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霜疫霉菌论文-曾令达,彭惠莲,宋冠华,王绍芬

荔枝霜疫霉菌论文-曾令达,彭惠莲,宋冠华,王绍芬

导读:本文包含了荔枝霜疫霉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乙醇提取物,复配物,荔枝霜疫霉,抑菌活性

荔枝霜疫霉菌论文文献综述

曾令达,彭惠莲,宋冠华,王绍芬[1](2016)在《5种植物乙醇提取物及其复配物对荔枝霜疫霉菌的抑菌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5种植物乙醇提取物及其复配物对荔枝霜疫霉菌的抑菌活性,为开发荔枝水果保鲜剂和植物源复配杀菌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提取丁香、黄柏、细辛、苦参和花椒等5种植物的乙醇提取物,利用生长速率法和孢子囊萌发法探讨5种植物乙醇提取物及其复配物对荔枝霜疫霉菌的抑制作用。【结果】丁香、黄柏和细辛在提取物浓度5.000 mg/m L下对荔枝霜疫霉菌的抑菌率均为100.00%,苦参和花椒的抑菌率分别为83.00%和74.00%。丁香、细辛、黄柏、苦参和花椒的乙醇提取物对荔枝霜疫霉菌的抑菌中浓度(EC50)分别为0.30、0.51、0.58、1.21和1.48 mg/m L。在1∶1(V/V)的配比下,苦参与花椒乙醇提取物的复配物抑制荔枝霜疫霉菌菌丝生长的增效比率(SR)最高,为4.59,表现为增效作用;丁香+黄柏、丁香+细辛和黄柏+细辛复配物的SR则在0.5~1.5,表现为相加作用。【结论】丁香、黄柏、细辛、苦参和花椒等5种植物的乙醇提取物对荔枝霜疫霉菌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其复配物对抑制荔枝霜疫霉菌菌丝生长具有增效或相加作用。在抑菌复配剂配伍时,可从降低成本和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角度考虑选择适当的植物种类。(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6年08期)

