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性表达基因论文-张海涛,林文勇,解曼曼,王肖龙,王英杰

差异性表达基因论文-张海涛,林文勇,解曼曼,王肖龙,王英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差异性表达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冠心病,外泌体,microRNA,基因芯片

差异性表达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张海涛,林文勇,解曼曼,王肖龙,王英杰[1](2019)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外泌体中microRNA基因芯片的差异性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基因芯片筛选并分析健康成年人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外周血外泌体中microRNA的表达差异,寻找临床诊断和治疗冠心病的新靶点。方法:入选STEMI患者、SA患者和健康成年人各3例,采集受试者静脉血,通过超高速离心法提取血清中的外泌体,运用基因芯片技术对外泌体中的microRNA进行测序。两两对比,从中筛选出差异性表达的microRNA,对差异性表达的microRNA的靶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 Pathway富集分析。结果:STEMI组、SA组和健康组外周血中外泌体所含有的microRNA表达有明显差异。SA组与健康组对比,miR-5195-3p、miR-328、miR-130a-3p上调表达差异较明显[FC(abs)>2];SA组与STEMI组对比,miR-483-3p下调表达差异较明显[FC(abs)>2];STEMI组与健康组对比,miR-4787-3p、miR-423-5p、miR-151b上调表达差异较明显[FC(abs)>2],miR-140-3p、miR-29a-3p、miR-765、miR-939-5p下调表达较明显[FC(abs)>2]。结论:STEMI患者、SA患者和健康成年人外周血中外泌体所含有的microRNA表达有显着差异,其中部分特异性的microRNA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作为冠心病诊断和治疗的新靶标。(本文来源于《临床心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董伟韬[2](2019)在《感染BmNPV家蚕免疫系统相关基因的差异性表达和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组学是研究生物机体内在变化,以及蛋白质和相关基因功能的重要手段。我们通过这项技术可以了解病原体感染的宿主体内免疫系统调控,代谢通路调节等一些系列机体的应激变化。当宿主被外界病原微生物感染时,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会发生相应的免疫应答反应,主要原因是参与免疫调控的相关蛋白表达量发生了变化。因此,宿主感染病原体后,研究免疫相关蛋白的调控对于探究微生物致病机制和宿主免疫调控机理非常重要。在这些相关蛋白中有些会涉及到宿主作为生物反应器对大型哺乳类动物的过敏性炎症反应中,而有些则是宿主能够有效预防病原微生物的有利手段,但是极个别的蛋白也能够参与到外界病原对宿主的感染过程中,从而提高病原的危害性。本实验应用叁种不同的蛋白质组学技术,对家蚕在BmNPV感染后免疫相关蛋白和基因的调控进行了深入研究。1.双向电泳技术优化体系建立本次实验对采用四种不同的纯化以及蛋白提取方法,3种不同聚焦时间,两种考马斯亮蓝染色法和胶条PH值以及平衡时间对家蚕蚕蛹双向电泳结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用于TCA-丙酮进行研磨后过夜沉降提取的蛋白效率最高,获得的蛋白点最多,8000v,80000vh时蛋白纵横条带较少,且蛋白点明显。采用ph4-7胶条以及平衡时间在15分钟时有利于消除纵条纹,得到更好的优化结果。而染色液方法则各有优缺点。这次探究为家蚕蚕蛹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奠定基础。2.家蚕杆状病毒对家蚕四种过敏原蛋白表达的影响蚕蛹的一些蛋白能够引起人和动物严重的过敏反应。这使蚕蛹的药用价值在临床应用中受到极大的制约。有趣的是,一些杆状病毒载体已被证明可以调控宿主的基因及蛋白的表达,但这在家蚕中尚未得到证实。实验分析了BmNPV空载体感染对蚕蛹蛋白表达的影响。使用蛋白质组学方法,鉴定了硫醇过氧化物酶(Jafrac1),27-kDa糖蛋白(p27k),精氨酸激酶和副肌球蛋白四种重要过敏原和另外32种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在BmNPV感染后观察到4种已知过敏原的mRNA表达下调;随后使用原核表达制备了四种过敏原的重组蛋白和多克隆抗体。通过荧光定量和蛋白质印迹验证了四种过敏原蛋白的mRNA和蛋白的变化。该研究表明,通过用空BmNPV载体感染可以降低蚕蛹中已知四种过敏原蛋白的表达。这不但提高了蚕蛹表达的外源蛋白作为口服药物的给药安全性,而且四种重组过敏原蛋白可应用于因蚕蛹过敏的临床诊断。3.家蚕杆状病毒对家蚕丝氨酸家族和抗菌肽家族表达的影响在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感染后,使用蛋白质组学筛选家蚕蛋白,鉴定6种抗菌肽和12种serpins。在不同时间检查这18种蛋白质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attacin表达水平最高,而serpin-5和cecropin-D表现出负调控相关性。这些结果为更深入地了解家蚕免疫调节提供了重要的一步。4.家蚕杆状病毒对家蚕免疫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用iTRAQ技术研究在感染BmNPV前后家蚕的免疫相关蛋白表达变化。使用同量异位标签对感染前后的蛋白质组进行相对和绝对定量分析以及LC-MS分析。共鉴定出372种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其中179种被上调,193种被下调。通过蛋白质印迹验证几种蛋白质的表达变化。