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碱性纤维素酶论文-何海燕,付越,秦文芳,柳雨珠,何麟

耐碱性纤维素酶论文-何海燕,付越,秦文芳,柳雨珠,何麟

导读:本文包含了耐碱性纤维素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纤维素酶,筛选,鉴定,产黄青霉

耐碱性纤维素酶论文文献综述

何海燕,付越,秦文芳,柳雨珠,何麟[1](2019)在《高产碱性纤维素酶丝状真菌筛选及产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取广西凭祥市原始森林土样为原料,以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为唯一碳源,分离纯化后用刚果红染色法进行初筛,得到两株产纤维素酶能力较强的菌株(PX-10与PX-14)。PX-14有相对较强的产纤维素酶能力,其葡聚糖内切酶活达到5.3 U/mL、滤纸酶活达到5.9 U/mL,根据PX-14菌株形态特征和分子鉴定,鉴定为产黄青霉。对其所产的葡聚糖内切酶的酶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显示,PX-14的葡聚糖内切酶最适温度为50℃,在40~50℃有较高的温度稳定性;最适pH值为8.9,在pH值为8~10之间有较高的pH值稳定性;Co~(2+)、Cu~(2+)对该酶有促进作用,Zn~(2+)、Fe~(2+)等对该酶有抑制作用。该菌具有较强的蔗渣降解能力。(本文来源于《饲料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芦志龙,陆琦,陈英,吴仁智,黄俊[2](2017)在《铜绿假单胞菌碱性纤维素酶对蔗渣纤维素降解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碱性纤维素酶(β-1,4-葡聚糖苷酶)通常仅存在于细菌中。为从产碱性纤维素酶的铜绿假单胞菌PKC中分离其碱性纤维素酶基因,采用常见纤维素酶催化结构域保守序列,使用本地化的BLAST2.0对其全基因组序列进行PBLASTN查询,得到与Cellulase M结构域氨基酸序列相似度达到70%的序列,并以此设计引物扩增得到碱性纤维素酶基因(图1-A,B)。序列分析发现这是一个编码序列为1077bp、具有典型的信号肽的碱性纤维素酶基因(图2)。将此基因连入pET22b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并用0.01M IPTG诱导表达(图1-C,D)。粗酶活力最高可达11.2U/mL粗酶液(pH=8.5)(图1-E)。通过对2%的稀碱高压120℃蒸煮2h处理的蔗渣样品开展碱性纤维素酶单一酶糖化实验,发现糖化后固相比重由52.0%降低到26.5%。液相中游离态纤维素占全部纤维素38.2%,游离态半纤维素占全部半纤维素84.0%。测得还原糖转化率为29.02%,戊糖率转化几乎不可检。残渣中半纤维素含量由18.9%减少到13.5%,而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分别提高11.53%和1.9%。残渣吸附的还原糖和戊糖分别上升1.5%和0.14%(表1)。通过对残渣进行采用BT-2001型激光粒度分布仪(湿法)进行测定,发现酶切组中位粒径63.04μm,比对照组和前处理组分别降低了60.89μm和12.95μm,体积平均径74.83μm,比对照组和前处理组分别降低了79.77μm和10.95μm,呈现出明显的降解作用(图2)。可见,铜绿假单胞菌碱性纤维素酶的作用主要在于纤维素晶体结构破坏,促使非晶体态纤维素释放到溶剂中,同时随着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交联结构的疏松,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随之释放,其中半纤维素的降解程度最为剧烈。液相中被释放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只有少量被降解为单糖,可见其主要作用于晶体态纤维素,而非游离纤维素。综上,碱性纤维素酶有助于提高碱性环境下蔗渣纤维的糖化水平。(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10-18)

