合理安排汉字系列位置
        (2)合理调配复习周期
四、部编本教材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实践案例
    (一)立足课程标准,把握识字目标
    (二)循序渐进,授予识字方法
    (三)科学识字,保持兴趣和注意
    (四)运用识记规律,及时复现巩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小学生识字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生字预习单
附录六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小学三年级语文单元教学研究 ——以L市五所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的必然要求
        (二)适应小学语文教材改版的重要方式
        (三)基础教育课改呼唤教学方式的转变
    二、单元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
        (二)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三)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小学三年级
        (二)单元教学
        (三)大单元教学
        (四)单元教学与大单元教学关系探讨
    四、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已有现状述评
    五、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六、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材中的单元设置研究
    一、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材中单元设置的类型选择
        (一)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材中单元设置的主题选择
        (二)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材中单元设置的文本选择
    二、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材中单元设置的板块设计
        (一)口语交际板块:表达与交流
        (二)习作板块:突破与创新
        (三)语文园地板块:总结与概括
        (四)快乐读书吧板块:方法与兴趣
        (五)综合性学习板块:能力与素养
    三、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材中单元设置的总体特点
        (一)系统性
        (二)连续性
        (三)整体性
    四、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材中单元设置的教学区别
        (一)不同目标教法不同
        (二)不同内容学法不同
        (三)不同重难点突破点不同
    五、教材单元设置研究对单元教学的作用
第三章 小学语文三年级单元教学现状分析
    一、调查基本情况概述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内容
    二、小学三年级语文单元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忠实化的课程价值取向
        (二)教师浅层化的单元教学理解
        (三)教师简单化的单元教学实践
        (四)教师单一化的单元教学评价
第四章 小学语文三年级单元教学问题成因分析
    一、教师专业化知识理论素养欠缺
    二、教师固定的教学思想影响开展
    三、客观因素制约单元教学的实施
    四、教师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方式
第五章 解决小学语文三年级单元教学问题的措施
    一、深入研究教材,提升专业认识
        (一)以单元主题为切入点
        (二)以单元课文为着力点
        (三)以各板块内容为抓手
    二、整合学习内容,大胆创新实践
        (一)以课标要求为基准
        (二)以语文要素为依据
        (三)正确处理教学关系
    三、搭建知识框架,形成教学方案
        (一)整体关照系统考虑
        (二)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三)依据目标有序设计
    四、强调学生参与,多元评价方式
        (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二)切实保障多元评价体系
    五、突破影响局限,创造有利条件
        (一)不局限于文体
        (二)灵活安排课时
        (三)拓展实践研究
第六章 指向单元教学未来发展的大单元教学设计
    一、分析教材,解读文本,提炼主题
    二、依据主题,确立任务,设置活动
    三、真实情境,积极实践,提升素养
    四、统筹安排,分解目标,实施方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皖北中小城市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研究 ——以临泉县中心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对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提出新要求
        1.1.2 生态文明理念背景下城镇由粗放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1.1.3 城镇开发边界是对于城市空间有序增长管控的有效途径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城镇开发边界相关研究综述
    2.1 城镇开发边界相关概念与发展历程
        2.1.1 城镇开发边界的源起
        2.1.2 城镇开发边界的内涵演变
    2.2 国内外城镇开发边界的实践
        2.2.1 国外典型城市“城镇开发边界”实践
        2.2.2 国内城镇开发边界的实践
    2.3 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方法
        2.3.1 正向驱动法
        2.3.2 反向约束法
        2.3.3 综合划定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临泉县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空间演变分析及开发边界划定路径
    3.1 区域概况
        3.1.1 地理区位
        3.1.2 自然资源状况
        3.1.3 社会经济状况
        3.1.4 人口发展情况
        3.1.5 用地概况
        3.1.6 城镇化发展水平
    3.2 研究区域界定与数据
        3.2.1 研究区域界定
        3.2.2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3.3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
        3.3.1 土地利用现状情况
        3.3.2 土地利用转移情况分析
        3.3.3 土地利用结构时序变化
    3.4 中心城区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分析
        3.4.1 城市扩张空间形态变化
        3.4.2 建成区扩展方向特征分析
        3.4.3 城市空间紧凑度分析
    3.5 中心城区空间扩展动力机制与主要问题
        3.5.1 中心城区拓展动力机制
        3.5.2 中心城区发展主要问题
    3.6 城镇开发边界划定路径
        3.6.1 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的综合底线划定思路
        3.6.2 城市增量发展的战略需求划定思路
        3.6.3 划定原则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临泉县中心城区刚性城镇开发边界划定
    4.1 城镇建设用地空间拓展适宜性评价
        4.1.1 评价体系
        4.1.2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4.1.3 单因子适宜性评价分析
        4.1.4 综合用地适宜性分析
    4.2 水资源生态安全格局
    4.3 重大基础设施廊道控制线
    4.4 生态红线保护区
    4.5 刚性城镇开发边界划定
        4.5.1 划定思路
        4.5.2 划定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FLUS模型的城市扩张模拟与弹性城镇开发边界划定
    5.1 弹性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的目标与准则
        5.1.1 弹性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的目标
        5.1.2 弹性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的原则
    5.2 FLUS-Markov模型构建及原理概述
        5.2.1 FLUS模型原理与方法
        5.2.2 Markov模型
    5.3 基于FLUS模型的土地利用格局模拟
        5.3.1 土地利用规模预测
        5.3.2 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因子选择与分析
        5.3.3 FLUS模型参数设置
        5.3.4 模拟结果与精度验证
        5.3.5 研究区2035 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多情景模拟
        5.3.6 多情景模拟对比分析
    5.4 弹性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与比较分析
        5.4.1 初步弹性城镇开发边界划定
        5.4.2 弹性城镇开发边界的精细化划定
        5.4.3 比较分析
    5.5 城镇开发边界体系管控与空间增长策略建议
        5.5.1 “刚弹”结合的城镇开发边界管控体系
        5.5.2 城镇空间增长策略建议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城镇建设用地空间拓展适宜性评价因子指标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四、学会活动园地及信息(论文参考文献)

  • [1]杭州市富春江沿岸乡村景观特征研究 ——以梅蓉村、东梓关村等六个村落为例[D]. 姚洁.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2)
  • [2]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喀斯特世界遗产地旅游产业效益监测评价研究[D]. 邓木子然.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3]部编版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比较研究[D]. 李琪.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部编版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比较研究[D]. 邓鑫悦.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5]部编小学中段语文教材“习作系统”的教学使用现状研究 ——以昆明市W小学为例[D]. 林静.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6]祊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养分分布特征[D]. 许燕琳.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7]基于部编本教材的小学语文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调查研究[D]. 江吉莎.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8]部编本教材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研究[D]. 林棉娜.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9]小学三年级语文单元教学研究 ——以L市五所小学为例[D]. 翟婧仪. 洛阳师范学院, 2021(08)
  • [10]皖北中小城市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研究 ——以临泉县中心城区为例[D]. 武立争.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标签:;  ;  ;  ;  

社团活动区域和信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