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释放率论文-张瑞,张朋,王娜

体外释放率论文-张瑞,张朋,王娜

导读:本文包含了体外释放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疮疡灵,明胶海绵复合物,体外释放率,气相色谱法

体外释放率论文文献综述

张瑞,张朋,王娜[1](2011)在《疮疡灵/明胶海绵复合物的质量控制及主要成分体外释放率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疮疡灵/明胶海绵复合物体外释放率,探讨其质量控制的方法。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对疮疡灵/明胶海绵复合物主要成分进行体外释放度的测定。结果:溶液24 h内基本稳定,冰片1、2、24 h的累积释放率分别为36.79%、54.54%、96.12%,释放时间达24 h。结论:该制剂方法设计合理,稳定性良好,制备方法可行,所建立的质量标准可用于疮疡灵/明胶海绵复合物的质量控制。(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报》期刊2011年33期)

陈大忠,于永军,王海龙,王艳红,杨炳友[2](2011)在《体外累计释放率优化龙牙楤木中物质基础成分齐墩果酸缓释片的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优化缓释片制剂工艺。方法:利用测定齐墩果酸体外累计释放度方法,采用四因素叁水平正交实验设计优化缓释片的最佳工艺。结果与结论:缓释片最佳工艺为骨架材料HPMC-K4M用量35%,填充剂比例为微晶纤维素:乳糖(1∶1),粘合剂为浓度10%的PVP(聚乙烯吡咯烷酮)。(本文来源于《中医药信息》期刊2011年02期)

郭玉琴,王加启,卜登攀,魏宏阳,周凌云[3](2007)在《体内和体外法比较保护蛋氨酸和赖氨酸产品在瘤胃和小肠的释放率》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不同材料制得6种保护蛋氨酸和4种保护赖氨酸产品,蛋氨酸分别以丙烯酸树脂Ⅳ号(M1),丙烯酸树脂Ⅳ号和乙基纤维素(M2),丙烯酸树脂Ⅳ号和乙基纤维素及羟丙基甲基纤维素(M3),乙基纤维素(M4),丙烯酸树脂Ⅳ号和氢化植物油(M5),氢化植物油(M6)包被;赖氨酸分别以丙烯酸树脂Ⅳ号和乙基纤维素(L1),丙烯酸树脂Ⅳ号和羟丙基甲基纤维素(L2),丙烯酸树脂Ⅳ号和氢化植物油(L3),乙基纤维素和氢化植物油(L4)包被。对10种产品进行了体外和尼龙袋法稳定性检验。结果表明,用尼龙袋在4头荷斯坦奶牛瘤胃中培养4、8、24、48 h,丙烯酸树脂Ⅳ号和氢化植物油保护的M5和L3的释放率最低,分别为11.72%~50.67%、35.70%~72.09%;其在pH6.6缓冲溶液中培养相应时间的释放率分别为24.67%~38.44%,42.05%~75.02%,体外法与尼龙袋法测定结果显着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M2=0.867 5,RL2=0.963 0。M5和L3在真胃和小肠及在pH2.4缓冲溶液中的释放率均为100%。(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学报》期刊2007年11期)

张风华[4](2004)在《双黄补缓释药条体外释放率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牙周炎是由多种菌斑微生物引起的一种局部感染性疾病。已有研究证明,牙周菌斑微生物及其产物是各种牙周炎发生的主要病因和始动因子。控制菌斑微生物是治疗牙周炎成功的关键。除常规的机械清除牙周菌斑外,药物的局部或全身应用也是有效的治疗手段。全身用药具有需用药剂量大、而达到牙周局部的药物浓度低、易产生耐药性等诸多缺点,因此开发安全、快速、有效的牙周局部制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研究应用的历史悠久。已有实验证实,许多中草药对牙周菌斑中的病原微生物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双黄补缓释药条是将抑菌抗炎与诱导骨形成相结合而研制一种中药牙周局部缓释制剂。体外抑菌实验显示,该缓释药条中的黄芩、黄连、骨碎补3种中药对牙龈紫质单胞菌、中间普氏菌和核梭杆菌均有比较明显的抑制活性。动物实验研究显示双黄补缓释药条能有效控制英国小猎兔犬的牙周炎症,明显促进新生牙槽骨和牙骨质生长,重建已缺损的牙周支持组织。本实验以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和转篮法测定双黄补缓释药条中的黄芩苷、盐酸小檗碱的含量和体外释放率,从而建立双黄补缓释药条的质量监控标准,保证了该缓释药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初步探讨了该缓释药条的药物释放规律及释药机理,进一步为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04-03-01)