王美美[3](2017)在《耐碱性纤维素酶的表达及其对纸浆改性和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草浆等纸浆存在滤水性差、强度低等缺点,使其应用受到限制,一般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改性以改善滤水和强度性能。与化学法改性相比,采用纤维素酶(主要是内切酶EG)处理对纸浆改性是一种环境友好的技术,且已被证明在改善纸浆滤水性,提高成纸强度等方面具有良好效果。由于制浆造纸工艺往往在中、碱性条件下进行,这就要求使用的酶能够在高pH条件下维持酶活性,保证其催化作用有效进行。但市场上已有的商品纤维素酶大多为酸性酶,在碱性条件下酶活很低。虽然国内外对碱性纤维素酶的研究正逐渐深入,但目前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已有产碱性纤维素酶菌株的产量低、酶系不合理、酶改性机理尚未完全清楚等。因此,设法提高碱性纤维素酶产量,合理优化酶系,以降低纤维素酶生产成本和提高对纸浆的改性效果,同时深入研究酶法改性机制等,对促进酶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降低生产成本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背景,本论文在实验室前期研究基础上,通过构建耐碱性纤维素酶菌株,以希望提高纤维素酶产量;同时通过构建耐碱性纤维素酶与木聚糖酶共表达菌株,以达到优化改性酶系、提高酶法改性效果的目的;同时从不同角度研究了纸浆酶法改性的机制。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耐碱性纤维素酶的表达及其对纸浆改性效果研究为获得适合纸浆改性用的耐碱性纤维素酶,在实验室前期研究基础上,扩增来源于特异腐质霉的叁个耐碱性内切纤维素酶H.EGⅠ,H.EGⅡ,H.EGⅤ的基因,并在毕赤酵母GS115中成功异源表达;同时在大肠杆菌BL21中成功异源表达了来源于不同芽孢杆菌的叁个内切纤维素酶Y106-EG,z-16-EG及A30-EG。测定纯化后重组耐碱性纤维素酶的性质,发现这六种内切纤维素酶的最适pH在6.5-7.5左右,最适温度在50℃-60℃之间,各酶在pH 6.0-8.0条件下放置1h能够维持60%以上酶活性,其中Y106-EG、z-16-EG和H.EGV在pH 9.0条件下放置1 h可以维持60%以上酶活性。将六种耐碱性内切酶应用于麦草浆改性,发现Y106-EG在酶用量仅为0.2 IU/g条件下,与对照相比,能够降低12.5%的打浆度,抗张强度指数,耐破指数,撕裂指数分别提升14.6%、14.3%和10.7%。对纸浆的改性效果明显优于其它五种耐碱性内切葡聚糖酶,显示出良好的潜在应用前景。2.重组菌Y106OE-EG粗酶液对不同纸浆改性时的酶处理条件优化及与其它酶的协同作用研究为提高耐碱性纤维素酶Y106-EG的产量,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实现Y106-eg基因的同源过表达,经实验室前期优化的发酵培养基发酵,所得发酵液的CMCase酶活达到8.45 IU/ml,是出发菌株的8.28倍。利用工程菌Y106OE-EG粗酶液对杨木CMP(杨木化学机械浆),松木CMP(松木化学机械浆),麦草CP(麦草化学浆)进行改性研究发现,改性效果依次为麦草CP>杨木CMP>松木CMP。对酶法改性时的酶处理条件(处理温度、时间和pH等)进行了优化,发现当酶用量仅为0.2 IU/g浆,pH 7.0,温度55 ℃条件下对麦草浆处理2 h,与未用酶处理的对照相比,纸浆的抗张指数,耐破指数,撕裂指数分别增加了15.4%、16.9%和 11.8%。研究了工程菌Y106OE-EG粗酶液与其它酶的协同改性效果,发现Y106OE-EG的内切纤维素酶与纤维素膨胀因子SWO4的联合处理,与单独使用内切酶或SWO4相比,反而降低了纸浆的强度和纤维素结晶度,而当与β-葡萄糖苷酶(1.2 IU/g)或木聚糖酶(5IU/g)联合处理时,对纸浆的强度性质(抗张指数,撕裂指数,耐破指数)均有明显改善,在温度55 ℃C、pH 7.0条件下处理2 h,当Y106OE-EG粗酶液用量为0.2IU/g,也β-葡萄糖苷酶1.2IU/g时,与对照相比,麦草浆的抗张指数、撕裂指数、耐破指数分别提升23.68%、34.10%、20.82%。当木聚糖酶加量为5 IU/g时,与对照相比,麦草浆的抗张指数、撕裂指数、耐破指数分别提升32.65%、42.44%、25.00%。此外,木聚糖酶与SWO4或木糖苷酶的联合处理,对麦草浆的改性也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效果。综合而言,Y106OE-EG生产的内切纤维素酶与短小芽孢杆菌生产的木聚糖酶Xyn30的协同处理对纸浆的改性效果最佳,为后续的共表达菌株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3.产耐碱性纤维素酶与木聚糖酶共表达菌株构建及产酶条件优化为实现耐碱性纤维素酶(Y106-EG)及木聚糖酶(Xyn30)在Y106-WT中的共表达,采用顺反子共表达,融合酶表达,串联共表达叁种方式,意在提高枯草芽孢杆菌Y106-WT的产酶能力,结果表明,以串联共表达的方式能够实现两酶的共表达,对构建的共表达工程菌Y106OE-EG-Xyl进行液体发酵,发现该菌株在培养56 h后,CMCase酶活可达最高(8.20 IU/ml),木聚糖酶在菌株培养64 h时酶活达到最高(60.40 IU/ml),分析该菌株产粗酶液的酶系发现,其滤纸酶活(0.12IU/ml),外切纤维素酶活性(0.02IU/ml),β-葡萄糖苷酶(未测到)均较低,说明对应用于纸浆改性而言,共表达菌所产纤维素酶的酶系比较合理,在对纸浆进行改性的同时不损害纸浆纤维。利用工程菌Y106OE-EG-Xyl粗酶液在最佳处理pH 7.0,最佳处理温度55 ℃C,浆浓度10%(w/v)条件下处理麦草化学浆2 h,当酶用量为纤维素酶0.2 IU/g木聚糖酶活1.5IU/g时,与对照及单独添加纤维素酶(0.2IU/g)及木聚糖酶(1.5 IU/g)相比,纸浆白度和强度性能都有改善,其中与不加酶的对照浆处理相比,纸浆白度增加2.0%ISO,抗张指数、耐破指数、撕裂指数分别增加8.7%、16.6%和9.3%,而打浆度降低了 15%。利用混料设计优化了工程菌Y106OE-EG-Xyl发酵时培养基中的碳源及诱导剂比例,发现当麸皮,玉米芯,乳糖配比为3.33%、0.83%、0.83%时,液体发酵72 h,纤维素酶活可达7.9 IU/ml,木聚糖酶活可达74.5 IU/ml,木聚糖酶活比优化前提升了 14.1个酶活单位,且木聚糖酶与内切纤维素酶的比由原来的7.5提升至 9.4。4.纸浆的酶法改性机制研究通过对Y106OE-EG粗酶液处理前后纤维质量变化,纤维结晶度(XRD)及红外光谱(FITR-ATR)等的变化分析发现,经重组菌Y106OE-EG粗酶液处理后,杨木CMP和麦草CP的纤维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且改善效果好于松木CMP。Y106OE-EG粗酶液处理后,杨木CMP及麦草化学浆的结晶度与对照相比明显提高,但松木CMP结晶度则提高不明显,叁种浆经酶处理后纸浆中的氢键强度均有所提升。分别提取了麦草CP、松木CMP和杨木CMP中的木质素组分,研究了木质素对Y106OE-EG的酶蛋白吸附特征,发现松木CMP和杨木CMP的木质素对纤维素酶蛋白的吸附能力明显高于麦草浆中的木质素,木质素对蛋白的不可逆吸附将影响酶对纤维底物的作用,因此相对而言,Y106OE-EG酶液更适合用于麦草浆的改性。分别利用Y106OE-EG和Y106OE-Xyl及共表达菌株Y106OE-EG-Xyl的粗酶液(EG 0.2 IU/g、Xylanase 1.5 IU/g、EG 0.2 IU/g-Xylanase 1.5 IU/g)处理纸浆,发现与对照或只添加EG或木聚糖酶的样品相比,共表达菌株的粗酶液处理后纸浆纤维的平均长度增加,宽度几乎不变,长宽比变大,细小纤维含量减少,卷曲指数及扭结指数均有所降低,且共表达菌株的粗酶液处理效果优于单独酶的处理效果。利用红外谱图对共表达菌株Y106OE-EG-Xyl粗酶液处理前后草浆的吸收峰相对强度进行分析,发现经共表达菌株粗酶液处理后,氢键强度明显提升。利用SEM观察了重组菌Y106OE-EG及共表达菌株Y106OE-EG-Xyl的粗酶液处理前后草浆纤维表面形态变化,发现经两菌株的粗酶液处理后,与对照相比,纸浆中的细小纤维含量明显减少,纤维变得平整。酶处理后纸浆在纤维质量、纤维素结晶度、氢键强度、表面形态等方面发生的上述变化,是酶处理改善纸浆强度和滤水性能的内在原因。分别从酶的结构和性质、蛋白表面电荷、蛋白的疏水性、蛋白在纸浆纤维上的吸附等角度,探讨了 Y106-EG所产粗酶液与来源于特异腐质霉的叁个耐碱性内切纤维素酶H.EGⅠ、H.EGⅡ和H.EGⅤ以及来源于其它芽孢杆菌的两个耐碱性内切纤维素酶z-16-EG和A30-EG对麦草浆的改性差异及内在原因。研究发现,与其它五种耐碱性内切纤维素酶相比,Y106-EG由于酶蛋白对底物的亲和力相对较大,且在pH 7.0时,pH值低于其自身等电点使其氨基酸易被带上正电荷,另外,蛋白表面的Zeta电位与其它几种耐碱性内切酶相比负值较小,且蛋白的疏水性小,这些都使得Y106-EG酶蛋白更易于与带负电荷的细小纤维发生亲水性结合,从而有利于酶降解细小纤维。此外,Y106-EG酶蛋白是典型的(β/α)8桶状结构特征,结构稳定性较好且开口宽阔的活性中心使其可以容纳更多类型不同的多糖支链,在催化降解复杂底物时有较大优势,该酶的CBM属于A型CBM,易于结合于结晶型纤维素多糖上。这些特征使得Y106-EG在用于纸浆改性时表现出较好的优势。(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7-05-27)

