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基因工程育种进展

杨树基因工程育种进展

一、杨树基因工程育种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阳[1](2021)在《转TaLEA、betA和PsnWRKY70基因小黑杨田间试验生长稳定性及环境安全性评价》文中提出小黑杨是黑龙江省的主要人工造林树种之一,但其在盐碱及干旱地区生长还受一定限制,为了创制抗逆性高的转基因小黑杨,研究团队以其为受体,采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了转TaLEA、betA、PsnWRKY70小黑杨。而与此同时,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转基因小黑杨的环境安全性评价对于其产业化和推广应用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因此本试验以半干旱及轻度盐碱地区营建的转TaLEA、betA、PsnWRKY70基因小黑杨试验林为研究材料,开展目的基因稳定性、生长适应性及环境安全性评价,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外源基因分子检测证明,9年生的转TaLEA小黑杨、13年生的转betA小黑杨其导入的目的基因依然整合在转基因株系基因组中并能够稳定表达。(2)选出轻度盐碱地生长最好的转betA小黑杨T1株系,13年生时其材积均值较对照株系高48.25%、保存率为81.25%;对9年生的转TaLEA小黑杨试验林的多地点联合分析,选出转XL-7、XL-9和XL-13株系在轻度盐碱地及半干旱地区其生长适应性最好。预测了各株系的适生地区,选出转TaLEA小黑杨XL1、XL9等2个株系在半干旱地区生长适应性最好,9年生时其材积分别较对照株系高16.22%和15.58%,遗传增益分别为36.98%、36.28%。(3)对入选的3种转基因小黑杨开展NaCl胁迫实验,再次比较转TaLEA、betA、PsnWRKY70小黑杨耐盐性差异,结果显示,PsnWRKY70干扰表达株系(b15、b20)、转betA小黑杨的T43和T8株系为耐盐性最强。进而,对上述转基因小黑杨在新江、错海林场营建的试验林生长适应性分析发现,在新江林场转betA小黑杨整体生长状况最好,在错海林场Psn WRKY70干扰表达小黑杨整体表现最佳。(4)开展了转TaLEA、betA、PsnWRKY70基因小黑杨外源(目的)基因漂移风险以及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群落组成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目的基因没有产生漂移。(5)采用稀释平板法对转基因小黑杨根际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检测,发现外源基因的导入对小黑杨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产生显着影响。(6)采用16S rRNA及ITS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转基因小黑杨根际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组成变异。结果显示,转基因小黑杨根际细菌及真菌群落中潜在益生菌及菌根真菌丰度增加,致病菌丰度降低。这种影响可能是发育阶段、季节等因素导致的,还需对转基因小黑杨根际微生物在不同发育时期、不同年份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等进行深入研究,但就目前研究结果来看,转基因小黑杨对其所种植的环境来说是安全的。研究结果为后续转基因小黑杨生产性试验奠定了基础。

王艳丽[2](2021)在《杨树PagHCF106基因介导气孔运动调节植物抗旱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杨树是我国营造人工林的主要树种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但相对于其他树种而言,杨树属于高耗水树种,在水资源贫乏的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大规模栽植杨树人工林,不仅树木成活率低,而且可能会加剧地区水资源的短缺。因此培育强抗旱性与高效水分利用效率兼得的杨树新品种,是保障我国人工林营造、保障生态安全亟待解决的问题。气孔是植物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和水分散失的通道,通过调节气孔运动,优化蒸腾速率和光合速率,对提高杨树的抗旱性和水分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Populus alba x Populus glandulosa(俗称84K)杨树叶片中克隆得到气孔开度调控基因PagHCF06,分析了该基因在不同组织和逆境胁迫下的表达模式;通过PagHCF06基因启动子不同缺失片段驱动GUS报告基因的表达,分析了PagHCF06基因启动子的活性区域;通过培育转PagHCF06基因的拟南芥及CRISPR-Cas9靶向编辑PagHCF06基因启动子的杨树突变株系,分析了PagHCF06基因在调控气孔开度和抗旱性上的作用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PagHCF106基因的克隆与表达模式分析(1)PagHCF106的CDS序列全长792 bp,编码251个氨基酸;(2)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杨树PagHCF106与其他物种的HCF106在进化上具有保守性,与拟南芥HCF106来源于同一个分支节点,两者都含有Mtt_hcf106超家族结构域。这些信息表明,PagHCF106在功能上可能存在保守性。(3)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PagHCF106基因的组织特异性和不同胁迫诱导下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PagHCF106基因在成熟叶和韧皮部表达量较高;此外,叶片PagHCF106表达量受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和甲基紫精(methyl viologen,MV)和干旱胁迫强烈诱导,但在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胁迫下变化不显着。(4)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PagHCF106主要定位于叶绿体。2.PagHCF106基因对拟南芥生长及抗旱性的影响(1)通过浸花法培育在hcf4突变体中过表达PagHCF106基因的拟南芥回补株系(记作c-ox株系),经卡方测验、基因组PCR和q RT-PCR筛选共获得17个T3代阳性纯合株系。(2)通过干旱预实验,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株系c-ox-7、c-ox-10、c-ox-14做后续研究。(3)hcf4突变体的气孔开度最小,回转株系c-ox-7、c-ox-10与c-ox-14的气孔开度与野生型Col-0相似,而突变体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以及气孔导度显着降低,但是突变体、野生型、回转株系3者45天后的生物量相差不大。(4)对突变体、野生型、回转株系进行干旱胁迫处理发现,在干旱胁迫下,回转株系与野生型的萎蔫程度、受到的氧化伤害程度基本相似,而相对于hcf4突变体受胁迫程度较为严重。同时回转株系离体叶片的水分散失速率也高于突变体,与气孔开度呈现正相关关系。3.PagHCF106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活性分析(1)通过染色体步移及PCR技术从84K杨树叶片中克隆得到PagHCF106基因的启动子序列,全长1527 bp。(2)通过Plant CARE在线软件分析发现,该启动子含有大量光响应元件及激素和非生物胁迫响应元件。(3)通过对启动子进行截短分析,构建不同长度的启动子片段驱动GUS报告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对本氏烟草叶片进行瞬时转化,经过GUS染色及β-糖苷酶活性测定发现,PagHCF106基因启动子活性区域主要位于上游-380 bp以内的区域。4.PagHCF106基因对杨树气孔开度及抗旱性的影响(1)通过酶切连接及重叠PCR技术,构建基于CRISPR/Cas9介导PagHCF106基因启动子(-380 bp内的)的靶向编辑载体(同时对两个位点进行编辑)。(2)通过农杆菌介导杨树茎段的遗传转化,培育基因编辑杨树突变株系。通过基因组PCR和测序鉴定,获得启动子靶向编辑杨树株系(记为CS株系)17株,通过扫描电镜发现,基因编辑株系的气孔开度普遍低于野生型,随后选取具有代表性的CS-2、CS-3、CS-8和CS-9进行后续研究。(3)通过测定杨树株系光合速率与水分利用效率发现,基因编辑株系的光合速率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是水分利用效率显着提高。(4)通过测定离体叶片的水分散失速率及保卫细胞H2O2含量发现,CS株系的水分散失速率显着低于野生型,而保卫细胞H2O2含量显着高于野生型。综上,PagHCF106基因与拟南芥HCF106基因在功能上存在保守性,并初步推测PagHCF106调控气孔运动与保卫细胞叶绿体ROS积累相关;通过基因组编辑技术,能有效降低该基因在杨树中的表达量,培育水分利用效率提高的杨树株系。本研究为抗旱节水型杨树品种的培育奠定基础。

