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量词论文-彭春艳,吴晓星

集合量词论文-彭春艳,吴晓星

导读:本文包含了集合量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集合量词,偏误分析,对外汉语教学

集合量词论文文献综述

彭春艳,吴晓星[1](2019)在《对外汉语集合量词教学的偏误分析及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量词数量繁多,使用广泛,用法灵活多变。量词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就集合量词而言,留学生使用起来常常感觉困难,容易出现偏误。该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中常见的几组集合量词进行偏误分析,根据学生习得的一些特点和规律,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以期为留学生学习汉语量词提供一些帮助,也为对外汉语量词教学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本文来源于《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期刊2019年15期)

吴海霞[2](2018)在《基于使用的汉语集合量词语义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量词是汉语中常用的一个词类。由于其语法上的强制性,量词一直是国内外语言学家们研究的热点之一。这些研究涵盖了量词的多个方面,但几乎没有涉及到量词的语义韵研究。语义韵这一现象最初在英语语言中被发现和研究,自90年代以来,语言学家不断扩大语义韵的研究范围,开始在英语以外的语言中进行探索。因此,汉语量词作为一个独特的词类,是语义韵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本文主要基于共选理论,以五个汉语集合量词“批”、“群”、“班”、“伙”、“帮”为例,借助大型汉语语料库——BCC和CCL提供的相关语料,研究这些集合量词中是否存在语义韵,并对其特征进行分析和描述。该研究旨在从语义韵视角揭示集合量词的语义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语义韵对汉语集合量词习得质量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目的分为两个方面:首先通过汉语语料库获取的语料来分析描述汉语集体量词的语义韵,其次基于课堂实验结果考察语义韵是否影响汉语集体量词的习得。本文主要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研究方法。其中,定性研究以共选理论为基础,在扩展意义单位的模型的指导下进行语料分析,明确五个集合量词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语义韵。定量研究主要采用词汇语义知识测试和访谈的方法。测试对象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在华外国留学生。研究目的是明确汉语集合量词的语义韵在汉语词汇知识习得过程中的具体作用。研究发现,第一,词汇知识和词汇习得研究应该在揭示各种共选关系的扩展意义单位模型内进行;第二,语义韵现象被证实存在于汉语集体量词中。语义韵作用的研究是认识汉语量词语义功能的新视角;它在指导汉语词汇习得方面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第叁,语义韵知识的习得是提高词汇表达准确性、丰富了词汇知识深度的重要保障。(本文来源于《浙江财经大学》期刊2018-12-01)

