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温热管论文-韩冶,柴宝华,王泽鸣,张德楼,卫光仁

中温热管论文-韩冶,柴宝华,王泽鸣,张德楼,卫光仁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温热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温热管,热管工质,热管启动试验

中温热管论文文献综述

韩冶,柴宝华,王泽鸣,张德楼,卫光仁[1](2019)在《中温热管工质选型与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选择适用于500~700K中温热管的工质,开展了中温热管工质选型研究。通过分析国内外研究情况与材料物性分析,得出碱金属单质铯及铷较为适合非重力环境使用。对叁根不同规格碱金属工质中温热管开展启动与升温试验研究,得到所研制中温热管的启动温度约500K,在500~700K温度范围内能够稳定升温并正常工作。(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导报》期刊2019年13期)

邹琳江,翟笃棉,韩超灵[2](2016)在《中温热管换热器的优化过程与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叁次设计"优化方法对中温热管换热器冷热流体侧加热段长度、迎风面宽度、翅片高度、翅片厚度、翅片间距、管束横向管间距进行最优参数组合,找出中温热管换热器体积最小的最优解,最大限度降低换热器的体积,提高热管换热器的紧凑性。同时,对不同温度区域的热管进行了稳定性和可靠性研究。最后运用神经网络方法对优化结果进行模拟仿真,确定最佳方案。(本文来源于《工业炉》期刊2016年01期)

邹琳江,翟笃棉,韩超灵[3](2015)在《中温热管换热器的优化过程与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叁次设计"优化方法对中温热管换热器冷热流体侧加热段长度、迎风面宽度、翅片高度、翅片厚度、翅片间距、管束横向管间距进行最优参数组合,找出中温热管换热器体积最小的最优解,最大限度降低换热器的体积,提高热管换热器的紧凑性。同时,对不同温度区域的热管进行了稳定性和可靠性研究。最后运用神经网络方法对优化结果进行模拟仿真,确定最佳方案。(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工业炉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5-10-01)

严大炜,邹琳江,刘天娇,翟笃棉[4](2014)在《中温热管空气换热器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单根萘热管传热性能理论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对中温热管换热器内部的温度场和流场进行了研究,选用有效度—传热单元数(ε-NTU)法、离散型计算模型及V-Basic程序,通过多次迭代对中温热管换热器内部的传热和流动进行模拟计算。另外,采用多孔介质模型,利用Fluent软件来近似模拟了热管换热器内部的传热情况,将程序计算结果与模拟所得数值进行了比较和误差分析,并研究了各排热管内外温度的协同作用。(本文来源于《工业炉》期刊2014年04期)

翟笃棉,魏华锋,严大炜,魏鹏[5](2013)在《中温热管换热器内传热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有效度-传热单元数(ε-NTU)法,建立了中温热管换热器的离散型数学模型。研究了中温热管换热器冷侧和热侧的传热特性。建立了单根热管的传热模型来修正计算热管热阻时所产生的温度误差,分析了单根热管的传热过程对整个换热器换热的影响。研究成果为安全衔接热管不同温度区域内的每排热管和强化中温热管换热器的传热性能以及中温热管换热器的进一步结构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制冷技术》期刊2013年01期)

王伟[6](2012)在《钠钾合金中温热管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热管的研究和利用主要集中于其高效的传热特性,而对其优异的均温性能的研究和利用却较少。在计量领域,用于200℃~500℃温区的校准和检定装置主要有:固定点装置、油槽、盐槽和干体炉。油槽和盐槽使用过程中存在污染环境、操作不便,性能不稳定等问题。为了克服以上问题及拓展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比较校准能力,迫切需要研制高精度温度比较校准装置。为此,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制了以高纯钠钾合金为工质的热管,并开展了相关的实验研究。本文详述了钠钾合金热管的设计原则和制作工艺,包括:工质、管壳材料的选择,热管的加工、清洗、真空除气、工质充装等过程。同时,也简要介绍了加热炉制造和组装过程。实验内容主要包括热管测温计阱内温场稳定性和均匀性测试及提高温场性能的措施等。为了更好开展钠钾合金热管实验研究,我们对具有相似结构的玻璃-水热管进行了可视化研究。研究表明:在70℃~100℃的温区内,热管测温计阱内2小时温度稳定性及均匀性技术指标分别为2.8mK和2.4mK,而恒温槽内相应的温度稳定性和均匀性分别为8.1mK和4.2mK。因此,热管技术可显着提高恒温槽内温场均匀性与稳定性的技术指标。此外,研究了热管固定方式及浸没深度对热管热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当热管采用支架固定并整体浸入恒温槽内时,可有效减小热管固定装置对恒温槽内流场的破坏和热管自身向外界的散热,故可进一步提高热管计阱内温场的稳定性和均匀性。基于水热管的研究结果,设计了相应的热管炉,并研究了钠钾合金热管的热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在200℃~500℃温区内,热管内部温场2小时稳定性优于5mK,0~12cm垂直温场的稳定性优于1℃。通过进一步优化设计加热炉的热结构,热管内垂直温场均匀性将得到进一步提高。以上研究表明:首先,采用热管技术可提高加热炉自身温场的稳定性和均匀性;其次,对加热炉温场合理优化,减小热管内部工质的流动,能有效提高热管的等温特性;最后,钠钾合金热管应用在温度测量领域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期刊2012-06-01)