周静[3](2020)在《抗虫彩叶基因聚合表达载体构建及在毛白杨中的转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毛白杨生长迅速,树干通直挺拔,是我国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和园林绿化树种,在我国林业经济、生态建设和城乡绿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病虫危害严重影响毛白杨的正常生长,而叶色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毛白杨的观赏度。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利用多基因聚合转化技术创制同时具有抗虫和彩叶特性的毛白杨新材料,对于毛白杨种质创新具有重要意义。Btcry Ⅱ基因编码的毒蛋白和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Bbi基因对鳞翅目害虫具有高毒力,CmOr基因可调控类胡萝卜素含量以改变叶色,本实验采用IRES元件构建了多基因聚合表达载体p CAMBIA1304-Btcry Ⅱ-IRES-CmOrIRES-Luc;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其和抗虫基因表达载体p CAMBIA1304-Bbi分别转入毛白杨TC1521无性系中,通过抗性筛选、PCR鉴定获得一批转基因阳性植株;进一步通过RT-PCR、qRT-PCR对外源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为后续进行抗虫试验、叶片色素测试等生理生化指标分析奠定了工作基础。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以pCAMBIA1304质粒为骨架,构建了基于IRES元件的多基因聚合表达载体p CAMBIA1304-Btcry Ⅱ-IRES-CmOr-IRES-Luc,通过PCR检测,证明外源基因Btcry Ⅱ和CmOr已经成功整合到表达载体上。2.利用冻融法将多基因表达载体p CAMBIA1304-Btcry Ⅱ-IRES-CmOr-IRES-Luc和抗虫基因表达载体p CAMBIA1304-Bbi导入农杆菌GV3101中,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其分别转入毛白杨TC1521,经过植物组织培养和潮霉素(Hyg)筛选,得到40株转抗虫、彩叶双价基因的生根抗性苗和18株转Bbi基因的生根抗性苗。经PCR鉴定,获得双价基因阳性植株8株和抗虫基因Bbi阳性植株7株。3.采用RT-PCR和qRT-PCR技术,对8个转双价基因的阳性植株进行外源基因的表达分析,检测结果表明,在其中7个转基因株系中都能够检测到Btcry Ⅱ和CmOr基因,且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野生型植株(WT);对7个转Bbi基因阳性植株进行RT-PCR检测,在2个转基因株系中检测到该基因的转录本,说明Bbi基因不仅已经整合到毛白杨TC1521的基因组中,而且能够正常转录。4.对上述7个转Btcry Ⅱ、CmOr双价基因株系和2个转Bbi抗虫基因株系进行扩繁,共获得转双价基因植株24株,转Bbi抗虫基因植株16株,并移栽到温室进行培养。这些工作为后续抗虫测试和叶片色素分析奠定了工作基础。

