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酱香论文-王霜,缪礼鸿,张明春,刘蒲临,刘俊超

产酱香论文-王霜,缪礼鸿,张明春,刘蒲临,刘俊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产酱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兼香型酒醅,芽孢杆菌,碱性蛋白酶活,风味成分

产酱香论文文献综述

王霜,缪礼鸿,张明春,刘蒲临,刘俊超[1](2017)在《浓酱兼香型酒醅中产酱香芽孢杆菌的筛选及发酵风味成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从兼香型白酒不同轮次酒醅中筛选到两株碱性蛋白酶活较高并对乙醇具有较好耐受性的菌株,分别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LS9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S10,其液态发酵产碱性蛋白酶活性分别可达(163.82±15.85)U/m L和(241.69±20.07)U/m L,二者均能在含体积分数6%乙醇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菌株LS9和S10均能产生典型的酱香风味。气质分析结果表明,菌株LS9和S10发酵后代谢产生了5-甲基糠醛、β-苯乙醇、苯乙酸、α-亚麻酸等新的风味成分。菌株LS9和S10在小麦固体培养基中均具有一定的发酵产乙偶姻能力,在28℃恒温条件下乙偶姻产量分别为(65.15±6.15)mg/L和(41.33±4.82)mg/L,35℃→45℃→55℃升温培养条件下的乙偶姻产量分别为(41.21±3.27)mg/L和(26.91±2.97)mg/L。(本文来源于《中国酿造》期刊2017年10期)

王霜[2](2017)在《产酱香功能芽孢杆菌的筛选及浓酱兼香型白酒复合功能强化曲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在中国一些香型白酒大曲和酒醅中筛选到了各类产酱香功能菌,但关于兼香型白酒中产酱香功能菌的筛选未见报道。经调查发现,国内外关于白酒中各种功能菌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并不是很多,传统方法生产白酒过程中,大曲用量较大,产酒率和酒品质量不稳定,基于以上问题本课题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首先从实验室保存的分离自白云边发酵酒醅的细菌中筛选出具有产酱香功能的芽孢菌株,对实验室保存的分离自白云边不同轮次酒醅中的25株芽孢杆菌进行蛋白酶活的测定和产酱香发酵实验,从中筛选出2株产酱香能力较高的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 LS9和Bacillus subtilis S10,然后对这两株菌进行产酱香风味成分分析和耐酒精能力实验。结果表明:LS9和S10这两株蛋白酶活较高菌株同样具有较强的产酱香能力,说明菌株产蛋白酶活的高低与产酱香能力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耐酒精能力实验结果表明LS9和S10均具有较高的乙醇耐受力。两株芽孢杆菌的产酱香风味成分分析结果表明:LS9和S10在小麦培养基中可代谢产生白酒中的一种健康功能因子α-亚麻酸,此外LS9代谢可产生呋喃类物质--5-甲基糠醛,呋喃类物质是酱香型白酒的重要呈香物质和特征化合物。然后将实验室保存的功能酵母与产酱香功能菌进行混合液态发酵实验,一方研究酵母菌与芽孢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另一方面对发酵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发酵效果较好的混合比例。粟酒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Scc7与产酱香功能地衣芽孢杆菌LS9的不同比例混合液态实验结果表明:Scc7与LS9以不同比例混合发酵时,LS9的生长都受到了一定的抑制,混合比例为1:10时,Scc7对LS9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Scc7与LS9混合比例为10:1时,发酵效果较好。另外在Scc7与LS9混合发酵基础上添加东方伊萨酵母(Issatchenkia orientalis)Z1后,Z1在发酵过程中始终为优势菌株,而Scc7和LS9的生长受到一定的抑制作用,添加东方伊萨酵母后对乙醇产量没有明显影响,乙酸乙酯产量和高级醇(正丙醇、异丁醇、异戊醇、β-苯乙醇)含量明显增加,发酵周期延长。将功能酵母Scc7、白云边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SCY62、Z1进行纯种及液态混合发酵实验,结果表明叁种酵母在混合培养过程中相互之间存在竞争性抑制作用,叁种酵母在混合过程中竞争性作用强弱依次为Z1>SCY62>Scc7。添加LS9到酵母菌纯种或混合发酵体系中,LS9的生长都受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LS9添加到酵母纯种或者混合发酵体系中都会对Scc7的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而对SCY62和Z1的生长无明显影响。LS9添加到Scc7、SCY62纯种发酵过程中可提高乙醇含量和产率,LS9添加到酵母混合发酵体系中,对其他混合发酵的乙醇产量和产率无明显影响,而Scc7:SCY62:Z1混合发酵体系中添加地衣芽孢杆菌LS9后,乙醇产量和产率有所下降,风味物质乙酸乙酯、乙偶姻和β-苯乙醇含量含量有所增加,其中乙酸乙酯含量从516.99mg/L±10.58mg/L增加到568.28mg/L±12.76mg/L,发酵产物中高级醇(正丙醇、异丁醇、异戊醇)总量有所降低。将功能酵母菌、霉菌及筛选出的产酱香功能芽孢杆菌制备成固态菌剂,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制成复合功能菌剂进行模拟白酒固态发酵实验,从中筛选出一组发酵效果较好复合功能菌剂。参照混合液态发酵实验的混合比例进行复配制成复合功能菌剂,然后添加到高粱中进行模拟白酒固态发酵实验,初步筛选出一组发酵效果较好的复合菌剂:Scc7:Z1:LS9+根霉(10~6:10~5:10~5+1%),其中10~6代表接种量为1×10~6cfu/g该复合菌剂添加到1个月与4个月大曲中或者替代一定比例的4个月大曲后,发酵产酒率都有所提高,正丙醇产量有所降低,但产酯能力有所下降。为提高工厂叁轮一次酒和四轮二次酒的出酒率和酒品质量,实验室将不同复合功能菌剂替代一定比例的4个月大曲后分别添加到工厂叁轮和四轮出池蒸馏后酒醅中进行白酒固态发酵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室制备的复合功能菌剂替代部分高温大曲后添加到工厂发酵酒醅中对提高叁轮一次和四轮二次酒的出酒率和酒品质量具有明显效果,且优化出的复合功能菌剂用量较小,对工厂生产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武汉轻工大学》期刊2017-05-01)

