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旋哈密顿量论文-王宁

自旋哈密顿量论文-王宁

导读:本文包含了自旋哈密顿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电子顺磁共振(EPR),自旋哈密顿理论,晶体场机制,电荷转移机制

自旋哈密顿量论文文献综述

王宁[1](2018)在《K_2CrO_4:Mn~(6+)晶体的自旋哈密顿量与局域结构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3d~1离子(Ti~(3+)、V~(4+)、Cr~(5+)和Mn~(6+))是光学材料晶体中常见的掺杂离子。随着人工晶体在军事、建筑、医疗和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有3d~1离子掺杂的晶体也引起了人们的研究兴趣。由于络合物晶体体现的光学和磁学性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络合物离子附近的局域结构,而晶体的吸收光谱以及电子顺磁共振谱(EPR谱)也与晶体中络合物离子所处的局域结构紧密相关,因此研究该类晶体的自旋哈密顿量(EPR参量)和吸收光谱是研究络合物离子所处的局域结构的重要手段,也是人们认识和掌握晶体性质的重要方法。但是人们对EPR参量的分析研究不够深入,主要体现以下不足:由于晶体的电子顺磁共振谱成因十分复杂,是晶体场(CF)机制、电荷转移(CT)机制、Jahn-Teller效应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CF机制对EPR参量(g因子和A值)的贡献值相对较大,因此前人对EPR参量的计算往往是忽略了其他机制作用,只单独考虑CF机制而做的。但是这样的近似计算方法较为粗犷,对实验结果的理论解释不够完善。本文研究的掺杂离子为Mn~(6+),该离子与基质晶体有较强的共价性,因而在研究其络合物的EPR现象时应该考虑电荷转移跃迁对结果的影响。为了克服前人的不足,本文做了以下工作:利用重迭模型和晶体场理论分析了K _2CrO_4:Mn~(6+)晶体中MnO_4~(2-)四面体的局域结构和吸收光谱,获得了该晶体的晶场参数和四面体的畸变信息;基于双机制(CF机制和CT机制)和Jahn-Teller效应,结合目前广泛使用的双旋-轨耦合参量模型,推导了计算3d~1离子在四配位络合物中的自旋哈密顿量的高阶微扰公式,并计算了该晶体的EPR参量,对比分析了CT机制和CF机制对所得结果的影响。其中,CT机制与CF机制对EPR参量的贡献值之比约30%至60%(对应不同方向),而且CT机制比CF机制的叁阶微扰项对g因子的贡献值更大。Jahn-Teller效应对A值的影响因子N(7)e(8)?0.69,这与默认值1差值较大。结果显示CT机制在计算K _2CrO_4:Mn~(6+)晶体的EPR参量时不可忽略,并且Jahn-Teller效应在计算该晶体A值时也应当考虑。(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6)

赖肖冰[2](2015)在《相干控制广义双轴扭曲哈密顿量中的自旋压缩》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如何通过调节外场的耦合强度控制系统的压缩强度。利用冷冻自旋近似推导了角动量算符和自旋压缩参数的含时解析解。通过数值计算可以看出,系统随时间作周期性振荡,且相互作用强度越强,振荡周期越小,压缩程度也越强。(本文来源于《激光杂志》期刊2015年11期)

郭学仪,江敏,郑文强,李俊,彭新华[3](2015)在《叁自旋XY链哈密顿量参数间接测量实验演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实现量子控制和量子计算首先需要测定相关量子系统的哈密顿量参数信息.然而很多情况下,量子系统是不完全可测的.这里使用核磁共振量子模拟器模拟了一个叁自旋的XY链模型的含时演化,通过对其中一个核自旋共振信号的读出与数据处理,成功地精确测出了该XY链的各项耦合参数信息.(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陈俊,于亚飞,张智明[4](2014)在《自旋系统中的哈密顿量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量子计算和量子操控领域,如果我们能够知道量子系统的精确哈密顿量,就可以知道系统如何演化,然后开发该量子系统进行量子计算和量子操控,实现各种量子算法。对于一个多体的量子系统,系统的哈密顿量是由系统各部分能量组成的,通常情况下,我们要获取其系统的全部信息是很困难的。另外,对于很多固体量子多体系统,我们只能接触系统其中的一部分。比如自旋链,一般只能接触自旋链的一端,这都给我们的哈密顿量层析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通过利用自旋链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信息传递的特性,最近,D.Burgarth通过对自旋链系统第一个粒子的测量,用特征值逆问题求解方法识别了N个自旋链粒子的哈密顿量。接着利用图论中的传染特性,研究了自旋网络间的哈密顿量层析。另外,C.Di Franco等人利用信息流的方法对XY型自旋链进行了哈密顿量层析。这种方法也只需要对系统的第一个粒子进行测量,而且不需要对系统进行态初始化,最后通过简单的数据后处理就可以估计出系统的哈密顿量。(本文来源于《第十六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报告摘要集》期刊2014-08-04)

