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收入阶层论文-朱诗娥,杨汝岱

不同收入阶层论文-朱诗娥,杨汝岱

导读:本文包含了不同收入阶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社会资本,收入阶层,收入分配,人力资本

不同收入阶层论文文献综述

朱诗娥,杨汝岱[1](2018)在《资本投入对不同收入阶层差异化回报研究——基于CFPS数据的微观经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北京大学2010年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中的家庭和个人微观调查数据,本文研究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和劳动时间投入对收入水平的差异化影响。研究得出以下叁点结论:第一,社会资本对收入水平的影响为"锦上添花"式,其回报率在低分位数上较低,在高分位数上较高;第二,人力资本对收入水平的影响为"一视同仁"式,其回报率在不同分位数上相差不大;第叁,劳动时间对收入水平的影响为"雪中送炭"式,其回报率在低分位数上较高,在高分数上较低。该结论对个人、家庭、家族叁个层面的社会资本定义均稳健,也对城镇、农村两个子样本稳健。本文的研究初步表明,社会资本是"富人的资本",而提高劳动报酬则对提高低收入阶层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更为有效。本文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中国不平衡发展的根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财经问题研究》期刊2018年11期)

李婷婷[2](2018)在《安徽省房地产对不同收入阶层的财富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房地产财富效应的视角,结合生命周期消费理论模型,对安徽省房地产的财富效应进行实证检验。首先构建了1999—2016年的不同收入阶层的面板模型,接着通过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论证安徽省房地产价格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在安徽省区域内,房地产价格波动对城镇居民消费确实产生了一定的财富效应,但这种财富效应对于不同收入等级的消费者来说并不均衡,低收入阶层一直被排除在房地产市场之外,房价上涨对其并没有显着的财富效应。而对于高收入阶层来说,房地产的财富效应则十分显着。通过抑制投机购房、加大住房保障等措施来消除不同收入阶层的财富效应差距,缓解贫富差距,同时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本文来源于《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期刊2018年05期)

陈思圆[3](2018)在《保障性住房供给对不同收入阶层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近年来房价的快速上涨,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引起社会重视。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相对不完善使城市低收入群体的租房和购房成本进一步加重,消费随之下降。不同的住房保障政策会对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的消费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合理的住房保障政策不仅有利于改善消费结构,也使居民的消费水平得到长久提升,从而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以往研究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仅限于探讨保障性住房对消费的扩张作用及其对城镇居民消费的整体影响,而房地产市场的区域性使得不同区域的保障房供给、房价以及居民收入水平具有较大差异。因此,本文的边际贡献体现在:选取重庆市为研究案例,从群体差异性角度出发,以该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作划分,探究保障性住房供给对该城市不同收入水平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使研究更具意义。本文在对消费函数、保障性住房供给对城镇居民消费影响的传导机制以及重庆市保障性住房市场及居民消费现状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和有效性,选取了重庆市2002-2016年的年度面板数据,通过平稳性检验、自变量相关性检验、协整检验、个体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估计、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以及稳健性检验,研究保障性住房供给对不同收入阶层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保障性住房供给的增加对不同收入阶层居民消费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对低收入、中低收入以及中等收入阶层的居民消费具有促进作用,对高收入阶层的居民消费则为抑制作用。基于这一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以下建议:加强保障性住房供给力度,促进中低收入群体消费;明确住房保障目标人群,发挥其房地产市场稳定作用;平衡住房保障供给结构,建立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完善住房保障制度,丰富住房保障资金来源。(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李思杨[4](2018)在《我国城镇居民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健康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靠消费拉动,而居民收入能够对消费产生影响,收入差距是影响消费结构的重要因子。但中国目前仍处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各项制度尚待完善。随着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但这种变化却加剧了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进而形成了不同的收入阶层,收入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居民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反应程度。不同的收入阶层会根据自身的消费需求消费,边际消费倾向也存在差异性,导致消费结构出现差异。因此,考虑到不同收入阶层对消费行为的差异性,本文研究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行为与消费倾向,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结构进行全面分析检验,能够更有针对性的释放消费潜力,有助于经济增长。本文基于我国城镇居民不同收入阶层视角,研究其消费差异。首先分别从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变化、垄断行业的特点、新兴企业的发展、就业结构的变化四个方面分析我国城镇居民不同收入阶层形成的原因;用近二十年的数据对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现状进行分析,看出我国城镇不同阶层消费支出均是逐年递增,但各个收入阶层的增速不尽相同。其次收集了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的相关数据,将城镇所有调查户按每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低到高排队,然后按此顺序将所有调查户总量依次按10%、10%、20%、20%、20%、10%、10%的比例分成为七组阶层进行研究。利用eviews建立回归模型、误差修正模型、Panel Data模型对指标进行数据的平稳性检验,协整性检验,研究分析城镇居民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差异。分析得出不同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排位顺序存在差异性。消费结构会伴随着可支配收入的提升而产生相应的改变。高收入阶层对生存性消费没有太大兴趣,更注重于享受型与发展性消费,主要原因就是生活水平比较高,不存在生存问题。但是对于中,低收入阶层,对于食品和住房的需求还是很高的。最后根据本文研究结果,本文从政府、企业两个方面分别针对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特点,对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提出几点建议,形成合理的消费结构,最终达到刺激消费增长的目标。(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8-05-01)

