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破裂论文-金梅,刘力,李鑫,林奕军,陈通

动态破裂论文-金梅,刘力,李鑫,林奕军,陈通

导读:本文包含了动态破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双源CT,四维动态螺旋扫描,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

动态破裂论文文献综述

金梅,刘力,李鑫,林奕军,陈通[1](2019)在《双源CT四维动态螺旋扫描对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评估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双源CT四维动态螺旋扫描对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评估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接受治疗的90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并根据检查方法的不同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可分为对照组(450例,采用常规CT检查)和观察组(450例,采用CTA联合CTP进行检查),对所有患者的扩张率、收缩率、危险率、破口率和血管流向正常率进行比较,并加以分析。结果:对两组的检查效果进行分析,可看到观察组的扩张率、收缩率、危险率、破口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同时观察组的血管流向正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过对比后,发现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颅内动脉瘤破裂发生率更低,组间差异大且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对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中,采用CTA联合CTP的检查方法能够得到更为准确的诊断结果,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和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16期)

董非非,袁丽文,邓辉,汤兰荣,郭雨帆[2](2019)在《九江—瑞昌地区显着地震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九江—瑞昌地区内的地震活动是否存在动态应力触发关系,本文选用多层黏弹性介质模型,计算了2005年九江—瑞昌M_S5.7地震和2011年瑞昌—阳新M_S4.6地震产生的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结果显示:九江—瑞昌M_S5.7地震产生的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能触发其北东方向的53次地震;瑞昌—阳新M_S4.6地震发生后15天内,小震活动增强区及九江—瑞昌M_S5.7地震震源区的多次地震活动,可能与其动态应力触发作用有关。(本文来源于《地震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梦想,汪海波,宗琦[3](2019)在《煤矿泥岩冲击动态力学特性与破裂破碎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煤矿巷道围岩在采掘过程中受多种动载作用,为了研究动载对围岩破坏变形的影响,通过直径50 mm分离式Hopkinson试验装置开展不同冲击气压下煤矿常见泥岩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动态力学特性和破裂破碎特征试验,研究了不同冲击气压状态下试件应力应变特征、破坏形态和试件动态强度随应变率增长规律,分析了试验过程中应力波传播与试件裂纹扩展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设定的试验条件下,泥岩试件的加载率、应变率和峰值应变均表现出随冲击气压的增大而增大;试件的动态单轴抗压强度随着应变率的增加呈现指数型增长,表现出强应变率效应;试件在反射应力波与透射应力波共同作用下,产生环向拉裂破坏和轴向劈裂破坏。(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9年04期)

姜曼蕾,许飞[4](2018)在《瞬时弹性成像技术动态监测评估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内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风险》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瞬时弹性成像技术(TE)动态监测评估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内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风险。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代偿期肝硬化患者200例。根据6个月内是否发生EVB将其分为对照组(未发生)和观察组(发生),各100例。分别测量患者入院时及治疗3、6个月的肝脏弹性硬度值(LSM)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两组LSM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个月时,两组LSM值均高于入院时,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动态监测评估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内EVB风险价值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创新》期刊2018年33期)

董鹏,夏开文,郭彦双[5](2018)在《平直断层黏滑及动态破裂扩展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断层黏滑的力学特性,观测断层破裂扩展过程,对了解震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实验地震方法,对辉长岩平直断层试样进行双轴加载,模拟自然地震现象。在0.05~0.5?m/s加载速率范围内研究加载速率对断层黏滑应力降和周期的影响。通过超高速数字散斑观测系统对断层的动态破裂过程进记录,利用数字图像相关(DIC)技术处理获得断层破裂扩展过程中的位移场以及剪应变场,据此分析断层的动态破裂扩展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在本实验的加载速率范围内,加载速率越低,则黏滑周期越长,平均应力降越大,断层整体滑移量也越大。(2)孕震断层上的成核区域不仅限于一个,断层破裂经历了成核、低速联接以及快速扩展3个阶段,快速扩展的速度接近甚至超过辉长岩试样的剪切波速。(3)断层面上存在一些凹凸体和弱段,造成断层动态破裂扩展过程的复杂性以及断层滑移分布的不均匀性。(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S2期)