鲁珍,有小娟,李恩中,彭康康,张建设[3](2016)在《高温大曲中两株产酱香菌的分离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酱香型白酒风味,以高温大曲为原料,采用高温培养法和麸皮固体培养基固态发酵筛选出20株芽孢杆菌.通过对各菌株产香实验筛选出2株产酱香的芽孢杆菌(GX07和GX08),并结合菌株生理生化和16S rDNA基因序列对两株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GX07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GX08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本文来源于《河南科学》期刊2016年05期)

赵兴秀,何义国,赵长青,方春玉,张静[4](2016)在《产酱香功能菌的筛选及其风味物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从四川某酒厂酱香型大曲中分离得到5株形态各异的菌株,分别进行菌落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和感官评价筛选出产酱香菌,然后用HS-SPME结合GC-MS对酱香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BL-1、BL-2和BL-5叁株菌具有产酱香特性,生理生化分析初步判定叁株菌都为枯草芽孢杆菌,HS-SPME和GC-MS检测结果显示,叁株菌的酱香成分中吡嗪类、酮类种类和含量都较多,BL-1吡嗪类和酮类的相对含量为75.286%,BL-2的吡嗪类和酮类的相对含量为93.803%,BL-5吡嗪类和酮类的相对含量为86.92%,吡嗪和酮类对酱香风味的贡献较大。(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6年06期)

