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氯浓度论文-吴杨平,陈爱华,张雨,曹奕,陈素华

余氯浓度论文-吴杨平,陈爱华,张雨,曹奕,陈素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余氯浓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竹蛏,稚贝,叁氯异氰尿酸,余氯

余氯浓度论文文献综述

吴杨平,陈爱华,张雨,曹奕,陈素华[1](2018)在《余氯对大竹蛏稚贝的毒性及半致死浓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余氯对大竹蛏稚贝的毒性及半致死浓度,设置5、10、25、50和80 mg/L 5个不同质量浓度的叁氯异氰尿酸(含50%有效氯)消毒液,对大竹蛏稚贝进行毒性试验,并分别在叁氯异氰尿酸处理5 min、30 min、2 h、12 h和24 h后将稚贝转移至新鲜海水中,研究及时换水对提高稚贝存活率的作用。结果表明:(1)叁氯异氰尿酸对大竹蛏稚贝24 h的半致死浓度(LC_(50))为12.21 mg/L,安全浓度为1.22 mg/L;(2)低浓度余氯对稚贝造成的死亡率较低,浓度越高,处理时间越长,死亡率越高;(3)及时发现并进行大量换水能明显降低余氯对稚贝产生的不良影响,从而保证稚贝的存活率。(本文来源于《水产科技情报》期刊2018年03期)

余健,杜邦,施华升,陈国炜,刘丽[2](2018)在《给水管网中余氯浓度对颗粒物表面细菌附着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析余氯浓度对颗粒物表面细菌附着的影响,以给水管网细菌为研究对象,开展其在不同余氯浓度条件下的附着实验.结果表明,低浓度氯(0~0.5 mg·L~(-1))会促进细菌在针铁矿表面的附着,而高浓度氯(0.5~3.0 mg·L~(-1))抑制了细菌的表面附着.通过定量测定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观测发现,当氯浓度为0.5 mg·L~(-1)时,聚集体总细菌数、胞外聚合物(EPS)含量均达到最大.研究结果揭示了余氯浓度调控着细菌EPS的分泌,进而影响细菌在给水管网中颗粒物表面的附着.(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牛铁柱,徐强,陈求稳,顾军农,石宝友[3](2015)在《Larson指数、溶解氧和余氯浓度变化对管网铁释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水质水源的更换可能会引起饮用水中铁含量超标。通过静态试验,分析了Larson指数变化对无内衬灰口铸铁管铁释放的影响,同时探讨了铁释放速率随溶解氧和余氯衰减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Larson指数是影响无内衬灰口铸铁管铁释放速率的重要因素,铁释放速率与Larson指数呈显着正相关,与溶解氧和余氯呈负相关,且在24h停留时间内,溶解氧和余氯呈现简单一级衰减规律,衰减系数随着Larson指数的增大而增大。(本文来源于《给水排水》期刊2015年03期)

黄佳佳,柳景青,王薇,陈婷婷,胡宝兰[4](2014)在《实际供水管网管材和余氯浓度对生物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实际供水管网中试平台中不同管材和余氯浓度对管道内壁生物膜形态及生物量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SEM对管道内壁生物膜形态进行了分析,采用流式细胞仪(FCM对生物膜中的微生物进行了计数并对活菌比例进行了统计。研究表明,聚乙烯(PE管道内壁生物膜微生物以短杆菌为主,而球墨铸铁管内壁则以球菌为主。球墨铸铁管道内壁生物膜中总菌密度最高达5.20×106个·cm2活菌密度最高达3.85×106个·cm2活菌比例高达73.99%均高于PE管。实验结果发现,在低余氯浓度下,相同管材管道中,上游余氯浓度较高点(0.28±0.02 mg·L1其生物膜中总菌密度、活菌密度和活菌比例均高于下游余氯浓度较低点(0.01±0.01 mg·L1生物膜中生物量在低余氯浓度情况下(0.30 mg·L1随着余氯浓度的减少而减少。从饮用水生物安全角度来看,PE管比球墨铸铁管积累的微生物总数和活菌数都少,更适合用于城市主要供水管网。(本文来源于《科技通报》期刊2014年09期)

陈正挺[5](2014)在《城市供水管网余氯浓度优化控制评估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饮用水在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保证饮用水的卫生安全至关重要。对饮用水进行消毒处理是人类公共卫生领域的一大成功举措。消毒后饮用水中微生物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也给供水带入了消毒副产物(DBPs),对健康构成了新的危害。在不同消毒条件下,生成的消毒副产物和及其构成皆有不同,产生的风险也大小不一。研究如何评估饮用水的消毒安全程度和控制饮用水的健康风险,对城镇供水安全有着重要的必要和意义。本文在阅读大量国内外文献基础上,对余氯浓度优化评估提出新的思路,构建了新的余氯浓度优化控制评估模型,并对模型中的相关参数进行了探索,最后通过重庆市的某一片区管网的余氯安全控制进行了模拟计算。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构建了一个新的余氯浓度优化控制评估模型,该评估模型主要基于毒理学和细菌学风险,通过分析计算供水管网的余氯浓度分布,求出管网中不同余氯浓度区间的管段数量占管网总长度的百分比,进一步利用这些百分比与界定的安全风险指数相结合,建立和计算出评价模型函数M,从而对供水管网的余氯安全进行控制。2)研究了供水管网余氯浓度的分区,界定了其对应的健康评价值。从两方面研究了供水管网余氯浓度分区,其一通过分析研究国内外余氯浓度控制的文献,通过整理综合得到供水管网余氯浓度区间,其二是通过研究消毒副产物的生成模型及相应风险值,寻找它们与余氯浓度的关系而界定余氯浓度区间,综合以上两方面得到一个较合适的余氯浓度分区,并给各浓度区间赋予了健康评价值。3)利用新模型对重庆市某片区的供水管网余氯安全控制进行了实例研究。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WaterGEMS软件对该片区供水管网余氯进行了模拟计算,根据余氯浓度分布采用所提出的评估模型计算了其安全风险,从而对该片区的消毒方案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新模型,能够有效掌握管网的加氯消毒安全状况,并可以对优化加氯消毒、帮助二次加氯点的合理布置。(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4-04-01)

