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湖湿地论文-张智博,刘涛,伍青山,殷山红,张菊

东平湖湿地论文-张智博,刘涛,伍青山,殷山红,张菊

导读:本文包含了东平湖湿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有机碳,湿地土壤,土壤容重,东平湖

东平湖湿地论文文献综述

张智博,刘涛,伍青山,殷山红,张菊[1](2019)在《东平湖湿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东平湖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行测定,探讨了东平湖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水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东平湖有机碳含量的平均值为15.16 g/kg,范围为2.29~57.91 g/kg,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整体上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的变化趋势;有机碳含量受区域、季节、深度以及区域与季节的交互影响;有机碳含量均值表现为芦苇区(27.29 g/kg)>养殖区(20.93 g/kg)>菹草区(17.65 g/kg)>混生区(10.97 g/kg);有机碳表层含量最高,并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夏季含量最高,春季最低;表层土壤(0~5 cm)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容重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各区域土壤有机碳储量表现为芦苇区(1.95 kg/m~2)>养殖区(1.68 kg/m~2)>菹草区(1.47 kg/m~2)>混生区(0.90 kg/m~2)。(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9年07期)

朱红豆,刘晓,于泉洲,张亚茹,柴丽杰[2](2019)在《近30年东平湖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程度加剧以及旅游开发等人为活动的影响,东平湖湖区景观格局发生了显着变化,威胁着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该文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以东平湖1985年、1991年、1996年、2000年、2004年、2011年、2015年7期Landsat TM/OLI影像为数据源,对东平湖湿地景观类型进行了提取。同时利用Fragstats景观分析软件,选取景观多样性、景观优势度、景观均匀度、景观破碎度等指标,在景观水平上研究了1985—2015年近30年来东平湖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0年来,湿地与湿地、湿地与非湿地之间发生着景观类型的转化。其中,裸地面积显着减少,建筑用地面积显着增加,自然水面逐渐增大,各植被景观面积没有明显变化趋势。景观格局指数的计算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东平湖湿地景观均匀度指数波动增加,景观多样性指数趋于减小,东平湖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较均衡,但有加剧趋势,景观类型波动中趋于简单。(本文来源于《山东国土资源》期刊2019年06期)

程珊珊[3](2019)在《水清草茂鸟儿欢》一文中研究指出冬末春初,山东东平湖岸边。“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落日斜阳的光晕洒落在湖面,嫣红色的云絮浮动在湛蓝的空中,波光粼粼的湖面上闪烁着似真似幻的光点;远处渔船点点,在斜阳的陪伴下,在家人的期待中,勤劳淳朴的渔家满载而归。东平湖位于鲁中山区(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利报》期刊2019-03-01)

潘健,于丹丹,何振芳,姜涵,盖贝贝[4](2017)在《东平湖湿地景观演变对人类活动的响应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前后湿地景观格局变化,采用决策树分类法,对2000年、2009年和2014年3期Landsat影像进行分类;在分类结果的基础上,应用转移矩阵和景观指数等方法,分析不同时期景观格局的特点及驱动因素;最后应用马尔科夫模型,对研究区景观格局演变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水域周边出现了更多的建筑用地,景观指数INP由7 174增长至10 334,蔓延度指数IC由64.594 4减少至63.651 5,景观格局总体呈破碎趋势,景观破碎度增加,景观异质性增强;2009—2014年香农均匀度指数ISHE和香农多样性指数ISHD指数小幅上升,景观格局集聚度水平提高,但是与2000年的景观格局水平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天然湿地被人工湿地取代,导致湿地生态功能退化。(本文来源于《水资源保护》期刊2017年04期)

邱挺,于泉洲,刘加珍,张怀珍,梁春玲[5](2017)在《基于Landsat数据的近30年东平湖湿地植被覆盖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应用像元二分模型计算了东平湖湿地1985-2015年间7个时期的植被覆盖度,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并从人文活动特别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方面探讨了植被覆盖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1)近30年来,东平湖植被覆盖呈波动下降趋势,植被面积年均减少5.12km~2,并且中低覆盖度的植被区面积减少最为剧烈;(2)水域面积显着增加,由1985年的50.94km~2增加到2015年的101.73km~2,湖区裸地面积缓慢下降;(3)人类活动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调蓄调水间接地改变了湿地植物的生境,导致植被分布格局和面积发生显着变化。(本文来源于《山东林业科技》期刊2017年01期)