尤小龙,黄蕴莉,黄永光,周文美[5](2015)在《放线菌对发酵过程产酱香功能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酱香型白酒酒醅中分离到的30株放线菌中复筛出2株具有生物活性的菌株A2、A22,对2株放线菌代谢产物的生物学活性进行了比较研究,考察了放线菌发酵时间对其代谢生物学活性产物的影响,并且对其生物学活性物质进行了初步提取与生物活性检测。结果表明,放线菌A22、A2均能代谢产生生物学活性物质,A22代谢产物相对A2抑菌活性更强,在30℃、120 r/min摇床培养30~36 h时,代谢产物抑菌效果最强,初步结果表明此代谢产物极可能为一种非蛋白类和非肽类抗生素。(本文来源于《酿酒科技》期刊2015年08期)

朱德丽[6](2015)在《枯草芽孢杆菌产酱香相关功能基因的筛选及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分离枯草芽孢杆菌产酱香相关基因,以产酱香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E20菌株(tester)与不产酱香的枯草芽孢杆菌10075菌株(driver)为材料,采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suppression subtracted hybridization,SSH)比较它们在基因组上的差异,成功构建了枯草芽孢杆菌产酱香的差异基因文库。初步获得了77个差异基因片段,对获得的差异基因片段进行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Blast分析显示,有65条差异基因片段获取了准确的注释,平均相似度98%。在65个序列中,26个是酶,这些酶中有19个酶在KEGG数据库中共发现245个代谢产物。首先,在已发表的文献中,提取了与45个与酱香形成相关的代谢物;其次,通过名字匹配获取其英文名后通过HMDB和KEGG数据库进行转换;最后,使用KEGG信号通路进行关联分析。对这些代谢物分别进行富集分析,找出对应的代谢通路。通过文库测序基因、基因中找到的酶、酶的代谢产物、酶参与的代谢通路、酶的代谢产物参与的代谢通路;已发表文章中找到的酱香相关代谢产物、相关代谢产物对应的代谢通路,相关代谢产物对应的酶以及一些已知的酱香相关基因等信息来构建多层次共同调控网络。结果显示:1、文库测序基因参与的代谢途径有苯丙氨酸代谢、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氮代谢、组氨酸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等;2、文库测序基因的代谢物主要包括大量氨基酸,糖类,乙酸,丁酸,丙酸以及儿茶酚等小分子化合物;3、文库测序基因的代谢物与乙偶姻及alsS的代谢存在一定的相关性;4、文库测序基因的代谢物为美拉德反应提供前体物质及反应条件;本次实验采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成功地分离出了与产酱香相关的基因序列,其中某些差异基因片断直接显示了其在产香味物质前体中的潜力,如苯丙氨酰tRNA合成酶的β链(pheT)、DNA旋转酶A亚单位(gyrA)和HTH型转录调控因子yybE(yyb E)等,与之相关的核酸片段是菌株能否产酱香的重要原因,虽然这些信息不能作为产酱香菌株的表型差异的直接证据,但构建的产酱香差异基因文库信息,为进一步研究这些基因片断在产酱香芽孢杆菌中所发挥的作用提供了线索,为今后深入研究酱香的形成机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5-06-01)

郑磊,柴锟,谢和[7](2014)在《产酱香功能芽孢杆菌漆酶活性与曲料褐变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芽孢杆菌漆酶是否在酱香型高温大曲的褐变中起作用,通过对贵州大学微生物实验室分离及保存的芽孢杆菌进行芽孢杆菌漆酶活性测定,分析芽孢生成情况与温度的关系以及酱香模拟曲褐变程度、漆酶活性和模拟发酵物氨基态氮含量之间的相关性,探索漆酶氧化愈创木酚褐变以及小分子化合物介导的酪氨酸氧化褐变途径。结果表明:1)在芽孢杆菌发酵模拟曲褐变的过程中,随着温度升高,发酵物中芽孢含量随之增加,发酵曲褐变程度也随之加深;2)芽孢杆菌漆酶在60℃时活性最高,与酱香型高温大曲的堆积温度相吻合;3)漆酶活性、发酵产物氨基态氮含量与发酵物褐变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分别为0.617和0.766,均呈显着相关;4)在酱香曲中存在的愈创木酚能被芽孢杆菌漆酶氧化产生褐色物质,芽孢杆菌漆酶在小分子介体物质存在情况下能够氧化酪氨酸,产生褐色物质。结论:芽孢杆菌漆酶所引起的酶促褐变在酱香型大曲的褐变中起着一定的作用。(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11期)