任德春[2](2016)在《荔枝霜疫霉菌对甲霜灵和精甲霜灵的抗药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荔枝原产于中国,是我国的名贵水果之一。荔枝霜疫霉病是荔枝的重要病害之一,具有流行性和爆发性,常引起大量落果。化学防治是防治荔枝霜疫霉病最有效的措施。甲霜灵和精甲霜灵是防治荔枝霜疫霉病的高效杀菌剂,已用于防治荔枝霜疫霉病多年,但至今未见抗药性的报道。本研究采集和测定了200多个荔枝霜疫霉菌的不同菌株对甲霜灵和精甲霜灵的敏感性,根据各菌株的有效中浓度值(EC50)分别建立荔枝霜疫霉病菌对甲霜灵和精甲霜灵的敏感性基线;以敏感性基线为基准进一步计算各菌株的抗性指数(resistance factor,RF);根据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FAO)抗药性评价标准,监测菌株的抗药性。同时,采用紫外诱导和药剂驯化的方法在室内诱导获得多个高抗甲霜灵和精甲霜灵菌株,并测定了这些抗性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和交互抗性,主要结果如下:测定了209株荔枝霜疫霉菌对甲霜灵的敏感性,确定荔枝霜疫霉病菌对甲霜灵的敏感性基线为0.0739±0.0018μg/m L。以该敏感性基线为基准,计算各菌株的抗性指数,结果表明:采集自广西的菌株14GXLCR2的抗性指数为15.82,其余208株菌的抗性指数均小于5.0;因此,菌株14GXLCR2是对甲霜灵具有中等抗药性,其它208个菌株都是敏感菌株。紫外诱导获得3株抗甲霜灵的菌株,药剂驯化获得5株抗甲霜灵的菌株。获得的8株抗甲霜灵菌株皆为高抗,抗性指数最高可达7261.99。高抗甲霜灵菌株(rj1-uv3、rj3和rj8)在无药培养基上连续继代培养9代后仍具有高抗药性,但是抗性指数随着转接代数的增长而逐渐下降,与亲本敏感菌株相比,菌丝生长速率、菌丝干重、产孢量、孢子囊直接萌发率、休止孢子萌发率和致病力等方面,均存在显着下降的现象。测定了245株荔枝霜疫霉菌对精甲霜灵的敏感性,确定荔枝霜疫霉病菌对精甲霜灵的敏感性基线为0.0365±0.0009μg/m L。以该敏感性基线为基准,计算各菌株的抗性指数,结果表明:供试菌株的抗性指数均小于5.0。根据FAO抗药性评价标准,供试的245个菌株都对精甲霜灵敏感。在室内进行诱导,紫外诱导未获得抗精甲霜灵的荔枝霜疫霉菌,药剂驯化获得7株抗精甲霜灵的菌株,其中高抗菌株4株,中抗菌株3株,抗性指数最高可达2646.92。高抗精甲霜灵菌株(rjj8)在无药培养基上连续继代培养后仍具有高抗药性,但是抗性水平随着转接代数的增长而逐渐下降,与亲本敏感菌株相比,抗性菌株气生菌丝较为发达,孢囊梗和孢子囊的形态特征均无明显区别,且在菌丝生长速率、菌丝干重、产孢量、孢子囊直接萌发率、休止孢子萌发率和致病力等方面,均存在显着下降的现象。通过比较荔枝霜疫霉菌对甲霜灵和精甲霜灵反应的差异,表明荔枝霜疫霉菌对精甲霜灵更为敏感,即精甲霜灵的毒力比甲霜灵高。交互抗性测定结果表明,甲霜灵与精甲霜灵存在很高的正交互抗性,甲霜灵和精甲霜灵与霜脲氰存在高度的负交互抗性,但与肉桂酸酰胺类药剂(氟吗啉和烯酰吗啉)及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药剂(嘧菌酯、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及其分别于水杨肟酸的混剂)无正负交互抗性。(本文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李志斌[3](2016)在《骆驼蓬碱酰胺衍生物对荔枝霜疫霉菌的作用与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骆驼蓬Peganum harmala L.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次生代谢物骆驼蓬碱是β-咔啉类化合物,在药理学研究中显示出抗焦虑、镇静、抗疟疾、抗肿瘤、抗氧化、消炎、抗病毒、抗真菌和驱虫等广泛的作用效果。荔枝霜疫霉菌Peronophythora litchii Chen为荔枝Litchii chinensis Sonn.主要的植物病原真菌之一,对荔枝果实的产量和品质影响非常严重,每年都需要花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防控。而且我国荔枝产区使用的杀菌剂有部分已经产生抗药性。酰胺类杀菌剂在防治卵菌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期报道的新的酰胺类杀菌剂品种中,有不少对卵菌纲具有非常好的防治效果。以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作为先导化合物开发新药剂,是世界农药研究的一个新热点。