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特论文-刘俊有,慕杨娜,季雪,胡景莲,英锡相

颗粒特论文-刘俊有,慕杨娜,季雪,胡景莲,英锡相

导读:本文包含了颗粒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贞芪扶正颗粒,特女贞苷,含量测定

颗粒特论文文献综述

刘俊有,慕杨娜,季雪,胡景莲,英锡相[1](2015)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贞芪扶正颗粒特女贞苷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贞芪扶正颗粒中特女贞苷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Thermo Syncronis C18(4.6×250mm,5μm)、Agilent ZORBAX SB-AQ(4.6×250mm,5μm)、SPOLAR C18(4.6×250mm,5μm);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C18(4.6×250mm,5μm);柱温:30℃;检测波长:224nm;流动相:甲醇-水(40:60);流速:1.0m L/min-1。[结果]精密度RSD=0.4%,重复性RSD=1.0%,稳定性RSD=0.9%,耐用性理论板数均>3000,加样回收率RSD=0.78%。限定贞芪扶正颗粒中特女贞苷含量不得低于0.21mg/g。[结论]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贞芪扶正颗粒特女贞苷含量,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贞芪扶正颗粒质量控制。(本文来源于《实用中医内科杂志》期刊2015年03期)

刘顺东,张鸿雁,沈萍,崔海航[2](2013)在《脉冲型介电电泳颗粒特异性分离的数值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数值仿真研究了直径分别为3μm、5μm、10μm的聚苯乙烯微球在脉冲型介电电泳作用下的动态分离过程,结果表明:通过合理地调整流速、脉冲周期、电压幅值可以实现对颗粒混合物的特异性分离;在背景流速为30μm/s时,得到了在单步内提取中等粒径(直径5μm)颗粒的参数区间(电势6~7.5V,脉冲周期1.5~2.6s)。同时,进一步研究了其它条件不变时,占空比和电极非对称率对提取中等粒径颗粒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周期的增加,提取颗粒所需的占空比相应地增加;而随着电极非对称率的增加,DEP力的强度逐渐增加,提取颗粒所需的周期也相应增加。仿真结果与实验及已有分析解符合较好,为器件的系统设计和优化器件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应用力学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刘顺东[3](2012)在《脉冲型介电电泳颗粒特异性分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颗粒分离在传统领域及高新技术领域普遍存在,由于受到加工部件的制约,传统的颗粒分离方法不能简单地移植到微观尺度下,需要发展新的颗粒分离技术。在微尺度下,超声、光镊、介电电泳等都是基于不损坏或不接触被操作对象前提下的颗粒控制方法。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数值仿真和实验技术相结合的手段,对基于脉冲型介电电泳的颗粒分离技术进行了研究。在微尺度流动中,基本特点之一是低雷诺数,粘性力居于主导,体力(或惯性力)的影响退居次要地位,此时颗粒的操纵一般需要借助外力和粘性力的共同作用来实现。本文利用布于流道底部的叉指型电极产生的介电电泳力,结合低雷诺数恒定层流所产生的Stokes力对颗粒进行操纵,通过不同粒径的颗粒所受介电电泳力与斯托克斯力的非线性关系实现3μm、5μm、10μm聚苯乙烯微球颗粒混合物的选择性分离。通过理论分析,研究得到了非均匀电场与恒定流场中颗粒的力学模型,提出了“稳定点”与“分离点”的受力模式,着重分析了在垂直电极下流速、电势、脉冲周期、占空比和电极非对称率对于分离结果的影响,澄清了上述因素的作用机理。考虑到垂直电极结构存在“聚团”问题,进而引入了倾斜式电极,通过倾斜电极下颗粒的受力分析,探讨了颗粒在倾斜电极下的运动轨迹和分离原理,研究了不同电极倾斜角度对分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改变脉冲周期、流速和电势等参数,可以将3μm、5μm、10μm的微球颗粒有效分离,获得选择性分离3μm、5μm、10μm颗粒的参数区间,特别地,可在单步内直接得到中等粒径(5μm)的颗粒。此外,通过调整电极的倾斜角度,解决了颗粒在垂直电极结构下容易在稳定点周围形成“聚团”的效应,可在连续进样条件下单步内将3μm、5μm、10μm颗粒分离,数值仿真揭示,当倾斜角处于45°~60°之间时分离效果最佳。以数值仿真为基础,本文进一步设计了倾斜电极结构(电极倾斜角β=60°),应用光刻工艺加工制备了微流控芯片。通过实验,观察了颗粒在倾斜电极下的运动轨迹,初步印证了3μm、5μm颗粒在该结构下的运动与分离过程,与数值仿真结果基本一致,为后续实验的进行和完善奠定了基础。总之,脉冲型介电电泳将基于“速度”(关周期)和“强度”(开周期内)的两种分离模式统一起来,可单步从混合物中选择性地分离出任意尺寸大小的颗粒物,实现了高通量连续可调的多路分离,克服了传统连续型介电电泳仅能完成二元分离或顺序分离的缺点,为微尺度颗粒物分离提供新颖灵活的分离手段。(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2-05-01)

张立,余贤旺,王元杰,王振波[4](2008)在《Co掺杂对粗颗粒、特粗颗粒WC粉末粒度与微观形貌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粗颗粒与特粗颗粒W粉为原料,研究了Co掺杂对粗颗粒与特粗颗粒WC粉末粒度与微观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Co掺杂有利于WC粉末Fsss的提高与游离碳的降低,有利于得到单晶WC粉末。当Co掺杂量为w(Co)=0.035%时,WC粉末颗粒与晶粒形貌发生巨大变化,WC晶粒的结晶完整性明显改善,呈现明显的生长台阶与生长平面,但特粗颗粒WC粉末颗粒形貌的规则度较粗颗粒WC粉末的低。当碳化温度由1900℃提高到2000℃后,Co掺杂特粗WC颗粒表面出现大量WC纳米颗粒依附物。(本文来源于《硬质合金》期刊2008年03期)

颗粒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数值仿真研究了直径分别为3μm、5μm、10μm的聚苯乙烯微球在脉冲型介电电泳作用下的动态分离过程,结果表明:通过合理地调整流速、脉冲周期、电压幅值可以实现对颗粒混合物的特异性分离;在背景流速为30μm/s时,得到了在单步内提取中等粒径(直径5μm)颗粒的参数区间(电势6~7.5V,脉冲周期1.5~2.6s)。同时,进一步研究了其它条件不变时,占空比和电极非对称率对提取中等粒径颗粒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周期的增加,提取颗粒所需的占空比相应地增加;而随着电极非对称率的增加,DEP力的强度逐渐增加,提取颗粒所需的周期也相应增加。仿真结果与实验及已有分析解符合较好,为器件的系统设计和优化器件提供了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颗粒特论文参考文献

[1].刘俊有,慕杨娜,季雪,胡景莲,英锡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贞芪扶正颗粒特女贞苷含量[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5

[2].刘顺东,张鸿雁,沈萍,崔海航.脉冲型介电电泳颗粒特异性分离的数值仿真研究[J].应用力学学报.2013

[3].刘顺东.脉冲型介电电泳颗粒特异性分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4].张立,余贤旺,王元杰,王振波.Co掺杂对粗颗粒、特粗颗粒WC粉末粒度与微观形貌的影响[J].硬质合金.2008

标签:;  ;  ;  ;  

颗粒特论文-刘俊有,慕杨娜,季雪,胡景莲,英锡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