宋博韬[5](2013)在《晶体中d~5和d~7离子自旋哈密顿量和局部结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掺杂于功能材料中的过渡金属离子杂质,因其电子能级和局部结构的特殊性质,从而对功能材料的性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于过渡金属离子中含有未成对电子,所以研究其性质可以采用电子顺磁共振方法。一般采用自旋哈密顿参量来表示电子顺磁共振实验结果,其中参量有g因子、零场分裂、超精细结构参数以及超超精细结构参数等。对以上这些光谱学参量进行分析,能够得到很多有用的微观信息,如局部结构性质和杂质离子电子能级等。d~5和d~7是过渡离子中非常重要的两类体系,在光学材料、磁性材料和电化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研究这两种离子掺杂于晶体中的性质,前人对AgX(X=Cl,Br):Fe~(3+)(3d~5)、 BeO:Cr+(3d~5)、 NaCl中[Fe(CN)_4Cl_2]~(5–)_基团(3d~7)、PbTiO_3:Pt~(3+)(5d~7)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电子顺磁共振实验研究,得到了上述体系自旋哈密顿参量的观测值。然而前人对这些自旋哈密顿参量的理论研究却是不令人满意的。以前的工作者多数采用传统的晶体场模型对前述体系进行EPR分析,而没有考虑配体轨道以及旋轨耦合作用产生的影响,特别是一些具有强共价性的体系(具有较低的电荷转移能级),没有考虑电荷转移机制贡献,使得理论结果与实验结果差距较大。对于超超精细结构参数,以前的工作者多数采用直接拟合实验值的方法得到未配对自旋密度,所以没能得到未配对自旋密度和体系共价性等相关参数和性质之间的定量关系。此外,以前的工作者在进行理论研究的时候,没有将参量与体系掺杂的局部结构相联系,因此没有得到掺杂离子局部结构的信息(如掺杂离子位移等)。本论文所作的工作,基于离子簇模型,得到了3d~5离子掺杂于立方以及叁角畸变四面体中的自旋哈密顿量微扰公式,公式中同时包含了旋轨耦合与配体轨道影响,以及电荷转移贡献。并将得到的公式分别应用在AgX(X=Cl,Br)中立方Fe~(3+)中心以及BeO中叁角Cr~+中心;建立了四角伸长八面体中3d~7(强晶场情形)和5d~7(很强晶场情形)离子自旋哈密顿参量的微扰公式,分别应用于NaCl中的[Fe(CN)_4Cl_2]~(5–)基团和PbTiO_3:Pt~(3+)体系。1)对于AgX(X=Cl,Br):Fe~(3+),配体到金属电荷转移对g因子位移贡献与晶场机制贡献反号且更大。随配体共价性和旋轨耦合作用增强,电荷转移贡献也迅速增大(即Cl–<Br–)。基于离子簇模型,利用分子轨道系数从理论上得到了未配对自旋密度,从而克服了前人通过拟合超超精细结构参量实验结果获得未配对自旋密度的不足。2)对于BeO:Cr~+,研究发现杂质Cr~+并非占据理想Be~(2+)位置,而是因尺寸失配发生了沿C_3轴向远离配体叁角形方向的位移约0.01。与母体Be~(2+)位置相比,杂质位移减小了局部的叁角畸变。电荷转移机制为从金属到配体,因其产生的g因子位移gCT比因晶场机制产生的gCF大一个数量级,而因电荷转移机制导致的超精细结构常数ACT相比因晶场机制导致的ACF大25%左右。3)对于NaCl中的[Fe(CN)_4Cl_2]~(5–)基团,由于体系的共价性,考虑配体轨道和旋轨耦合贡献的结果与实验符合很好。基于离子簇模型得到的未配对自旋密度fs0.4%和f5.8%与前人直接拟合超超精细结构参量实验值得到的数值(0.6%和3.2%)相差不大。4)对于PbTiO_3:Pt~(3+),研究发现Pt~(3+)到氧八面体中心的距离约为0.236,较母体Ti4+位置偏离八面体中心的距离(0.3)略小,即杂质沿C4轴向八面体中心位移大约0.06。上述杂质位移可归因于Pt~(3+)取代Ti~(4+)所引起的尺寸和电荷失配等因素。(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3-04-01)