郑攀[7](2008)在《应用于太阳能空调的中温热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热管是一种依靠自身内部液体工质的相变来实现传热的超导传热元件,具有传热系数高、温度分布均匀、热响应迅速、结构紧凑、工作可靠及节约能源等优点。本文针对太阳能应用技术的发展要求,采用一种基于产品计算机模型的设计方法,对应用于太阳能空调系统的中温热管进行设计。热管作为一种传热效率很高的传热元件,其工作介质的物理性质、结构参数、管内吸液芯结构形式等因素对热管的工作性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论文在对热管传热机理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热管工作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探讨了太阳能热管流场和温度场基本规律,具体分析了影响热管效率的主要因素,从而为实现最佳的热管设计提供依据。在热管的结构设计中,对热管部分结构参数作了优化。综合分析各个因素后,设计出新型的用于太阳能空调的中温热管。论文研究将太阳光集聚与热管传热结合起来,设计出一种新型的热管式太阳能空调系统。课题将自适应太阳跟踪平台和菲涅尔透镜应用到太阳能空调的集聚装置,以设计的高效中温热管作为集热装置与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之间的传热元件,通过集聚装置的应用和热管的优化设计来提高太阳能空调系统整体工作效率。论文将提高热管及太阳能空调效率作为主要目标,通过对各个环节的分析后完成的热管设计,从理论上满足了太阳能空调传热要求,初步完成的空调系统设计,实现了太阳能空调的功能要求和节能目的。(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08-05-01)

冯晓强[8](2002)在《中温热管空气换热器的模拟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业生产中余热的利用一直是各同行者争相研究的重要的节能课题之一,而余热的利用又常常和换热器联系在一起,因此余热利用的节能技术研究实质就是换热器的研究。 中温热管空气换热器是由中温热管和常温热管所组成的组合式热管空气换热器。作为热管换热器的一种,它不仅具有普通热管换热器的诸多优点,而且由于其结构的独特性还具有许多其他的优点,可用于诸如中温余热回收、产中温洁净气体等特殊场合,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就目前而言,中温热管空气换热器尚处于试用阶段,有很多地方尚未完善,有待解决。本论文主要完成中温热管空气换热器模拟计算和优化设计的研究。 在参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一定的理论分析,提出了一种采用离散型计算模型,运用有效度——传热单元数(ε-NTU)法,通过多次迭代对高温热管换热器内温度场和流场分布进行模拟计算的方法。 论文在提出了两种适用于中温热管空气换热器的设计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中温热管空气换热器的优化设计模型,然后通过对设计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传热和压力降的影响程度的理论分析,缩小模型求解过程的搜索区间,最后采用穷举法求解该模型。 概而言之,本课题所做的工作为中温热管空气换热器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设计计算程序,改进了中温热管空气换热器的设计,提高了中温热管空气换热器的经济性,为中温热管空气换热器的推广应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今后从事中温热管空气换热器设计的工程人员提供了方便。此外,对中温热管空气换热器内冷、热侧温度场和流场分布的模拟计算的实现,为今后中温热管空气换热器的在线检测、故障分析和变工况分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02-10-01)

姚寿广,彭东升,朱德书,张建勋,张树钊[9](1998)在《大型中温热管性能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萘和甲基吡硌烷酮两种充装工质的大型中温热管进行的性能试验所得数据进行了分析,比较了两种热管的起动及传热性能等方面的特性,结果表明,在250℃~400℃中温范围内,荼热管的传输性能优于甲基吡硌烷酮热管。(本文来源于《热能动力工程》期刊1998年01期)

许永贵,顾锦荣,李为,许诗双[10](1994)在《异型中温热管在P_2S_5反应釜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以联苯为工质的异型中温热管在P_2S_5反应釜中的应用,成功地解决了热管与反应釜间的密封、反应釜内物料的冷却控温技术以及反应前釜的预热技术问题.(本文来源于《工业炉》期刊1994年03期)

中温热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叁次设计"优化方法对中温热管换热器冷热流体侧加热段长度、迎风面宽度、翅片高度、翅片厚度、翅片间距、管束横向管间距进行最优参数组合,找出中温热管换热器体积最小的最优解,最大限度降低换热器的体积,提高热管换热器的紧凑性。同时,对不同温度区域的热管进行了稳定性和可靠性研究。最后运用神经网络方法对优化结果进行模拟仿真,确定最佳方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温热管论文参考文献

[1].韩冶,柴宝华,王泽鸣,张德楼,卫光仁.中温热管工质选型与试验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9

[2].邹琳江,翟笃棉,韩超灵.中温热管换热器的优化过程与方法[J].工业炉.2016

[3].邹琳江,翟笃棉,韩超灵.中温热管换热器的优化过程与方法研究[C].第九届全国工业炉学术会议论文集.2015

[4].严大炜,邹琳江,刘天娇,翟笃棉.中温热管空气换热器的模拟研究[J].工业炉.2014

[5].翟笃棉,魏华锋,严大炜,魏鹏.中温热管换热器内传热特性的研究[J].制冷技术.2013

[6].王伟.钠钾合金中温热管实验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

[7].郑攀.应用于太阳能空调的中温热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

[8].冯晓强.中温热管空气换热器的模拟优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

[9].姚寿广,彭东升,朱德书,张建勋,张树钊.大型中温热管性能的试验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1998

[10].许永贵,顾锦荣,李为,许诗双.异型中温热管在P_2S_5反应釜中的应用[J].工业炉.1994

标签:;  ;  ;  

中温热管论文-韩冶,柴宝华,王泽鸣,张德楼,卫光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