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基因工程论文-陈红梅

抗病基因工程论文-陈红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病基因工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豆,抗病虫害,基因工程

抗病基因工程论文文献综述

陈红梅[1](2014)在《大豆抗病、虫害基因工程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病、虫害对大豆产量和质量均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基因工程在农作物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本文对大豆病、虫害抗性转基因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大豆转基因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长春师范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10期)

彭舒[2](2014)在《辣椒高效再生体系及抗病基因工程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外源基因的转入来提高辣椒抗病越来越受关注,而辣椒高效遗传转化再生体系的建立是充分利用转基因技术的首要步骤。本文从辣椒再生和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及抗病基因工程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今后辣椒转基因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世界》期刊2014年04期)

张威,白艳菊,范国权,高艳玲,申宇[3](2014)在《马铃薯Y病毒siRNA介导抗病基因工程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病毒病是危害马铃薯生产的重要因素,尤其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严重影响马铃薯产量和品质,为防治带来很大困难。近年来,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培育抗病毒转基因植株为抵抗PVY侵染提供有效途径。简述了目前PVY病毒siRNA介导抗病基因工程的主要方法策略,包括PVY不同功能基因介导的病毒抗性差异、影响PVY抗病毒基因工程效率的主要因素以及PVY不同株系联合抗病基因工程研究概况,分析了这些方法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旨在为更好地控制PVY危害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4年09期)

郑庆伟[4](2014)在《“基于基因工程单链抗体的植物抗病改良研究”通过福建省科技成果验收》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日前从福建农林大学获悉,该校生命科学学院承担的省杰青项目"基于基因工程单链抗体的植物抗病改良研究"(项目编号:2009J06008)通过了福建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验收。项目组通过基因工程抗体技术首次筛选到抗细菌HrpA蛋白高亲和力的单链抗体(scFv),并通过体外分子进化技术进一步提高了scFv的亲和力;率先将该scFv基因插入到植物表达载体并转化模式植物拟南芥,成功表达了抗HrpA蛋白(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4年07期)

刘茜,王爱云,荣玮[5](2014)在《ERF转录因子在作物抗病基因工程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阐述乙烯应答因子(ethylene responsive factor,ERF)在作物抗病基因工程中的应用,本文总结了植物抗病机制、ERF转录因子的特点以及在作物抗病信号传递和抗病反应中的作用。ERF转录因子在转录水平主要通过激活或抑制下游抗病相关基因表达,提高作物抗病性。尽管对拟南芥、水稻、小麦、大麦、棉花、番茄和大豆等植物的ERF转录因子开展了一些研究,但对其功能了解仍然很少,特别是一些与抗病相关的ERF转录因子在重要农作物中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挖掘新的ERF转录因子基因、培育具广谱抗病性的转ERF基因作物新品种将是今后的研究重点。(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14年01期)

张志忠[6](2014)在《西瓜抗病基因工程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西瓜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园艺作物,但生产中病害严重,抗病种质资源匮乏,遗传基础狭窄,常规抗病育种进展缓慢,利用基因工程改良其抗病性具有重大意义。笔者从西瓜离体培养、遗传转化系统、抗病基因工程中相关目的基因、常用转基因方法、导入目的基因的种类、转基因植株的表现和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等方面对西瓜抗病基因工程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并进一步提出和讨论了该领域尚待解决的问题,以期为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改良西瓜抗病性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农学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宋二玲,邹修平,刘琦琦,陈善春[7](2012)在《植物诱导抗病基因工程育种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植物抗病育种中主要功能基因的研究进展及其表达策略,在此基础上评述了诱导性抗病育种的研究进展及其优缺点,并对其今后应用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29期)