其中,着重研究了11种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参与免疫系统所扮演的角色。例如,下调的丝氨酸蛋白酶和天蚕素能够促进Toll和Imd信号传导,而自噬相关蛋白3(其被上调)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曲添,张红,张志民,杜奥博,邵思奇[3](2019)在《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eriC~F基因差异性表达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氟浓度条件下eriC~(F1)和eriC~(F2)基因对变形链球菌(S.mutans)耐氟菌株UA159-FR氟抗性的影响,阐明eriC~F基因差异性表达与S.mutans耐氟菌株抗性的关系。方法:重组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BL21分为eriC~(F1)组(eriC~(F1)+Peasy-Blunt E2)、eriC~(F2)组(eriC~(F2)+Peasy-Blunt E2)和KZ组(Peasy-Blunt E2)。基因克隆和IPTG诱导后,检测3组EriC~(F1)和EriC~(F2)蛋白表达水平,并分别测定3组菌株在不同氟环境(1.5、2.0、2.5和3.0g·L~(-1)氟化钠)下的菌液浓度和菌株生长速度,绘制菌株的生长曲线。结果:在对数期(8h)和稳定期(16h),3组菌株在不同氟环境下(1.5、2.0、2.5和3.0g·L~(-1)氟化钠)的菌液终浓度及菌株生长速度组内比较,3组菌株菌液终浓度和生长速度均随着氟化钠浓度升高而降低;组间比较,相同氟化钠浓度条件下,菌液终浓度和生长速度均为eriC~(F2)组>eriC~(F1)组>KZ组(P<0.05或P<0.01);与eriC~(F1)组比较,eriC~(F2)组菌液浓度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eriC~(F1)和eriC~(F2)基因均能增强大肠杆菌的氟抗性,且表达eriC~(F2)基因比表达eriC~(F1)基因的大肠杆菌的氟抗性更强。(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曲添[4](2019)在《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eriC~F基因差异性表达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目的:龋病是口腔中常见病、多发病,而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S.mutans)是目前公认的致龋力最强、检出率最高的致病菌之一。氟化物因为既能抑制牙体硬组织脱矿,促进其再矿化,又能抑制变形链球菌等致龋菌的生长和代谢,而被广泛添加到口腔卫生产品中。然而,耐氟菌株的出现不仅降低了氟化物的防龋、抗龋作用,也干扰了口腔内微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及运行。通过对细菌氟抗性机制的研究,人们提出变形链球菌中存在氟离子逆向运输蛋白EriCF,属于F-/H+逆向转运蛋白。对氟离子有特异的识别运输功能,将氟离子运出到细菌细胞外,来减弱氟离子对细菌的毒副作用。变形链球菌中的EriCF蛋白是由两个串联的同源基因编码产生,在GenBank中基因标记为SMU_1289c和SMU_1290c。然而,目前对于氟抗性增强的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UA159-FR中关于氟抗性相关基因及编码蛋白的研究尚少。因此,作为一种与龋病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的氟抗性相关蛋白,进一步研究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中EriCF蛋白的作用和深入探索氟抗性增强的机制,对于口腔医学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实验方法:本实验通过克隆表达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UA159-FR中er.iCF1及eriCF2基因,构建重组大肠杆菌,并绘制重组大肠杆菌在不同NaF环境下的生长曲线,探究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UA159-FR中eriCF1及eriCF2基因的差异性表达与大肠杆菌氟抗性的关系。实验结果:1、本实验成功克隆并表达了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UA159-FR中eriCF1及er.iCF2基因,同时构建了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大肠杆菌;2、在大肠杆菌crcB基因存在的情况下,eriCF1组和eriCF2组菌株不论在高氟环境下(3.0 g.L-1,2.5 g.L-1)还是低氟环境下(2.0 g.L-1,1.5 g.L-1),菌液终浓度及生长速度均高于KZ组(P<0.01),且eriCF2组菌液终浓度高于eriCF1组(P<0.05);3、与原代大肠杆菌BL21相比,eriCF1和eriCF2的导入不仅都能增强细菌的氟抗性能力,而且eriCF2的氟抗性能力较eriCF1强;实验结论:1、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中eriCF1和eriCF2基因均与细菌的抗氟能力有关。2、来自不同菌属的氟抗性相关蛋白可以出现氟抗性迭加效应。3、EriCF1与EriCF2蛋白与氟制剂联合应用可以抑制变形链球菌的生长与繁殖。(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张文[5](2019)在《外周血STYX基因的差异性表达与冠心病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STYX基因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红细胞表达的差异性,来探讨STYX的差异性表达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入组标准:根据经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由固定两位有多年工作经验医生对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血管内径>50%定为冠脉病变。