陈思慧[4](2020)在《杨树生长相关基因PdTYDC2影响木材形成的分子机制》文中指出林木是重要的非作物能源植物,是国家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可持续利用的基础资源。有研究表明,杨树生长相关基因PdTYDC2参与了杨树的重要代谢合成途径,且与木质部形成有关。本文主要对PdTYDC2参与杨树木质部形成的分子机制开展研究,以白杨84K(Populus deltoides)为实验材料,通过获得PdTYDC2的超表达和敲除的转基因植株对基因功能进行分析,并通过酵母单杂交方法来筛选PdTYDC2的上游调控基因来研究相关的调控网络。本文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phytozome 3.1数据库已有的PdTYDC2序列信息设计引物,通过RT-PCR方法分离克隆了PdTYDC2基因。获得的PdTYDC2基因长为1485 bp,不包含5’非编码区(5’UTR)和3’非编码区(3’UTR),包含一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为1485 bp,编码494个氨基酸,分析显示含一个依赖吡哆醛的络氨酸脱羧酶的保守域。2.构建ProC4H::PdTYDC2和35S::PdTYDC2植物超表达栽体,并进行杨树遗传转化,共获得13个ProC4H::PdTYDC2转基因株系。对生长120天的植株进行生长参数统计发现:PdTYDC2的超表达植株的株高较野生型降低了15%,超表达株系的地径茎粗较野生型增加了21%,说明PdTYDC2可抑制茎杆增高并正调控茎杆增粗。3.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PdTYDC2的基因敲除植株,共设计了两个敲除位点,目前已得到载体,正在进行杨树遗传转化还未得到转基因植株。4.在杨树转录因子数据库中筛选到266个MYB家族转录因子,通过在数据库中分析他们在木质部中的表达量,最终选择了48个MYB在木质部高表达的转录因子作进一步研究;用RT-PCR方法扩增出了其中的47个MYB转录因子,并通过In-fusion技术将这些转录因子分别插入于p GADT7载体中,将这些质粒分别转化到酵母Y187中;最终得到了一个包含47个在木质部特异表达的MYB家族转录因子酵母文库。5.选择PdTYDC2基因上游启动子区域的一个顺式元件SMER(序列ACCAAAT),将该顺式元件三次重复串联,插入到载体pHIS2.1中作为诱饵,通过mating的方式进行酵母单杂筛选,得到了20个可能调控PdTYDC2候选克隆,包括前期报道过的PdMYB199,提示PdMYB199可以与PdTYDC2的启动子序列结合。本研究通过遗传转化体系对基因功能以及调控网络上下游相关基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发现了PdTYDC2可能受多个上游调控因子的调控从而影响杨树茎秆增粗,其中就包括一直被重点关注的PdMYB199。该研究将有助于加深对杨树木材形成的分子机制和调控网络的认识,并将为未来利用基因工程人工设计与培育速生、高产、优质林木新品种提供理论参考。

张晓艳[5](2020)在《黑杨派无性系生长与材质性状遗传变异分析与综合评价》文中认为杨树材色浅、弹性大、重量轻且加工性能好,是我国短周期工业用材林的首选树种之一。杨树材性性状和叶片性状遗传变异以及与生长性状相关性的研究,不仅为杨树无性系综合选择提供依据,也对工业生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利用13个国外引种黑杨派无性系在北京昌平和河北廊坊分别营建无性系对比试验林,选用2根1干、规格一致的苗木,株行距分别为3 m×4 m和3 m×5 m,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3次重复。连年生长季结束后测定无性系树高和胸径。第6个生长季结束后各无性系在每个区组中分别选取1株标准木,标出南北向后进行砍伐,伐倒取胸径处圆盘,然后向上截取2 m木段,利用圆盘和木段分别测定14个木材解剖学性状和18个木材物理力学性状。河北廊坊试验林第3个生长季各无性系各区组选2株平均木,按各平均木树冠自然分枝轮序,将树冠由上至下分为上、中、下三个冠层,在各冠层南面方向上各取1个代表性一级分枝,选取其成熟叶片测定3个叶片解剖学性状和2个气孔性状。对生长性状与木材解剖学性状、木材物理力学性状以及不同冠层叶片性状,进行性状遗传参数的估算、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通径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长性状遗传变异:北京昌平生长性状的变异系数大于河北廊坊,而广义遗传力和重复力均小于河北廊坊,且其5年生和6年生树高的广义遗传力(0.03)和重复力(0.24)均为最小值,而两地点其它生长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和重复力分别大于0.32和0.82。各生长性状两地点间差异、地点与无性系互作效应显着。(2)木材解剖学性状遗传变异:除木纤维长度和木射线性状外,同一性状的广义遗传力、重复力和遗传变异系数的大小排序均为:北京昌平>河北廊坊,其中,微纤丝角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46和0.08,重复力分别为0.89和0.54,管孔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49~0.65和0.20~0.31,重复力分别为0.90~0.94和0.77~0.85。无性系间、地点间木材解剖性状差异均为极显着;各性状地点与无性系互作效应显着。两地点各无性系木纤维壁率和双壁厚随年轮增大均呈下降趋势,木射线直径随年轮增大均呈平缓上升趋势,其它木材纤维性状、微纤丝角、管孔性状和木射线比量随年轮增大趋势相反。Ti杨的木纤维壁率、La杨的双壁厚、107杨、Br杨和Me杨的管孔弦向直径、Por杨的木射线比量在早、晚材间差异显着。(3)木材物理力学性状遗传变异:两试验林无性系木材物理力学性状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28~0.99和0.05~0.98,重复力分别为0.88~0.97和0.41~0.93。除径干系数、含水率和冲击韧性外,北京昌平木材物理力学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和重复力均大于河北廊坊。除河北廊坊气弦干率外,各性状无性系间差异均显着或极显着。除全径干率外,各性状地点间差异显着或极显着。除冲击韧性外,各性状地点与无性系间互作效应均极显着。(4)叶片性状遗传变异:叶片解剖性状和气孔性状变异系数分别为10.09%~22.36%和3.11%~31.68%,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01~0.18和0.06~0.51,重复力分别为0.15~0.74和0.29~0.93。叶片性状无性系间和冠层间差异均显着。(5)多性状相关关系:生长性状与性状间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胸径与管孔性状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与微纤丝角、纤维比量、径面硬度和弦面硬度显着负相关;材积与基本密度、气干密度和冲击韧性均显着正相关,与木材硬度负相关;纤维长度与抗压强度和抗弯强度、木纤维壁率与冲击韧性呈正相关;冲击韧性与管孔性状负相关;木材基本密度与纤维长度和微纤丝角均负相关;胸径和材积与叶片表皮气孔密度均为负相关。(6)综合评价:以主成分分析法和隶属函数值法建立了生长性状与木材解剖性状、木材物理力学性状以及3个冠层叶片性状的综合评价体系,对13个黑杨派无性系进行分组和排序,107杨、Por杨、108杨等生长量、木材管孔性状、纤维长度、硬度、抗压强度、冲击韧性、抗弯强度和叶片厚度较大,而木纤维比量较小。综上所述,本研究中两地点气候条件和土壤质地相似,但栽植密度不同,黑杨派无性系生长性状和材性性状变异产生了显着影响,生长性状与材性性状以及不同冠层叶片性状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利用多性状综合评价体系对13个黑杨派无性系进行了分组和排序,筛选出了生长和材性性状优良的品种。