李海青[8](2011)在《基因工程培育抗病(稻瘟病、条纹叶枯病)转基因水稻》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病害,尤其是稻瘟病、条纹叶枯病,对世界各国稻区水稻的生产造成了极严重的影响。培育水稻抗病新品种,提高植物的广谱抗性,这是当今农业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Rs-AFP1基因作为从萌发的小萝卜种子内提取的一种多肽,属于γ-硫堇蛋白,已证明其在离体条件下能够抑制多种真菌生长;白藜芦醇是植物处于恶劣环境下或遭到病原体侵害时,植物自身分泌的一种可抵御病菌感染的抗菌素,作为一种重要的植保素,它能够增强植物抵抗病原体的能力,并被证明对多种真菌性病害有抑制作用,而白藜芦醇合成酶作为其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对植物体内白藜芦醇合成及代谢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中,我们分别从萌发的小萝卜种子及花生未成熟种子cDNA文库中分离出Rs-AFP1基因以及白藜芦醇合成酶基因PNRSC。对这两个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将它们分别构建入经改造的以玉米泛素Ubiquitin为启动子、以bar基因为选择标记基因的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CAMBIA1300中,经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对黄淮区主栽品种“圣稻13”的成熟胚进行遗传转化并获得13株转Rs-AFP1基因的植株以及7株转PNRSC基因的植株。通过除草剂Basta涂抹以及PCR分子鉴定,确定转化Rs-AFP1基因的第1、4、6、7、10、13株系为阳性转基因植株,转化PNRSC基因的第1、2、3、4、5、6株系为阳性转基因植株,并进一步对鉴定为阳性的转基因植株提取总蛋白液进行稻瘟病菌体外的抗性鉴定、田间自然发病情况下的抗病性检测以及对转基因植株进行室内苗期稻瘟病菌接种性鉴定,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各阳性转基因植株的总蛋白提取液在体外对稻瘟病菌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抑制作用;在田间自然发病情况下,野生型圣稻感染了稻瘟病,而相同生长条件下的各阳性转基因株系均未感病;对T1代阳性转基因株系的叁叶一心期进行室内稻瘟病菌接种性鉴定,转化Rs-AFP1基因的各阳性株系中,除第10株系表现为感病外,其余均表现为抗病,转化PNRSC基因的各阳性株系中,除第2株系表现为感病外,其余均表现为抗病。由此可见,外源Rs-AFP1基因及白藜芦醇合成酶基因PNRSC的导入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目标植物对病害的耐性及抗性,从而为水稻抗稻瘟病转基因新品种的培育提供了候选材料。水稻条纹叶枯病病毒即RSV的基因组由4个独立的单链RNA大分子组成,按照分子量大小分别命名为RNA1~RNA4。利用由pUC19改造的具有两对同尾酶的RNAi载体分别与RSV的单链RNA正向和反向连接,中间含有一段内含子,从而使正链和反链互补形成一个发夹结构,根据RNA干扰的原理,该表达载体导入植物体后如遇到RSV的侵染,将产生使RSV的单链RNA沉默的结果,从而使其无法表达而丧失致病性。研究中我们根据RSV的4个单链RNA分别设计了12对引物,利用感染病毒的水稻叶片所提取的RNA为模板,通过RT-PCR以及PCR技术克隆出5个水稻条纹叶枯病毒不同的cDNA片段,将它们分别命名为OsRSV(1-5),然后构建RNA干扰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黄淮区主栽品种“圣稻13”,获得了4株转OsRSV1片段的转基因植株、6株转OsRSV2片段的转基因植株、5株转OsRSV3片段的转基因植株、7株转OsRSV4片段的转基因植株、11株转OsRSV5片段的转基因植株,通过除草剂Basta涂抹以及PCR分子鉴定确定阳性转基因株系,并对鉴定为阳性的转基因株系进行田间自然发病情况下的抗病性观察。初步结果表明,野生型圣稻感染了条纹叶枯病,而相同生长条件下的各阳性转基因株系均未感病。接下来我们将对各阳性转化材料进行抗虫性、抗病性鉴定,进而筛选出抗病有效区段,为进一步培育抗条纹叶枯病的水稻新品系提供材料。综上所述,本研究利用基因工程手段解决稻瘟病、条纹叶枯病相关的水稻病害问题,并对获得的转基因阳性的黄淮稻区水稻主栽品种进一步进行抗病能力的筛选及检测,以期能培育并获得抗稻瘟病、抗条纹叶枯病能力提高的转基因水稻新品种。该方面的工作是保障我国未来食物安全、人民健康的需要,也是环境保护、能源替代的需要,更是转基因技术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培育抗稻瘟病及抗条纹叶枯病的转基因水稻新品种意义重大而深远。(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1-05-20)

付蓝宝,于嘉林,刘伟华[9](2011)在《防御素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抗病基因工程》一文中研究指出防御素是一种富含半胱氨酸的小分子多肽,对细菌等微生物具有广谱抗性,且作用机制特殊。迄今为止,国内外在防御素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已经从各类生物体中分离出不同种类的防御素,并在基因工程和医药领域呈现广泛的应用前景。文章对防御素的分类、生物学特性,包括哺乳动物α-、β-、θ-防御素、昆虫以及植物防御素的分子结构及抗菌活性进行了综述,阐述了防御素的膜作用及与细胞内复合物结合的作用机制。总结和归纳了防御素基因的分离、表达研究进展及动、植物防御素基因在抗病基因工程领域的应用,并对防御素在未来的生物制药和植物抗病基因工程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遗传》期刊2011年05期)

