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上对学生语言错误的态度及处理方式

英语课上对学生语言错误的态度及处理方式

关键词:英语教学;语言错误;交际;纠错

请看下面这组课堂师生对话:

T:Whataboutthehousepricesinthecity?

S:Idon’tknowexactlyhowmuchcostahouseincitycenter,butIthink…

T:Don’tforgetyouhavetoinvertverbandsubjectinanindirectquestion.

S:sorry?

T:Imeanyoushouldhavesaid“howmuchahousecost”.

S:Oh,yes.

——Bartram&Walton(1991:41)

在传统的外语课堂中,这样的对话并不罕见。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尽管一遍又一遍地纠正,同样的错误还是一犯再犯。最后的结果是学习者越来越迷惑,教师也觉得很失败,有时甚至还很生气——他们怎么就不明白呢?

每个人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出错是在所难免的,学习英语当然也不例外。那么,对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语言错误,是应该忽略还是应该纠正呢?如果要纠正,应该什么时候纠正?如何去纠正?如果是在交际为主的课堂,又该如何处理呢?教师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能反映出他们对待语言错误的态度,答案不同,态度也不一样。如果对这些错误处理不当,可能会阻碍学习者的学习进程;而处理得当,则会推动学习者的进步。那么,教师该如何处理学习者的语言错误呢?

本文要谈论的是交际型课堂教师对错误的处理方式。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学习者语言错误的态度经历了很多的变化。起初,人们对学习者语言错误的态度是否定的,正如Ellis(1985:21)所言:在当时,语言错误被认为是学习不到位的产物,是不受欢迎的,因此,教师严格地纠正每一个错误,不论会不会影响意思的传达。对错误的这种“斩立决”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在以语法正确为目标、句型操练为授课形式的课堂似乎没什么大问题。但是,在交际型课堂中,教师的频繁纠错就会引起很多问题。

首先,教师纠错会打断学生的思路,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很多学者都反对频繁纠错。Hendrickson(1978)强调,纠错不能只注重语法形式而阻碍交际的正常进行。Norrish(1983:116)也重申,为了纠正错误而中断学生的交流,这种做法得不偿失。在交际型课堂上,应更加注重意思的表达,频繁的纠错会阻碍交流,有时甚至会使交际无法进行。这样,学生会更多地关注表达的准确性而忽略了表达的流畅,忽略了想象力。由于对表达正确与否十分敏感,他们头脑中总在担心会不会出错,这对于交际型课堂是非常有害的。

从心里学的角度上讲,如果学生课堂发言经常被打断,经常被纠正语法错误,学生心理上可能就会产生强烈的“情感过滤器(affectivefilter)”。“情感过滤器”是由Bulay&Burt(引自Krashen1982:32andKrashen1985:3)最早提出的,它是一种学生学习和交流过程中的心理屏障,这种心理屏障会抑制信息的接收和知识的内化。当学习者情绪紧张、缺乏自信时,当他觉得自己在课堂上出丑时,他的“情感过滤器”就增强。在进行了大量研究的基础上,Krashen(1988:29)证实了情感过滤器和学习效率之间的密切关系。研究表明,课堂精神紧张、惧怕等类似情绪会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或者是因为觉得纠错是自己的职责所在,或者是因为教学大纲的要求,很多教师也是对任何一个错误都不放过。但频繁纠错的收效其实是微乎其微的。在本文开头引用的那段对话中,虽然学生对于教师的纠正给予了积极的回应(yes),但这并不能说明他就掌握了这一语法知识并能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正确使用。Allwright&Bailey(1991:102)指出:如果学习者的语言知识和能力还没有达到一定水平,纠正是毫无意义的。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有些错误虽然纠正了很多遍,学生依然会犯。长远来看,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学习和语言能力的提高才能纠正。Norrish(1983:115)甚至觉得纠错是在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而这些时间本来可以用来增加语言的输入,进行更多的语言交际练习,这些语言输入和交际练习反倒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

实际上,自上个世纪50~60年代以来,人们对错误的态度有了根本性的转变。这种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S.P.Corder的影响。S.P.Corde对外语学习过程中的错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他发现错误并不是令人讨厌的,相反我们应该欢迎错误,因为错误与特定的学习阶段和语言水平相关,能反映学习者的学习状态。他还把错误分成两类,一类是因为偶然因素造成的、不成系统的、可以由学习者自行纠正的,这类错误他称之为“失误”(mistakes);另一类是由于学习者语言能力有限造成的,是系统的,这类错误学习者暂时无法自行纠正,他称之为“错误”(errors)。他认为只有这类错误值得关注和研究(Corder1981:10)。Corder(ibid:11)认为研究这些错误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1)给教师提供反馈,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2)为研究语言习得过程提供依据;(3)语言学习者通过对错误的反思了解目标语的内在规则,从而推动自己的学习进程。基于上述原因,错误已不再被当作语言学习的副产品,而成为了解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及探索语言学习过程的重要线索。