陈荣清,郭恩泽[5](2017)在《大中城市不同收入阶层购房压力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与传统静态测算房价收入比不同,本文从动态视角,将灰色收入及购房人所受资助纳入考虑范畴,以32个大中城市为例,测算出了不同收入阶层购房压力指数,结果表明:(1)居民购房压力随贷款利率下降而降低;(2)居民的购房压力具有区域性;(3)不同收入阶层的购房压力差异明显,低收入阶层购房压力平均为高收入阶层的4.06倍;(4)2016年我国购房压力指数合理区间大约在[0.29,0.49]内,房价收入比合理区间则大约在[6.96,11.80]之间。本研究意义在于量化不同收入阶层居民购房压力,对目前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有一定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价格理论与实践》期刊2017年08期)

胡慧敏,杨博文[6](2017)在《城镇居民不同收入阶层消费收入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中国家庭追踪数据库(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CFPS)2014年的数据,采用广义线性回归模型和半参数回归模型对中国城镇居民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收入弹性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家庭人均住房的消费支出随人均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是消费收入弹性没有明显增加;医疗保健的消费收入弹性只有在高收入家庭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大多数家庭其他消费收入弹性均有随收入增加而上升的趋势,但比较贫穷和较为富有的家庭,消费收入弹性为负,尤其在比较富裕的家庭表现更为明显。(本文来源于《西安航空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王静雅[7](2017)在《住房公积金制度对不同收入阶层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住房公积金制度在政府缓解职工住房问题,推动民生发展以及住房保障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的住房公积金制度开始实施于上个世纪的90年代,最早并没有在全国推行,而是以上海为试点借鉴学习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中住房保障方面的相关措施,试图缓解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需求较高与住房购买能力不住之间的矛盾。该制度在促进收入再分配、完善我国城镇住房体制改革和提高职工住房的消费能力等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住房公积金制度实施开始至今,住房公积金政策的实施效果一直是政府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近年来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致使房价高涨、职工买房问题突出,更增加了社会各个阶层对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关注度。在政府的主导下,近年来住房公积金政策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大力推广和实施。但遗憾的是,虽然住房公积金制度不断完善,但住房公积金政策的实施仍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亟待改进。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近年来我国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而住房公积金制度在收入再分配方面的作用并不明显,尤其是住房公积金的缴存制度实施起来相对复杂,更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各个收入阶层贫富差距的形成。从住房公积金的效率和公平方面来看,住房公积金制度虽然对中低收入阶层和高收入阶层的基本住房条件都有所改善作用,但实质上对缓解中低收入阶层和高收入阶层住房条件的程度并不相同,对高收入阶层住房改善情况优于对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改善状况,进而进一步拉开了不同收入阶层的收入差距,扩大了贫富差距。住房公积金政策下进一步扩大的贫富差距也造成了我国城镇居民对住房购买力的差距。使居民购房和房产资源分配上的问题更加突出。作为住房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住房公积金制度本身需要对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消费起到的支持作用并不明显,对于部分低收入群体来说,住房公积金的强制缴存政策甚至对他们造成了经济负担,反而对中低收入阶层家庭的生活保障产生了负面影响,降低了中低收入阶层家庭的生活质量。公积金的分配不但在不同行业,甚至在不同地区、不同收入阶层之间,都存在肥瘦不均的情况。因此,本文就住房公积金对不同收入阶层的影响问题,通过分析住房公积金缴纳和提取前后的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的变化,阐述缴纳和提取住房公积金对居民收入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住房公积金政策对不同收入阶层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最后,根据北京市不同收入阶层住房公积金相关数据的分析结果,找出住房公积金政策实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建议。由于迄今为止,我国仍未建立健全的全国性的住房公积金基尼系数统计数据系统,因此这一研究对住房公积金相关数据的完善也有着重大意义。根据不同收入阶层对住房公积金的研究,不仅可以促进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改革和发展,还可以为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完善提供理论支撑。对住房公积金制度的管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住房公积金资金的利用都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通过对国内住房保障体系和国外住房保障体系的比较,可以借鉴成功经验,为市场住房发展提供动力。进一步促进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市场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选取北京市各个收入阶层的住房公积金数据进行比较分析。首先,对北京市不同收入阶层缴纳住房公积金后收入的变化和基尼系的变化情况进行测算,然后测算不同收入阶层在提取住房公积金后收入变化和基尼系数变化的情况。分析了住房公积金再分配效应的影响效果。通过最终的研究结果综合分析,笔者认为,北京市住房公积金缴存制度对收入再分配的作用收效甚微。总体来说住房公积金的缴费额与收入成正比,但缴费率并没用考虑收入阶层的高低,并有一定的波动性。住房公积金制度对不同收入阶层的住房改善效用基本上都是正向的,但并没有明显的体现出政策主要向中低收入阶层倾斜的趋势,体现了住房公积金实施后的政策,就目前来看对北京各个收入阶层的收入改善状况不佳。且没有推进各阶层收入差距的缩小。住房公积金的覆盖范围和住房有效需求率并不高。还存在许多需要改善的地方。对此,本文提出相应的建议促进住房公积金在各个阶层协调发展,缩小缴存后收入差距,提高住房公积金在中低收入水平的有效性,促进收入再分配。包括将不同收入水平的收入比例标准化;放宽个人提取条件和范围;明确住房公积金制度的阶层定位;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设计。(本文来源于《东北财经大学》期刊2017-11-01)