本文首次测定了29种骆驼蓬碱酰胺衍生物对六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进而选择其中活性最强的化合物深入研究其对荔枝霜疫霉的活性、形态结构、生理生化过程及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探究其作用机理,结果如下:利用生长速率法,以六种植物病原真菌作为目标菌,筛选骆驼蓬碱酰胺衍生物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在100μg/mL浓度下,这些骆驼蓬酰胺碱衍生物对测定的六种植物病原真菌都表现出了抑制活性,而且部分化合物对特定病原真菌有显着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F4对荔枝霜疫霉菌P.litchii的抑菌活性最为突出,抑菌率高达95%以上。进而,采用离体叶片法测定骆驼蓬酰胺碱衍生物对荔枝霜疫霉菌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在100μg/mL浓度条件下,化合物F4的预防效果和治疗效果分别达到92.59%和59.26%。而且在高浓度处理(86.22μg/mL)中,荔枝霜疫霉菌的平均孢子囊形成抑制率、孢子囊萌发的相对抑制率和芽管的伸长抑制率分别达到99.4%、72.46%和80.29%,效果显着。化合物F4显示出较好应用潜力,因而选择该化合物对荔枝霜疫霉菌的抑菌作用进行深入研究。采用显微技术研究化合物F4对荔枝霜疫霉菌生长发育与形态的影响。观察发现,菌丝生长畸形、分支减少,表面出现肿大、沟壑或者溢缩,细胞内容物缺失,而少数萌发的孢子囊芽管细而短、分支减少,表面凹凸不平,菌丝细胞内容物减少。在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菌丝体严重皱缩和干瘪,存活的菌丝体大部分呈严重的肿胀和溢缩的畸形状,孢子囊出现皱缩、塌陷和干瘪的情况。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可发现细胞壁增厚严重并外表粗糙,细胞膜增厚和质壁分离伴随大量小溶酶体形成,空泡化严重,细胞基质严重缺失并浓缩成明显的“黑洞状”,线粒体出现严重的肿胀,膜间消失,嵴数量明显减少。生理生化结果表明,化合物F4处理后的荔枝霜疫霉菌随用药浓度和时间增加胞外环境的pH与对照的偏离越严重,胞外还原性糖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越高,可溶性蛋白含量、NADH氧化酶(NOX)的活性显着降低,以上结果说明化化合物F4使荔枝霜疫霉菌的细胞的抗氧化能力降低,ROS积累,使细胞膜产生过氧化导致其完整性和功能受到破坏,引起一系列异常的细胞病变。化合物F4影响荔枝霜疫霉菌的线粒体功能,研究发现,线粒体膜出现畸形变化、膜通透性转运孔(MPTP)开放度增加、线粒体跨膜电位(Δ?m)降低呼吸链的酶复合物I-V的活性显着降低等一系列的症状,显示线粒体膜出现了明显的损伤,其代谢功能出现障碍,说明化合物F4可能作用在荔枝霜疫霉菌的线粒体上,导致呼吸链酶活性受阻,扰乱或者抑制能量代谢,抑制荔枝霜疫霉菌的生长。总之,化合物F4在表观上抑制荔枝霜疫霉菌丝生长、产孢与孢子囊萌发,引起细胞表面与内部的形态变化,特别是线粒体形态的变化;在生理生化水平上,引起胞外pH,胞外还原性糖含量、丙二醛(MDA)含量、麦角甾醇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NOX活性等一系列改变;然而,最主要的是引起线粒体形态和功能的损伤,导致呼吸链酶活性受阻,抑制其能量代谢,最终导致荔枝霜疫霉菌的生长受阻。(本文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易赛,潘汝谦,徐大高,凌金锋,彭埃天[4](2014)在《荔枝霜疫霉菌对烯酰吗啉的敏感性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荔枝霜疫霉病是荔枝最重要的病害之一,烯酰吗啉用于防治该病害。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烯酰吗啉对2009—2012年采自广东、广西、福建和云南等地区的115个荔枝霜疫霉菌菌株的有效抑制中浓度值(EC50值),结果表明:各菌株的EC50值介于0.0977~0.2226μg/mL之间,平均为0.1702(±0.0026)μg/mL,最不敏感菌株的EC50值是最敏感菌株的2.28倍;所有菌株的EC50值频率分布呈连续单峰曲线,表明无抗药性亚群体。(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02期)