其中98例为冠心病组,98例为非冠心病组。详细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有关临床资料,并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根据患者经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所有研究对象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按照gensini评分系统评分,进一步分析STYX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gensini评分有无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临床基线资料显示,两组在年龄、性别、BMI、收缩压、舒张压、高血压病病史、总胆固醇水平、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吸烟史、饮酒史均无统计学差异。但在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甘油叁酯水平、合并糖尿病情况存在显着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STYX基因在冠心病组患者外周血中的相对表达量较非冠心病组低,两组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0),冠心病组外周血STYX基因mRNA水平相对表达量为对照组的0.53倍。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TYX基因相对表达量降低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SYTX的低表达,冠心病患病风险升高了1.9倍。根据STYX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检测结果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AUC)为(0.699±0.038),以约登指数最大值确定cutoff值为2~(﹣ΔCt)=0.018073,以cutoff值为界点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为0.735,特异性为0.612,阳性预测值:56%,阴性预测值:76%。gensini评分和STYX基因mRNA水平相对表达量进行双变量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存在显着负相关性(rs=-0.309,P=0.002),即STYX基因mRNA水平相对表达量越低,gensini评分越高,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越重。结论:1.与非冠心病组相比,STYX基因mRNA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呈低表达。2.外周血中STYX基因mRNA低表达为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冠心病患病风险升高了1.9倍。3.外周血STYX基因mRNA水平和相对表达量可能作为评估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参考指标。(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尤亚红[6](2019)在《课题一 WT1基因在获得性骨髓衰竭性疾病患者中的差异性表达 课题二 ATGS基因多态性在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获得性骨髓衰竭性疾病(acquired bone marrow failure syndromes,aBMFS)是由于造血干/组细胞(hematopoietic stem/progenitor cells,HSPCs)数量及质量缺陷而引起的一组异质性造血系统疾病,其主要表现为骨髓衰竭及外周血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征(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PNH)、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此叁种疾病是临床中最为常见的aBMFS,骨髓衰竭为该组疾病的共同特征,但每一种疾病在临床表现及治疗决策方面均有其独特性。除此之外,此叁种疾病均可以进一步发生克隆性演变,并有不同程度转变为其他恶性疾病的风险。因而,该类疾病的鉴别诊断为临床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Wilms肿瘤基因1(Wilms tumor gene 1,WT1)位于染色体11p13区域并在Wilms瘤的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亦有研究表明,WT1在非成熟细胞,尤其是CD34+ HSPCs的生长分化中起决定性作用。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WT1可以作为监测血液系统恶性克隆性疾病的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的标志物,但其在aBMFS中的作用尚未明确。目的:本研究目的在于检测WT1基因在AA,PNH及MDS患者中的表达水平,以期揭示WT1在aBMFS中的意义,为aBMFS的鉴别诊断、疗效、疾病预后的评估提供新策略。方法:(1)回顾分析了 387例aBMFS患者,其中包括初诊AA(76例)、PNH(20例)以及MDS(84例)患者,确诊AA并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IST)至少2年的患者共189例,其余为AA治疗后发生疾病演变并转化为MDS或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患者共18例。