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整本书阅读现状及对策

农村初中整本书阅读现状及对策

李中文(蓬安县教育科学研究室四川蓬安637800)

摘要:单篇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是初中语文课程的一体三翼,共同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但整本书阅读的缺席是农村初中阅读教学难以破解的瓶颈问题,因此本文拟从来自最基层的视角来审视这一现状,并思考破解此难题的教学与管理策略。

关键词:农村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2019)09-167-02

尝鼎一脔,能知其味,但无法满足饕餮之欲;天津“狗不理”,名大味美亦能饱腹,但仍难以与享用“满汉全席”相提并论。品味单篇与阅读整本书之效果,亦大致如此。

整本书阅读定位有二:一是文学作品;一是科学作品(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名著大多是整本书,但整本书未必是全是名著。故本文的概念界定基于初中学段课本的名著导读之必读与选读篇目,二者内涵基本一致,外延大致吻合。

一、整本书阅读的宏大背景

叶圣陶曾提出“读整本的书”的概念,他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提到“把整本书作为主体,把单篇短章做辅佐”。然而很长一段时间内整本书阅读并未受到关注。1949年《中学语文课程标准》“高中阶段,兼采用现代语的整本的书”,那是一个革故鼎新的时代,安静读书的日子并不长。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惜乎未能落到实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以“学习任务群”的方式规定了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而且把“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位列18个任务群之首,因而使整本书阅读成为高中语文新课标的热点、重点。温儒敏为此严肃的强调,新课标专治“不读书”。但目今反整本书阅读的碎片化阅读依然盛行。

人民日报曾提出要对碎片化阅读保持高度清醒,用沉静取代浮躁,用踏实取代肤浅,以避免快餐文化的不良影响。倡导读整本书便是对当前碎片化阅读的一种抵制,但是,无论是义教还是高中阶段,大多是只闻楼声响,不见人下来。

二、整本书阅读现状堪忧

1.缺乏资源,无米难炊。

毋庸讳言,农村中学生的书包几乎没有整本书名著。一是买名著加重经济负担,尤其是“精准扶贫户”的孩子,只能望书兴叹;二是学校图书馆的馆藏书籍质量良莠不齐,大多数是应付“均衡教育迎检”硬塞进书架的五花八门的纸质品,适合阅读者少之甚少,甚至课标要求阅读整本书名著的也难觅踪影,即便有也是僧多粥少,无法满足阅读需求,师生只能徒唤奈何。

2.没有时间,无法开展。

初中、高中语文课标配,一周5节。小学也大多如是。一本部编教材,二十几篇课文,“讲课文”尚且恨不得时间掰开用,何况一学期还有6次作文,月考、期中考也需要时间,在校内几乎无法找到一点像样的时间来阅读。寄希望于课外,学生书包的早被各科试卷塞得满满,名著岂有容身之地,挤时间读整本书基本上是天方夜谭。

3.教师漠视,急功近利。

教师大都知道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人的精神成长史的理念,但要让教师让学生把名著摆在书桌上慢慢品读,实在是一件风险大而效益不高的差事,敢吃螃蟹者少之又少。因为中考、高考考得极少,学生不读原著也不至于丢分。临时抱佛脚,背点名著考点便也绰绰有余。

学期的质量监测让学生考一个漂亮的分数是最现实的目标,否则教师学生均无颜面对家长、社会,更要命的是质量考核与年终目标奖挂钩,即便再淡泊名利者也不能大而化之。

三、整本书阅读需要良好氛围

1.让经典名著充实图书馆,让学生无忧的状态下阅读。

学校图书馆的藏书要提高品味,购买也罢,接受捐赠也罢,学校首选名著。在数量上,必读的名著尽量人手一册。数年前,山东省昌乐二中通过测算,最多购买108册,即可满足全年级(20个班)学生阅读同一本书。名著循环使用,在名著阅读课集中阅读,读完后归还学校。如果学生阅读有批注心得,欲私自收藏,只需自购一本新书抵换即可。

