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标转折复句论文-温敦

有标转折复句论文-温敦

导读:本文包含了有标转折复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近代汉语,转折复句,关系标记,语义

有标转折复句论文文献综述

温敦[1](2017)在《近代汉语有标转折复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转折复句是汉语复句中的重要一类,其中带有关系标记的转折复句被称为有标转折复句。本文以近代的代表性语料为考察对象,从句法、语义、语用叁个平面来描写和分析近代汉语有标转折复句的用法和特点。绪论部分界定了近代汉语和有标转折复句的内涵,并根据关系标记和语义关系,将近代汉语有标转折复句分为直转句、让转句、假转句叁类。同时,梳理了汉语转折复句的研究概况,确立了本文的研究目标、思路及方法。本论部分主要是从“叁个平面”对近代有标转折复句进行研究。在句法形式方面,以关系标记为纲,举例描写了近代叁类有标转折复句的常用句式,并分析了关系标记的构成、来源及使用情况。在逻辑语义方面,依次分析了近代有标转折复句五种代表句式的逻辑基础以及叁类转折复句的语义特点。在语用功能方面,着重论述了近代有标转折复句的成分省略现象、语气类型和表达功能。结论部分指出:近代汉语有标转折复句在句法形式、逻辑语义、语用功能叁方面的发展渐趋完备,基本奠定了现代汉语转折复句的发展格局。(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7-05-01)

刘芊[2](2014)在《中古汉语有标转折复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转折复句是偏正复句中的重要一类,其前后分句意思相对、相反或部分相反。其中以关联词为标记来凸显转折意味的复句属于有标转折复句。关于转折复句的研究,学界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在断代研究方面却稍显薄弱。本文在详尽考察中古语料的基础上,对中古有标转折复句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本文主要从逻辑语义、转折标记和相关复句之间的转换等叁方面来研究中古有标转折复句。首先,运用描写的方式将有标转折复句按语义类型分为四类,分别总结其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说明各类转折复句形成的逻辑基础。其次,通过对中古主要转折标记在演变、功能和语气方面的考察,揭示不同标记适用于不同语义类型转折复句的原因。最后,在对有标转折复句与相关复句进行转换的实际操作中,进一步阐释不同转折复句的语义重心和语气强弱。本文的结论是:中古有标转折复句在逻辑语义上都适用于A→M1~B这一预设,但预设触发手段有所不同。而逻辑语义上的差异又使各类型转折复句在标记的选择和转折程度方面各具特点,最终影响到了它们与相关复句的转换。(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4-04-01)

丁志丛[3](2013)在《关系标记对汉语有标转折复句使用频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探讨了关系标记对现代汉语有标转折复句句式使用频率的影响。通过语料库考察发现,现代汉语有标转折复句的主体是单标式复句,复句的使用频率与复句关系标记的数量成反比,关系标记越少的复句句式,使用频率越高;相反,关系标记越多的复句句式,使用频率越低。这与汉语使用的结构趋简性和经济性原则有关。关系标记在复句中出现的位置不同,对复句的使用频率也有很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汉语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孔凡花[4](2011)在《越南留学生汉语有标转折复句习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转折复句在语言交际活动中的使用非常广泛,是语言中十分重要的句式类型。但由于汉语转折复句在逻辑语义、结构层次等方面具有自身的复杂性,因此,留学生在使用汉语转折复句时经常出错,越南留学生也不例外。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所收集的越南留学生作文为原始材料,以中介语、普遍语法、习得顺序假说等理论为基础,运用对比分析,偏误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对越南留学生使用汉语有标转折复句进行了客观的考察。文章首先对比越南留学生和母语为汉语者使用汉语转折复句的情况,对其使用频率进行分析对比,进而具体分析越南留学生在中级和高级阶段分别使用汉语转折复句的情况,对其使用频率、正确率、偏误率等进行统计分析。其次,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对中、高级越南留学生学习汉语有标转折复句时出现的偏误类型从遗漏、误代、误加、错序四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其偏误特点,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并在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教师自身素质及课堂教学方面提出相关建议。最后,文章通过调查问卷,对中高级越南留学生学习汉语有标转折复句的情况进行了量化分析,通过spss软件对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检验,揭示越南留学生在中级和高级阶段习得汉语有标转折复句的顺序,以期为针对越南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提供教学依据。全文分四个部分展开论述,包括绪论、基于语料库的汉语有标转折复句偏误分析、基于调查问卷的汉语有标转折复句习得顺序考察、研究结论。(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1-04-01)

李佳[5](2010)在《印尼留学生11类有标转折复句习得顺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先梳理、总结了历史上对汉语复句,尤其是转折复句的本体研究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而后,我们简单介绍了一些汉语二语习得顺序与印尼留学生汉语习得方面的历史研究情况。在此基础上,我们确立了本文的研究范围及目的。为使本研究更具科学性,我们设计了70份主客观问卷,收集了10名印尼留学生的平时作业,并针对这些语料采用对比分析、正确使用相对频率等研究方法,结合多种图表分析统计出了本文11类转折复句的主客观习得顺序、男女生习得顺序及初、中、高叁个阶段的习得顺序。并就这些习得顺序作了主客观、性别及水平等级的对比。通过这些对比,我们最后检验、修改了文章开始部分所设置的八个理论假设,而修改后的这八个理论假设也正好构成了本文结论的主体。当然,就语料中出现的关联词偏误,我们也进行了相应的归纳与解释。最后,我们考察了《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和一套目前较有代表性的对外汉语教材《对外汉语本科系列教材》对转折复句的处理办法,指出了它们在转折关联词设置方面的优缺点,并就其中的不足处结合本文的研究结论,我们提出了一些教材设置与教学策略方面的建议。(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0-06-01)