吕雪[4](2016)在《耐碱性纤维素酶的表达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耐碱性纤维素酶是一类在碱性环境下具有很高酶活性的纤维素酶,其在洗涤、纺织、饲料、印刷等领域有广泛应用。本论文以Cellulomonas bogoriensis为实验菌株,对其产酶条件进行优化,利用克隆表达获得两种内切型纤维素酶Cel619和Cel800,并对二者的酶学性质进行研究。利用单因素实验确定了实验菌株Cellulomonas bogoriensis产纤维素酶的最佳条件:培养时间3 d、培养基初始pH值10.5、培养温度30℃、碳源2.5%(w/v)玉米秸秆、氮源2.0%(w/v)混合的酵母浸粉和牛肉膏(1:1)、装液量100 mL/500 mL、接种量为4.0%(v/v)。对其粗酶性质进行初步研究,得到最适反应pH值为7.0,具有广泛的pH稳定性;最适反应温度为50℃,在40℃范围内有很好的温度稳定性。在NCBI中查找得到菌株Cellulomonas bogoriensis的全基因组DNA,其中有2种内切型葡聚糖酶,根据其基因序列设计引物,进行克隆与表达。对重组蛋白Cel619诱导表达,确定最佳诱导条件是:诱导温度16℃,IPTG浓度0.8mM。亲和层析得到Cel619和Cel800纯酶组分,分子量大小分别为66.5 kDa和88 kDa,酶的比活力分别是78.25 U/mg和145.3 U/mg。重组酶Cel619和Cel800的最适反应pH值分别为5.0和7.0,pH值为10.0时酶的剩余活性皆达到40%以上,说明该重组酶为耐碱性纤维素酶;在pH5.0-11.0范围内,纤维素酶的剩余酶活力均在70%以上,表明该纤维素酶具有良好的pH值稳定性。最适反应温度分别为70℃和60℃,酶的温度稳定性良好,说明二者可能是耐高温酶。Cel619和Cel800对于某些金属离子和化学试剂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适当浓度的Na~+/K~+盐离子对二者酶活均有促进作用,且具有很好的耐盐性。Cel619对可溶性底物CMC的酶活最高,对于不溶性底物微晶纤维素也有一定的活性。Cel619的K_m=11.33 mg/mL,V_(max)=166.67μmol/min/mg。Cel800具有广泛的底物特异性,对可溶性底物CMC、木聚糖以及海带多糖均有很好的降解活性,其中对CMC的酶活最高,对于不溶性底物微晶纤维素和滤纸也有一定的降解活性。Cel800的K_m=9.5 mg/mL,V_(max)=304.87μmol/min/mg。重组酶Cel619和Cel800具有耐高温、耐盐碱性以及对金属离子和有机试剂良好的耐受性,因此其在纺织业、洗涤业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张静静[5](2015)在《高产碱性纤维素酶菌株的选育》一文中研究指出碱性纤维素酶(Alkaline cellulase)指在环境为碱性时其活性仍较好的一类纤维素酶。在纤维素酶中占的比重较大,在治理环境污染、纺织、造纸等方面具有较大应用。为获得酶活力较高的产生菌,本文从造纸厂采集的废液样品中分离得到100余株菌株,系统地考察了造纸废液环境中纤维素酶产生菌的群体结构和组成;通过利用刚果红平板法进行了初筛和摇瓶复筛,获得一株具有碱性纤维素酶活力的短小芽孢杆菌SS-1-4;为了进一步提高该菌株的酶活力,对上面筛选到的菌株SS-1-4进行亚硝基胍诱变,得到了突变株No.103,其产酶活力有明显提高,是出发菌株SS-1-4的1.18倍;本研究以单因子实验获得了对菌株产酶活力有较大影响的四个因素,并以响应面实验对其进行了优化。为该菌的工业应用方面的潜在功能打下良好的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刚果红平板筛选法,从造纸厂废液样品中筛选出100余株产菌株,并系统研究了样品来源与产纤维素酶群体间的相互关系。2)采用摇瓶发酵的方式复筛,从上述菌株中筛选到一株酶活相对较高的产碱性纤维素酶菌株SS-1-4。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信息分析,初步判定其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3)以筛选到的SS-1-4菌株为出发菌株,通过化学诱变方法对其进行诱变。采用的最佳诱变条件为:0.8 mg/ml的亚硝基胍处理30 min。最终获得一株碱性纤维素酶活力较高的突变株No.103号。其酶活力是出发菌株的1.18倍,为3.53U/ml。4)对No.103菌株进行发酵条件优化,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不同营养物质对酶活的影响。最终确定最佳发酵培养基组分为:淀粉30.0g、蛋白胨30.0 g、尿素10.0g、NaCl 8.0g、CMC-Na 0.5 g、KH2PO4 2.0 g,(NH4)2SO42.5g、CaCl2 0.5 g、MgSO4 2.0g加入1000 ml水。5)利用发酵罐进行No.103菌株的放大实验,装液量为3L,转速为180 r/min,温度为28℃,pH为8.0,根据发酵罐中的溶氧情况对搅拌速度和通气量进行调节。No.103在发酵24h后酶活达到13.46 U/ml。(本文来源于《武汉轻工大学》期刊2015-06-01)