雷雨[6](2010)在《自旋哈密顿量的微观解释—“伪自旋”波函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简称EPR,是由不配对电子的磁矩发源的一种磁共振技术,可用于从定性和定量方面检测物质原子或分子中所含的不配对电子,并探索其周围环境的结构特性。电子顺磁共振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电子的自旋,所以,电子顺磁共振也称为“电子自旋共振(ESR)”。EPR技术至今已在物理学、半导体、有机化学、络合物化学、辐射化学、化工、海洋化学、催化剂、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环境科学、地质探矿等许多领域内得到广泛的应用。作为对EPR实验的理论描述最有力的工具—自旋哈密顿理论,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英国剑桥学派创立的。在自旋哈密顿理论中,EPR可以由零场分裂(ZFS)参量和g因子(g factor)描写。由于自旋哈密顿参量与晶体结构、晶体中电子结构等密切相关,所以对其理论上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目前为止,理论上对自旋哈密顿参量进行计算有两种方法:完全对角化方法(CDP)和微扰法(PTM)。然而,对自旋哈密顿参量所进行的理论上的计算并不令人十分满意。这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1.在对自旋哈密顿参量的计算中,对ZFS参量的计算和对g因子的计算并没有在统一的计算方案内进行。2.由于各种计算采用了特殊的近似,所以其收敛性、适用范围都是有限的。3.在比较精确的CDP中,对g因子的计算是有问题的,具体地说,这种计算是不合理的(见第四章)。本课题在对自旋哈密顿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基础上,对ZFS和g因子提出一个合理的统一的微观解释。主要结果如下:1.详细地研究了在CDP中对g因子的计算。发现CDP中对g因子的计算是不合理的。尽管这种方法被许多研究者广泛使用。2.我们提出一个新的方法—等效波函数方法(或“伪自旋”波函数方法)。该方法能够对所有的过渡金属离子(3d1~3d9)的ZFS和g因子作出统一的微观解释,不但考虑了高自旋态的影响,而且考虑了所有的低自旋态的影响。而且,定量的数值计算表明,该方法的收敛性、适用范围都比目前已有的方法要好得多。3.用我们提出的等效波函数方法,对Ni~(2+)(3d3)、Co~(3+)(3d7)、V~(3+)(3d_2)、Mn~(2+)(3d_5)、Fe~(3+)(3d_5)、V~(2+)(3d3)、Cr~(3+)(3d3)、Cr~(2+)(3d_4)、Fe~(2+)(3d_6)等过渡金属离子在不同的化合物中的自旋哈密顿参量作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过渡金属离子的光谱、顺磁共振实验可以在晶场场理论或分子轨道框架内作出统一的解释。4.为了使理论更加具有可信度,我们采用了赵敏光提出的过渡金属离子d轨道的双ζ波函数。从而避免了在许多研究工作者中所出现的多参量拟合的任意性。同时,为了考虑配体的影响,我们采用了分子轨道方法,使得结果更加合理。(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0-03-01)

迟锋,孙丽萍[7](2008)在《有Rashba自旋—轨道相互作用的一维介观环哈密顿量的离散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有Rashba自旋—轨道相互作用的一维环上,将运动电子的哈密顿量离散化。在正常区域,用没有争议的定义来计算持续的自旋流,将计算持续自旋流的公式也进行离散化。用离散化的近似方法也可以计算介观环中的持续自旋流。(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4期)

吴俊芳,张淳民[8](2005)在《各向异性自旋梯模型哈密顿量的Pauli算符与Hubbard算符的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各向异性自旋梯模型的哈密顿量作为例子,用Hubbard算符的归一性和正交性给出了Hubbard算符和Pauli算符之间转化的运算公式,从而把用Pauli算符表示的各向异性自旋梯模型的哈密顿量转化成用Hubbard算符表示.得到了用Hubbard算符表示的各向异性自旋梯模型的哈密顿量,完成了把用Pauli算符表示的哈密顿量转化成用Hubbard算符表示.(本文来源于《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5年02期)

段明谦,杨桂林,徐游,翟宏如[9](1984)在《CaF_2晶体中Mn~(2+)离子自旋哈密顿量参数的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计算了CaF_2晶体中Mn~(2+)离子的自旋哈密顿量参数,将V_c+H_(so)看作微扰近似到六级修正,计算值与实验值很好地符合,可以推测在莹石结构晶体中Mn~(2+)离子基态~6S的自旋哈密顿量参数主要来自H_(so)的贡献。(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84年01期)

自旋哈密顿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研究了如何通过调节外场的耦合强度控制系统的压缩强度。利用冷冻自旋近似推导了角动量算符和自旋压缩参数的含时解析解。通过数值计算可以看出,系统随时间作周期性振荡,且相互作用强度越强,振荡周期越小,压缩程度也越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旋哈密顿量论文参考文献

[1].王宁.K_2CrO_4:Mn~(6+)晶体的自旋哈密顿量与局域结构的理论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

[2].赖肖冰.相干控制广义双轴扭曲哈密顿量中的自旋压缩[J].激光杂志.2015

[3].郭学仪,江敏,郑文强,李俊,彭新华.叁自旋XY链哈密顿量参数间接测量实验演示[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15

[4].陈俊,于亚飞,张智明.自旋系统中的哈密顿量识别[C].第十六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报告摘要集.2014

[5].宋博韬.晶体中d~5和d~7离子自旋哈密顿量和局部结构理论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

[6].雷雨.自旋哈密顿量的微观解释—“伪自旋”波函数方法[D].电子科技大学.2010

[7].迟锋,孙丽萍.有Rashba自旋—轨道相互作用的一维介观环哈密顿量的离散化[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8].吴俊芳,张淳民.各向异性自旋梯模型哈密顿量的Pauli算符与Hubbard算符的转化[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9].段明谦,杨桂林,徐游,翟宏如.CaF_2晶体中Mn~(2+)离子自旋哈密顿量参数的计算[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

标签:;  ;  ;  ;  

自旋哈密顿量论文-王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