(2)以ABL管家基因作为内参对照,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技术检测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 WT1 基因的表达;(3)应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秩和检验进行组间WT1表达水平的比较,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WT1在疾病鉴别诊断及发生演变等诊断性试验中的应用价值和效能。结果:(1)初治患者中,AA骨髓中WT1表达水平均显着低于PNH(p=0.023)及MDS患者(p<0.001);(2)MDS患者中,骨髓中WT1表达水平随着疾病危险评分的增高而升高;(3)低增生MDS患者与非重型AA(non-severe AA,NSAA)患者的骨髓WT1表达水平差异显着(p<0.001);(4)AA患者经治疗后取得部分反应(partial response,PR)及完全反应(complete response,CR)者,其骨髓 WT1 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初治状态(p=0.017;p=0.003),而治疗后无反应(no response,NR)者与初诊状态无明显差异。(5)AA患者经治疗后发生疾病演变者,WT1水平亦显着升高。结论:AA,PNH,MDS患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WT1表达水平差异显着;WT1在危险度评分不同组别的MDS患者中表达水平差异明显;WT1在AA患者中的表达随着疾病状态不同而动态波动。因而,WT1可以作为aBMFS的鉴别诊断及疗效、预后的评估的可靠指标。背景: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是一种骨髓造血衰竭性疾病,目前认为,免疫异常为AA发病的关键要素,尤其是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介导造血干/祖细胞(hematopoietic stem/progenitor cells,HSPCs)数量及质量的缺陷是其病理生理的重要环节。自噬为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如自身生存压力、低氧、能量匮乏时进行的一种高度保守的自我消化的过程,自噬活动与T细胞的病理生理作用及HSPCs密切相关,自噬相关基因5(autophagy-relatedgene5,ATG5)在自噬活动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比较遗憾的是,ATG5在AA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尚未阐明。目的: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ATG5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与AA的关联;探索ATG5基因的6个多态性位点(rs3761796,rs473543,rs510432,rs28656919,rs573775 及 rs803360)与中国汉族人群 AA 易感性、疾病严重程度、疾病预后结局的相关性。方法:按照入院顺序连续性收集AA患者共176例,同时随机选取157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取AA患者及对照组外周静脉血5ml,提取基因组DNA,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MS)分析平台进行多态性分型。应用 SPSS(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软件统计 ATG5基因各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在所有研究对象中的表达频率,对AA患者与对照、非重型AA(non-severe AA,NSAA)与重型AA(severe AA,SAA)间的基因型差异进行比较,分析AA患者患病率及疾病严重程度与ATG5基因多态性(rs3761796,rs473543,rs510432,rs28656919,rs573775 及 rs803360)的关系。此外,比较出现新发血液学事件的AA患者与未出现者其ATG5多态性的差异,分析AA患者在病程中出现新发血液学事件与ATG5多态性的关联。结果:(1)对照组ATG5基因的6个多态性位点基因型均符合哈-温(Hardy-Weinberg,H-W)平衡。(2)ATG5基因多态性与AA易感性关联分析显示:位点rs510432与rs803360在隐性模型下,AA的易感性明显降低(校准后比值比(odds ratio,OR),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分别为 0.467[0.236-0.924],p=0.029,0.499[0.255-0.975],p=0.042)。(3)NSAA 与健康对照相比,位点 rs510432,rs803360 及rs473543 在隐性模型下,NSAA 的患病风险降低(rs510432:0.356[0.141-0.901],p=0.029;rs803360:0.348[0.138-0.878],p=0.025;rs473543:0.352[0.139-0.891],p=0.027)。(4)ATG5多态性位点rs573775与AA患者出现新发血液学事件明显相关,GG/AG/AA此3种基因型携带者出现新发血液学事件的累积风险各不相同且差异显着(p=0.007);另外,与rs573775位点非AA基因型(GG/AG)相比,AA基因型携带者出现新发血液学事件的累积风险更高(p=0.018)。结论:应用MALDI-TOF/MS分析平台对我国AA患者及健康对照ATG5基因多态性位点分析比较可见,在中国汉族人群中,ATG5多态性位点rs510432与rs803360在隐性模型下是AA的保护性因素;位点rs510432,rs803360及rs473543在隐性模型下是NSAA的保护性因素。位点rs573775与AA患者新发血液学事件相关,该位点AA基因型携带者更易出现新发血液学事件,因而需要选择更积极的治疗策略。(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9-04-01)