吴昌杰,曹路敏,陈莉,杜庆玲,李万[5](2001)在《消炎痛硅橡胶缓释系统体外体内释放率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包膜和未包膜的消炎痛硅橡胶缓释条 10 mm置于 Fix- Cu3 94宫内节育器铜套内进行体外和动物体内释放实验。结果发现 :3个月内 ,体外释放包膜的为 1.113、 1.5 6 8、 2 .2 0 8m g,未包膜为 3.484、 4.0 82、 4.988m g;体内释放量包膜为 :1.2 34、 1.795、 2 .311mg,未包膜为 3.6 78、 5 .2 6 2、 6 .30 5 mg。体内释放 1年的结果表明 :未包膜缓释条 6个月内已释放含药量的 86 %以上 ,以后的消炎痛释放主要靠包膜缓释条维持。动物体内释放率高于体外释放率 (P<0 .0 5(本文来源于《同济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01年04期)

刘志萍,高学军[6](2000)在《含氟树脂氟释放率的体外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通过观察几种不同浓度含氟树脂氟的释放率 ,试图寻找一种较为理想的给氟剂量 ,以达到预防义齿基牙龋的目的。方法 将含CaF2 5 %、10 %、15 %、2 0 %、2 5 %的树脂块分别放入 10 0ml、2 0 0ml、5 0 0ml蒸馏水中浸泡。用电位法测量水中氟离子浓度 ,观察树脂氟的释放速率及释放规律。结果  2 0 %的含氟树脂其氟释放速率优于其它浓度的含氟树脂。结论 CaF2 微溶于水 ,混入固化的树脂中 ,具有良好缓释氟的作用。 2 0 %的含氟树脂氟释放速率较高(本文来源于《现代口腔医学杂志》期刊2000年04期)

吴昌杰,李儒镠[7](1996)在《国产左旋18-甲基炔诺酮宫内节育器缓释系统体外释放率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随机取样的5支样品进行了70~88d的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的释放量在5.37~6.55μg/d,该系统累积释放量与时间成正比,相关系数在0.998以上,符合零级动力学规律。(本文来源于《同济医科大学学报》期刊1996年06期)

苏乐群,刘克华,徐惠[8](1994)在《双氯灭痛搽剂中渗透促进剂的配比与体外透皮释放率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氯灭痛搽剂选用氮酮(Azone)作为渗透促进剂.本实验采用简单小室法,以离体小白鼠背皮肤为透皮屏障,用生理盐水(0.9%的NaCl溶液)作为接收液,研究了不同配比的氮酮对双氯灭痛搽剂透皮吸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双氯灭痛搽剂以含氮酮3%的配比,其单位面积透皮吸收为最好。(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工业》期刊1994年01期)

齐瑗晶,王建国,任士君[9](1992)在《布洛芬软膏渗透促进剂的选择及体外透皮释放率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择 N-甲基-2-吡咯烷酮及尿素为渗透促进剂,经正交试验组合处方制备了布洛芬软膏。用小鼠皮代替半透膜做各软膏的体外透皮释放率测定,结果最佳组方软膏的7.5h 累积释放率可达46.94%,其镇痛、消炎作用的药效学试验均获得较好结果。提示该透皮给药系统在体内已达到有效血药浓度。(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学杂志》期刊1992年06期)

体外释放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优化缓释片制剂工艺。方法:利用测定齐墩果酸体外累计释放度方法,采用四因素叁水平正交实验设计优化缓释片的最佳工艺。结果与结论:缓释片最佳工艺为骨架材料HPMC-K4M用量35%,填充剂比例为微晶纤维素:乳糖(1∶1),粘合剂为浓度10%的PVP(聚乙烯吡咯烷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体外释放率论文参考文献

[1].张瑞,张朋,王娜.疮疡灵/明胶海绵复合物的质量控制及主要成分体外释放率的测定[J].中国医药导报.2011

[2].陈大忠,于永军,王海龙,王艳红,杨炳友.体外累计释放率优化龙牙楤木中物质基础成分齐墩果酸缓释片的工艺研究[J].中医药信息.2011

[3].郭玉琴,王加启,卜登攀,魏宏阳,周凌云.体内和体外法比较保护蛋氨酸和赖氨酸产品在瘤胃和小肠的释放率[J].畜牧兽医学报.2007

[4].张风华.双黄补缓释药条体外释放率的测定[D].河北医科大学.2004

[5].吴昌杰,曹路敏,陈莉,杜庆玲,李万.消炎痛硅橡胶缓释系统体外体内释放率相关性研究[J].同济医科大学学报.2001

[6].刘志萍,高学军.含氟树脂氟释放率的体外试验[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0

[7].吴昌杰,李儒镠.国产左旋18-甲基炔诺酮宫内节育器缓释系统体外释放率的测定[J].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996

[8].苏乐群,刘克华,徐惠.双氯灭痛搽剂中渗透促进剂的配比与体外透皮释放率的实验研究[J].山东医药工业.1994

[9].齐瑗晶,王建国,任士君.布洛芬软膏渗透促进剂的选择及体外透皮释放率的测定[J].中国药学杂志.1992

标签:;  ;  ;  ;  

体外释放率论文-张瑞,张朋,王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