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漏损率论文-谷建伟

现金漏损率论文-谷建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现金漏损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货币供给,内生性,现金漏损率,货币政策

现金漏损率论文文献综述

谷建伟[1](2015)在《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研究——基于现金漏损率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货币供给内生性与外生性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正确判断一个经济体的货币供给内外生性对于认识货币供给运行机制、制定正确的货币政策以及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现金漏损率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其对货币乘数、进而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并得出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增强的结论。最后,在该结论的指导下,为我国选择正确的货币政策以及如何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若干建议。(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5年04期)

王鹏,郭弘宇[2](2014)在《浅析非经济因素对现金漏损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分析了非经济因素对现金漏损率的影响,进而为货币当局调节货币供应量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技术进步与受教育程度与现金漏损率成反比例关系;人口老龄化程度越高,现金漏损率也越高。非经济因素难以数量化,货币当局应该采取措施积极引导,进而影响货币政策的执行。(本文来源于《财经界(学术版)》期刊2014年16期)

江茜[3](2013)在《我国货币运行中现金漏损率的相关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现金漏损率作为一个重要因素最早是在货币乘数理论中出现的,它源自于商业银行体系现金漏损这一现象,是衡量现金漏损的指标。在货币乘数理论中,现金漏损率的变化直接导致货币乘数的变化,从而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银行体系的不断健全,其他支付手段的流行,使得人们对手持现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银行派生存款越来越多。这些变化使得近些年来我国货币运行中现金漏损率不断下降。现金漏损率的不断下降,在理论上,会导致货币乘数的增加,而货币乘数的增加会使得货币供应量在货币政策不变的条件下自行增加。而且这还会使得在宽松的货币政策条件下货币供应量增加的更多,并减少紧松的货币政策对货币供应量的效果。也就是说,我国货币运行中现金漏损率的变动,严重影响了货币乘数的有效性,并影响货币当局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基于现金漏损率在货币乘数理论和货币供应理论中的重要意义,本文详细研究了我国货币运行中现金漏损率的变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现金漏损率的月度和年度变化特征,并与美国的数据进行比较,得到近些年来美国货币运行中现金漏损率的变动较为平稳,而中国货币运行中现金漏损率变动较为不稳定的结论;然后,本文研究了我国货币运行中现金漏损率在不同地区表现出的区域性特征,以此来解释货币政策在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效果。为了全面的了解和研究我国货币运行中现金漏损率的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情况,本文选取了几个现金需求相关的随经济发展而变化的变量,包括GDP,利率,物价指数,老龄化率,城镇化率,电子化率,银行发展程度,用Frisch综合分析法进行现金漏损率的相关因素的回归分析。分析研究表明,在众多的变量当中,GDP是影响我国现金漏损率最为显着的因素。接着,为深入了解现金漏损率与其他变量的滞后变量之间的关系,本文利用VAR模型分析方法,建立了变量自回归模型。通过对数据变量的逐步检验和分析,在排除掉几个共线性的变量后,我们得到GDP,利率,城镇化率,老龄化率,电子化率,这五个变量的自回归方程。方程表明,现金漏损率对自身有正向影响,GDP对现金漏损率有着较为显着的负向的影响,利率对现金漏损率有着负的影响,老龄化率对现金漏损率有着正的影响,利率对现金漏损率有着负向的影响。这些资料分析和实证研究表明近些年来我国货币运行中的现金漏损率受很多因素影响,变动较大。现金漏损率的这种不稳定性将会通过影响货币乘数而影响货币供应。本文的第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第二部分描述了关于现金漏损率,货币乘数,货币外生和内生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第叁部分对我国现金漏损率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我国现金漏损率变动的规律,比较研究了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现金漏损率的变动趋势。第四部分对我国影响现金漏损率的可能性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第五部分对现金漏损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到现金漏损率受到GDP,老龄化,利率,电子化率的变化影响。第六部分为结论和政策建议,分析表明我国现金漏损率受这些变量变动的影响,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货币乘数随之变化;货币供应量可控性降低。因而本文建议我国使用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改善实体经济。本文的贡献在于:首先从研究的方法来看,本文采用Frisch综合分析法和VAR模型来研究现金漏损率的影响因素,选取1985年到2012年各变量的数据得到现金漏损率的影响显着的因素是GDP,自变量回归显示其他因素以及滞后变量对现金漏损率也有影响。其次,在研究变量和变量选取的范围来看,本文总结了前人研究现金漏损率的变量,添加了城镇化水平和人口老龄化两个研究变量,使得现金漏损率的研究更加符合我国的国情。但是本文依然存在着不足之处:一是用Frisch综合分析法得到的回归方程表明,很多相关因素影响着现金漏损率,但是银行发展程度,电子化率,老龄化率,利率,城镇化率,通货膨胀率对现金漏损率影响不显着;二是用VAR模型处理现金漏损率时,数据的长度太短,无法得到更精密的数据来保证方程的准确性,对共线性变量的选择删除没有什么理论基础,稍显唐突。(本文来源于《东北财经大学》期刊2013-12-01)

彭欢,冯尧,皮天雷[4](2011)在《中国货币运行中现金漏损率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首次采用结构突变模型,将现金漏损率纳入资产需求理论分析框架对中国的现金漏损率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得到如下结论:现金漏损率的变化在1992年发生了明显的结构突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金漏损率变化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阶段性特征,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波动规律;1992年之前,现金漏损率的不断上升主要归因于物价上涨因素,而1992年之后,现金漏损率的逐渐下降则主要是由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与金融改革的深化造成的;而近段时间通胀预期和各地出台的各种地产调控有可能导致现金漏损率反弹。因此文章建议,当前在稳定物价和房价的同时,必须开辟更多的金融投资渠道,以免现金漏损率的反弹带来通胀的潜在隐患。(本文来源于《商业经济与管理》期刊2011年04期)

雷震,李黎力[5](2010)在《我国货币运行中的现金漏损率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资产需求理论对我国货币运行中的现金漏损率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金漏损率变化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阶段性特征,同时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波动规律,而周期性走势表现不明显;(2)我国现金漏损率变动的原因呈现出阶段性差异,在改革开放初期阶段,现金漏损率不断上升主要归因于物价上涨因素,而在深化阶段,现金漏损率的逐渐下降则主要是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与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造成的。据此本文建议,国家在实施货币政策时应考虑到微观经济主体经济行为对货币乘数及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尤其在调整利率时需重视现金漏损率的相关影响。(本文来源于《南京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现金漏损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分析了非经济因素对现金漏损率的影响,进而为货币当局调节货币供应量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技术进步与受教育程度与现金漏损率成反比例关系;人口老龄化程度越高,现金漏损率也越高。非经济因素难以数量化,货币当局应该采取措施积极引导,进而影响货币政策的执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现金漏损率论文参考文献

[1].谷建伟.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研究——基于现金漏损率的分析[J].价值工程.2015

[2].王鹏,郭弘宇.浅析非经济因素对现金漏损率的影响[J].财经界(学术版).2014

[3].江茜.我国货币运行中现金漏损率的相关因素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3

[4].彭欢,冯尧,皮天雷.中国货币运行中现金漏损率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

[5].雷震,李黎力.我国货币运行中的现金漏损率实证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0

标签:;  ;  ;  ;  

现金漏损率论文-谷建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