王春来,石峰[6](2018)在《不同硬岩破裂失稳声发射及b值动态特征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不同硬岩破坏过程中声发射及b值演化特征差异,在单轴加载条件下对不同种类硬岩进行声发射实验,得到不同种类硬岩破裂失稳过程中的力学特征,分析了不同种类的硬岩声发射能量率变化特征。并基于振幅与震级之间幂律关系定义声发射b值,对比了不同硬岩破裂失稳过程声发射b值演化特征,并分析了应力水平与声发射b值演化关系。研究表明:高强度、高脆性系数的岩石,从本构关系来看,没有明显屈服点,声发射能量率量级也越大;各试件在临近破坏时的声发射b值均大幅度下降,但花岗岩下降幅度最大。(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期刊2018年07期)

刘飞跃,杨天鸿,张鹏海,周靖人,邓文学[7](2018)在《基于声发射的岩石破裂应力场动态反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取岩石在破裂过程中的动态应力场,首先进行室内物理试验获取声发射数据,在此基础上基于能量耗散原理,利用实测声发射信息建立起岩石细观损伤表征方程,并通过FLAC~(3D)内嵌FISH语言进行二次开发,自动搜索声发射损伤影响范围内岩石单元并对其力学参数进行弱化,计算得到较为真实的岩石破裂动态应力场。结果表明,计算得到的岩石破裂应力场与实测结果有良好的对应关系,验证了岩石细观损伤表征方法的合理性。同时,获得的岩石动态破裂应力场不仅可以从岩石力学的角度解释破坏产生的原因,也对预测岩石下一步破坏具有指导意义。但这种方法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的探索研究。(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8年04期)

卢宏建,梁鹏,甘德清,张松林,张九零[8](2017)在《动态扰动下硬岩矿柱破裂失稳演化特征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多次开挖扰动下硬岩矿柱破裂失稳演化规律,以典型铁矿床为物理原型,运用VIC–3D非接触全场应变测量设备、应力与声发射监测系统,开展大尺度二维相似物理模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矿柱在水平和垂直相邻矿房开挖过程中会发生多重迭加损伤,第一水平矿房间柱和中间矿房顶柱的损伤破坏严重,力学特性劣化程度高。在分析矿柱损伤、大变形、失稳垮塌等不同阶段演化特征的基础上,基于普氏压力拱理论,建立多水平矿房开挖矿柱失稳演化模型。矿房开挖初期矿柱处于低损伤阶段,属于稳定间歇期;随着矿柱损伤加重,导致矿柱失稳,顶板冒落,进入破坏突发期。矿柱损伤与失稳是引起空区垮塌的关键因素,应运用位移、声发射和应力等监测手段对损伤严重区域进行监测,在进入破坏期前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S2期)