张倩,赵华,张美艳,陈琳玲,车利伟[8](2014)在《与产酱香有关细菌的分离及在酒醅堆积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高温大曲中分离和筛选出3株产酱香芽孢杆菌,经分子学鉴定,确定3株菌株分别为枯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用高粱模拟堆积实验,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测定发酵成分,得出添加筛选出的产酱香菌株组比对照组酱香浓郁,香气物质的数量与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典型酱香物质吡嗪类物质的含量明显增加。(本文来源于《酿酒科技》期刊2014年07期)

彭素琴,吴群,徐岩[9](2014)在《产酱香地衣芽孢杆菌CGMCC 3963耐受特征及基于转录组学的耐受机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地衣芽孢杆菌是茅台酒高温大曲中能产酱香风味物质的主要微生物,对酱香型白酒的酿造具有重要价值。而酱香型白酒的酿造环境具有高渗、高温、酸性、高乙醇胁迫等特征,研究产酱香地衣芽孢杆菌在环境胁迫下的耐受特征有利于认识酱香型白酒的酿造特征。【方法】以一株产酱香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 CGMCC 3963)为研究对象,测定其耐渗、耐酸、耐乙醇特征,并从比较转录组学角度系统分析B.licheniformis CGMCC 3963的耐受机制。【结果】B.licheniformis CGMCC 3963在15%的KCl、15%的Na Cl、p H 4.0的酸性环境或6%乙醇浓度下的生长情况明显优于不产酱香的模式菌株B.licheniformis ATCC 14580。转录组比较分析显示B.licheniformis CGMCC 3963中一系列与耐受相关的基因表达有差异。【结论】来源于酿造环境的B.licheniformis CGMCC 3963耐受能力强于B.licheniformis ATCC 14580,一系列与耐受相关的基因表达有差异。编码脯氨酸和甜菜碱等溶质转运、离子外排、钾离子通道蛋白等基因的差异表达,使得高渗胁迫下B.licheniformis CGMCC 3963生长明显优于B.licheniformis ATCC 14580;编码II类热休克蛋白、乙醇脱氢酶、氧化应激、p H动态平衡等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在提高菌株耐受酸性环境能力上起了重要作用;II类及III类热休克基因的高表达对B.licheniformis CGMCC 3963耐乙醇能力起了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4年12期)