陈雅娟,董园,芦志龙,陈东,黄日波[6](2014)在《碱性纤维素酶产生菌株的筛选及其酶学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堆肥中筛选和鉴定产碱性纤维素酶的菌株,对菌株及其酶学特性进行研究。【方法】以刚果红平板染色法进行初筛,摇瓶发酵复筛,分离到高酶活菌株C73。通过形态观察和16SrRNA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采用DNS定糖法测定发酵液酶活最适pH值、pH值稳定性、最适温度、热稳定性及常见金属离子、SDS、EDTA等对酶活的影响。【结果】该菌株形态呈杆状,革兰氏阳性,不产芽孢,适宜在pH值8.0~11.0、30~37℃条件下生长。16SrRNA序列比对发现,该菌株与琼斯氏菌(Jonesiasp.)PC1序列相似度大于99%,初步鉴定为琼斯氏菌属菌株。在发酵培养基中,菌体浓度和CMCase活力分别在40h和50h达到最大值,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发酵液pH值稳定在9.5左右。粗酶液的最适作用pH值为10.0,此时CMCase活力达2.3U/mL。在pH值8.0~11.0的范围内保持60%以上的酶活;最适作用温度为60℃,且在30~80℃的范围内保持60%以上的酶活。金属离子Mn2+、Co2+和(NH4)2SO4对酶活力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结论】菌株C73呈现较高的碱性CMCase酶活、较高的热稳定性和pH值稳定性,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广西科学》期刊2014年01期)