丁志丛[6](2008)在《有标转折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及相关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汉语有标转折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可以分为"居中粘结式"、"前后配套式"和"居端依赖式"叁种类型。叁种不同标记模式的有标转折复句在现代汉语语料中的分布有很大的差别,"居中粘结式"居于主体地位,是最典型的转折复句句式,这是"联系项居中原则"的有力表现。"前后配套式"和"居端依赖式"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但也充分显示了"联系项居中原则"的制约作用。(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08年12期)

丁志丛[7](2008)在《汉语有标转折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及使用情况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小句中枢理论”、“认知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等理论为指导,以较大规模的共时历时语料样本为数据支持,将传统的朴学与先进的计算机查询结合起来,将传统的分布分析法和当代的认知功能语法和语言类型学结合起来,分别统计各种有标转折复句句式的使用频率和分布情况,然后进行综合分析,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并进行相关解释。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理论背景和研究方法,对论文选题作了简要说明,介绍了本文研究的主要方面以及论文的结构,对语料的选择和语体分类进行了说明。第二章对现代汉语有标转折复句及相关研究范围进行界定。主要运用邢福义先生的“异态”思想对转折复句进行界定;对有标转折复句的范围及转折关系标记的范围和数量进行了限定。第叁章探讨有标转折复句的使用情况和关联标记模式。通过对400余万字真实连续文本语料的统计考察,发现汉语有标转折复句的主体是“单标式”,多用于口语语体和文学语体;“多标式”在科技语体中出现最多。汉语有标转折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有“居中粘结式”、“前后配套式”和“居端依赖式”叁种形式,其中“居中粘结式”是主体;“居端依赖式”主要表现为对副词和句子语气的依赖。第四章探讨影响汉语有标转折复句使用频率的因素。简单归结为叁个方面:一,关系标记的影响。关系标记的数量与有标转折复句句式的使用频率有反比倚变关系,体现了语用经济性原则;关系标记居于常规位置句式的使用频率要远高于非常规位置,体现了语用认知完形心理的影响;“多标分散式”的使用频率要高于“多标相连式”。二,句式构成的影响。前分句为“主谓完整小句”关系标记可多视点灵活分布,因而使用频率远高于“非完整主谓小句”;小句主语与关联标记语序的影响表现为“主语居前型”要高于“标记居前型”体现了汉语话题优先的特点。叁,语用认知的影响。包括语体差异的影响、关系标记双音节化、口语化的影响及心理认知的影响等。第五章对汉语有标转折复句使用情况进行历时考察。结果显示汉语有标转折复句历时变化的特点为:复句句式越来越多,复句体系越来越庞大,语用表达越来越多样化;高频句式以单标式为主体,且具有历时替代关系;单标式复句与多标配套式复句的语用频率呈历时互逆的趋势;口语化标记句式增加,从古沿用至今的句式很少。这种变化显示了语用“最大经济性原则”和“表达能力最大化原则”的博弈平衡,而且显示了“联系项居中原则”强有力的制约作用;复句句式之间有明显的“家族相似性”联系。第六章通过与英语、日语有标转折复句的对比分析,确认转折关系标记有强烈居中倾向的类型学共性,都以“后续前置型标记”为主体,同时又表现出各自的个性。第七章结语部分。总结了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得到的主要结论以及研究的重要意义;对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作了简要的分析,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一些设想。(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08-10-01)

有标转折复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转折复句是偏正复句中的重要一类,其前后分句意思相对、相反或部分相反。其中以关联词为标记来凸显转折意味的复句属于有标转折复句。关于转折复句的研究,学界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在断代研究方面却稍显薄弱。本文在详尽考察中古语料的基础上,对中古有标转折复句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本文主要从逻辑语义、转折标记和相关复句之间的转换等叁方面来研究中古有标转折复句。首先,运用描写的方式将有标转折复句按语义类型分为四类,分别总结其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说明各类转折复句形成的逻辑基础。其次,通过对中古主要转折标记在演变、功能和语气方面的考察,揭示不同标记适用于不同语义类型转折复句的原因。最后,在对有标转折复句与相关复句进行转换的实际操作中,进一步阐释不同转折复句的语义重心和语气强弱。本文的结论是:中古有标转折复句在逻辑语义上都适用于A→M1~B这一预设,但预设触发手段有所不同。而逻辑语义上的差异又使各类型转折复句在标记的选择和转折程度方面各具特点,最终影响到了它们与相关复句的转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标转折复句论文参考文献

[1].温敦.近代汉语有标转折复句研究[D].苏州大学.2017

[2].刘芊.中古汉语有标转折复句研究[D].苏州大学.2014

[3].丁志丛.关系标记对汉语有标转折复句使用频率的影响[J].汉语学报.2013

[4].孔凡花.越南留学生汉语有标转折复句习得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5].李佳.印尼留学生11类有标转折复句习得顺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

[6].丁志丛.有标转折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及相关解释[J].求索.2008

[7].丁志丛.汉语有标转折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及使用情况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8

标签:;  ;  ;  ;  

有标转折复句论文-温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