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极化效应论文-徐汶东,李敬兆,于瓅

激发极化效应论文-徐汶东,李敬兆,于瓅

导读:本文包含了激发极化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Dias模型,IP效应,CSAMT,视电阻率

激发极化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徐汶东,李敬兆,于瓅[1](2013)在《基于Dias模型的CSAMT中激发极化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Dias模型描述岩矿石的激发极化效应,研究CSAMT(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中的IP效应(激发极比效应)影响。首先分析了层状介质中CSAMT的IP效应对视电阻率的影响,然后对Dias模型中各参数对视电阻率幅值的影响水平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不同地电断面中,IP效应对视电阻率的影响主要发生在很窄的低频段;充电率参数的影响显着水平最大,极化电阻系数和时间常数的影响显着水平较小,电化学参数对视电阻率幅值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在利用CSAMT资料提取Dias模型参数、去除CSAMT中IP效应影响时,应首先选择影响水平明显的充电率参数、电阻极化系数和时间常数。(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期刊2013年28期)

关继腾,于华,王谦,范业活,程媛媛[2](2012)在《储层岩石时间域激发极化效应的数学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储层岩石的串联毛管模型为基础,建立描述含水储层岩石时间域激发极化效应的数学模型.数值模拟储层岩石孔隙中离子的浓差极化效应和双电层形变效应.孔隙中浓差极化控制着激发极化随时间的变化,双电层形变不控制激发极化随时间的变化.浓差极化效应对激发极化极化率的贡献较小,双电层形变效应对激发极化极化率的贡献较大.激发极化充放电过程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固液界面阳离子的吸附能力和岩石的孔隙结构.(本文来源于《计算物理》期刊2012年03期)

尚晓,林品荣,李勇,徐宝利,李建华[3](2012)在《层状极化介质激发极化效应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这里研究层状极化介质激发极化效应特征。首先,在忽略电磁效应的情况下,用柯尔~柯尔模型表征极化介质复电阻率,计算叁层不同地电断面复电阻率的振幅和相位随极距变化的曲线;然后,分析极化层不同充电率和不同时间常数、不同激发频率和极化层不同埋深,对测深曲线的影响规律,并提出了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极化层埋深与极距的对应关系。这些工作都能够为野外开展复电阻率测量和资料解释起到参考作用。(本文来源于《物探化探计算技术》期刊2012年02期)

李勇,林品荣,肖原,王有学[4](2011)在《电偶源频率电磁测深激发极化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含激电效应(IP)电偶源频率电磁测深问题.首先,通过对电偶源频率电磁测深电磁场分量分辨率的分析,提出利用电场E_x分量提取IP信息的合理性;然后,给出了同时存在激电和电磁效应时的理论计算公式和算法,对一些典型地电断面进行理论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提取IP信息的几种可能方案.这些工作不仅为野外实测资料IP信息的提取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进一步实现电磁响应中感应效应与激电效应分离提供基础.(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1年07期)

王谦[5](2010)在《含水泥质砂岩激发极化效应的微观机理及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激发极化方法是开发地下资源重要的电化学勘探方法。泥质砂岩激发极化效应的微观机理解释,主要依据双电层形变假说和浓差极化假说,缺少定量描述的数学模型和理论体系,限制了该方法的推广与应用。本文首先将储层岩石的宏观激发极化特性转换为一个串联毛管模型内的微观化描述。通过建立储层岩石宏观结构参数与毛管模型微观参数的关系,得到电化学宏观参数阳离子交换量与微观参数双电层电位-Zeta电位的关系;依据多孔介质中电迁移、离子扩散等物理化学理论,推导出稳态激发极化效应中毛管内离子流量和电流强度表达式。同时,由电荷守恒定律和物质守恒定律,推导出毛管中离子浓度分布的解析表达式,建立了描述含水泥质砂岩稳态激发极化电位和自然电位的数学模型,数值模拟了储层岩石储渗参数和饱和溶液浓度、阳离子交换量等因素对含水泥质砂岩稳态激发极化效应的影响。其次,根据动态激发极化机理,由电荷守恒定律和物质守恒定律,在一个串联毛管模型内建立了恒电流条件下激发极化充电过程和放电过程中离子迁移的扩散方程、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利用有限差分方法数值模拟浓差极化的形成过程,仿真计算毛管轴向溶液浓度的变化引起的双电层形变过程;从而严格证明了含水泥质砂岩激发极化现象是由孔隙中离子浓度浓差极化电位和双电层形变电位形成的,数值模拟了各影响因素对含水泥质砂岩动态激发极化效应的影响。最后,利用阻尼最小二乘算法,对理论计算的激发极化衰减谱进行多指数反演,分析了岩石孔隙度、阳离子交换量、溶液浓度、温度、溶液类型和放电时间等因素对激发极化弛豫时间谱的影响。结果表明弛豫时间谱不仅反映了岩石内部的微观孔隙结构,而且表现了离子扩散迁移恢复平衡的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期刊2010-04-01)

刘磊,昌彦君,曹中林[6](2008)在《可极化大地上CSAMT激发极化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Cole-Cole模型来模拟大地可极化,对叁层水平地层且中间层为极化层的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激电测深的视电阻率进行理论计算,分析极化参数对视电阻率曲线的影响规律.采用广义逆方法对叁层水平地层且中间层为极化层的模型进行了理论的反演,初步得出:提取极化大地上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数据中的激电效应是可能的。(本文来源于《工程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08年06期)