张新洁[8](2017)在《收入差距、子女需求及生育行为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均收入逐年攀升,然而,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各种经济社会问题也逐步显现,其中,人均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尤为突出。与此同时,伴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逐步调整,中国的人口出生率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1970年的3.3%,陡然下降到1980年的1.8%,随后一直呈现稳中有降的态势。虽然在整体上讲,我国的生育率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但是,对于处在不同收入阶层上的家庭来说,其生育行为却存在很大的差异。虽然存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外生制约,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是经常会观察到这样的现象:越是贫困地区的农村,超生现象越严重,而对于中等收入家庭而言,其超生意愿则很小,在极富裕家庭中,也存在一定的超生现象,但是并不普遍。那么,这是一种偶然现象,还是不同收入阶层之间存在差异化的生育意愿的必然结果?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国外学者早有涉及。但是,其多利用宏观人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利用一国的宏观数据,分析该国居民收入水平与其生育率的纵向关系,而没有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间的生育差异进行横向的比较分析。而国外的微观人口经济理论则多集中于分析中等家庭的生育行为,例如分析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家庭对孩子的性别偏好、家庭所处地区的社会结构流动性等因素的变化对家庭生育行为的影响,而较少关注家庭收入的变化对生育行为产生的影响。但与国外不同的是,中国的中产阶级家庭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单纯分析该阶层居民的生育行为,并不足以代表本国居民的总体特征。而且中国不同收入阶层居民在生活成本、教育费用、性别偏好和时间价值等方面均存在显着差异,这种差异也必然会影响到其生育行为。而国内关于人口经济学的研究,大都沿着西方现有的理论模式和研究路径进行,对于不同收入阶层居民生育差异的分析基本呈现空白状态。研究中国不同收入阶层居民的生育差异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居民的收入差距明显扩大,进而各收入阶层居民的生育行为及生育结构也有较大差异。虽然因为政策的外生制约,这一差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是导致差异的内生机制仍然存在,并且会随着近年来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逐渐显现。2016年,我国的"全面二孩"政策正式落地,这是继2013年,党的十八届叁中全会决定推行"单独二孩"政策之后的又一次较大的人口政策调整。处于这样动态调整的政策环境之中,更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和分析不同收入阶层居民的差异化的生育行为及其内在机制,以便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政策的调整对我国的人口状况、人口结构和居民的生育行为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不同收入阶层差异化的生育行为,对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人口结构、人力资本积累以及政府财政预算,都有较大程度的影响,因此,了解目前中国各收入阶层居民的生育行为的状况及其变化,对于把握不同收入阶层居民的生育行为差异,进而引导生育政策的制定及其配套措施的实施都有很大的意义。因此,在该领域亟需进行相关理论的补充与数据的分析。本论文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叁个部分:首先,理论和现实基础部分。本部分详细介绍了该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加里·斯坦利·贝克尔(Gary Stanley Becker)的孩子质量数量替代理论,围绕论文的主题对相关国内外文献进行了分类梳理和总结,并对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和居民的生育行为现状进行了分析,为论文的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和现实基础。其次,模型构建和假设提出部分。本部分对贝克尔的孩子质量数量替代基准模型进行了改进,结合中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特殊性,将计划生育政策作为家庭潜在的一项生育成本,引入到模型之中,并区别家庭计划内生育孩子数量和计划外生育孩子数量,考察存在计划生育政策的情况下,家庭中孩子质量和数量与收入之间以及孩子质量和数量之间的关系。