王瑷玲,刘洁,王彩艳,王瑞燕[6](2017)在《密度分割和面向对象结合的东平湖湿地信息提取》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湿地复杂的覆被信息,以东平湖湿地为研究对象、Landsat ETM+影像为数据,通过密度分割、设置阈值精确提取植被类型;基于面向对象,结合形状和纹理特征,精确提取水体类型;采用最大似然法提取建设用地及其他地物。结果表明,2009年东平湖湿地面积179.84 km~2,其中自然湿地161.32 km~2,人工湿地18.52 km~2。密度分割和面向对象结合提取的总体精度为88.54%,总体Kappa系数为0.8776,分别高于最大似然法的10.10%和0.1072。湿地信息提取结果可为东平湖湿地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密度分割与面向对象结合的湿地遥感信息提取方法可为湖泊湿地快速、准确提取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1期)

张举亮,刘加珍,刘亚琦,徐梦辰[7](2015)在《东平湖湿地氮磷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东平湖湖区及周边土壤的采样分析,探讨了该湖水体和周边土壤中氮磷的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东平湖表层水体中TN含量为0.29~11.43 mg/L,TP含量为0.019~0.459 mg/L;湖泊周边水域氮磷含量较高,而湖区氮磷含量相对较低,说明上游污染物排放和人为活动对水体中的氮磷分布有很大影响;水平空间上,土壤表层(0~10 cm)TN含量最高的是稻屯洼,王台大桥最低,TP含量都在0.05%以上;垂直空间上,东平湖湿地土壤TP垂直分布由上到下呈减少趋势,在垂直地面20 cm处TP含量出现较大转折,TP含量迅速下降,这与磷素的淋失、动植物活动及地质沉积作用有关,TN集中分布在20~40 cm土层,这与土壤对氮元素的截留、淋失、沉积作用有关。(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5年04期)

王瑷玲,刘洁,王彩艳,李方方[8](2014)在《1987-2009年东平湖湿地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力》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采用1987、2000和2009年TM/ETM+影像,基于RS和GIS技术,研究1987-2009年东平湖湿地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东平湖湿地空间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集中在东平湖面、大汶河入湖口及稻屯洼等。湿地总规模从128.73km2增加至179.61km2,其中自然湿地增加33.44 km2,人工湿地增加17.44 km2;总规模呈增长-稳定趋势,其中自然湿地增长-萎缩、人工湿地持续增长。东平湖湿地时空演变是自然条件变化和人类活动增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东平湖湿地在保护中开发、建设湿地保护监管体系及减少污染物排放等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期刊2014年S3期)

刘加珍,陈永金,陈诗越,朱海勇,王成祥[9](2014)在《东平湖湿地水质动态及其净化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009年-2011年的实地监测资料和前人的研究资料为基础,分析了东平湖湿地水型、湖水营养盐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湿地植物、土壤、水文的净化功能,并探讨了水质变化原因和净化机理。结果表明:人为干扰作用下,东平湖水型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碳酸盐型转变为硫酸盐型;由于入湖河流污染,湖泊入湖口比出湖口总氮、总磷含量明显要高;经过治理,21世纪比20世纪90年代总氮、总磷的含量分别降低了16%与48%;菹草对总氮、总磷的去除率分别达85%与54%;丰水期与枯水期的总氮、总磷含量均比平水期少,因此东平湖湿地净化功能与土壤、植物、水文状况以及人为干扰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期刊2014年04期)