齐西珍,赵军旗,田朝光,马延和[7](2013)在《真菌来源中碱性纤维素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纤维素酶是多酶组成的复合酶系,真菌来源的纤维素酶根据其功能的不同分为叁大类:外切纤维素酶(CBH,cellobiohydrolase)、内切葡聚糖酶(EG,endo-1,4-β-D-glucanase)和β-葡糖苷酶(BG,β-1,4-glucosidase)。真菌来源的纤维素酶产生菌主要有木霉属(Trichoderma spp.)、曲霉属(Aspergillus spp.)、特异腐质霉(Humicola insolens)、青霉属(Penicillium spp.)等。目前应用的纤维素酶大多为酸性纤维素酶,碱性纤维素酶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由日本学者从芽孢杆菌的培养物中发现。大多数碱性纤维素酶对纤维素如微晶纤维素、滤纸等都不具有有效的水解能力,表明多数碱性纤维素酶只具有内切酶活性。中碱性纤维素酶主要应用于纺织、洗涤等行业,可作用于天然或再生纤维素纤维,包括棉、麻、竹纤维、构木纤维、粘胶纤维、铜氨纤维等;中性纤维素酶对织物减量处理后,可去掉织物表面茸毛,使织物光洁、明亮、柔软,打光并减少起球现象;同时应用于牛仔裤产品的洗涤加工,代替石磨洗加工工艺,产生石磨洗涤的效果,并具有独特的外观和柔软的手感;碱性纤维素酶添加到洗涤剂中不仅可以增强洗涤效果,而且对衣物还具有柔软、增艳的作用。到目前为止,纤维素酶用于纺织和洗涤行业仅仅十多年,已经显示出良好的使用性能和巨大的经济价值,成为在该领域中应用的第叁大酶系。然而,目前纺织用纤维素酶都掌握在国外几个大公司手中,而且目前中性纤维素酶的表达水平及比活力不高,限制其工业应用。本研究主要挖掘中碱性纤维素酶,包括公共基因组数据挖掘和从本实验室新分离的真菌菌株中克隆,目前已经克隆表达出一批中碱性纤维素酶基因,初步数据显示,部分酶的性质和表达水平都具有较好的产业应用前景。开发具有工业应用价值,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纺织、洗涤用中碱性纤维素酶是我国工业酶研究的重要组成。(本文来源于《第九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11-14)

