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视觉效应论文-周晓明,罗达,张惠平

人体视觉效应论文-周晓明,罗达,张惠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体视觉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非视觉效应,LED,PWM调光,生理参数

人体视觉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周晓明,罗达,张惠平[1](2016)在《不同调光方式LED照射下的人体非视觉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采用模拟调光和PWM调光方式实现LED光调节。采用生理参数法,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选择3种色温(3 000,5 600,6 500 K)LED光源,在3种照度(300,500,800 lx)水平下,对8名(5男,3女)受测者在实验前后的脉搏和瞳孔进行测量。选择同样3种色温LED光源,分别采用两种调光方式添加蓝光(464nm,20 lx)实现300 lx的照明环境,对12名(8男,4女)受测者在实验前后的脉搏和瞳孔进行测量。结果表明:两种调光方式实现的LED光环境对人体脉搏变化率和瞳孔收缩率的影响均没有显着性差异;在测试照明环境中添加蓝光,可引起人体脉搏变化率和瞳孔收缩率增大,峰值处分别增加约6%和9%。(本文来源于《发光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鲁玉红[2](2015)在《LED照明下人体视觉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LED光源的出现和第叁种感光细胞的发现,LED照明对人体视觉效应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广泛学者的关注。由于LED具有其他光源所不具有的突出优点而被推广应用,但是LED的色彩丰富多彩,具有不同的颜色、色温、照度等,如何在正确的场合使用正确的照明成了广泛的关注的问题。本论文主要针对视觉的光适应方面和非视觉与波长的关系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为照明的实际应用提供一些理论基础。实验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包括:(1)介绍了人眼的视觉和非视觉的背景及研究意义,以及LED照明发展的进程,系统阐述国内外人体视觉效应的研究现状,通过对LED的光学参数进行实验研究,为实际生活中如何正确应用LED照明提高工作效率提供理论依据。(2)详细说明了人眼的叁种感光细胞(杆状细胞、锥状细胞及ip RGC)以及介绍了人眼的视觉和非视觉通路,并调研了目前对视觉和非视觉特性的科学研究,举例了现在已知的影响视觉系统和非视觉系统的各种因素。(3)研究不同颜色照明对人眼视觉系统的影响。首先,采用红绿蓝白4种不同颜色的荧光灯和3种不同色温的白光LED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红色荧光灯和暖白色LED的暗适应时间相差仅一秒。其次,采用更低色温的叁种暖白LED(1830K、2495K、2895K),结果表明1830K的LED灯光更能减少人体暗适应时间。但是由于色温越低,灯光颜色成橙红色,会一定程度上影响视觉作业。最后,采用8种不同颜色灯光对15种有色物体进行辨别,得到平均辨别正确率的顺序应为:2895K>蓝LED+正白>红LED+正白>2495K>1830K>蓝LED>红白炽灯>红LED。(4)研究不同波长的LED照明对人体非视觉效应的影响。在468nm、457nm、453nm叁种波长蓝光LED对人体非视觉效应的影响,是以脑力工作指数、工作速度、脉搏、心率、疲劳指数为变量,测定其随波长改变而产生的变化,从而探索波长对人体非视觉系统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峰值波长为468nm的LED蓝光照明工作效率最高,脉搏波动最大,同时不易感觉疲劳;而峰值波长为453nm的LED蓝光照明工作效率最低,脉搏波动最小,血压波动最大,同时相比其他照明条件而言极易感觉疲劳。(本文来源于《中国计量学院》期刊2015-03-01)

人体视觉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LED光源的出现和第叁种感光细胞的发现,LED照明对人体视觉效应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广泛学者的关注。由于LED具有其他光源所不具有的突出优点而被推广应用,但是LED的色彩丰富多彩,具有不同的颜色、色温、照度等,如何在正确的场合使用正确的照明成了广泛的关注的问题。本论文主要针对视觉的光适应方面和非视觉与波长的关系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为照明的实际应用提供一些理论基础。实验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包括:(1)介绍了人眼的视觉和非视觉的背景及研究意义,以及LED照明发展的进程,系统阐述国内外人体视觉效应的研究现状,通过对LED的光学参数进行实验研究,为实际生活中如何正确应用LED照明提高工作效率提供理论依据。(2)详细说明了人眼的叁种感光细胞(杆状细胞、锥状细胞及ip RGC)以及介绍了人眼的视觉和非视觉通路,并调研了目前对视觉和非视觉特性的科学研究,举例了现在已知的影响视觉系统和非视觉系统的各种因素。(3)研究不同颜色照明对人眼视觉系统的影响。首先,采用红绿蓝白4种不同颜色的荧光灯和3种不同色温的白光LED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红色荧光灯和暖白色LED的暗适应时间相差仅一秒。其次,采用更低色温的叁种暖白LED(1830K、2495K、2895K),结果表明1830K的LED灯光更能减少人体暗适应时间。但是由于色温越低,灯光颜色成橙红色,会一定程度上影响视觉作业。最后,采用8种不同颜色灯光对15种有色物体进行辨别,得到平均辨别正确率的顺序应为:2895K>蓝LED+正白>红LED+正白>2495K>1830K>蓝LED>红白炽灯>红LED。(4)研究不同波长的LED照明对人体非视觉效应的影响。在468nm、457nm、453nm叁种波长蓝光LED对人体非视觉效应的影响,是以脑力工作指数、工作速度、脉搏、心率、疲劳指数为变量,测定其随波长改变而产生的变化,从而探索波长对人体非视觉系统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峰值波长为468nm的LED蓝光照明工作效率最高,脉搏波动最大,同时不易感觉疲劳;而峰值波长为453nm的LED蓝光照明工作效率最低,脉搏波动最小,血压波动最大,同时相比其他照明条件而言极易感觉疲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体视觉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周晓明,罗达,张惠平.不同调光方式LED照射下的人体非视觉效应[J].发光学报.2016

[2].鲁玉红.LED照明下人体视觉效应的研究[D].中国计量学院.2015

标签:;  ;  ;  ;  

人体视觉效应论文-周晓明,罗达,张惠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