王沛雅,杨晖,郭琪,杜维波,张军,杨涛[6](2017)在《分子遗传改良技术在杨树上的研究与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杨树作为全球使用最为广泛的生态、能源、分子遗传木本模式植物之一,其种质资源研究改良对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意义重大。综述不同目的基因(抗虫、抗病、抗除草剂、抗逆境、降低木质素、促生长等)转化杨属植物的研究与应用,分析目前为止杨树分子改良研究应用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为杨树遗传改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鲁好君[7](2017)在《毛白杨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GOC高光效转基因植株表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杨树是重要的经济树种,也是研究林木基因工程的模式植物。杨树转基因技术研究可以打破种属之间的限制,突破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困难,是目前杨树进行遗传改良及新品种选育的新方法。本研究以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 Carrière)为受体材料,将水稻(Oryza sativa)中一个与光呼吸改造途径相关的多基因载体GOC-PYL1305通过农杆菌介导的叶盘法导入杨树植株内,以期提高杨树光合速率并降低光呼吸损耗,最终获得高质、高光效杨树工程植株,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了高效的毛白杨再生体系。以添加0.4mg/L苄基腺嘌呤(6-BA)、0.1mg/L萘乙酸(NAA)和0.01mg/L噻苯隆(TDZ)的MS培养基为叶片分化培养基;以添加0.4mg/L苄基腺嘌呤(6-BA)和0.1mg/L萘乙酸(NAA)的MS培养基为不定芽伸长培养基;以MS0培养基为生根培养基对毛白杨不同外植体进行组培扩繁。试验结果表明,毛白杨叶片增殖系数最高可达到7.98,不定芽分化率接近100%,所建立的毛白杨再生体系为之后的遗传转化研究提供了优良的受体材料。2、以高效的组培再生体系为基础,优化了毛白杨遗传转化体系。通过抗生素敏感实验,确定了遗传转化体系中潮霉素(Hyg)最佳临界浓度为10mg/L;头孢噻肟钠(Cef)最佳抑菌浓度为200mg/L。设计正交试验确定了菌液浓度、侵染时间、预培养时间、共培养时间以及是否加入乙酰丁香酮等条件的最佳组合,建议用MS液体悬浮菌体至OD=0.6,侵染经过2d预培养的毛白杨叶片15-20min,暗培养2d,放入添加200μmol乙酰丁香酮(AS)的共培养基培养2d为毛白杨最优遗传转化体系。3、拟利用在水稻中克隆的与光呼吸改造相关的多基因载体对杨树光呼吸途径进行改造。将水稻外源基因GLO3、OXO3和CAT2(简称GOC)导入杨树叶绿体中,使杨树光呼吸产生的乙醇酸直接在叶绿体内被催化生成草酸并最终分解成CO2,减少光呼吸过程产生的H2O2对植物造成的过氧化伤害,提高植物光合效率及生物量。4、以经过组织培养的毛白杨叶片为受体材料,利用优化后的遗传转化体系对300个叶片进行转化,共得到30棵抗性芽,经过PCR初步检测,有17株抗性芽出现了特异性扩增条带,阳性率接近56.67%,再对17株抗性苗进行反转录PCR(RT-PCR)和GUS染色检测,10棵抗性植株出现了与阳性对照相同的条带,阳性率接近60%,转化率为3.33%,进一步证明高光效GOC多基因载体已经成功整合到毛白杨基因组中,并在转录水平和蛋白有表达。5、对转GOC基因的毛白杨植株进行了表型观察及光合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相对于野生型,转基因毛白杨的株高、地径均有增加;生长60d左右时,转基因植株叶色加深,叶面积变大;电镜结果显示叶肉细胞较野生型排列更为致密,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提高,植株生物量大大增加,表明转基因植株光合效率更强,积累的生物量更高。由此说明外源基因成功导入杨树基因组,并通过GOC途径成功的分流了杨树的部分光呼吸,提高了杨树生物量。

纪纯阳[8](2015)在《杨树基因工程育种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该文主要对国内外杨树基因工程育种在抗虫、抗病、抗除草剂、抗旱、抗逆、降低木质素及雄性不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详细介绍了各个方面近些年来的研究成果,并对杨树基因工程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进行了讨论。

吴媛媛[9](2013)在《杨树抗性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杨树在世界上广泛栽培,是一种重要的造林树种。笔者综述了近年来杨树抗虫、抗病和抗逆境等抗性在分子生物学上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存在的相关问题及对策,并展望了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在杨树遗传改良上的应用前景。

张蕾,崔建国,王洪魁[10](2005)在《杨树Bt抗虫基因工程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本文介绍了苏云金芽孢杆菌(Bt)毒蛋白的杀虫机理和Bt毒蛋白基因的分类;概述了Bt毒蛋白基因在杨树基因工程中的应用现状,探讨了当前杨树Bt抗虫基因工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展望了杨树抗虫基因工程在杨树遗传改良中的应用前景。