刘超[10](2013)在《地衣芽孢杆菌产酱香的发酵工艺与转座子突变体库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实验室分离筛选到的产酱香地衣芽孢杆菌B2作为出发菌株,对其产酱香发酵工艺进行探究,同时对酱香风味进行测定比较,最后利用分子技术对构建突变体库进行了前期的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感官评价,对几种不同原料的培养基发酵后产香味道进行分辨,选择B2发酵最适培养基。结果发现:麸皮液体培养基效果最佳。由于产酱香芽孢杆菌在生长中分泌出的蛋白酶,可以分解原料中蛋白质成为某些氨基酸,这便是酱香风味形成的前体物质。故选择蛋白质含量更高的麸皮作为培养原料。(2)采用麸皮液体培养基进行不同培养方式的研究,发现:振荡培养比静置培养发酵产酱香香气感官明显,并在转速达150r/min以上香味尤为浓郁。(3)经选择四因素四水平的正交试验,得到B2发酵最佳发酵条件为:接种量为10%,发酵温度为55℃,含水量为70%,发酵时间为6d。在该优化产香条件下,测得B2的发酵产物中糠醛的含量为:24.34mg/L,相对优化之前的方案其发酵产糠醛的含量提高了28%。(4)针对酱香风味物质成分复杂和不确定性,选择酱香风味物质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糠醛、乙偶姻作为酱香风味的检测指标。根据糠醛的特性采用HPLC法来测定;同时由于乙偶姻出峰时间早,糠醛与四甲基吡嗪难以分离,而采用GC法来测定发酵液中乙偶姻的含量。以上2种检测方法都有良好的重现性和分离度,但相比较而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利用GC手段进行检测操作简便、结果直观。使用HPLC法,前处理程序复杂,测定时间长,特别对于后续进行测定突变体库中大量突变体发酵产物,采用GC检测更加合适。(5)将携带有Mini-Tn10转座子的质粒pIC333转化到B2菌体细胞中,经高温多轮次诱导转座,转座子随机插入得到B2基因组中。通过对突变株抗性和PCR验证,突变菌株在壮观霉素有耐受性,而没有红霉素耐受性;电泳图谱显示突变株均扩增出340左右bp片段,说明转座子Tn10成功插入受体细胞的基因组中。因此,成功地利用Tn10转座子插入技术构建了地衣芽孢杆菌B2的突变体库,为后续进行产香机理研究提供基础。(本文来源于《湖北工业大学》期刊2013-06-01)

产酱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在中国一些香型白酒大曲和酒醅中筛选到了各类产酱香功能菌,但关于兼香型白酒中产酱香功能菌的筛选未见报道。经调查发现,国内外关于白酒中各种功能菌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并不是很多,传统方法生产白酒过程中,大曲用量较大,产酒率和酒品质量不稳定,基于以上问题本课题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首先从实验室保存的分离自白云边发酵酒醅的细菌中筛选出具有产酱香功能的芽孢菌株,对实验室保存的分离自白云边不同轮次酒醅中的25株芽孢杆菌进行蛋白酶活的测定和产酱香发酵实验,从中筛选出2株产酱香能力较高的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 LS9和Bacillus subtilis S10,然后对这两株菌进行产酱香风味成分分析和耐酒精能力实验。结果表明:LS9和S10这两株蛋白酶活较高菌株同样具有较强的产酱香能力,说明菌株产蛋白酶活的高低与产酱香能力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耐酒精能力实验结果表明LS9和S10均具有较高的乙醇耐受力。两株芽孢杆菌的产酱香风味成分分析结果表明:LS9和S10在小麦培养基中可代谢产生白酒中的一种健康功能因子α-亚麻酸,此外LS9代谢可产生呋喃类物质--5-甲基糠醛,呋喃类物质是酱香型白酒的重要呈香物质和特征化合物。然后将实验室保存的功能酵母与产酱香功能菌进行混合液态发酵实验,一方研究酵母菌与芽孢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另一方面对发酵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发酵效果较好的混合比例。粟酒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Scc7与产酱香功能地衣芽孢杆菌LS9的不同比例混合液态实验结果表明:Scc7与LS9以不同比例混合发酵时,LS9的生长都受到了一定的抑制,混合比例为1:10时,Scc7对LS9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Scc7与LS9混合比例为10:1时,发酵效果较好。另外在Scc7与LS9混合发酵基础上添加东方伊萨酵母(Issatchenkia orientalis)Z1后,Z1在发酵过程中始终为优势菌株,而Scc7和LS9的生长受到一定的抑制作用,添加东方伊萨酵母后对乙醇产量没有明显影响,乙酸乙酯产量和高级醇(正丙醇、异丁醇、异戊醇、β-苯乙醇)含量明显增加,发酵周期延长。将功能酵母Scc7、白云边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SCY62、Z1进行纯种及液态混合发酵实验,结果表明叁种酵母在混合培养过程中相互之间存在竞争性抑制作用,叁种酵母在混合过程中竞争性作用强弱依次为Z1>SCY62>Scc7。添加LS9到酵母菌纯种或混合发酵体系中,LS9的生长都受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LS9添加到酵母纯种或者混合发酵体系中都会对Scc7的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而对SCY62和Z1的生长无明显影响。LS9添加到Scc7、SCY62纯种发酵过程中可提高乙醇含量和产率,LS9添加到酵母混合发酵体系中,对其他混合发酵的乙醇产量和产率无明显影响,而Scc7:SCY62:Z1混合发酵体系中添加地衣芽孢杆菌LS9后,乙醇产量和产率有所下降,风味物质乙酸乙酯、乙偶姻和β-苯乙醇含量含量有所增加,其中乙酸乙酯含量从516.99mg/L±10.58mg/L增加到568.28mg/L±12.76mg/L,发酵产物中高级醇(正丙醇、异丁醇、异戊醇)总量有所降低。将功能酵母菌、霉菌及筛选出的产酱香功能芽孢杆菌制备成固态菌剂,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制成复合功能菌剂进行模拟白酒固态发酵实验,从中筛选出一组发酵效果较好复合功能菌剂。参照混合液态发酵实验的混合比例进行复配制成复合功能菌剂,然后添加到高粱中进行模拟白酒固态发酵实验,初步筛选出一组发酵效果较好的复合菌剂:Scc7:Z1:LS9+根霉(10~6:10~5:10~5+1%),其中10~6代表接种量为1×10~6cfu/g该复合菌剂添加到1个月与4个月大曲中或者替代一定比例的4个月大曲后,发酵产酒率都有所提高,正丙醇产量有所降低,但产酯能力有所下降。为提高工厂叁轮一次酒和四轮二次酒的出酒率和酒品质量,实验室将不同复合功能菌剂替代一定比例的4个月大曲后分别添加到工厂叁轮和四轮出池蒸馏后酒醅中进行白酒固态发酵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室制备的复合功能菌剂替代部分高温大曲后添加到工厂发酵酒醅中对提高叁轮一次和四轮二次酒的出酒率和酒品质量具有明显效果,且优化出的复合功能菌剂用量较小,对工厂生产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产酱香论文参考文献