并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之上,将模型动态化,并将效用函数具体化,构建叁期OLG模型,来进一步分析孩子的质量、数量以及家庭收入之间的关系,以期通过效用函数的具体化,对孩子的质量数量替代弹性与收入的关系做一个更加深入的分析和考察。最后,本部分在前述模型分析的基础之上,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两个理论假设,并构建相应统计指标。通过对模型的改进、推导和进一步的分析,本部分为后续的实证分析奠定了基础。第叁部分,实证分析部分。围绕上文提出的两个假设,本部分分别收集了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数据来进行分析。宏观方面,主要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历年来的相关分组数据对城乡家庭户均人口数和家庭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描述性的分析,以为后续微观数据方面的重点分析作铺垫。微观方面的数据分析是重点,主要收集了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组织的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China HealthandNutritionSurvey,CHNS)的历年调查数据,从平均和总体两个层面围绕上文提出的两个假设展开分析:平均情况方面,为了增强实证结果的客观性和说服力,采取了两种划分收入阶层的方法——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划分收入阶层和根据未知断点检验方法划分收入阶层,来分别进行考察;总体情况方面,主要通过绘制不同收入家庭孩子数量、孩子受教育年数的箱线图以及城乡不同收入家庭孩子受教育年数关于孩子个数的箱线图,来从总体分布的角度对数据进行更加全面和直观的分析。本文基于家庭最大化效用的原则,试图从微观视角的家庭选择理论出发,来分析中国不同收入阶层居民在孩子质量和数量选择上存在的差异,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考虑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前提下,家庭生育孩子的数量与其收入水平负相关,收入越少的家庭越倾向于多生孩子。同时,分析孩子数量和质量的收入弹性变化特点发现,一方面,相对于收入较高的家庭,收入的变化对于低收入家庭尤其中等收入家庭的孩子数量的影响更为显着。这意味着,相比于其他收入阶层的家庭,在收入上升一定比例的情况下,中等收入阶层家庭的孩子数量减少的比例更大;另一方面,家庭养育孩子的质量与其收入水平正相关,收入越多的家庭越倾向于提高孩子的教育水平,这符合我们的一般认知,对后续建议的提出也有一定参考价值。2.除了位于收入最顶层的极富裕家庭之外,在考虑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前提下,孩子的质量和数量之间仍然存在普遍的替代关系,且收入越低,两者的替代性越强,这一结论对农村家庭来说尤其适用。3.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对孩子数量的需求对家庭收入的变化越来越敏感,即家庭收入对家庭孩子数量需求的影响越来越大。这说明,收入对居民生育行为的影响应引起重视。综合上述结论,本文得到的主要政策启示如下:1.发展经济,提高居民尤其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鉴于上述分析结论,我们认为,提高收入水平可以作为计划生育的一种辅助手段,尤其是提高农村居民家庭的收入水平,也许对自愿计划生育、抑制超生行为有促进作用。同时,收入的提高还有助于提高农村居民家庭对孩子教育的投入,促进农村居民家庭孩子的质量对孩子数量的替代,从而有助于促进其人力资本的积累。因此,积极探索拓宽农村居民家庭的收入途径,提高其收入水平,减少中低收入群体数量,是改善人口结构、缩小贫富差距的必要条件。2.向低收入群体提供更为优惠的教育政策或教育补贴。本文的分析发现,在考虑计划生育政策之后,除了最富裕家庭之外,其他收入水平家庭的孩子质量和数量之间均存在显着的替代关系。政府应充分利用这一替代关系,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孩子质量的影子价格,以引导家庭尤其是低收入家庭的消费偏好由孩子数量向孩子质量转变。3.配合"全面二孩"政策,对处于不同收入阶层居民的生育行为实施差异化的鼓励和惩罚措施。通过上述分析发现,如果继续放松计划生育政策,那么处于不同收入阶层水平上的家庭的生育差异有可能使得政策产生差异化的影响:收入较少的人会倾向于比收入较多的人生更多的孩子,而由于家庭中孩子质量与数量之间存在替代关系,且收入越低,替代性越强,尤其对于农村低收入家庭而言,情况更是如此。因此,这又会进一步降低家庭尤其是农村低收入家庭提高孩子质量的意愿,从而抑制该阶层人力资本的积累,使其落入"低收入陷阱",这会进一步拉大中国各阶层的收入差距,引发更多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因此,政府在推进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落实的同时,应注意合理引导不同收入阶层居民的生育行为,防止人口结构恶化和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4.在收入差距较大背景下的差异化生育行为可能会对经济社会带来一定冲击和负面影响,需要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密切关注,审慎应对。(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7-06-01)