当然,在信息技术2.0时代,在智慧校园里,网络上阅读的资源更加海量,学生利用学习终端即可随心所欲的阅读。

2.让整本书阅读成为课程,让学生在书香里浸泡成长

其一,让整本书阅读进课表。每周专门用一课时用于整本书阅读。进课表不仅有“仪式感”,更是将国家课程校本化的重要体现,是课标精神落地的标志。

其二,制定好阅读指导目标。如要求学生定好阅读计划,安排好章节阅读进度表;提出明确阅读效率要求,每分钟不少于450字;要求学生自觉摘抄,能在自备书上圈点勾画;要求学生能写读书心得,并在公开场合展示分享。

其三,上好整本书的三种课。上好引发阅读期待的导读课,让学生体验到审美和发现的乐趣,获得愉悦和满足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持久的读书兴趣,养成主动阅读、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上好提高鉴赏能力的赏读课,教给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方法,才能真正引领学生走进“阅读整本书”,学会“整本书阅读”,爱上“整本书阅读”。上好辨别差异奥妙的比较阅读课,同一个文本内,可以从典型篇章、重点句段、关键词语、特殊标点等方面进行比较阅读;不同的文本,可以根据不同的文体特征,不同的阅读材料进行互文式比较阅读,还可通过小说与电影、电视剧来进行比较鉴赏等。

其四,让中考成为评价杠杆。名著试题进入中考试题,对落实课标精神大有裨益。中考是初中语文教学的指挥棒,名著类考什么,如何考,必然会对常态化的名著整本书阅读起着指导作用。科学化命制高质量、精致化的试题将有效遏制“伪阅读”现象。

3.让整本书阅读成为语文教师的独门秘籍,让学生享受精神成长的快乐。

首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让读书成为习惯,让读书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让学生不教一日闲过,自觉“一日无书,百日荒芜”(陈寿语)。持之以恒,非但语文素养日臻精进,学生的意志力也得以炼成。

再次,要激发学生悦读不倦的兴趣。教师要利用课文引路,“诱”读名著,学生阅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便可顺势诱导学生去读《朝花夕拾》,并读出个性,读出感悟,读成“朝花我拾”。借助影视资源,“引”读名著,鲁迅的《朝花夕拾》被拍成电影《风雨故园》,高尔基的《童年》有对应的电影《我的童年》,读《水浒传》前也可让学生先观看《拳打镇关西》,让学生在比较影视作品和原著的过程中提升收集信息、分析材料、理解鉴赏的能力。开展多种活动,“促”读名著,如撰写颁奖词,读书报告会,手抄报展览,诵读大比拼,名著故事会,读书分享会等,将极大推动学生的阅读热情,提高阅读质量。

最次,让学生掌握合理的阅读方法。第一、温儒敏所谓“连滚带爬地读”。连滚带爬有两层含义,一是读得开心,二是不必苛求字字落实,句句较真,体会“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阅读快感。包括浏览、快读、猜读、跳读,学生可以无师自通,老师指导一下,便事半功倍了。第二,“绞尽脑汁地想”。“连滚带爬地读”是“泛读”,“绞尽脑汁地想”则需精读,强调思考的价值。可用“思维导图法”,化繁为简,生动活泼,直观明了,让学生爱上阅读且读得更透。第三、“挖空心思地用”。强调的是有意识地、主动地、尝试性地“转化”。尽管“处处扣着写作来阅读是很累的”,但仍要“读以致用”。“用”反作用于“读”,阅读可由此走向深入。

哲学家尼采说:“读书,是在别人的知识与灵魂中散步”。董小玉先生亦说,读名著犹如引领学生进行“灵魂的壮游”。欲实现学生的精神成长,提升核心素养,需引领学生读书,读整本书。这是语文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参考文献:

[1]王莉.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辽宁师大学位论文

[2]颜维奇“整本书教学策略例谈”——以《水浒传》为例.[J].师道.2018(4)

作者简介

李中文,高级教师,中学语文教研员,理论教研员。主研的《区域构建234高效课堂研究》课题于2014年荣获首届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参与编撰学术专著多部。

标签:;  ;  ;  

农村初中整本书阅读现状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