徐绍凯,陈洪波,范琳,刘喻[7](2018)在《烟酒成瘾者基因差异性表达及成瘾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索烟酒成瘾者的差异表达基因及成瘾机理。基于烟酒成瘾者的基因表达数据,利用方差分析方法分别提取吸烟成瘾与饮酒成瘾样本中的差异表达基因,根据其对应的生物过程对成瘾机理展开研究。吸烟成瘾的特征基因数量为197,饮酒成瘾的特征基因数量为77,七条基因在吸烟和饮酒特征基因中均有出现。TMEM53基因和TLN2基因的表达量对吸烟与饮酒均成明显的负相关;IGFBP7、FN1、HNRNPA2B1、FLJ59422、SYNJ1基因对吸烟与饮酒均成明显的正相关。其中TLN2、FN1、IGFBP7、HNRNPA2B1均与癌症存在密切的相关性,故烟酒成瘾可能对癌症的发病和治疗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陈惠琳,李献清,朱振潮,彭杨,邱前辉[8](2018)在《变应性鼻炎合并哮喘差异性表达基因筛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变应性鼻炎(AR)合并哮喘相关差异性表达基因,筛选其中可能致病基因。方法:收集变应性鼻炎患者、AR合并哮喘患者及正常对照组患者下鼻甲组织标本各8例,对标本进行RNA抽提及cDNA合成,并应用人过敏和哮喘PCR芯片技术(Allergy&Asthma PCR Array),检测其中差异性表达基因。结果:对比AR合并哮喘组与正常组,共发现84个异常表达基因,表达上调共15个,表达下调共69个基因。其中有统计学意义(差异倍数>2,P<0.05)的差异性表达基因有17个,分别为ADAM33,BCL6,IFNGR2,IL12A,IL12B,IL13RA1,IL17A,IL31,IL4R,IL5,KIT,LTB4R,MS4A2,RORC,STAT5A,STAT6,TBX21。对比AR合并哮喘组与AR组,发现1个差异性表达基因(RORC)。结论:ADAM33,BCL6,IFNGR2,IL12A,IL12B,IL13RA1,IL17A,IL31,IL4R,IL5,KIT,LTB4R,MS4A2,RORC,STAT5A,STAT6,TBX21可能是AR合并哮喘的致病基因,而RORC基因可能是AR诱发哮喘的关键基因。(本文来源于《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10期)

