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论文写在北疆大地上

把论文写在北疆大地上

问:如何理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1. 答: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理解如下:
    要把冷冰冰的文章与社会问题结合起来,以实际问题引导科研工作,着重解决人民群众和国家遇到的难题。比如袁老解决的人民吃饭的问题,土壤学家解决贫瘠土壤耕种的问题,如何增产的问题,环境修复领域专家解决的环境污染问题等等。
    这些科研工作者们也发论文,很多都是高质量的外文期刊,同时我们从这些论文里获得的益处,解决了实际问题,这是把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
    另外,那以科学问题为导向的论文就不算写在大地上了吗?那些涉及宇宙的好像于普通人寿命而言并无意义。不,这些以纯科学问题为导向的科研或许于个体的寿命而言无关紧要,但是于整个国家甚至人类发展而言却至关重要。
    我们能找到规律,并能很好的运用规律,但我们很少去问为什么,这使得过去在科学领域内我们比别人差。但现在不是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去问为什么的重要性,我们在科学上的也在站的越来越高。
    而那些为了弄明白这些为什么而写论文并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做出贡献的人也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人。
问: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是指李保国教授什么
  1. 答:李保国(1958年2月-2016年4月),河北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也是经济林和山地管理方面的著名专家。他一生致力于太行山的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他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让140万亩荒山变绿,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曾获“时代楷模”、“改革先锋”等称号。2019年荣获“人民模范”称号,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2010-2019年度英雄模范。
    看不到普通人穷。
    1983年3月,李保国第一次定居在太行山深处的前南峪村。当时,改革开放刚开始不久,李保国响应河北省委提出的“开发太行山”的号召,作为第一批知识分子,走进了这个缺水、少土、贫困的山村。
    李保国出生在新中国历史上那个饥饿贫穷的时代。生活在冀中平原,他很早就知道农民的无奈和无助。春夏连旱,使麦苗一天天枯萎,夏秋两季,他经常遭受水灾。一场大雨会使全年的收成化为乌有。李东阳·国保经常看着太行山,心想,如果那里的水土流失得到很好的控制,下游地区可能会有更好的收成,农民的生活会更幸福。
    后来,李保国考上了河北林业专业学校。毕业后,他来到这个当时只有900多人的贫困村,在这里度过了他的全部心血。“我迟到了!”看着村里贫瘠的土地和干枯的果树,李保国深深自责!
问:扶贫院士说来地里写论文才叫真本事,如何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1. 答:自己租地种土豆,让农民先看到实实在在的收获;开免费培训班,手把手教大家种植;全国两会时甚至将土豆带到人民大会堂现场推广……为帮助云南澜沧的乡亲们脱贫,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拼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扶贫院士说来地里写论文才叫真本事。 
    朱有勇,云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位在世界植物病理学界赫赫有名的科学家,在60岁那年做出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决定——离开熟悉的校园和实验室,加入扶贫大军。在云南一个深度贫困的山村,60岁的他换上迷彩服,扛起锄头,跟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院士扶贫”不是口号、噱头,更不是走马观花,朱有勇一年中有100多天住在村里,而且几乎天天长在土地里,一干就是整整4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为帮助云南澜沧的乡亲们脱贫致富,他自己租地种土豆,让农民朋友先看到实实在在的收获,同时免费开培训班,手把手教大家种植,跟大家一同劳作在地里行间,为大家解决技术问题,提高土豆种植产量,并且在全国两会时将土豆带到人民大会堂现场进行推广。除此之外,这位院士还搞现在流行的直播带货,1小时卖出了25吨土豆。一手抓生产,一手抓销售,不仅帮贫困群众提高产量,同时还帮助群众销售。这位扶贫院士曾说“来地里写论文才是真本事”,他不仅做到了而且做的很出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给贫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为澜沧人民脱贫致富提供了技术支持,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力量。
    院士直播带货,让知识借助网络平台转化成生产力,创造了经济效益,帮助农民脱贫,这也让那些有志于学的学子有了更大的前进动力,号召更多的农学学子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用自己的科学知识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把论文写在北疆大地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