陈雅娟[8](2013)在《产碱性纤维素酶菌株的筛选、酶学性质及相关基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纤维素和纤维素酶是全球研究的热门领域,上世纪70年代以来碱性纤维素酶作为该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诸多工业行业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研究通过多次连续富集培养,从广西武鸣县取样筛选分离到一株具有较强碱性纤维素酶活力的细菌菌株,该菌株革兰氏染色阳性,细胞呈杆状。经过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该菌株属于琼斯氏菌属Jonesia sp.,命名为Jonesia sp. C73。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发酵培养基的主要成分及浓度分别为羧甲基纤维素(CMC)1%,胰蛋白胨1%,酵母膏0.5%, NaC10.5%。之后对发酵培养基进行了正交分析,得出CMC浓度1%,胰蛋白胨1%,不添加酵母膏,NaC10.5%,发酵40h后发酵液酶活力为1.83U/mL,酶活比优化前提高了36.6%。通过Box-Behnken Design(?)向应面分析确定最佳发酵条件为:接种量2%,发酵液初始pH为9.4,发酵培养温度为37℃,摇床转速250rpm,发酵40h后酶活力可达2.24U/mL。该菌株在优化条件下发酵50h后,碱性纤维素酶活力达至(?)2.3U/mL,在碱性条件下表现出对CMC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对发酵液的酶学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表明:该酶在40-55℃和pH8.0-11.0的范围内表现出稳定的酶活力。Ca2+、Li+、Na+等对其有促进作用,Mn2+、Co2+和(NH4)2S04对酶活力有较强的抑制作用,Zn2+、Pb2+、Ba2+、Cu2+、Fe2+、Mg2+、Ni2+、 SDS、EDTA等对酶活影响不明显。通过离子交换层析和分子筛层析的方法对Jonesia sp. C73所产生的碱性纤维素酶进行分离纯化,得到纯化的酶蛋白比活力为370.95U/mg,纯化倍数为5.53,经Native-PAGE验证C73菌株所产碱性纤维素酶为单一蛋白。将纯酶的表征结果与发酵液性质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纯酶在相同温度和pH条件下更为敏感,酶活稳定性更易受外界条件影响。纯酶水解CMC的最大反应速度为3.484mM/L/min,表观米氏常数为2.418mM/L。分别依据碱性纤维素酶的保守结构域(糖基结合元件),全酶的相关基因及保守序列基因,同源菌株的相关基因,利用CODEHOP在线软件程序化设计相关简并引物,尝试扩增C73菌株的碱性纤维素酶基因,所得的实验结果并不理想,产物条带的特异性不强,纯化送出测序后,所得片段仅与模式菌株的部分基因组重合,表达后显示出微弱的酶活力。(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3-06-01)