二、杨树基因工程育种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杨树基因工程育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转TaLEA、betA和PsnWRKY70基因小黑杨田间试验生长稳定性及环境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小黑杨与基因工程育种研究进展
        1.1.1 小黑杨概述
        1.1.2 LEA基因与基因工程育种
        1.1.3 betA基因与基因工程育种
        1.1.4 WRKY70基因与基因工程育种
    1.2 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性评价研究概况
        1.2.1 转基因安全性评价的必要性
        1.2.2 外源基因的水平转移
        1.2.3 转基因植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转基因小黑杨外源基因遗传稳定性分析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参试株系的PCR验证
        2.2.2 参试株系的RT-PCR验证
        2.2.3 参试株系的T-DNA插入位点验证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目的基因整合稳定性分析
        2.3.2 目的基因表达稳定性分析
        2.3.3 转化体身份特征
    2.4 本章小结
3 转基因小黑杨生长适应性及稳定性分析
    3.1 实验材料
        3.1.1 转TaLEA小黑杨中间试验林
        3.1.2 转betA小黑杨中间试验林
        3.1.3 转基因小黑杨耐盐性及适应性分析
    3.2 实验方法
        3.2.1 转基因小黑杨NaCI胁迫实验方法
        3.2.2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转TaLEA小黑杨的多地点联合分析及优良株系选择
        3.3.2 转betA小黑杨生长及适应性分析
        3.3.3 优良转基因小黑杨株系耐盐性及适应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转基因小黑杨环境安全性评价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转基因小黑杨外源基因发生水平转移的评价
        4.3.2 转基因小黑杨外源基因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
        4.3.3 基于16S、ITS测序的根际细菌真菌菌群差异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讨论
    5.1 转基因小黑杨外源基因的遗传稳定性
    5.2 转基因小黑杨生长适应性及稳定性
    5.3 转基因小黑杨的环境安全性评价
6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2)杨树PagHCF106基因介导气孔运动调节植物抗旱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章综述
    1.1 杨树简介
        1.1.1 杨树的生物学特征及用途
        1.1.2 干旱胁迫对植物(杨树)生长发育的影响
        1.1.3 杨树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1.2 植物气孔研究进展
        1.2.1 植物气孔概述
        1.2.2 气孔运动
        1.2.3 HCF106(High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106)蛋白与气孔运动的关系
    1.3 基因编辑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
        1.3.1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
        1.3.2 CRISPR/Cas9 基因组靶向编辑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1.3.3 CRISPR/Cas9 基因组编辑技术在杨树育种中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1.5.1 杨树PagHCF106 基因的克隆
        1.5.2 PagHCF106 基因的功能分析
        1.5.3 CRISPR/Cas9 靶向编辑PagHCF106 基因启动子杨树株系的培育和抗旱性分析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杨树PagHCF106 基因的克隆和表达模式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植物材料与培养条件
        2.1.2 杨树RNA 的提取和c DNA 的合成
        2.1.3 PagHCF106 基因的克隆
        2.1.4 实时荧光定量PCR
        2.1.5 PagHCF106 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1.6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2.1.7 PagHCF106 的亚细胞定位
    2.2 结果与分析
        2.2.1 PagHCF106 的克隆
        2.2.2 PagHCF106 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2.4 杨树不同组织中PagHCF106 基因的表达
        2.2.5 PagHCF106 基因在不同胁迫下的表达模式
        2.2.6 PagHCF106 的亚细胞定位
    2.3 讨论
第三章 PagHCF106 基因在拟南芥中的功能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植物材料和培养条件
        3.1.2 拟南芥的种植及遗传转化
        3.1.3 转基因拟南芥的筛选
        3.1.4 转基因拟南芥的鉴定
        3.1.5 拟南芥气孔开度的测定
        3.1.6 拟南芥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3.1.7 拟南芥生物量测定
        3.1.8 拟南芥相对含水量的测定
        3.1.9 拟南芥气体交换参数测定
        3.1.10 拟南芥离体叶片水分散失速率测定
        3.1.11 拟南芥干旱胁迫处理
        3.1.12 拟南芥叶片过氧化氢含量测定
    3.2 结果分析
        3.2.1 过表达PagHCF106 基因拟南芥株系的培育
        3.2.2 PagHCF106 基因调节气孔开度
        3.2.3 过表达PagHCF106 基因拟南芥株系的表型分析
        3.2.4 PagHCF106 基因回转株系的叶片失水速率分析
        3.2.5 PagHCF106 基因对拟南芥抗旱性影响
        3.2.6 PagHCF106 对拟南芥离体叶片过氧化氢积累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杨树PagHCF106 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活性分析
    4.1 材料与试剂
        4.1.1 植物材料与培养条件
        4.1.2 生物信息学分析所用软件和网站
    4.2 试验方法
        4.2.1 杨树PagHCF106 基因启动子克隆
        4.2.2 PagHCF106 基因启动子生物信息学分析
        4.2.3 PagHCF106 基因启动子及5’端缺失植物载体的构建
        4.2.4 农杆菌介导的烟草叶片瞬时转化
        4.2.5 GUS组织化学染色
        4.2.6 GUS瞬时表达定量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PagHCF106 基因启动子的克隆
        4.3.2 PagHCF106 基因启动子调控元件分析
        4.3.3 PagHCF106 基因启动子融合GUS报告基因载体的构建
        4.3.4 启动子全长及5’端系列缺失体的活性分析
    4.4 讨论
第五章 PagHCF106 基因启动子靶向编辑杨树株系的培育及功能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植物材料和培养条件
        5.1.2 CRISPR/Cas9 基因组编辑载体的构建
        5.1.3 杨树的遗传转化
        5.1.4 CRISPR/Cas9 介导的基因组编辑杨树株系的分子鉴定
        5.1.6 基因编辑杨树气孔开度的测定
        5.1.7 基因编辑杨树株系气体光合速率测定
        5.1.8 基因编辑杨树株系叶片水分散失速率测定
        5.1.9 基因编辑杨树保卫细胞H_2O_2检测
    5.2 结果分析
        5.2.1 靶点选择和载体构建
        5.2.2 CRISPR/Cas9 介导的PagHCF106 基因启动子靶向编辑杨树株系的鉴定
        5.2.3 PagHCF106 基因启动子靶向编辑杨树株系表型分析
        5.2.4 启动子靶向编辑杨树株系叶片水分散失速率分析
        5.2.5 启动子靶向编辑杨树株系保卫细胞H_2O_2含量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RNA的提取
    附录B cDNA的合成反应
    附录C 本研究中所用引物
    附录D 目的片段的回收和纯化
    附录E 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
    附录F 菌落PCR鉴定
    附录G 质粒的提取
    附录H 荧光定量PCR
    附录I 进化树中分析的HCF106 序列
    附录J 重组质粒转化农杆菌
    附录K 染色体步移克隆杨树PagHCF106 基因启动子区域
    附录L GUS组织化学染色
    附录M β-葡萄糖苷酶活性测
    附录N 拟南芥的种植
    附录O 拟南芥的遗传转化
    附录P 基因组DNA的提取
    附录Q 转基因拟南芥的DNA水平检测
    附录R 转基因拟南芥的RNA水平检测
    附录S H_2O_2 含量测定
    附录T 杨树的遗传转化
    附录U 常用溶液试剂的配制
致谢
个人简介

