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沙再悬浮论文-陈一强,陈沈良,马宗文,彭俊,刘锋

底沙再悬浮论文-陈一强,陈沈良,马宗文,彭俊,刘锋

导读:本文包含了底沙再悬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悬沙质量浓度,底沙再悬浮,时间变化,黄河叁角洲

底沙再悬浮论文文献综述

陈一强,陈沈良,马宗文,彭俊,刘锋[1](2011)在《黄河叁角洲孤东近岸悬沙质量浓度变化和底沙再悬浮》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黄河叁角洲孤东潮位站1 a的表层逐日悬沙质量浓度、逐时潮位和风速风向以及多年黄河入海水沙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孤东近岸悬沙质量浓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动力机制。结果表明,黄河叁角洲孤东近岸悬沙质量浓度具有明显的冬高夏低季节性变化,大小潮周期内悬沙质量浓度呈锯齿状波动,区别于常见的大潮高小潮低的变化规律。进一步分析认为,孤东近岸悬沙质量浓度季节变化是由向岸风浪引起的泥沙再悬浮过程控制,而非黄河入海水沙造成。潮差小,潮流弱,潮汐动力不足以掀动底沙,是造成悬沙质量浓度大小潮周期内变化规律特别的原因所在。(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进展》期刊2011年02期)

成凌,程和琴,杜金洲,戴志军,江红[2](2007)在《长江口底沙再悬浮对重金属迁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长江口南槽上段白龙港排污口邻近水域14 h不间断定点剖面上采集的水体中颗粒态和溶解态重金属元素Zn,Cu,As,Cd,V,Cr,Ni和Pb浓度,研究潮周期内表层沉积物的再悬浮对重金属在颗粒态和溶解态中分配和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潮周期内中层单位质量悬沙的重金属浓度(Mp)始终大于底层;随着含沙量(TSS)增大,单位悬沙的各重金属浓度(Mp)减小,水体中各重金属颗粒态浓度(Ms)增大,溶解态浓度(Md)减小;当含沙量大于一定值时,单位悬沙的各重金属浓度趋向稳定值;含沙量分别在涨憩和落急时达到峰值,所以涨憩沙峰时刻有利于重金属的吸附,但落急沙峰时刻因流速较大,不利于重金属的吸附。因此,转流时水质较涨、落急好。(本文来源于《海洋环境科学》期刊2007年04期)

蒋智勇[3](2004)在《长江口底沙再悬浮及其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河口中段的沙波分布区为研究区域,选取具有较强代表性的1998年洪季、2000年枯季、2002年枯季末期洪季初期叁个年份,覆盖南、北港及南、北槽四个站点的流速、悬沙浓度、盐度、水深、粒度、床面形态、颗粒态及溶解态重金属浓度等特征数据,采用水文学、泥沙运动力学和数理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运用SPSS和Matlab等软件技术手段,着重分析了底沙再悬浮的动力机制、扬动流速、周期特征及其影响等,获得以下结果: 1.野外观测获取的长江口连续时间序列的可视化紊动“猝发”ACP图像数据表明,用水流紊动“猝发”作用解释泥沙再悬浮的动力过程具有合理性,而且水流的紊动“猝发”特征(时间间隔和历时、频率和强度等)与底沙的起扬运动、各种尺度沙波的形成、悬浮泥沙浓度等直接相关。 2.基于扬动流速一般公式,对长江口区流向稳定时期同步观测的垂线平均流速、底部悬沙粒径、水深和泥沙沉速等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拟合获得长江口区非均匀细颗粒粘性泥沙扬动流速公式,相关系数达0.85以上。经该公式计算的长江口非均匀细颗粒粘性泥沙扬动流速值大于已有公式计算值,这主要是由于长江口区泥沙为细颗粒粘性泥沙,颗粒的稳定性主要受制于粘结力所致。 3.在长江口沙波分布区,底沙再悬浮的周期性特征是多种不同尺度周期迭加耦合的结果,有4.2h、35min和2min叁个显着的周期。其中4.2h的周期是第一峰值周期,可能与径潮流及盐水楔的作用有关;35min的周期是第二峰值周期,可能与该区域发育的中等及大型沙波的运动有关;2min的周期是第叁峰值周期,可能与该区域水流的紊动猝发有关。 4.底沙再悬浮泥沙浓度的主要影响因子是盐度、流速、水深和悬沙粒径等,再悬浮泥沙浓度与四个因子的线性回归关系显着,相关系数达0.91。其回归模型可用于预测南港底沙再悬浮泥沙浓度。南槽颗粒态重金属元素可分为叁类,重金属元素在该水域进行的是有选择性的置换吸附,且Cu、Zn、As、Cd对重金属污染的贡献率最大。底沙再悬浮能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由于涨、落急阶段再悬浮泥沙浓度高,溶解态重金属浓度较低,水质总体上较转流阶段好。(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4-06-30)

蒋智勇,程和琴,陈吉余,陈中原[4](2002)在《长江口南港底沙再悬浮特征及其浓度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声学悬沙浓度剖面仪(AcP-1)和Endeco流速仪、双频测深仪等对长江口南港底沙再悬浮的浓度、流速和盐度、水深等进行连续14h定点同步观测.对长江口南港底沙再悬浮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转流阶段再悬浮频率较小,强度较大;涨(落)急阶段,再悬浮频率较大,强度较小;过渡阶段,再悬浮频率和强度随流速同相变化;底沙再悬浮浓度的主要影响因子是盐度、流速、水深和悬沙粒径.再悬浮浓度与流速、盐度、水深和悬沙粒径的线性回归关系显着,相关系数达0.91,且流速、水深和粒径与之呈正相关,盐度与之呈负相关.(本文来源于《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期刊2002年04期)

底沙再悬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分析长江口南槽上段白龙港排污口邻近水域14 h不间断定点剖面上采集的水体中颗粒态和溶解态重金属元素Zn,Cu,As,Cd,V,Cr,Ni和Pb浓度,研究潮周期内表层沉积物的再悬浮对重金属在颗粒态和溶解态中分配和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潮周期内中层单位质量悬沙的重金属浓度(Mp)始终大于底层;随着含沙量(TSS)增大,单位悬沙的各重金属浓度(Mp)减小,水体中各重金属颗粒态浓度(Ms)增大,溶解态浓度(Md)减小;当含沙量大于一定值时,单位悬沙的各重金属浓度趋向稳定值;含沙量分别在涨憩和落急时达到峰值,所以涨憩沙峰时刻有利于重金属的吸附,但落急沙峰时刻因流速较大,不利于重金属的吸附。因此,转流时水质较涨、落急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底沙再悬浮论文参考文献

[1].陈一强,陈沈良,马宗文,彭俊,刘锋.黄河叁角洲孤东近岸悬沙质量浓度变化和底沙再悬浮[J].海洋科学进展.2011

[2].成凌,程和琴,杜金洲,戴志军,江红.长江口底沙再悬浮对重金属迁移的影响[J].海洋环境科学.2007

[3].蒋智勇.长江口底沙再悬浮及其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4

[4].蒋智勇,程和琴,陈吉余,陈中原.长江口南港底沙再悬浮特征及其浓度预测[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2

标签:;  ;  ;  ;  

底沙再悬浮论文-陈一强,陈沈良,马宗文,彭俊,刘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