黄蓓[9](2018)在《显微镜下多血管炎T淋巴细胞TLR/MyD88信号通路基因差异性表达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显微镜下多血管炎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TLR/MyD88信号通路基因表达谱的研究【目的】本实验运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显微镜下多血管炎活动期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TLR/MyD88信号通路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筛选显微镜下多血管炎患者与健康人群差异性表达的基因。【方法】选择采集显微镜下多血管炎活动期患者18例(病例组)和健康志愿者16例(健康对照组)作为实验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实验对象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进行提取,从CD4+T淋巴细胞提取总RNA后逆转录合成cDNA。随机选择病例组和对照组各8例和6例,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TLR/MyD88信号通路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用荧光定量PCR(RT-PCR)技术验证部分差异性基因的芯片结果。运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若与正常人相比较基因异常表达上调或下调超过1.5倍,且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显微镜下多血管炎活动期患者中84个TLR/MyD88相关基因中有19个基因有差异性表达,其中有16个基因表达上调,分别是TLR4(3.46倍,P=0.0391)、TLR6(2.74倍,P=0.0064)、MyD88(1.57倍,P=0.0416)、TIRAP(1.77倍,P=0.0353)、TICAM1(1.73倍,P=0.0216)、TBK1(2.02倍,P=0.0064)、SOCS1(3.04倍,P=0.0022)、IL17A(4.66倍,P=0.0040)、RELA(1.78倍,P=0.0002)、NFRKB(1.66倍,P=0.0370)、IFNG(3.58倍,P=0.0020)、IRF1(1.73倍,P=0.0290)、MAP2K3(1.93倍,P=0.0099)、MAPK8IP3(2.10倍,P=0.0035)、CSF2(4.35倍,P=0.0037)、BCL2(1.90倍,P=0.0278),有3个基因表达下调,分别是CXCL8(-3.71倍,P=0.0375)、IFNA1(-5.45倍,P=0.0025)、CXCL10(-9.44倍,P=0.0466)。(2)RT-PCR验证结果随机从19个差异性表达基因选取4个基因进行RT-PCR实验验证,RT-PCR方法检测以下4个基因表达倍数如下TLR6(2.17倍,P=0.0385),TBK1(2.40倍,P=0.0414),RELA(1.94倍,P=0.0446),CXCL10(-2.46倍,P=0.0374),结果显示RT-PCR验证的差异性表达结果与基因芯片检测的差异性表达结果的趋势相一致。【结论】显微镜下多血管炎活动期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中84个TLR/MyD88信号通路相关基因中共有19个差异性表达基因。这些异常表达的基因涉及Toll样受体、依赖或非依赖MyD88信号途径通路、TLR负调控分子、TLR信号通路下游基因、炎症细胞因子及凋亡基因。提示T淋巴细胞中TLR/MyD88这条免疫炎症调节信号通路可能参与显微镜下多血管炎的发病机制。第二部分显微镜下多血管炎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TLR/My D88信号通路基因表达谱的研究【目的】本实验运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显微镜下多血管炎活动期患者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中TLR/My D88信号通路相关基因m RNA表达水平,筛选其与健康人群差异性表达的基因。【方法】选择显微镜下多血管炎活动期患者17例(病例组)和健康志愿者15例(健康对照组)作为实验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实验对象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进行提取,从CD8+T淋巴细胞提取总RNA后逆转录合成c DNA。随机选择病例组和对照组各8例和6例,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TLR/My D88信号通路基因m RNA的表达,用荧光定量PCR(RT-PCR)技术验证部分差异性基因的芯片结果。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若与正常人相比较基因异常表达上调或下调超过1.5倍,且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显微镜下多血管炎活动期患者中84个TLR/My D88相关基因中有23个基因有差异性表达,其中有18基因表达下调,分别是CCL2(-9.61倍,P=0.0004)、LTA(-7.19倍,P=0.0008)、CXCL10(-5.3倍,P=0.0007)、TLR9(-4.97倍,P<0.0001)、IFNB1(-4.71倍,P=0.0029)、TNF(-4.35倍,P<0.0001)、BTK(-3.80倍,P=0.0026)、MUC1(-3.79倍,P=0.0071)、CD14(-2.54倍,P=0.0127)、FADD(-2.45倍,P=0.0028)、HSPA1A(-2.41倍,P=0.0087)、NFKBIL1(-2.35倍,P<0.0001)、TLR8(-2.31倍,P=0.0218),TNFRSF1A(-1.97倍,P=0.0041)、TLR6(-1.89倍,P=0.0262)、MAPK14(-1.76倍,P=0.0131)、ELK1(-1.65倍,P=0.0014)、IRF3(-1.64倍,P=0.0144)。