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村建居论文-张英洪,王丽红

撤村建居论文-张英洪,王丽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撤村建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城市化,农转居,撤村建居,财产权利

撤村建居论文文献综述

张英洪,王丽红[1](2019)在《撤村建居、农民财产权与新型集体经济——基于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乡叁路居村的调查与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部分村庄通过整建制撤村建居转变为叁无村,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乡叁路居村转型发展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个案。本文以叁路居村转型为切入点,深入解析了叁路居村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农民身份转换、撤村建居以及新型集体经济发展脉络,以及在这一转型发展中该村对维护农民财产权利的创新做法及其不足。通过叁路居村个案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旨在维护和发展农民财产权利、推进公平合理城市化、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李晓萍,霍明,张亮[2](2019)在《“撤村建居”过程中新市民的信息素养与信息再分化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我国"撤村建居"城市化过程中新市民的信息素养及其社会影响问题。构建了一套包括信息价值认知、信息获取识别等五个维度的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并利用熵权和层次分析结合的主客观组合赋权方法测算了指标权重。通过对于24家样本社区居民信息素养的测量和聚类分析,发现新市民与城市社区居民的信息素养存在显着差距,并提出了城市化进程中的信息再分化问题。在分析信息再分化问题的产生原因和社会影响的基础上,给出了解决信息再分化问题的对策。(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蔡颖萍,周克[3](2019)在《城镇化进程中“撤村建居”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浙江省H市B乡镇的案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浙江省H市B乡镇"撤村建居"情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B乡镇"撤村建居"的总体情况及其存在问题,并在分析调研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推进"撤村建居"的政策建议:推行集体资产股权静态管理,理顺社区管理体制,给予村民平等的市民化待遇,探索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发展方向,完善与落实村级留用地政策等。(本文来源于《湖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郎晓波[4](2019)在《“撤村建居”社区的空间结构及其治理意涵——一个理解“乡—城”变迁的新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主导下的城镇化战略催生了大量"撤村建居"社区。"撤村建居"社区是传统农村向现代城市社区转型的中间场域,是农民实现市民化转变的空间载体。当前,"撤村建居"社区建设中存在"人的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治理的城镇化滞后于空间城镇化"两个突出矛盾,原因在于没有系统考察社区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对治理转型与秩序重建的基础性和约束性作用。空间是"乡—城"变迁过程中社区内各种社会关系变迁的产物和体现,既在纵向上反映了从农村转向城市的总体性空间变迁,也在横向上从地理空间、社会空间和精神空间叁个维度体现了"乡—城"变迁的动态变化。空间变化对社区治理的主体、单元、网络、范围和机制等均形成挑战和冲突。"撤村建居"社区应转向以空间为基础的现代治理模式,以此增强人、空间与治理的协调从而降低城镇化风险。(本文来源于《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卢福营,何花[5](2019)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郊村基层治理方式转换——基于浙江省武义县王村“撤村建居”的历时性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卢福营、何花通过对王村"撤村建居"和基层治理方式转换的"过程—事件"分析,考察了当代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城郊村基层治理方式转换的轨迹和影响因素,指出当地从"经社分治"到"经社共治"是在农村基层治理方式已失去适应性,而城镇基层治理方式又尚未获得适应性的特殊社会条件下城郊村基层治理的一种现实选择,实质上是对传统城乡二元基层治理体制的突破与创新。罗士泂、赵旭东借助"文化的抵抗"概念,试图解释河北某村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遭遇的"反复拆建"、"改厕"等事件,指出它们实际上是当地村民发挥自身主体能动性所带来的结果,呼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特别需要充分认识及考虑到农民的自身需求和认知。刘华芹则从类型学的视角,探讨当代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社会分化和乡村振兴的重点。(本文来源于《河北学刊》期刊2019年01期)

陈益萍[6](2018)在《撤村建居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村级集体经济是我国土地集体所有制而衍生的一种特有经济,其产生、发展、变革皆具时代特征。论文讨论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及改革的相关概念与最新研究进展,结合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沙社区撤村建居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及股改后进一步发展集体经济的构想,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际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论文综述了城中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和功能的研究进展。包括城中村集体经济与失地农民保障、城中村集体经济与城市功能优化提升、城中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制度改革与发展,对运用这些理论指导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作了初步的探讨。2.论文分析了高沙社区集体经济的发展现状。高沙社区自2002年撤村建居后村级集体经济,取得了快速的经济增长,给社区居民谋取了福利,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善。但是粗放型的经济发展也为股改后如何进一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留下了诸多隐患。3.论文讨论了高沙社区发展集体经济的成功做法、经验和成效。高沙社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杭州市撤村建居过程中的10%留用地指标的集中开发。将留用地建设与城市规划建设有机融合,充分发挥留用地在城市新区建设中租赁经济、物业经济、服务经济的作用,既完善了城市新区的功能,又保障了失地农民(新市民)的生活。通过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高沙社区集体经济的效益不断提升。2015年高沙社区完成了股份制改造,论文就社区集体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途径和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4.论文探讨了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制度机制。包括完善民主监督、财务监督、人才培养等制度的建设。5.论文提出了实现股改后经联社的进一步壮大发展的途径及原则要求。包括结合社区实际,整合社区现有资源,提升改造,转型升级,多元化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同时加强区域合作,同下沙街道其他11个经联社形成联合发展的机制,将是一个有意义的途径。(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10-20)