迪丽拜尔·托乎提,帕提古丽,王小静,刘会强,黄瑞虎[9](2013)在《新疆罗布泊周边胀果甘草内生芽孢杆菌BLG-542产碱性纤维素酶最佳条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罗布泊胀果甘草中分离出的78个菌株中初步筛选出7株产碱性纤维素酶的菌株为研究对象,进行产碱性纤维素酶最佳优化条件的研究。碱性的胀果甘草内生芽孢杆菌菌株接种于CMC-Na为碳源,复合蛋白胨为氮源的培养基中,分析研究菌株产碱性纤维素酶的最佳条件优化。通过从78株本实验室于2006年保藏的罗布泊胀果甘草内生菌中筛选出能产生胞外碱性纤维素酶的7株菌,其中酶活力最高的菌株为BLG-542。本研究主要以酶活力最高的菌株BLG-542为出发菌株进行研究。经过对产酶条件优化,获得了胀果甘草内生菌产碱性纤维素酶最佳配方培养基:D-木糖10g/L,复合蛋白胨10g/L,可溶性淀粉10g/L,酵母粉5g/L,K2HPO41g/L,MgSO40.2g/L,NaCl 20g/L,Na2CO310g/L;实验产酶最佳接种量为6%,最佳培养温度为37℃,最佳培养时间为48h,产酶最佳PH为9.0;菌种生长最佳PH为7.6,经过优化产酶条件纤维素酶活力从优化前的3.8U/mL提高到6.26U/mL,是优化之前的1.8倍;该研究表明特殊生态环境的植物内生菌与次生代谢产物、活性物质、酶类有密切的关系,环境除对内生菌酶的产生极其活性影响外,还影响着内生菌的次生代谢。该地区植物内生菌均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1期)

李强,季更生,谷绪顶,黄倩,费娟娟[10](2012)在《从桑树根际土壤分离的产低温碱性纤维素酶菌株BJ-XH及酶的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碱性纤维素酶在洗涤、饲料、纺织和食品等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为获得产低温碱性纤维素酶的菌种,于冬季从桑树根际土壤中分离到16株纤维素酶产生菌,通过纤维素刚果红选择培养基分离及酶活性测定,筛选出1株能产酶活较高的纤维素酶的菌株BJ-XH,依据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初步认为该菌株为诺卡氏菌属(Nocardia)的放线菌。BJ-XH菌株的最佳产酶条件为:培养温度28℃,培养液pH 8.5,接种量6%,培养时间6~8 d。该菌株产生的纤维素酶主要为内切β-1,4葡聚糖酶(Cx酶),其酶活力可达5.6 IU/mL,酶最适催化温度为28℃,最适催化pH 9.0,属于低温碱性纤维素酶。此外,金属离子Fe3+、Mn2+和Co2+对该酶的活性有促进作用,Cu2+和Pb2+对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BJ-XH菌株是能生产低温碱性纤维素酶的菌株,具有进一步研究开发利用的潜力。(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2012年06期)