(3)抗虫彩叶基因聚合表达载体构建及在毛白杨中的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抗虫转基因研究进展
        1.2.1 Bt毒蛋白分类和杀虫机理
        1.2.2 国内外Bt毒蛋白抗虫转基因研究进展
        1.2.3 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杀虫机理
        1.2.4 国内外蛋白酶抑制剂抗虫转基因研究进展
    1.3 彩叶转基因研究进展
        1.3.1 橙基因CmOr变色机理
        1.3.2 国内外彩叶转基因研究进展
    1.4 多基因聚合的研究进展
        1.4.1 杂交聚合转化法
        1.4.2 多次转化法
        1.4.3 多载体共转化
        1.4.4 多基因单载体共转化
    1.5 基因工程在杨树上的研究进展
        1.5.1 抗虫转基因
        1.5.2 抗病转基因
        1.5.3 抗除草剂转基因
        1.5.4 抗逆转基因
    1.6 常用转基因方法
        1.6.1 农杆菌介导法
        1.6.2 花粉管通道法
        1.6.3 基因枪法
        1.6.4 低能离子束介导法
        1.6.5 超声波诱导植物组织基因转移法
    1.7 转基因筛选和检测方法
        1.7.1 标记基因
        1.7.2 DNA水平分析
        1.7.3 RNA水平分析
        1.7.4 蛋白表达水平分析
    1.8 研究目的与内容
        1.8.1 研究目的
        1.8.2 研究内容
2 多基因聚合表达载体设计与构建
    2.1 试验材料
        2.1.1 菌株与载体
        2.1.2 酶与试剂盒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培养基配制
        2.1.5 抗生素配制
        2.1.6 引物序列
    2.2 试验方法
        2.2.1 载体构建
        2.2.2 载体鉴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植物表达载体结构图
        2.3.2 载体的PCR鉴定
    2.4 讨论
3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植物表达载体在毛白杨中的遗传转化
    3.1 试验材料
        3.1.1 遗传转化材料
        3.1.2 载体
        3.1.3 培养基配制
        3.1.4 主要溶液配制
        3.1.5 主要仪器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工程菌的制备与检测
        3.2.2 毛白杨的遗传转化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的PCR检测
        3.3.2 毛白杨遗传转化
    3.4 讨论
4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检测
    4.1 试验材料
        4.1.1 检测材料
        4.1.2 试验所需试剂耗材
        4.1.3 主要仪器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转化植株的PCR检测
        4.2.2 转基因植株的RT-PCR检测
        4.2.3 转基因植株的q RT-PCR检测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转化植株的PCR检测
        4.3.2 转基因植株的RT-PCR检测
        4.3.3 转基因植株的q RT-PCR检测
        4.3.4 转基因植株的扩繁与移栽
    4.4 讨论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4)杨树生长相关基因PdTYDC2影响木材形成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林木是重要的非作物植物能源
        1.1.2 研究木材的形成机制是遗传改良林木的基础
        1.1.3 植物的初生生长与次生发育
    1.2 木材形成分子调控网络
        1.2.1 植物木材的形成与调控机理
        1.2.2 木材形成转录水平的调控网络
        1.2.3 木材形成调控的关键基因
        1.2.4 PdTYDC2 简介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目标与技术路线
        1.3.1 本文研究背景
        1.3.2 本文研究意义
        1.3.3 本文主要研究目标
        1.3.4 本文主要研究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84K杨树培养
    2.2 菌株与载体
    2.3 所用培养基
        2.3.1 菌类培养基
        2.3.2 植物培养基
    2.4 仪器与设备
    2.5 试剂与耗材
    2.6 序列分析网站与软件
        2.6.1 分析网站
        2.6.2 分析软件
    2.7 实验方法
        2.7.1 总RNA提取
        2.7.2 总RNA纯度检测
        2.7.3 cDNA合成
        2.7.4 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2.7.4.1 全长基因扩增
        2.7.4.2 DNA片段回收
        2.7.4.3 目的基因片段与载体连接
        2.7.4.4 CRISPR/Cas9 载体构建
        2.7.4.5 质粒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
        2.7.4.6 菌液PCR鉴定及测序
        2.7.4.7 质粒提取
        2.7.5 转基因杨树植株获得
        2.7.5.1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
        2.7.5.2 重组质粒转化根癌农杆菌
        2.7.5.3 农杆菌侵染叶盘法转化杨树
        2.7.6 转基因杨树植株鉴定
        2.7.6.1 CTAB法快速提取杨树茎部基因组DNA
        2.7.6.2 PCR鉴定转基因植株
        2.7.7 木材形成相关转录因子的载体构建
        2.7.7.1 数据库中筛选杨树木材形成相关转录因子
        2.7.7.2 设计引物扩增相关基因
        2.7.7.3 载体构建
        2.7.8 木材形成相关转录因子的酵母文库构建
        2.7.8.1 酵母感受态制备
        2.7.8.2 质粒转化酵母Y187
        2.7.8.3 酵母文库鉴定及保存
        2.7.9 PdTYDC2 上游调控基因的酵母单杂交筛选
        2.7.9.1 PdTYDC2 启动子分析
        2.7.9.2 单杂载体构建
        2.7.9.3 诱饵质粒转化酵母AH109
        2.7.9.4 酵母单杂交筛选PdTYDC2上游调控蛋白
3 结果与讨论
    3.1 PdTYDC2 基因功能分析
        3.1.1 PdTYDC2 基因克隆及结果分析
        3.1.2 超表达载体构建
        3.1.2.1 ProC4H::Pd TYDC2载体构建
        3.1.2.2 35S:PdTYDC2 载体构建
        3.1.3 PdTYDC2的CRISPR/Cas9 编辑载体构建
        3.1.4 菌液鉴定及测序结果
        3.1.4.1 ProC4H::PdTYDC2 载体单克隆鉴定及测序结果
        3.1.4.2 35S::PdTYDC2载体单克隆鉴定及测序结果
        3.1.4.3 CRISPR/Cas9 敲除PdTYDC2 载体单克隆鉴定及测序结果
        3.1.5 转基因植株鉴定结果
        3.1.6 转基因植株表型及功能分析
    3.2 PdTYDC2 基因调控网络分析
        3.2.1 杨树木材形成相关转录因子筛选结果
        3.2.2 诱饵质粒构建
        3.2.3 小型酵母文库构建
        3.2.4 PdTYDC2 上游调控基因筛选结果
    3.3 讨论
        3.3.1 PdTYDC2 的基因功能
        3.3.2 超表达和基因编辑技术
        3.3.3 PdTYDC2 的基因调控网络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1.1 PdTYDC2正调控茎秆增粗
        4.1.2 PdTYDC2 可能的上游调控因子分析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本研究中使用的引物
附录 B 47个杨树木材形成相关转录因子筛选结果
附录 C 杨树木材形成相关转录因子引物设计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黑杨派无性系生长与材质性状遗传变异分析与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杨树育种现状
        1.2.2 杨树材性性状研究进展
        1.2.3 杨树叶片性状研究进展
        1.2.4 多性状综合评价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地自然概况
    2.3 田间试验设计
    2.4 性状测定
        2.4.1 生长性状
        2.4.2 木材解剖性状
        2.4.3 木材物理力学性状
        2.4.4 廊坊试验林叶片性状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黑杨派无性系生长性状遗传变异
        3.1.1 生长性状遗传参数
        3.1.2 生长性状无性系间变异和地点与无性系间互作效应
        3.1.3 生长性状地点间变异
    3.2 黑杨派无性系木材解剖性状遗传变异
        3.2.1 木材解剖性状遗传参数
        3.2.2 木材解剖性状无性系间、单株间、年轮间和早晚材间变异
        3.2.3 木材解剖性状地点间变异
        3.2.4 木材解剖性状径向变异
        3.2.5 生长性状与木材解剖性状相关关系
    3.3 木材物理力学性状遗传变异
        3.3.1 木材物理力学性状遗传参数
        3.3.2 木材物理力学性状无性系间和地点与无性系互作间变异
        3.3.3 木材物理力学性状地点间变异
        3.3.4 生长性状与木材物理力学性状相关关系
    3.4 木材解剖性状与物理性状相关性
        3.4.1 木材解剖性状与物理性状表型相关性
        3.4.2 木材解剖性状与物理性状遗传相关性
    3.5 叶片性状遗传变异
        3.5.1 叶片性状遗传参数
        3.5.2 叶片性状冠层间和无性系间变异
        3.5.3 生长性状与叶片性状相关关系
    3.6 黑杨派无性系多性状综合评价
        3.6.1 生长性状与木材解剖性状综合评价
        3.6.2 木材物理力学性状综合评价
        3.6.3 生长性状与叶片性状综合评价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与讨论
        4.1.1 生长性状遗传变异
        4.1.2 木材解剖性状遗传变异
        4.1.3 木材物理力学性状遗传变异
        4.1.4 叶片性状遗传变异
        4.1.5 性状间相关关系
        4.1.6 综合评价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6)分子遗传改良技术在杨树上的研究与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不同目的基因的杨树转化
    1.1 抗虫基因转化
        1.1.1 转单个抗虫基因
        1.1.2 转双抗虫基因
        1.1.3 转抗虫基因杨树的生物安全性研究
    1.2 抗病基因转化
        1.2.1 抗病毒基因转化
        1.2.2 抗病菌基因转化
    1.3 抗除草剂基因转化
    1.4 抗逆境基因转化
        1.4.1 抗旱及耐盐碱基因转化
        1.4.2 抗氧化基因转化
        1.4.3 抗寒、耐涝基因转化
    1.5 降木质素基因转化
    1.6 激素合成酶相关基因转化
2 研究进展
    2.1 我国抗虫转基因研究应用处于世界先列, 安全性评价同步进行
    2.2 耐寒转基因杨树研究尚在探索阶段进展缓慢
    2.3 多基因共转化研究初见成效
3 杨树转基因研究存在问题及展望