张丙宣,王蓓娴,华逸婕[7](2018)在《适应、干预与城市空间的生产——以浙江温岭C村撤村建居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适应与干预的分析框架,本文在剖析一个个案中农民的适应性与政府干预程度的基础上,揭开城市空间生产的复杂过程。城市空间的生产由物理空间生产和社会空间的生产构成,二者相互交织。政府的拯救式干预试图驯服空间,然而,政府的强力干预导致城市空间的排斥性占有,诱发被抑制了欲望、情感的农民采取越轨行为,并注入城市空间不同的意义,引发政府干预的程度、方式和内容的转变,使城市空间生产趋向多维和开放。(本文来源于《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余思奇,朱喜钢,孙洁[8](2018)在《地方感视角下撤村建居社区学生化现象解析——以浙江大学新校区周边望月社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浙江大学新校区周边的望月社区为例,分析了学生化新社区中原住民与学生群体两类居民地方感的形成机制。结果显示:生产性功能植入后带来的利益共享使得居民与地方产生了直接而密切的联结;学生文化使社区居民建构起"此处"与"他处"的差异;不同先验文化的两类群体混居同一空间之内,因学生化的作用,快速建构起新的空间认同与情感依附。据此认为,应多方位评估学生化对城市邻里的影响,积极发挥学生化的正外部性,促进高校与周边社区功能的良性互动,推动城市包容性发展。(本文来源于《城市问题》期刊2018年06期)

李黄骏[9](2018)在《关于“撤村建居”社区政治参与问题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叁个"撤村建居"社区为研究样本,以这叁个新社区为例,通过调查问卷等方法,将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原有居民情况、居民信息渠道、参与渠道、对居委会的认识、对居委会的认同等因素纳入政治参与行为(意愿)的研究框架,探寻影响这些新社区政治参与的真正原因。(本文来源于《市场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柳丁榕[10](2018)在《撤村建居居住空间对社会互动习俗传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撤村建居是城市化的一种手段,征收农民的土地之后将农民安置在还建社区里。这个过程转变了农民的身份,改变了农民的居住空间和居住方式。讨论居住空间的转变对于社会互动习俗传承的影响,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城市化对生活的影响,理解当今的民俗变迁现象,也可以为以后的撤村建居及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此外也有助于我们认识互动实践的丰富内涵,帮助我们理解他人,也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笔者选取了武汉市左岭还建社区为调查点,通过实地观察法和访谈法,借鉴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和环境行为学的相互渗透论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发现拆迁后的社会互动习俗得到了有选择性的传承,居住空间对于人们这种或主动或被动或无意识的选择有着重大影响。拆迁之前这片区域还是血缘地缘紧密结合的乡土社会,人与人的同质性较强,人与人、人与神灵的交往都较为严格地遵循传统礼俗。拆迁以后,原来的熟人社会经过解构与重组,处于一种半陌生的状态,社会互动具有新与旧交织、分隔与聚合并存的特点,传统礼俗的要求也不再严格。政治、经济、文化等资本决定了这个新的居住空间的基本格局,村民迁入之后,这些力量以及居住空间本身继续对村民的互动生活发挥作用。村民作为空间里的能动性力量也对新的环境进行修正并赋予意义。撤村建居后的居住空间,成为了新的互动场域,与惯习一起形塑了村民们新的互动生活。(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8-06-01)

撤村建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针对我国"撤村建居"城市化过程中新市民的信息素养及其社会影响问题。构建了一套包括信息价值认知、信息获取识别等五个维度的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并利用熵权和层次分析结合的主客观组合赋权方法测算了指标权重。通过对于24家样本社区居民信息素养的测量和聚类分析,发现新市民与城市社区居民的信息素养存在显着差距,并提出了城市化进程中的信息再分化问题。在分析信息再分化问题的产生原因和社会影响的基础上,给出了解决信息再分化问题的对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撤村建居论文参考文献

[1].张英洪,王丽红.撤村建居、农民财产权与新型集体经济——基于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乡叁路居村的调查与思考[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9

[2].李晓萍,霍明,张亮.“撤村建居”过程中新市民的信息素养与信息再分化问题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蔡颖萍,周克.城镇化进程中“撤村建居”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浙江省H市B乡镇的案例[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9

[4].郎晓波.“撤村建居”社区的空间结构及其治理意涵——一个理解“乡—城”变迁的新视角[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9

[5].卢福营,何花.城镇化进程中城郊村基层治理方式转换——基于浙江省武义县王村“撤村建居”的历时性考察[J].河北学刊.2019

[6].陈益萍.撤村建居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探讨[D].浙江大学.2018

[7].张丙宣,王蓓娴,华逸婕.适应、干预与城市空间的生产——以浙江温岭C村撤村建居为例[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8].余思奇,朱喜钢,孙洁.地方感视角下撤村建居社区学生化现象解析——以浙江大学新校区周边望月社区为例[J].城市问题.2018

[9].李黄骏.关于“撤村建居”社区政治参与问题的实证研究[J].市场研究.2018

[10].柳丁榕.撤村建居居住空间对社会互动习俗传承的影响[D].武汉大学.2018

标签:;  ;  ;  ;  

撤村建居论文-张英洪,王丽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