有5个基因表达上调,分别是CASP8(1.82倍,P=0.0034)、IRF1(1.98倍,P=0.0057)、CIITA(2.15倍,P=0.0202)、PTGS2(3.02倍,P=0.0284)、IL10(5.71倍,P=0.0003)。(2)RT-PCR验证结果随机从23个有差异性表达基因中选择4个基因进行RT-PCR实验验证,RT-PCR方法检测这4个基因的表达倍数如下CXCL10(-3.90倍,P=0.0010),FADD(-3.76倍,P<0.0001),MAPK14(-1.55倍,P=0.0042),IRF1(2.12倍,P=0.0025),结果显示RT-PCR验证的差异性表达结果与基因芯片检测的差异性表达结果的趋势相一致。【结论】显微镜下多血管炎活动期患者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中84个TLR/My D88信号通路相关基因中共有23个差异性表达基因。这些异常表达的相关因子涉及Toll样受体、接头蛋白基因及TLR相互作用的蛋白基因、效应因子、TLR信号通路下游基因。提示T淋巴细胞TLR/My D88这条免疫炎症调节信号通路可能参与显微镜下多血管炎的发病机制。(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刘谦[10](2018)在《外周血SLC33A1基因的差异性表达可能作为诊断冠心病的遗传学指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课题组前期基因芯片研究发现,SLC33A1基因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表达较非冠心病组中低。本研究采用扩大临床样本量的方法,进一步在更多样本的外周血中对SLC33A1基因差异表达进行验证,以探究SLC33A1基因外周血中表达量的变化是否可能作为冠心病患病风险评估的遗传学参考指标。方法按照入组标准,选取98例冠心病患者为实验组,98例非冠心病病人为对照组。详细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基线资料,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定量分析两组研究对象外周血中SLC33A1基因mRNA表达水平,并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根据患者经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按照gensini评分系统对所有研究对象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评分,进一步分析SLC33A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gensini评分有无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对比临床基线资料显示,两组在年龄、性别、BMI、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血压病史、吸烟史、饮酒史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但在空腹血糖、合并糖尿病情况、甘油叁脂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存在显着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SLC33A1基因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的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中低,两者存在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00),冠心病组的SLC33A1基因mRNA水平相对表达量为对照组的0.57倍。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LC33A1基因相对表达量降低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SLC33A1基因低表达使冠心病患病风险升高了5.125倍。根据SLC33A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检测结果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AUC)为0.736±0.036,以约登指数最大值确定cutoff值为2~(-△Ct=)0.002883,以cutoff值为界点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为0.796,特异性为0.633,阳性预测值为75.61%,阴性预测值为68.42%。对所有研究对象的gensini评分和SLC33A1基因mRNA水平相对表达量进行双变量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存在负相关性(P=0.016,rs=-0.254),即SLC33A1基因mRNA水平相对表达量越低,gensini评分越高,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越重。结论1.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外周血中SLC33A1基因在RNA水平呈低表达。2.外周血中SLC33A1基因RNA水平低表达为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使冠心病的患病风险升高了5.125倍。3.外周血SLC33A1基因RNA水平相对表达量可能作为诊断冠心病的遗传学标志。4.外周血SLC33A1基因RNA水平相对表达量可能作为评估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参考指标。(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5-01)