(7)毛白杨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GOC高光效转基因植株表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与英汉对照
1 前言
    1.1 杨树简介
    1.2 杨树基因工程及遗传转化技术
    1.3 影响杨树遗传转化的几个因素
    1.4 光呼吸作用及意义
    1.5 光呼吸改造途径研究进展
    1.6 高光效作物筛选及其在林木中的应用潜力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2 毛白杨组培快繁的建立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植物激素及培养基
    2.2 试验方法
        2.2.1 外植体类型及消毒处理
        2.2.2 愈伤诱导培养基的筛选
        2.2.3 不定芽分化培养基的筛选
        2.2.4 芽伸长培养基的筛选
        2.2.5 生根培养基的筛选
        2.2.6 炼苗与移栽
        2.2.7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外植体类型分化效果比较
        2.3.2 叶柄诱导愈伤出芽
        2.3.3 叶片分化出芽
        2.3.4 茎段伸长
        2.3.5 茎段生根
        2.3.6 炼苗移栽
    2.4 小结
3 毛白杨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3.1 试验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化学及分子试剂
        3.1.3 重组质粒及实验用菌株
    3.2 试验方法
        3.2.1 毛白杨转化体系中抗生素浓度筛选试验
        3.2.2 质粒转农杆菌LBA4404
        3.2.3 克隆鉴定
        3.2.4 叶盘法侵染
        3.2.5 影响转化效果的若干因素研究
        3.2.5.1 外植体的选择及分化途径对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
        3.2.5.2 预培养时间对毛白杨抗性芽产生效果的影响
        3.2.5.3 菌液浓度与侵染时间与毛白杨叶片转化率的关系
        3.2.5.4 共培养时间对毛白杨抗性芽产生率的影响
    3.3 结果与分析
        3.3.1 HYg对毛白杨外植体分化的影响
        3.3.2 Cef对农杆菌LBA4404生长的影响
        3.3.3 Cef对毛白杨叶片分化的影响
        3.3.4 外植体的选择及分化途径对毛白杨叶片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
        3.3.5 不同预培养时间对毛白杨抗性芽产生率的影响
        3.3.6 菌液浓度及侵染时间与毛白杨转化效率之间的关系
        3.3.7 不同共培养时间对毛白杨抗性芽产生率的影响
        3.3.8 共培养基中是否加入AS对毛白杨抗性芽产生率的影响
    3.4 小结
4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检测及表型观察
    4.1 试验材料
        4.1.1 植物材料
        4.1.2 化学及分子试剂
    4.2 试验方法
        4.2.1 植物DNA提取
        4.2.2 PCR反应
        4.2.3 GUS染色
        4.2.4 植物总RNA提取
        4.2.5 cDNA的合成及RT-PCR检测
        4.2.6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4.2.7 净光合速率的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GOC-PYL1305转基因杨树植株的获得
        4.3.2 GOC-PYL1305转基因植株PCR检测
        4.3.3 GOC-PYL1305转基因杨树的mRNA及蛋白水平检测
        4.3.4 GOC-PYL1305转基因杨树的GUS染色
        4.3.5 GOC-PYL1305转基因杨树表型初步观察
        4.3.6 GOC-PYL1305转基因杨树生长性状分析
        4.3.7 GOC-PYL1305转基因杨树瞬时净光合速率比较
        4.3.8 GOC-PYL1305转基因杨树叶肉细胞及叶绿体的电镜观察
        4.3.9 GOC-PYL1305转基因杨树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4.4 小结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2.1 毛白杨组织培养中的玻璃化现象
        5.2.2 毛白杨再生体系建立及栽培过程的常见问题
        5.2.3 遗传转化过程中外植体的选择
        5.2.4 多基因转化体系中基因表达的不连锁性及基因沉默现象
        5.2.5 转基因植株表型不稳定性及各株系间的表型差异
        5.2.6 高光效林木新品种的筛选与鉴定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期成果