安华明[9](2017)在《基于有限元与离散元混合模型的岩石动态破裂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岩石的破裂可以为两类:一类是有益的,即通过对岩石的破坏实现建筑物的拆除、巷道的开挖以及矿床的开采等;另一类是有害的,即非预期的岩石断裂导致的建筑物失稳,桥梁的断裂、楼房的倒塌等。因此对岩石破裂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岩石常被认为是连续体,因此基于连续介质力学的有限单元法常用来模拟岩石的破裂过程。然而由于大量裂隙的存在,岩石被离散成很多块体,因此基于非连续介质力学的离散单元法也被用来模拟岩石的破裂过程。随着应力的增加,岩石首先出现变形和损伤,然后出现断裂,最终变为碎石。有限单元法能够模拟岩石的变形与损伤,而离散单元法能够模拟岩石的裂纹产生及碎石的分离。相反的,由于对岩石介质的假设不同,有限单元法在模拟岩石的破裂与离散单元法模拟岩石的损伤都存在不足。因此,为了实现岩石破裂全过程的模拟,本文研究了有限单元与离散单元混合模型来模拟岩石的整个破裂过程。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构建有限元与离散元混合模型。首先岩石破裂问题被视为非连续介质力学问题,采用离散单元法来模拟,而每个离散体或离散单元被视为连续介质力学问题,采用有限单元法来模拟。然后,在离散单元或离散体中加入可破裂的粘结单元,从而使得离散体或离散单元可以再次破裂。因此岩石破裂问题被分为叁个阶段:整体离散单元法模拟、个体有限单元法模拟、个体破裂后离散单元法模拟。通过有限单元法与离散单元法有机的结合实现了岩石破裂整个过程的模拟。(2)平面问题断裂模式的研究。岩石的平面断裂模式分为Ⅰ型断裂、Ⅱ型断裂及Ⅰ-Ⅱ复合型断裂。在本论文中,岩石的破裂通过粘结单元的变形和剔除来实现。而粘结单元的变形与剔除与岩石的强度和能量释放率相关,岩石的强度用于控制裂纹开裂的开始,而能量释放率用来控制裂纹开裂的完成。从而使有限元与离散元混合模型可以实现对平面问题中所有断裂模型的模拟。(3)岩石静态荷载下破裂模拟,即有限元与离散元混合模型的验证。首先进行了岩石静态荷载下的巴西劈裂试验和单轴压缩试验,然后采用试验获取的参数模拟了静态荷载下岩石的这两种试验。对数值模拟结果从岩石的破裂形态、应力-位移曲线、岩石的强度、岩石内部应力分布进行了对比来验证混合模型。最后模拟了纯Ⅰ型断裂、纯Ⅱ型断裂和Ⅰ-Ⅱ复合型断裂,将断裂模式与试验结果对比来验证混合模型。以上验证表明,有限元与离散元混合模型能够更加真实地模拟岩石破裂的整个过程,其强度值、韧度值及应分布都更加接近真实情况。(4)岩石动态本构关系的研究。岩石动态荷载下破裂与静态荷载下的破裂并不相同,一方面应力与应变曲线的关系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强度与韧度值随加载速率变化。本文应用霍普金森压杆进行了一系列试验,获取了岩石在动态冲击下的应力与应变曲线;然后在粘弹性材料动态本构模型的基本上构建了岩石的动态本构模型;最后通过曲线拟合方式获取了岩石动态本构模型中的参数。本文将岩石的动态本构模型应用于有限单元与离散单元混合模型中,从而使混合模型能够进行岩石的动态破裂的模拟。随后应用有限元与离散元混合模型模拟岩石动态冲击下巴西劈裂过程与单轴压缩过程。模拟结果反映的岩石动态特性与试验结果在趋势上相同。(5)有限元与离散元混合模型岩石爆破模拟研究。对混合模型中的粘结单元进行了修改,使气体可以贯穿,并对气体与粘结单元之间相互作用做了规定,使其符合气体与固体耦合的力学行为,从而构建了岩石的气固耦合模型。应用有限元与离散元混合模型模拟漏斗爆破,模拟出了应力波传播过程及在自由面处的反射,模拟出了破碎区、径向裂隙区和弹性震动区。其模拟破碎区大小与经验公式计算结果相一致,因此有限元与离散元混合模型能够合理地再现爆破引起的岩石的破裂破碎整个过程。随后模拟了瞬时与延时爆破,模拟出了两个炮孔之间的相互作用,反映了瞬时与延时爆破的特点。最后应用混合法模拟了崩落采矿过程,模拟出了矿块破碎及堆积的整个过程,展示了有限元与离散元混合模型在采矿中的应用潜能。(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期刊2017-06-03)