韩玉雷[7](2006)在《瞬变电磁激发极化效应的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瞬变电磁勘探中,激发极化效应是一种非涡流直接引起的瞬变电磁场的附加效应,一般情况下被作为一种干扰因素。介绍了瞬变电磁激发极化效应产生的机理;通过实例说明,在感应激发极化效应较强的情况下,利用常规的瞬变电磁解释方法很难奏效,而通过结合地质资料对瞬变响应曲线进行综合分析,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工程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06年05期)

酒红芳,苏伟,吉耀辉,张其锦,赵辉[8](2004)在《自极化效应对稀土掺杂聚合物激发和发射光谱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并用FT IR和元素分析方法表征了Eu(DBM) 3·Phen .对不同浓度的稀土络合物溶液和掺杂聚合物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进行了测定和研究 ,结果发现在溶液和固体介质中都存在着溶质间的相互作用 .这种自极化相互作用影响包括两个方面 :有机配体的吸收光谱出现红移现象 ;稀土离子的对称性的变化 .自极化相互作用导致分子内的电荷分布变化 ,改变了激发态和基态间的能量 ,激发光谱出现红移 .在低浓度时 ,介质的性质对红移影响较大 ,高浓度时 ,介质的影响变小 .还讨论了各种因素对稀土掺杂体系的荧光性质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化学物理学报》期刊2004年04期)

席振铢[9](2002)在《层状极化介质频率域激发极化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从金属矿、煤田、油气藏、水文探测,工程勘察,环境治理等实际遇到的多个极化体极化现象,研究多个极化体极化效应意义出发,用一维正演模型曲线,讨论层状极化介质频率域激发极化效应的频谱特征,近似解释纵向展布的隐伏多个极化体的实测相位曲线、相对相位曲线,从而对地下隐伏极化体的规模、性质、上下空间展布作出评价。 论文从描述单元极化的Cole—Cole模型出发,推导了Cole—Cole模型复电阻率的各个分量的表达式,并编写了计算Cole—Cole模型各个分量的子程序,同时分析了Cole—Cole模型复电阻率的各个分量随Cole—Cole模型参数的变化规律,重点讨论了时间常数的变化对Cole—Cole模型复电阻率的振幅和相位的影响,并结合具体的实例,总结时间常数τ随金属硫化物的种类、含量、结构的变化规律。 论文在没有考虑电磁感应的情况下,以稳流点电流源在不极化层状大地的电位表达式为基础,推导了极化层状大地点电流源的基本公式和对称四极装置地表视复电阻率的递推公式。 论文利用自适应数字滤波技术,计算了包含复核的0、1阶Hankel变换积分;论文选择了具有代表性和实际意义的层参数,数值计算层状极化介质视复电阻率相位测深谱线和各分量的两个极距的频谱曲线,而且分析和总结其规律。 论文运用几个矿山实测曲线的例子,分析在地表实际观测到的多个极化体极化效应的电阻率、相位、相对相位、频率百分效应行为,重点讨论了相对相位激电法在区分纵向分布的多个极化体的类型、性质和空间展布等方面的应用效果。总结了相对相位法是一种探测隐伏多个极化体和评价极化体性质的有效手段。同时,论文用一维正演模型曲线近似解释纵向展布的隐伏多个极化体的实测曲线,野外实测相位曲线、相位差曲线与一维理论计算的结果基本符合。说明在目前理论计算水平的条件下,可以应用一维正演结果,帮助解释野外频率域实测曲线,对地下隐伏极化体的规模、性质、上下空间展布给出正确的评价。(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2-06-30)

刘钢[10](2001)在《瞬变电磁测量中的激发极化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论述瞬变电磁测量中出现激发极化效应的机理、模拟方法以及决定IP效应的因素 ,总结出IP效应的规律(本文来源于《西部探矿工程》期刊2001年06期)

激发极化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储层岩石的串联毛管模型为基础,建立描述含水储层岩石时间域激发极化效应的数学模型.数值模拟储层岩石孔隙中离子的浓差极化效应和双电层形变效应.孔隙中浓差极化控制着激发极化随时间的变化,双电层形变不控制激发极化随时间的变化.浓差极化效应对激发极化极化率的贡献较小,双电层形变效应对激发极化极化率的贡献较大.激发极化充放电过程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固液界面阳离子的吸附能力和岩石的孔隙结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激发极化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徐汶东,李敬兆,于瓅.基于Dias模型的CSAMT中激发极化效应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3

[2].关继腾,于华,王谦,范业活,程媛媛.储层岩石时间域激发极化效应的数学模拟[J].计算物理.2012

[3].尚晓,林品荣,李勇,徐宝利,李建华.层状极化介质激发极化效应特征研究[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12

[4].李勇,林品荣,肖原,王有学.电偶源频率电磁测深激发极化效应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1

[5].王谦.含水泥质砂岩激发极化效应的微观机理及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

[6].刘磊,昌彦君,曹中林.可极化大地上CSAMT激发极化效应的研究[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8

[7].韩玉雷.瞬变电磁激发极化效应的利用[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6

[8].酒红芳,苏伟,吉耀辉,张其锦,赵辉.自极化效应对稀土掺杂聚合物激发和发射光谱的影响(英文)[J].化学物理学报.2004

[9].席振铢.层状极化介质频率域激发极化效应研究[D].中南大学.2002

[10].刘钢.瞬变电磁测量中的激发极化效应[J].西部探矿工程.2001

标签:;  ;  ;  ;  

激发极化效应论文-徐汶东,李敬兆,于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