蔡颖莹[3](2018)在《英语集合量词构式的变异和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所有人类语言都具备一定的语言形式用以表达人们对数量的感知。尽管英语被认为是非量词型语言,但毫无疑问英语中存在大量如a jug of wine,a loaf of bread,a box of candy这样可表数量的二项式结构。从构式语法角度来看,这些“a NOUN_1 of NOUN_2”结构可视为英语量词构式。本文以“a NOUN_1 of NOUN_2”形式的英语集合量词构式为研究对象,以构式语法为理论框架,旨在通过共时分析展示英语集合量词构式的内部变异,同时通过历时分析揭示英语集合量词构式演变的轨迹。共时部分的研究旨在通过英语集合量词构式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其进行自动归类,从而揭示英语集合量词构式内部变异。具体而言,本文以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为数据来源,从中提取频率前6000的a N_1 of N_2结构,并最终得到27个英语集合量词构式。接着,本文从每个英语集合量词构式中随机抽取100句索引行,并借助Wmatrix对这些构式中的名词N_2进行语义、语用以及语类维度的标注。通过多重对应分析和聚类分析,本文对英语集合量词构式进行归类。借助多项特异词位分析,本文还对一些相似度极高的英语集合量词构式进行区分,揭示其细微的语义差异。历时部分的研究旨在借助a bunch of的个案研究揭示英语集合量词构式演变的轨迹。在历时研究中,本文以美国历时英语语料库(COHA)为数据来源,以a bunch of为个案,通过基于可变性的近邻聚类对a bunch of的历时发展阶段进行自动分期,借助多重对应分析探究a bunch of搭配词语义、语用及语类分布特征的演变,并基于构式语法理论揭示英语集合量词构式历时演变的轨迹。共时研究部分表明,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对英语集合量词构式进行分类,其结果和传统分类有所不同。首先,借助基于语义、语用和语类分布相似性的多重对应分析和聚类分析,本文涉及的27个英语集合量词构式最终被分为4类,即1)人群:a gang of,a mob of,a bunch of,a horde of,a band of,a legion of,a group of,a team of,a panel of,a troop of,a crowd of,a squad of,a throng of;2)种群:a flock of,a herd of;3)非实体:a flood of,a host of,a couple of,a body of;4)排列:a bundle of,a cluster of,a clutch of,a handful of,a fleet of,a pack of,a heap of,a stack of。此外,多项特异词位分析表明,一些被归为一类的英语集合量词构式存在细微差异。例如,a gang of比a mob of更倾向于和消极语用的名词搭配;与a group of相比,a team of所搭配的名词语义更明确,往往涉及职业人群,如研究者、科学家、医生。a flock of常用于修饰禽类,而a herd of多修饰体形较大的草食动物。在历时研究部分,a bunch of的个案分析表明,大量英语集合量词构式的历时演变都可视为是“构式化”的过程。首先,语料库数据和基于可变性的近邻聚类表明,自19世纪30年代至今,a bunch of的频率不断增加,其发展时期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即1830s-1900s、1910s-1960s、1970s-1980s、1990s和2000s,其中,1910s-1960s是其语义和语用扩展、语类分布发生变化的过渡时期。在此阶段,a bunch of的语义由最初的“一捆”、“一束”逐渐转变为“一群”。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a bunch of的语义则以“一群”、“大量的”为主。语用意义由原先的中性演变为消极,语类分布逐渐由小说文本向报纸、杂志文本扩展。其次,多重对应分析结果显示,a bunch of的搭配词在语义、语用、语类分布特征上具有显着的相关性。例如,当a bunch of用于修饰与“人类”相关的名词时,整个结构呈现消极的语义韵。最后,从构式语法的角度出发,本文认为,a bunch of历时演变的实质是构式化的过程。而英语集合量词构式演变的轨迹是其经历构式演变,继而通过形式和意义的创新分析,发生构式化的过程。在理论意义上,本文通过对英语集合量词构式进行分类并解读其历时演变的轨迹,促进了构式语法在共时和历时层面的研究,对跨语言的量词构式的类型学研究也具有促进意义。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实现了语料库语言学和可视化定量分析的结合,通过多因素分析为研究语言的变异和演变提供了量化的方法。在应用意义上,本文为英语学习者更有效地掌握英语集合量词构式提供了帮助。(本文来源于《浙江财经大学》期刊2018-12-01)

刘兴圆[4](2018)在《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集合量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量词数量非常庞大,用法灵活、复杂,是汉藏语言的显着特征之一;但量词却是汉语中定名最晚的一类词,在本体研究方面比较薄弱,量词的教学也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一个难点。集合量词使用频率高、范围广,但目前汉语国际教育的集合量词研究还是非常匮乏。本文以集合量词为研究对象,基于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山大学留学生汉字偏误语料库以及调查问卷中的语料,对留学生的偏误分类型进行了考察和分析,通过科学的数据统计获得留学生的集合量词习得状况,并分析了留学生发生偏误的原因,给出了教学策略,以期可以为对外汉语量词教学提供资料基础。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绪论。包括集合量词研究现状与研究趋势,现代汉语集合量词的特征和性质,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叁部分,其中集合量词研究现状与研究趋势从集合量词的本体研究现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现状以及研究趋势叁个方面进行了考察与讨论。现代汉语集合量词的特征和性质从集合量词的语法特征、语义特征和性质叁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一章集合量词偏误情况研究。将集合量词分为已定数集合量词与未定数集合量词两大类,又将未定数集合量词分为配置义集合量词、聚集义集合量词、组织义集合量词和围拢义集合量词四小类。首先从整体上对语料库中集合量词的偏误分类型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得出了每个量词别用和多用这两种偏误类型的偏误率。然后针对韩国留学生的调查问卷,对韩国留学生的集合量词的偏误分类型进行详尽的考察分析,得出每个量词别用、漏用和多用这叁种偏误类型的偏误率。最后从集合量词使用与偏误概况、韩国留学生集合量词偏误概况和集合量词的使用特点叁个方面对本章内容进行了总结。第二章集合量词的偏误原因研究。集合量词的偏误原因主要概括为以下叁个方面:一是汉语本身的因素,即量词的语音、语义方面的因素,如由于同音、近音以及量词间意义混淆而造成偏误;二是教学方面的因素,包括教师的课堂教学和教材方面的因素,如教学方式单一、教材编写不合理等等;叁是学习方面的因素,包括母语知识的负迁移、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以及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方面的因素,如韩国留学生漏用偏误的出现以及回避策略的使用等。第叁章集合量词的教学建议和策略研究。将集合量词分为已定数集合量词和未定数集合量词两大类,从微观角度来看,在对每个量词的偏误状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之后,从语料库和调查问卷两个方面给出了较为科学合理的教学建议,主要包括在教学中应注意的每个集合量词的偏误类型、是否注意提高其使用率等方面;从宏观角度来看,从本体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偏误研究与教材编写相结合、偏误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叁个方面提出了相关的教学策略。本体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方面,要做好本体研究,以本体研究促进教学实践,以教学实践检验、反观本体研究;偏误研究与教材编写相结合方面,可以通过对留学生进行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不同国别的留学生容易发生什么样的偏误,为教材编写者提供借鉴;偏误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方面,要注重量词的辨析和因材施教。结语。对集合量词的偏误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分析相关教学建议和策略,以期将本文研究与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实践相结合。(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6-10)