曾令达,张荣,蔡韫,柴素芬[5](2012)在《17种植物提取物对荔枝霜疫霉菌的抑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寻找果树病害防治的植物源抑菌物质,以乙醇为溶剂,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法获得17种植物的提取物,并用提取物对荔枝霜疫霉菌(Peronophythora litchii Chen ex Ko et al.)进行抑菌试验,结果显示,丁香(Syringa aramaticum)、黄连(Coptischinensis Franch)、细辛(Asarum sieboldii)提取物5 mg/mL浓度处理药后7 d抑菌率均为100%,1 mg/mL浓度处理抑菌率则分别为60.68%、51.88%、15.64%,黄柏(Cortex Phellodendri)、苦参(Sophora flavescens)、花椒(Pricklyash Peel)提取物5 mg/mL浓度处理药后7 d抑菌率均达60%以上;5 mg/mL浓度处理花椒、黄连、黄柏、细辛提取物对荔枝霜疫霉菌孢子囊萌发抑制率都在60%以上,而花椒的抑制率最高,达73.08%。不同植物提取物抑菌效果受温度和pH的影响明显。(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12期)

曾令达,叶妙宁,张思伟,黄建昌[6](2012)在《两种植物粗提物对荔枝霜疫霉菌的抑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化学提取法获得大蒜(Allium sativum)、阴香(Cinnamomum burmannii)两种植物粗提物,并就粗提物对荔枝霜疫霉菌(Peronophythora litchii)的抑菌效果及其在不同pH和温度条件下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大蒜和阴香粗提物对荔枝霜疫霉菌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85.89%和95.39%,对荔枝霜疫霉菌孢子囊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65.72%和87.34%;在一定pH和温度范围内,大蒜粗提物对荔枝霜疫霉的抑菌效果不受pH和温度的影响,阴香粗提物适宜抑菌pH为9,适宜温度为40℃.(本文来源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陈兴龙,潘汝谦,盖云鹏,易赛,肖翔[7](2012)在《31种植物甲醇提取物对荔枝霜疫霉菌和炭疽病菌的抑菌活性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荔枝霜疫霉菌(Peronophythora litchii)和荔枝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两种荔枝上最为重要的病原真菌为供试菌,采用含毒介质的生长速率培养法,对采自广东省的31种植物的甲醇提取物对病原菌菌丝线性生长的抑菌活性进行离体测定。结果表明:在0.01 g/mL浓度下,对荔枝霜疫霉菌抑菌率大于60%的植物有9种,其中黄石斛(Dendrobium tosaense)、毛唇芋兰(Nervilia fordii)、葛(Pueraria phaseoloides)和土牛七(Thunbergia grandiflora)4种植物甲醇提取物的抑菌率达到100%;对荔枝炭疽病菌抑菌率大于60%的植物有2种,其中一点红(Emilia sonchifolia)的抑菌率达到100%,地丁草(Corydalis bungeana)的抑菌率为71.35%;同时对两种病原菌的抑菌率都大于50%的是地丁草(C.bungeana)。(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03期)

赖多,曹永军,卢梦玲,徐汉虹[8](2011)在《仙人掌苷对荔枝霜疫霉菌的生物活性和蛋白组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活性测定表明仙人掌苷对荔枝霜疫霉菌菌丝生长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EC50达到173.52μg/mL。为了从蛋白质水平探讨仙人掌苷对荔枝霜疫霉菌的抑菌机制,利用蛋白质双向电泳方法分析仙人掌苷处理前后荔枝霜疫霉菌蛋白质组表达的差异,结合飞行质谱以及数据库检索鉴定差异蛋白。结果发现,仙人掌苷处理后荔枝霜疫霉菌有16个蛋白发生了显着变化,其中11个下调表达蛋白,4个上调表达蛋白,1个诱导表达蛋白。其中鉴定的5种差异蛋白质为:线粒体二羧酸载体蛋白(DIC 1)、半胱氨酸合成酶A、ABC转运蛋白(ABCF-EF-3)、Class III stress response-re-lated ATPase以及假定蛋白BSU31030。功能分析发现这些蛋白在药物胁迫反应、氨基酸与硫代谢、细胞膜药物运输外排、能量代谢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为阐明仙人掌苷对荔枝霜疫霉菌抑制作用的分子机理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陈海英,林健荣,廖廖苹,林碧敏[9](2010)在《多粘类芽孢杆菌CP7对荔枝霜疫霉菌的抗菌活性及其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 CP7菌株分泌的抗菌物质对荔枝霜疫霉菌等真菌具有很强的抑杀作用。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荔枝霜疫霉菌菌丝体经CP7菌株的抗菌物质处理后,菌丝发生不规则扭曲、萎蔫、干瘪,菌丝端部膨大等形态变化;经处理的菌体细胞组织结构受损,细胞膜结构模糊不清,看不到完整的外膜结构,细胞器消溶。处理后的荔枝霜疫霉菌孢子囊出现凹陷、干瘪、畸形;孢子囊外壁严重受损,原来厚实的外壁只剩一薄层,孢子囊内原有的微细结构消失,结构模糊不清,细胞器溶解,孢囊内物质大量外泄。抗菌物质还引起菌体细胞内磷的外泄,并对细胞呼吸速率和NADH氧化酶活力有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10年07期)