[1].王霜,缪礼鸿,张明春,刘蒲临,刘俊超.浓酱兼香型酒醅中产酱香芽孢杆菌的筛选及发酵风味成分分析[J].中国酿造.2017

[2].王霜.产酱香功能芽孢杆菌的筛选及浓酱兼香型白酒复合功能强化曲的研究[D].武汉轻工大学.2017

[3].鲁珍,有小娟,李恩中,彭康康,张建设.高温大曲中两株产酱香菌的分离鉴定[J].河南科学.2016

[4].赵兴秀,何义国,赵长青,方春玉,张静.产酱香功能菌的筛选及其风味物质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6

[5].尤小龙,黄蕴莉,黄永光,周文美.放线菌对发酵过程产酱香功能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J].酿酒科技.2015

[6].朱德丽.枯草芽孢杆菌产酱香相关功能基因的筛选及初步研究[D].贵州大学.2015

[7].郑磊,柴锟,谢和.产酱香功能芽孢杆菌漆酶活性与曲料褐变的相关性[J].贵州农业科学.2014

[8].张倩,赵华,张美艳,陈琳玲,车利伟.与产酱香有关细菌的分离及在酒醅堆积中的作用[J].酿酒科技.2014

[9].彭素琴,吴群,徐岩.产酱香地衣芽孢杆菌CGMCC3963耐受特征及基于转录组学的耐受机制分析[J].微生物学通报.2014

[10].刘超.地衣芽孢杆菌产酱香的发酵工艺与转座子突变体库的构建[D].湖北工业大学.2013

标签:;  ;  ;  ;  

产酱香论文-王霜,缪礼鸿,张明春,刘蒲临,刘俊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