赵长欢[5](2017)在《蒙古国留学生汉语集合量词习得偏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汉语教学中,作为教学重点和难点——集合量词引起了教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汉语集合量词数量较多且用法与蒙古语集合量词不同,这突显了对蒙汉语教学中集合量词研究的重要性。目前关于集合量词的本体研究相对较少,关于集合量词习得的研究对象大多为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以蒙古国留学生为研究对象的集合量词习得研究几乎还没有开展,这就突显了对蒙汉语中集合量词研究的必要性。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了包括单选题、判断题和选词填空题的问卷调查,主要考查了汉语中级水平的蒙古国留学生汉语集合量词名量搭配的习得情况,并对集合量词重迭的两种形式“一X一X”式和“一XX”式以及集合量词“数+形+集合量词+名”结构进行了考查,最后对部分留学生进行看图说话环节以考查其集合量词的语言输出情况。本文结合蒙古语特点对蒙古国留学生的偏误进行整理和分类,主要从语义方面将偏误类型具体归为缺乏相关集合量词概念、不理解个别集合量词、不能辨析近义集合量词、对于集合量词词义褒贬不分、对集合量词语法特征不明等。然后从教材、学习者、教师叁个角度分析蒙古国留学生的偏误原因,以此研究为基础,从汉语教师对于现行教材使用策略角度提出了汉语教师应对不同词类进行归类和整理并进行必要的蒙汉集合量词对比分析、增设复习环节的建议;从学习者角度提出了减少母语及目的语负迁移的影响、锻炼自己语言输出能力的建议;从汉语教师角度提出了帮助留学生建立集合量词概念、遵循具体到个别集合量词的讲解原则、注重近义集合量词的辨析、特殊集合量词和“数+形+集合量词+名”结构的讲解并重视蒙古国留学生集合量词语言输出能力培养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7-06-29)

张书军[6](2017)在《印度留学生汉语集合量词习得偏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中数词、名词的表达往往离不开量词,量词在汉语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其又是汉语中较为独特的实词。集合量词是量词中的一个小类,近代以来,多位语言学家都曾对集合量词的语义、语法、语用做出过详细研究,并产生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由于量词自身使用的复杂性,增加了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难题和麻烦,并成为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量词本身的特殊性阻碍了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旨在从偏误分析的角度对来华印度留学生学习汉语过程中常用集合量词进行分析与研究,并采取材料分析、对比分析、偏误分析、调查问卷等研究方法,就印度留学生习得集合量词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另外从学生习得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以期为印度留学生学习汉语提供一些方法和参考。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选题原因、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及成果、研究方法和思路。第二章主要对集合量词进行界定和定义,论述对集合量词研究的发展脉络。第叁章通过搜集北京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语料及海外华语研究中心全球华语网分析印度留学生10个常用集合量词偏误类型及原因。第四章通过对郑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印度留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统计调查数据分析调查结果。第五章针对印度留学生在学习汉语集合量词的过程中出现的偏误情况提出教学对策和建议。(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7-04-01)

和佳[7](2016)在《日英集合量词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日语与英语集合量词具有计量群体的功能。日语量词是附属词的一种,英语将其归为名词,两者都没有被划分到词类中,但都起着计量单位的作用,将计量群体的这类词归类为集合量词,按照定量和不定量的分法,从表示事物、人、动物的集合量词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英语集合量词借助of连接量词和名词,名词要用复数形式,日语直接放在数词后面,没有单复数变化。从表示动物的集合量词看,英语要比日语的数量多,更复杂,更有专业性,和日语量词形成多对一的形式。日语集合量词不具备英语集合量词的修辞色彩。英语集合量词不能迭用,日语部分个体量词通过重迭可以表达"群体"的概念。(本文来源于《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牛庆[8](2016)在《集合量词“双”“副”“对”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双""副""对"作为集合量词,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存在交叉重迭,一直是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难点。首先,追溯叁者的语义演变过程,进而探讨其语义特征和用法。"双"指称肢体、器官及与肢体、器官有关的事物;"副"注重匹配性、整体性;"对"指称相配的同类事物,可以儿化。其次通过对比分析确定叁者意义用法的具体区别。(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6年18期)