林娜[10](2009)在《荔枝霜疫霉菌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荔枝霜疫霉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原生质体遗传转化体系进行了较为系统地探讨。研究表明,荔枝霜疫霉菌的孢囊梗属于多级有限生长,其孢子囊可以萌发成芽管、游动孢子和次生孢子囊,该菌培养35d后可产生内生厚垣孢子;同时明确了荔枝霜疫霉菌生长及产孢的最佳条件,菌丝生长最适的条件为:pH 7.0的利马豆培养基,温度为24℃,光照20 h;产孢最适条件为:pH 7.0的PDA培养基,温度为24℃,光照16 h;另外还明确了该菌孢子囊的致死温度为:55℃、10min。当霜疫霉菌在菌龄为11d,温度为24℃,pH值为7时产生的孢子囊萌发率最高。实验还表明,荔枝霜疫霉菌在不同的温度条件、培养时间、pH值和营养成分下其萌发状态和萌发率不同。本研究优化了霜疫霉菌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条件,明确了该菌原生质体形成与再生的最佳条件为:PDA培养基,酶为15mg·mL-1崩溃酶,酶解时间为4h,酶解温度为30℃,菌龄为4d,再生培养基是以0.6M甘露醇为渗透压稳定剂的利马豆培养基。最终得到原生质体产量为107个·mL-1,再生率为0.1%。本研究还建立了荔枝霜疫霉菌的原生质体遗传转化体系,构建了1个GFP表达载体。并成功地将pHAMT35G-gfp表达载体和pTH209选择标记质粒转化到霜疫霉菌原生质体中,得到转化子。经过选择性平板筛选、PCR扩增目的片段验证,确认nptⅡ和GFP基因己经插入霜疫霉菌基因组中。(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09-04-01)