对语言错误的这种态度与新的语言学习理论紧密相关,即语言的学习就是规则的形成。上个世纪60年代,受乔姆斯“基普世语法(universalgrammar)”影响,同时对第一语言学习过程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学者们在研究中发现第二语言的学习和第一语言的学习一样有很多共通之处,两者都可以看作是规则的形成过程。在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在初步接触目标语言后,会对这种语言的规律和本质形成一些假设,并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不断地检测自己的假设。根据使用过程中的反馈,他们会对自己的假设不断进行调整,使自己的语言形式和被学习者的语言形式相一致。在假设测试过程中,一种假设被证实或者被否定,新的假设不断形成,因此,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这样的错误不应该被视为学习的失败,相反应该被看作是学习者积极参与学习的表现,会促进对目标语规则的领悟。这些错误既是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所处阶段的标志,又能表明他潜在的语言能力。Strivens也支持这种说法,他说错误并不是学习者应该去克服的毛病,而是学习过程中正常的、不可避免的,它能反映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在特定的情况下,如果某种错误形式是所有学习者共有的,而且看上去好像是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必经阶段,那么这些错误不仅不应该看作是失败,而且应该看作是成功,是进步。

70年代Selinker(1972)发明了“中间语(interlanguage)”这一概念。之后,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讨论。Ellis(1994:350)把它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即中间语既指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学习者内心形成的关于目标语的规则系统,也指在一定时期内某个学习者自我构建的语言系统。对于特定的语言学习者来说,只有他自己熟知自己的中间语。因此,“错误”这种提法是很值得商榷的。对他个人来说,没有什么是可以称之为错误的,有的只是阶段系统特征,它能表明学习者在整个中间语的发展进程中处的阶段。

总结以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在过去的50年中,人们对错误的态度逐渐变得宽容。这种态度对于交际型课堂是大有裨益的。因为交际型课堂要求一种轻松、活跃、大家都积极参与其中的氛围。教师对交际过程中语言错误的宽容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自信。Krashen(1988:23)也积极支持这样的观点,他说,当学生上课时心情轻松并且喜欢这个教师的话,他可能会更乐于参与课堂,从而获得更多的语言摄入。

当然,还有一点必须说清楚,对错误的宽容并不意味着完全的忽略。当谈到错误需不需要纠正时,Hendrickson(1978)的答案是肯定的。他总结了三种必须纠正的错误,即:影响交际的错误,语言使用不当而伤害交际对象情感的错误,以及在学习者语言表达中频繁出现的错误。Chaudron(1988:135)就学习者对纠错的偏好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纠正这些错误是受欢迎的。

正如McDonough(1986:129)所说,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对错误完全放任就影响学习效果。因此,错误还是应该纠正的,关键的问题是什么时候,怎么样进行纠正。上文一再强调,在交际型课堂,纠错不应该打断交际活动。一个值得提倡的做法是,等到学生一句话说完,或者一段话说完再就其错误进行纠正,再或者如果很多学生都犯同样的错误,可以在下一次课开始的时候进行纠正(Allwright&Bailey1991:102)。

还有一点特别值得关注,如Vigil&Oller(引自AllwrightandBailey1991:99)所述,教师的纠错必须简洁、清晰,在纠错的同时,还应该给学生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Williams&Burden(1997:98)也强调说,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到的正面反馈的多少和种类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就感和学习的动力以及自信心。成就感和自信心越强,动力越足,他未来的学习就会更成功、更高效。因此在纠错的时候,教师应该更多地给予鼓励,不要对学生进行惩罚。

对待错误的态度决定教师对错误的处理方式。在交际型课堂中,我们既不提倡对错误置之不理,也不提倡过分纠正。重要的是教师一方面要对错误持宽容的态度,另一方面,纠错应能推动交际的顺利进行,同时要给予学生情感上的支持,使他们愉快地接受纠正并能以更高的热情参与课堂活动。

参考文献:

[1]Allright,D.andBailey,K.M.FocusontheLanguage

Classroom[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1.

[2]Beebe,L.M.(ed.).Issue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

MultiplePerspectives[M].NewYork:NewburyHousePublishers,

1988.

[3]Chaudron,C.SecondLanguageClassrooms[M].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8.

作者简介:邵红香,北京四中高三英语教师,毕业于北师大英语系,任

教十四年,所教学生有多人考入清华和北大。

作者单位:北京四中

邮政编码:100088

标签:;  ;  ;  

英语课上对学生语言错误的态度及处理方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