尹璇[9](2016)在《不同收入阶层的江苏省农村收入不确定性与平均消费倾向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不确定性对居民的消费有抑制作用,本文采用调整离差率来测算收入不确定性,通过灰色关联法实证研究不同收入阶层的江苏省农村居民收入不确定性和平均消费倾向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高收入阶层的收入不确定性与平均消费倾向的关联度要高于其他阶层,除此以外,收入阶层与平均消费倾向的关联度呈负向关系。(本文来源于《新经济》期刊2016年23期)

刘慧[10](2016)在《让不同收入阶层都“居者有其屋”》一文中研究指出毕业季来临,很多大学生离开了校园,开始找工作。初涉社会首先要找到自己的居所。小月今年本科毕业,在北京通州区找到一套复式楼,五家人居住,加上水电费和网费,每个月住房大概要花到1500元。而她找到的工作,每月工资约为3000元。这意味着,小月每月收(本文来源于《中国经济时报》期刊2016-06-15)

不同收入阶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房地产财富效应的视角,结合生命周期消费理论模型,对安徽省房地产的财富效应进行实证检验。首先构建了1999—2016年的不同收入阶层的面板模型,接着通过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论证安徽省房地产价格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在安徽省区域内,房地产价格波动对城镇居民消费确实产生了一定的财富效应,但这种财富效应对于不同收入等级的消费者来说并不均衡,低收入阶层一直被排除在房地产市场之外,房价上涨对其并没有显着的财富效应。而对于高收入阶层来说,房地产的财富效应则十分显着。通过抑制投机购房、加大住房保障等措施来消除不同收入阶层的财富效应差距,缓解贫富差距,同时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不同收入阶层论文参考文献

[1].朱诗娥,杨汝岱.资本投入对不同收入阶层差异化回报研究——基于CFPS数据的微观经验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8

[2].李婷婷.安徽省房地产对不同收入阶层的财富效应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18

[3].陈思圆.保障性住房供给对不同收入阶层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

[4].李思杨.我国城镇居民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差异研究[D].辽宁大学.2018

[5].陈荣清,郭恩泽.大中城市不同收入阶层购房压力实证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7

[6].胡慧敏,杨博文.城镇居民不同收入阶层消费收入弹性研究[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7

[7].王静雅.住房公积金制度对不同收入阶层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7

[8].张新洁.收入差距、子女需求及生育行为差异[D].山东大学.2017

[9].尹璇.不同收入阶层的江苏省农村收入不确定性与平均消费倾向的关系研究[J].新经济.2016

[10].刘慧.让不同收入阶层都“居者有其屋”[N].中国经济时报.2016

标签:;  ;  ;  ;  

不同收入阶层论文-朱诗娥,杨汝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