差异性表达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蛋白质组学是研究生物机体内在变化,以及蛋白质和相关基因功能的重要手段。我们通过这项技术可以了解病原体感染的宿主体内免疫系统调控,代谢通路调节等一些系列机体的应激变化。当宿主被外界病原微生物感染时,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会发生相应的免疫应答反应,主要原因是参与免疫调控的相关蛋白表达量发生了变化。因此,宿主感染病原体后,研究免疫相关蛋白的调控对于探究微生物致病机制和宿主免疫调控机理非常重要。在这些相关蛋白中有些会涉及到宿主作为生物反应器对大型哺乳类动物的过敏性炎症反应中,而有些则是宿主能够有效预防病原微生物的有利手段,但是极个别的蛋白也能够参与到外界病原对宿主的感染过程中,从而提高病原的危害性。本实验应用叁种不同的蛋白质组学技术,对家蚕在BmNPV感染后免疫相关蛋白和基因的调控进行了深入研究。1.双向电泳技术优化体系建立本次实验对采用四种不同的纯化以及蛋白提取方法,3种不同聚焦时间,两种考马斯亮蓝染色法和胶条PH值以及平衡时间对家蚕蚕蛹双向电泳结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用于TCA-丙酮进行研磨后过夜沉降提取的蛋白效率最高,获得的蛋白点最多,8000v,80000vh时蛋白纵横条带较少,且蛋白点明显。采用ph4-7胶条以及平衡时间在15分钟时有利于消除纵条纹,得到更好的优化结果。而染色液方法则各有优缺点。这次探究为家蚕蚕蛹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奠定基础。2.家蚕杆状病毒对家蚕四种过敏原蛋白表达的影响蚕蛹的一些蛋白能够引起人和动物严重的过敏反应。这使蚕蛹的药用价值在临床应用中受到极大的制约。有趣的是,一些杆状病毒载体已被证明可以调控宿主的基因及蛋白的表达,但这在家蚕中尚未得到证实。实验分析了BmNPV空载体感染对蚕蛹蛋白表达的影响。使用蛋白质组学方法,鉴定了硫醇过氧化物酶(Jafrac1),27-kDa糖蛋白(p27k),精氨酸激酶和副肌球蛋白四种重要过敏原和另外32种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在BmNPV感染后观察到4种已知过敏原的mRNA表达下调;随后使用原核表达制备了四种过敏原的重组蛋白和多克隆抗体。通过荧光定量和蛋白质印迹验证了四种过敏原蛋白的mRNA和蛋白的变化。该研究表明,通过用空BmNPV载体感染可以降低蚕蛹中已知四种过敏原蛋白的表达。这不但提高了蚕蛹表达的外源蛋白作为口服药物的给药安全性,而且四种重组过敏原蛋白可应用于因蚕蛹过敏的临床诊断。3.家蚕杆状病毒对家蚕丝氨酸家族和抗菌肽家族表达的影响在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感染后,使用蛋白质组学筛选家蚕蛋白,鉴定6种抗菌肽和12种serpins。在不同时间检查这18种蛋白质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attacin表达水平最高,而serpin-5和cecropin-D表现出负调控相关性。这些结果为更深入地了解家蚕免疫调节提供了重要的一步。4.家蚕杆状病毒对家蚕免疫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用iTRAQ技术研究在感染BmNPV前后家蚕的免疫相关蛋白表达变化。使用同量异位标签对感染前后的蛋白质组进行相对和绝对定量分析以及LC-MS分析。共鉴定出372种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其中179种被上调,193种被下调。通过蛋白质印迹验证几种蛋白质的表达变化。其中,着重研究了11种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参与免疫系统所扮演的角色。例如,下调的丝氨酸蛋白酶和天蚕素能够促进Toll和Imd信号传导,而自噬相关蛋白3(其被上调)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差异性表达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张海涛,林文勇,解曼曼,王肖龙,王英杰.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外泌体中microRNA基因芯片的差异性表达[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9

[2].董伟韬.感染BmNPV家蚕免疫系统相关基因的差异性表达和功能分析[D].甘肃农业大学.2019

[3].曲添,张红,张志民,杜奥博,邵思奇.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eriC~F基因差异性表达及其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4].曲添.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eriC~F基因差异性表达及其意义[D].吉林大学.2019

[5].张文.外周血STYX基因的差异性表达与冠心病的关系[D].吉林大学.2019

[6].尤亚红.课题一WT1基因在获得性骨髓衰竭性疾病患者中的差异性表达课题二ATGS基因多态性在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意义[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9

[7].徐绍凯,陈洪波,范琳,刘喻.烟酒成瘾者基因差异性表达及成瘾机理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18

[8].陈惠琳,李献清,朱振潮,彭杨,邱前辉.变应性鼻炎合并哮喘差异性表达基因筛选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8

[9].黄蓓.显微镜下多血管炎T淋巴细胞TLR/MyD88信号通路基因差异性表达特征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8

[10].刘谦.外周血SLC33A1基因的差异性表达可能作为诊断冠心病的遗传学指标[D].吉林大学.2018

标签:;  ;  ;  ;  

差异性表达基因论文-张海涛,林文勇,解曼曼,王肖龙,王英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