李学龙[10](2017)在《裂隙煤岩动态破裂行为与冲击失稳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冲击地压是一种复杂的煤岩动力灾害,严重威胁着矿井的安全高效开采。随着矿井开采深度和强度的增加,冲击地压灾害愈发严重。煤岩体含有不同种类及大小的裂隙结构面,煤岩冲击失稳是裂隙煤岩体裂纹扩展贯通的结果。基于此,本文紧紧围绕裂隙煤岩动态破裂行为和冲击失稳机制,采用实验测试、理论分析和现场试验等方法,研究裂隙煤岩体受载条件下的动态失稳特征及准则;建立考虑结构面的冲击地压模型,揭示共振效应及地震波扰动对煤岩体冲击失稳的影响,分析现场实测冲击地压演化过程能量场及微震波形的动态特征。论文得到了如下主要成果:实验测试了裂隙煤岩加载破坏的力学特征,结果表明,随预制裂纹倾角的增大,应力峰值、弹性模量和应变能均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随着孔洞直径的增加,应力峰值、弹性模量和应变能均逐渐降低,但降低幅度减小。预制裂纹倾角较小时,裂纹在孔洞周边起裂,倾角较大时在预制裂纹尖端起裂,宏观破坏均发生在二次起裂的裂纹贯通处。基于弹塑性力学和损伤力学等建立了考虑裂隙压密闭合效应的统计损伤本构模型,建立了裂纹的起裂准则,分析了正应力和切应力的时变演化特征。裂隙煤岩单轴加载过程中释放的累计声发射能量和应变能符合by(28)ax形式的幂函数关系。临近失稳破坏时声发射长程相关性增强,多重分形参数增大;声发射波形频率降低,幅值增高,低频带小波包能量增加,低频IMF分量所占能量增加,Hilbert瞬时能量增大。基于裂隙煤岩动态破裂行为和声发射信号非线性特征研究结果,提出了裂隙煤岩坚固体断裂自组织扰动失稳机制,并通过裂隙煤岩的动态破裂特征及声发射参数进行了验证。建立了考虑结构面效应的裂隙煤岩弹塑脆性突变模型,引入体能势函数的概念,研究了煤岩动态变形破裂过程中能量积聚与耗散的联系,得到了冲击地压发生的能量条件,建立了“体元-区域-系统”冲击地压模型,揭示了冲击地压的动态演化过程。在外界扰动或高应力状态下,系统某区域内体元失稳后迅速向邻近体元释放能量,当该能量和邻近体元原始能量之和达到邻近体元的承受阈值后,邻近体元失稳并释放能量形成“连锁”反应,造成局部区域失稳,最终导致系统失稳,发生冲击地压。基于结构动力学理论,从共振角度分析了地震波对含结构面煤岩体冲击失稳的影响,共振作用的放大倍数与频率比呈对称分布,随阻尼比减小呈幂函数增加。研究了地震波对煤岩体冲击扰动失稳破坏的响应机制,扰动能量大,参与冲击地压过程的煤岩体较多,破坏范围较大;扰动能量小,参与冲击的煤岩体较少,破坏范围较小。研究了冲击地压演化过程中能量场及微震波形的动态演化特征。结果表明,能量场处于动态调整状态并向震源区集聚;临近冲击失稳时煤岩破裂从小尺寸串级过渡到大尺寸串级,统计涨落愈来愈大,释放能量增多,微震波形幅值增大,低频成分增多,主频率降低,波形的相似度及关联性也越来越大,波形能量向低频集聚。本研究成果对于深入认识冲击地压机理和前兆规律,开展更加有效的监测预警,促进冲击地压等煤岩动力灾害更加科学合理的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动态破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究九江—瑞昌地区内的地震活动是否存在动态应力触发关系,本文选用多层黏弹性介质模型,计算了2005年九江—瑞昌M_S5.7地震和2011年瑞昌—阳新M_S4.6地震产生的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结果显示:九江—瑞昌M_S5.7地震产生的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能触发其北东方向的53次地震;瑞昌—阳新M_S4.6地震发生后15天内,小震活动增强区及九江—瑞昌M_S5.7地震震源区的多次地震活动,可能与其动态应力触发作用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态破裂论文参考文献

[1].金梅,刘力,李鑫,林奕军,陈通.双源CT四维动态螺旋扫描对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评估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2].董非非,袁丽文,邓辉,汤兰荣,郭雨帆.九江—瑞昌地区显着地震动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分析[J].地震学报.2019

[3].王梦想,汪海波,宗琦.煤矿泥岩冲击动态力学特性与破裂破碎特征分析[J].振动与冲击.2019

[4].姜曼蕾,许飞.瞬时弹性成像技术动态监测评估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内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风险[J].中国医学创新.2018

[5].董鹏,夏开文,郭彦双.平直断层黏滑及动态破裂扩展的实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8

[6].王春来,石峰.不同硬岩破裂失稳声发射及b值动态特征实验研究[J].中国矿业.2018

[7].刘飞跃,杨天鸿,张鹏海,周靖人,邓文学.基于声发射的岩石破裂应力场动态反演[J].岩土力学.2018

[8].卢宏建,梁鹏,甘德清,张松林,张九零.动态扰动下硬岩矿柱破裂失稳演化特征试验[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7

[9].安华明.基于有限元与离散元混合模型的岩石动态破裂过程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7

[10].李学龙.裂隙煤岩动态破裂行为与冲击失稳机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7

标签:;  ;  ;  ;  

动态破裂论文-金梅,刘力,李鑫,林奕军,陈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