张积家,何本炫,汪新筱[9](2016)在《汉语讲话者对汉语集合量词的分类与组织》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运用自由分类法探讨汉语集合量词的分类和组织,发现汉语集合量词的语义空间包含两个维度:1)修饰对象:主要修饰生命物/主要修饰非生命物;2)集合大小:集合小/集合大。汉语集合量词可以分为两大类:1)主要修饰生命物的集合量词;2)主要修饰非生命物的集合量词。主要修饰非生命物的集合量词又可以分为4个子类:1)主要修饰小集合的量词,这些集合只有一个或两个对象;2)主要修饰大的、片状物集合的量词,对象有时可以被现象地意识到;3)主要修饰大的、对象体积亦大的集合量词,对象可以被现象地意识到;4)主要修饰大的、对象已经降级为"组织"或"纹理"的集合的量词。(本文来源于《语言科学》期刊2016年05期)

方九零[10](2016)在《集合量词“丛”与“簇”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丛"与"簇"都是描摹簇状的集合量词。这对量词在集合量词中较为典型,使用频率也很高。考察"丛"与"簇"的历史发展过程,探索其语义基础,从[±高大]、[±发散]及[±无序]叁方面语义特征着手,对"丛"和"簇"选择称量对象的异同进行辨析,以期能够助益于汉语量词教学。(本文来源于《学语文》期刊2016年03期)

集合量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量词是汉语中常用的一个词类。由于其语法上的强制性,量词一直是国内外语言学家们研究的热点之一。这些研究涵盖了量词的多个方面,但几乎没有涉及到量词的语义韵研究。语义韵这一现象最初在英语语言中被发现和研究,自90年代以来,语言学家不断扩大语义韵的研究范围,开始在英语以外的语言中进行探索。因此,汉语量词作为一个独特的词类,是语义韵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本文主要基于共选理论,以五个汉语集合量词“批”、“群”、“班”、“伙”、“帮”为例,借助大型汉语语料库——BCC和CCL提供的相关语料,研究这些集合量词中是否存在语义韵,并对其特征进行分析和描述。该研究旨在从语义韵视角揭示集合量词的语义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语义韵对汉语集合量词习得质量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目的分为两个方面:首先通过汉语语料库获取的语料来分析描述汉语集体量词的语义韵,其次基于课堂实验结果考察语义韵是否影响汉语集体量词的习得。本文主要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研究方法。其中,定性研究以共选理论为基础,在扩展意义单位的模型的指导下进行语料分析,明确五个集合量词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语义韵。定量研究主要采用词汇语义知识测试和访谈的方法。测试对象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在华外国留学生。研究目的是明确汉语集合量词的语义韵在汉语词汇知识习得过程中的具体作用。研究发现,第一,词汇知识和词汇习得研究应该在揭示各种共选关系的扩展意义单位模型内进行;第二,语义韵现象被证实存在于汉语集体量词中。语义韵作用的研究是认识汉语量词语义功能的新视角;它在指导汉语词汇习得方面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第叁,语义韵知识的习得是提高词汇表达准确性、丰富了词汇知识深度的重要保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集合量词论文参考文献

[1].彭春艳,吴晓星.对外汉语集合量词教学的偏误分析及对策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

[2].吴海霞.基于使用的汉语集合量词语义韵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8

[3].蔡颖莹.英语集合量词构式的变异和演变[D].浙江财经大学.2018

[4].刘兴圆.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集合量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5].赵长欢.蒙古国留学生汉语集合量词习得偏误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

[6].张书军.印度留学生汉语集合量词习得偏误分析[D].郑州大学.2017

[7].和佳.日英集合量词的比较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8].牛庆.集合量词“双”“副”“对”浅析[J].大众文艺.2016

[9].张积家,何本炫,汪新筱.汉语讲话者对汉语集合量词的分类与组织[J].语言科学.2016

[10].方九零.集合量词“丛”与“簇”的比较[J].学语文.2016

标签:;  ;  ;  

集合量词论文-彭春艳,吴晓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