荔枝霜疫霉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荔枝原产于中国,是我国的名贵水果之一。荔枝霜疫霉病是荔枝的重要病害之一,具有流行性和爆发性,常引起大量落果。化学防治是防治荔枝霜疫霉病最有效的措施。甲霜灵和精甲霜灵是防治荔枝霜疫霉病的高效杀菌剂,已用于防治荔枝霜疫霉病多年,但至今未见抗药性的报道。本研究采集和测定了200多个荔枝霜疫霉菌的不同菌株对甲霜灵和精甲霜灵的敏感性,根据各菌株的有效中浓度值(EC50)分别建立荔枝霜疫霉病菌对甲霜灵和精甲霜灵的敏感性基线;以敏感性基线为基准进一步计算各菌株的抗性指数(resistance factor,RF);根据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FAO)抗药性评价标准,监测菌株的抗药性。同时,采用紫外诱导和药剂驯化的方法在室内诱导获得多个高抗甲霜灵和精甲霜灵菌株,并测定了这些抗性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和交互抗性,主要结果如下:测定了209株荔枝霜疫霉菌对甲霜灵的敏感性,确定荔枝霜疫霉病菌对甲霜灵的敏感性基线为0.0739±0.0018μg/m L。以该敏感性基线为基准,计算各菌株的抗性指数,结果表明:采集自广西的菌株14GXLCR2的抗性指数为15.82,其余208株菌的抗性指数均小于5.0;因此,菌株14GXLCR2是对甲霜灵具有中等抗药性,其它208个菌株都是敏感菌株。紫外诱导获得3株抗甲霜灵的菌株,药剂驯化获得5株抗甲霜灵的菌株。获得的8株抗甲霜灵菌株皆为高抗,抗性指数最高可达7261.99。高抗甲霜灵菌株(rj1-uv3、rj3和rj8)在无药培养基上连续继代培养9代后仍具有高抗药性,但是抗性指数随着转接代数的增长而逐渐下降,与亲本敏感菌株相比,菌丝生长速率、菌丝干重、产孢量、孢子囊直接萌发率、休止孢子萌发率和致病力等方面,均存在显着下降的现象。测定了245株荔枝霜疫霉菌对精甲霜灵的敏感性,确定荔枝霜疫霉病菌对精甲霜灵的敏感性基线为0.0365±0.0009μg/m L。以该敏感性基线为基准,计算各菌株的抗性指数,结果表明:供试菌株的抗性指数均小于5.0。根据FAO抗药性评价标准,供试的245个菌株都对精甲霜灵敏感。在室内进行诱导,紫外诱导未获得抗精甲霜灵的荔枝霜疫霉菌,药剂驯化获得7株抗精甲霜灵的菌株,其中高抗菌株4株,中抗菌株3株,抗性指数最高可达2646.92。高抗精甲霜灵菌株(rjj8)在无药培养基上连续继代培养后仍具有高抗药性,但是抗性水平随着转接代数的增长而逐渐下降,与亲本敏感菌株相比,抗性菌株气生菌丝较为发达,孢囊梗和孢子囊的形态特征均无明显区别,且在菌丝生长速率、菌丝干重、产孢量、孢子囊直接萌发率、休止孢子萌发率和致病力等方面,均存在显着下降的现象。通过比较荔枝霜疫霉菌对甲霜灵和精甲霜灵反应的差异,表明荔枝霜疫霉菌对精甲霜灵更为敏感,即精甲霜灵的毒力比甲霜灵高。交互抗性测定结果表明,甲霜灵与精甲霜灵存在很高的正交互抗性,甲霜灵和精甲霜灵与霜脲氰存在高度的负交互抗性,但与肉桂酸酰胺类药剂(氟吗啉和烯酰吗啉)及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药剂(嘧菌酯、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及其分别于水杨肟酸的混剂)无正负交互抗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荔枝霜疫霉菌论文参考文献

[1].曾令达,彭惠莲,宋冠华,王绍芬.5种植物乙醇提取物及其复配物对荔枝霜疫霉菌的抑菌活性[J].南方农业学报.2016

[2].任德春.荔枝霜疫霉菌对甲霜灵和精甲霜灵的抗药性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16

[3].李志斌.骆驼蓬碱酰胺衍生物对荔枝霜疫霉菌的作用与机理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16

[4].易赛,潘汝谦,徐大高,凌金锋,彭埃天.荔枝霜疫霉菌对烯酰吗啉的敏感性测定[J].广东农业科学.2014

[5].曾令达,张荣,蔡韫,柴素芬.17种植物提取物对荔枝霜疫霉菌的抑制作用[J].广东农业科学.2012

[6].曾令达,叶妙宁,张思伟,黄建昌.两种植物粗提物对荔枝霜疫霉菌的抑制作用[J].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2

[7].陈兴龙,潘汝谦,盖云鹏,易赛,肖翔.31种植物甲醇提取物对荔枝霜疫霉菌和炭疽病菌的抑菌活性测定[J].广东农业科学.2012

[8].赖多,曹永军,卢梦玲,徐汉虹.仙人掌苷对荔枝霜疫霉菌的生物活性和蛋白组学分析[J].华北农学报.2011

[9].陈海英,林健荣,廖廖苹,林碧敏.多粘类芽孢杆菌CP7对荔枝霜疫霉菌的抗菌活性及其作用机制[J].园艺学报.2010

[10].林娜.荔枝霜疫霉菌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D].福建农林大学.2009

标签:;  ;  ;  ;  

荔枝霜疫霉菌论文-曾令达,彭惠莲,宋冠华,王绍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