李全诚[10](2014)在《我国湿地生态保护法律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中,湿地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湿地对于地球生命系统具有巨大的净化作用,绝大多数水禽的繁育和生长都离不开湿地。许多环境意识比较先进的国家已经开始重视湿地,通过建立比较系统的环境保护法律对湿地进行分门别类的保护。中国是目前世界上自然湿地面积第四的湿地大国,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工业化进程较快,对湿地环境的依赖性大。我国当今面临湿地严重退化、湿地面积迅速缩小的现状,法律体系中缺乏直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相关制度,湿地生态保护方面的单独立法有待补充,因此制定并完善我国现有的湿地保护的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迫在眉睫。在本文中,通过运用法学、生态学和经济学的相关原理,采用法学分析、环境伦理、系统理论等多种方法,对我国湿地生态保护的法律问题进行系统化研究。全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说明了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通过对湿地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的研究,阐述了湿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第二部分讨论了湿地生态保护法律的基础理论,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论两个方向分析了湿地生态保护法律的立法理论基础,其中,预防为主和湿地生态保护客体具体化尤为重要。第叁部分对现有的国内外湿地保护立法作了分析,研究了中国执行《湿地公约》的现况和地方性湿地法律政策。目前我国湿地法律政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成果,但仍有待进一步优化;分析了英美国家在湿地保护立法方面的先进之处,指出了其中对我国值得借鉴的先进立法经验和司法成就。第四部分考察了东平湖湿地现状,分析了湿地生态退化的社会原因和法治原因。虽然中国是一个湿地大国,但湿地生态退化严重,亟需改善和强化法律保护,合理有序、因地制宜地开发。第五部分根据我国的湿地特点和正在实施的湿地保护政策,基于东平湖湿地保护经验,从建立政策生态系统出发,探讨制定湿地管理的生态政策目标的必要性;建议对湿地进行专门性的法律约束,对东平湖湿地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法律指导和司法规范,倡导生态系统的保护性政策应以国家法律为主体,以政府的湿地生态保护政策和其他相关地方性政策为必要之补充。(本文来源于《石家庄经济学院》期刊2014-06-01)

东平湖湿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程度加剧以及旅游开发等人为活动的影响,东平湖湖区景观格局发生了显着变化,威胁着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该文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以东平湖1985年、1991年、1996年、2000年、2004年、2011年、2015年7期Landsat TM/OLI影像为数据源,对东平湖湿地景观类型进行了提取。同时利用Fragstats景观分析软件,选取景观多样性、景观优势度、景观均匀度、景观破碎度等指标,在景观水平上研究了1985—2015年近30年来东平湖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0年来,湿地与湿地、湿地与非湿地之间发生着景观类型的转化。其中,裸地面积显着减少,建筑用地面积显着增加,自然水面逐渐增大,各植被景观面积没有明显变化趋势。景观格局指数的计算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东平湖湿地景观均匀度指数波动增加,景观多样性指数趋于减小,东平湖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较均衡,但有加剧趋势,景观类型波动中趋于简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东平湖湿地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智博,刘涛,伍青山,殷山红,张菊.东平湖湿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人民黄河.2019

[2].朱红豆,刘晓,于泉洲,张亚茹,柴丽杰.近30年东平湖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研究[J].山东国土资源.2019

[3].程珊珊.水清草茂鸟儿欢[N].中国水利报.2019

[4].潘健,于丹丹,何振芳,姜涵,盖贝贝.东平湖湿地景观演变对人类活动的响应机制[J].水资源保护.2017

[5].邱挺,于泉洲,刘加珍,张怀珍,梁春玲.基于Landsat数据的近30年东平湖湿地植被覆盖演变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17

[6].王瑷玲,刘洁,王彩艳,王瑞燕.密度分割和面向对象结合的东平湖湿地信息提取[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7].张举亮,刘加珍,刘亚琦,徐梦辰.东平湖湿地氮磷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人民黄河.2015

[8].王瑷玲,刘洁,王彩艳,李方方.1987-2009年东平湖湿地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力[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

[9].刘加珍,陈永金,陈诗越,朱海勇,王成祥.东平湖湿地水质动态及其净化功能分析[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4

[10].李全诚.我国湿地生态保护法律对策研究[D].石家庄经济学院.2014

标签:;  ;  ;  ;  

东平湖湿地论文-张智博,刘涛,伍青山,殷山红,张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