王舒婷,田渭花,杏艳,王俊君[6](2013)在《余氯离子浓度比色计测定余氯及换算系数确立》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便携式余氯(游离氯)、总氯离子浓度比色计测定水中的游离氯,并确立了换算系数。实验证明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准确度较好,通过系数换算后,可得到更高的准确度。通过实验得相对标准偏差范围0.07%~1.55%,测定浓度值≤1 mg/L时,换算系数为0.89,浓度值>1 mg/L时,换算系数为1.12,是现场和应急监测比较理想的一种余氯(游离氯)检测方法。(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3年21期)

谢昕,郭鹏飞,詹小丽[7](2012)在《基于RBF神经网络的余氯浓度预测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余氯浓度是衡量供水管网水质的一个重要指标,采用混沌理论、模型校正等传统方法不能准确反映余氯浓度变化规律。根据RBF神经网络快速收敛和全局优化的特点,基于时间序列法,建立RBF神经网络余氯浓度预测模型。采用Matlab中的Newrbe函数进行函数逼近,结合某管网水质模拟控制系统提供的样本数据进行仿真计算,最终获得的余氯浓度预测值和实测值十分吻合。结果表明: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工程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传感器与微系统》期刊2012年08期)

张细兵,刘士和,崔占峰[8](2010)在《火电厂温排水余氯浓度扩散叁维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叁维模型方程垂向积分,将叁维问题转化为类似二维问题求解,构建了长江宜都河段的叁维水流及余氯浓度扩散叁维模型,预测分析了宜都电厂温排水中余氯的浓度分布及影响范围,为排水口附近水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0年12期)

张燕,李莉[9](2010)在《基于理想余氯质量浓度的给水管网二次加氯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给水管网余氯质量浓度分布不均对管网水质造成较大的影响等问题,提出给水管网二次加氯2级优化动态模型,第1级是以满足管网余氯覆盖条件下加氯点数最少(即加氯点建设投资最少)为优化目标的加氯点选址优化模型,用余氯覆盖集表示加氯点对监测结点的水质影响程度.第2级提出基于理想余氯质量浓度的加氯速率优化模型,并结合算例对模型进行验证和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得到合理的加氯点选址方案和周期性加氯速率方案.二次加氯优化模型可以使管网余氯时空分布更为均匀且接近理想余氯质量浓度,同时可降低消毒剂投加量,从整体上改善管网水质.(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0年05期)

王康乐,郑飞飞,刘遂庆[10](2009)在《多水源供水管网余氯浓度优化调度》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建立的基于管网水力模型的水质计算模型都是静态的,即假定管网中各传输单元的余氯衰减系数固定不变,这对多水源管网且各水厂出水余氯浓度差异较大的管网系统是不适用的.通过建立符合实际工况的多水源水质计算模型,运用遗传算法求解,得到在满足供水管网余氯浓度要求的前提下各水厂出水的优化余氯浓度值.将该模型应用于实际管网,为实际管网的水质调度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9期)

余氯浓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解析余氯浓度对颗粒物表面细菌附着的影响,以给水管网细菌为研究对象,开展其在不同余氯浓度条件下的附着实验.结果表明,低浓度氯(0~0.5 mg·L~(-1))会促进细菌在针铁矿表面的附着,而高浓度氯(0.5~3.0 mg·L~(-1))抑制了细菌的表面附着.通过定量测定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观测发现,当氯浓度为0.5 mg·L~(-1)时,聚集体总细菌数、胞外聚合物(EPS)含量均达到最大.研究结果揭示了余氯浓度调控着细菌EPS的分泌,进而影响细菌在给水管网中颗粒物表面的附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余氯浓度论文参考文献

[1].吴杨平,陈爱华,张雨,曹奕,陈素华.余氯对大竹蛏稚贝的毒性及半致死浓度研究[J].水产科技情报.2018

[2].余健,杜邦,施华升,陈国炜,刘丽.给水管网中余氯浓度对颗粒物表面细菌附着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18

[3].牛铁柱,徐强,陈求稳,顾军农,石宝友.Larson指数、溶解氧和余氯浓度变化对管网铁释放的影响[J].给水排水.2015

[4].黄佳佳,柳景青,王薇,陈婷婷,胡宝兰.实际供水管网管材和余氯浓度对生物膜的影响[J].科技通报.2014

[5].陈正挺.城市供水管网余氯浓度优化控制评估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14

[6].王舒婷,田渭花,杏艳,王俊君.余氯离子浓度比色计测定余氯及换算系数确立[J].广州化工.2013

[7].谢昕,郭鹏飞,詹小丽.基于RBF神经网络的余氯浓度预测模型研究[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2

[8].张细兵,刘士和,崔占峰.火电厂温排水余氯浓度扩散叁维数值模拟[J].水电能源科学.2010

[9].张燕,李莉.基于理想余氯质量浓度的给水管网二次加氯优化[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0

[10].王康乐,郑飞飞,刘遂庆.多水源供水管网余氯浓度优化调度[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标签:;  ;  ;  ;  

余氯浓度论文-吴杨平,陈爱华,张雨,曹奕,陈素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