张红霞[10](2011)在《水稻抗性基因和无毒基因互作的广谱抗病基因工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的高产稳产直接关系着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稻瘟病害造成的粮食减产已成为我国粮食产量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喷施农药防治病害给环境造成重大污染,而且效果不佳。多数抗病品种在生产上推广3-5年后就因为病原菌变异产生新的生理小种而导致抗性丧失。培育持久抗病品种防治稻瘟病需要创新抗病育种策略。水稻与稻瘟病菌之间的特异互作符合“基因对基因”(gene-for-gene)亻段说。根据这一假说,de Wit提出植物双因子广谱抗性策略:即将R基因和相应的Avr基因置于病原菌侵入诱导表达的启动子下导入寄主植物,当寄主受到病菌侵染时,Avr基因便被诱导表达Avr蛋白,激发其特异R基因表达产生对应的受体蛋白,它们之间相互识别,导致寄主的HR反应,阻止入侵病原菌的定殖和扩展,同时还会进一步诱导系统获得性抗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SAR),使植物获得对多种病原菌的广谱抗性。而其关键就是互作的R/Avr基因对以及只能由病原菌侵染所触发的适当的启动子。本研究基于这一广谱抗病基因工程育种策略,筛选受稻瘟菌侵入诱导特异表达的启动子,将互作的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z-t和稻瘟病菌无毒基因Avr-pizt置于这一启动子下,构建双元表达载体。同时建立基于本研究转基因受体水稻品种的农杆菌介导水稻转基因优化体系,期望将特异诱导表达基因对转入水稻中,实现广谱抗病育种,提高水稻的抗性。本研究取得如下结果:1以前人研究结果的23个启动子为基础,进一步筛选分析,选取其中9个作为候选启动子并进行克隆。对这9个启动子进行稻瘟病侵染后0h到96h的表达分析,发现基因Loc_04g10160的表达呈现“低-高-低”的特点,因而成为本研究的首选特异启动子;2分别构建完成9个启动子3种载体共27个表达载体,其中包括将9个候选启动子分别替换pCambia 1305.2中启动Gus基因的CaMV35S启动子而构建成的pCSPIRB (pCambia vector for Screen Promoter Induced by Rice Blast Invasion)载体;候选启动子与无毒基因AvrPiz-t以及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z-t组成的pCDRRB 1 (pCambia vector for Durable Resistance to Rice Blast)系列载体;候选启动子与无毒基因AvrPiz-t90以及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z-t组成的pCDRRB2系列载体。3通过设置不同培养基、激素配比、农杆菌浸染时间等实验处理,建立了适合受体品种Y58S的农杆菌介导水稻转基因优化体系,使构建的双元表达载体高效转移到水稻中。(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11-05-01)

抗病基因工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外源基因的转入来提高辣椒抗病越来越受关注,而辣椒高效遗传转化再生体系的建立是充分利用转基因技术的首要步骤。本文从辣椒再生和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及抗病基因工程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今后辣椒转基因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病基因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1].陈红梅.大豆抗病、虫害基因工程研究进展[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4

[2].彭舒.辣椒高效再生体系及抗病基因工程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世界.2014

[3].张威,白艳菊,范国权,高艳玲,申宇.马铃薯Y病毒siRNA介导抗病基因工程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4

[4].郑庆伟.“基于基因工程单链抗体的植物抗病改良研究”通过福建省科技成果验收[J].农药市场信息.2014

[5].刘茜,王爱云,荣玮.ERF转录因子在作物抗病基因工程中的研究进展[J].种子.2014

[6].张志忠.西瓜抗病基因工程研究进展[J].农学学报.2014

[7].宋二玲,邹修平,刘琦琦,陈善春.植物诱导抗病基因工程育种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2

[8].李海青.基因工程培育抗病(稻瘟病、条纹叶枯病)转基因水稻[D].山东师范大学.2011

[9].付蓝宝,于嘉林,刘伟华.防御素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抗病基因工程[J].遗传.2011

[10].张红霞.水稻抗性基因和无毒基因互作的广谱抗病基因工程研究[D].中南大学.2011

标签:;  ;  ;  

抗病基因工程论文-陈红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