耐碱性纤维素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碱性纤维素酶(β-1,4-葡聚糖苷酶)通常仅存在于细菌中。为从产碱性纤维素酶的铜绿假单胞菌PKC中分离其碱性纤维素酶基因,采用常见纤维素酶催化结构域保守序列,使用本地化的BLAST2.0对其全基因组序列进行PBLASTN查询,得到与Cellulase M结构域氨基酸序列相似度达到70%的序列,并以此设计引物扩增得到碱性纤维素酶基因(图1-A,B)。序列分析发现这是一个编码序列为1077bp、具有典型的信号肽的碱性纤维素酶基因(图2)。将此基因连入pET22b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并用0.01M IPTG诱导表达(图1-C,D)。粗酶活力最高可达11.2U/mL粗酶液(pH=8.5)(图1-E)。通过对2%的稀碱高压120℃蒸煮2h处理的蔗渣样品开展碱性纤维素酶单一酶糖化实验,发现糖化后固相比重由52.0%降低到26.5%。液相中游离态纤维素占全部纤维素38.2%,游离态半纤维素占全部半纤维素84.0%。测得还原糖转化率为29.02%,戊糖率转化几乎不可检。残渣中半纤维素含量由18.9%减少到13.5%,而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分别提高11.53%和1.9%。残渣吸附的还原糖和戊糖分别上升1.5%和0.14%(表1)。通过对残渣进行采用BT-2001型激光粒度分布仪(湿法)进行测定,发现酶切组中位粒径63.04μm,比对照组和前处理组分别降低了60.89μm和12.95μm,体积平均径74.83μm,比对照组和前处理组分别降低了79.77μm和10.95μm,呈现出明显的降解作用(图2)。可见,铜绿假单胞菌碱性纤维素酶的作用主要在于纤维素晶体结构破坏,促使非晶体态纤维素释放到溶剂中,同时随着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交联结构的疏松,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随之释放,其中半纤维素的降解程度最为剧烈。液相中被释放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只有少量被降解为单糖,可见其主要作用于晶体态纤维素,而非游离纤维素。综上,碱性纤维素酶有助于提高碱性环境下蔗渣纤维的糖化水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耐碱性纤维素酶论文参考文献

[1].何海燕,付越,秦文芳,柳雨珠,何麟.高产碱性纤维素酶丝状真菌筛选及产酶研究[J].饲料研究.2019

[2].芦志龙,陆琦,陈英,吴仁智,黄俊.铜绿假单胞菌碱性纤维素酶对蔗渣纤维素降解作用的研究[C].第十一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7

[3].王美美.耐碱性纤维素酶的表达及其对纸浆改性和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7

[4].吕雪.耐碱性纤维素酶的表达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

[5].张静静.高产碱性纤维素酶菌株的选育[D].武汉轻工大学.2015

[6].陈雅娟,董园,芦志龙,陈东,黄日波.碱性纤维素酶产生菌株的筛选及其酶学性质研究[J].广西科学.2014

[7].齐西珍,赵军旗,田朝光,马延和.真菌来源中碱性纤维素酶研究[C].第九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3

[8].陈雅娟.产碱性纤维素酶菌株的筛选、酶学性质及相关基因的研究[D].广西大学.2013

[9].迪丽拜尔·托乎提,帕提古丽,王小静,刘会强,黄瑞虎.新疆罗布泊周边胀果甘草内生芽孢杆菌BLG-542产碱性纤维素酶最佳条件的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10].李强,季更生,谷绪顶,黄倩,费娟娟.从桑树根际土壤分离的产低温碱性纤维素酶菌株BJ-XH及酶的特性研究[J].蚕业科学.2012

标签:;  ;  ;  ;  

耐碱性纤维素酶论文-何海燕,付越,秦文芳,柳雨珠,何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