(8)杨树基因工程育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杨树基因工程育种研究现状
    1. 1 抗虫基因
    1. 2 抗病基因
    1. 3 抗除草剂基因
    1. 4 抗逆基因
    1. 5 降低木质素基因
    1. 6 雄性不育基因
    1. 7 其他基因方面
2 杨树基因工程育种存在的问题
3 发展对策

(9)杨树抗性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杨树DNA测序的研究
2 杨树抗性基因工程方面的研究
    2.1 抗虫性
    2.2 抗病性
    2.3 抗逆性
3 杨树蛋白组学的研究
4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 结语

(10)杨树Bt抗虫基因工程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Bt毒蛋白的杀虫机理和Bt毒蛋白基因的分类
2 杨树Bt抗虫基因工程的研究现状
    2.1 国外杨树Bt抗虫基因工程的研究现状
    2.2 国内杨树Bt抗虫基因工程的研究现状
3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最佳外植体再生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3.2 Bt毒蛋白基因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2.1 Bt抗虫基因抗虫谱较窄
        3.2.2 昆虫易对Bt毒蛋白产生耐受性
    3.3 转基因杨树的生态安全性
4 展 望

四、杨树基因工程育种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转TaLEA、betA和PsnWRKY70基因小黑杨田间试验生长稳定性及环境安全性评价[D]. 王阳.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 [2]杨树PagHCF106基因介导气孔运动调节植物抗旱性研究[D]. 王艳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3]抗虫彩叶基因聚合表达载体构建及在毛白杨中的转化研究[D]. 周静.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4]杨树生长相关基因PdTYDC2影响木材形成的分子机制[D]. 陈思慧. 武汉轻工大学, 2020(06)
  • [5]黑杨派无性系生长与材质性状遗传变异分析与综合评价[D]. 张晓艳.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01)
  • [6]分子遗传改良技术在杨树上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 王沛雅,杨晖,郭琪,杜维波,张军,杨涛. 江苏农业科学, 2017(20)
  • [7]毛白杨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GOC高光效转基因植株表型分析[D]. 鲁好君.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8]杨树基因工程育种研究进展[J]. 纪纯阳. 江苏林业科技, 2015(02)
  • [9]杨树抗性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 吴媛媛. 北京农业, 2013(15)
  • [10]杨树Bt抗虫基因工程研究进展[J]. 张蕾,崔建国,王洪魁. 中国森林病虫, 2005(03)

标签:;  ;  ;  ;  ;  

杨树基因工程育种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