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发光材料论文-苏艳

聚合物发光材料论文-苏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聚合物发光材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长余辉发光材料,辐照依赖性,有机,聚合物长余辉发光材料,防伪

聚合物发光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苏艳[1](2019)在《有机聚合物长余辉发光材料制备及防伪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发光材料,一般分为荧光材料和磷光材料,在照明显示、光电器件、信息储存和防伪、生物成像及化学传感等众多领域都备受青睐,因此制备新型高效的荧光、磷光材料始终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该论文致力于开发新型功能性荧光和室温磷光材料,并探索它们的机理与实际应用,论文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叁个部分:第一部分设计合成了含有六个苯甲酸单元的配体分子六(4-羧酸-苯氧基)-环磷腈(G)的多功能性Eu~(3+)/Tb~(3+)-MOFs。为了便于循环使用,将Eu_(0.47)Tb_(0.63)-MOFs掺杂到聚乙烯醇(PVA)基质中通过流延法制备得到的发光膜材料作为检测平台。Tb~(3+)和Eu~(3+)在I_(547)/I_(491)以及I_(616)/I_(592)特征发射强度比率与水溶液中不同的金属离子以及气体环境中不同的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具有像指纹一样的一一对应关系。以Eu~(3+)离子的I_(616)/I_(592)发射强度比作为X轴,Tb~(3+)离子的I_(547)/I_(491)发射强度比为Y轴,构建了水溶液中对不同金属离子以及气体环境中不同的VOCs识别的二维解码图,从而可有效地区分水溶液中的不同金属离子以及气体环境中不同的VOCs。此外,该荧光检测平台在水溶液中表现出了对Fe~(3+)离子的快速、高效、选择性识别,其响应时间小于10s。同时该荧光平台对气体环境中的苯乙烯表现出了较好的选择识别能力,低浓度的苯乙烯环境中Ln-MOFs的特征发射强度在4 min内可达97%的猝灭。第二部分工作是基于第一部分研究工作中的偶然发现,有机配体G具有特殊的光物理性能。在室温且大气环境下,G本身不发射任何荧光或磷光(254nm或365nm激发),但是当G引入到无定型聚合物基质PVA中成膜后所制备的G-PVA膜在激发光源(254nm)关闭后展现了明显的长余辉现象。更有趣的是,G-PVA膜的长余辉性能展现了很强的紫外辐照依赖性,也就是说随着UV254nm辐照时间增加,G-PVA薄膜长余辉性能得到明显提升,发光强度、磷光寿命和量子产率分别由辐照前的19.51a.u.,0.28s和2.85%提升到315.47 a.u.,0.71s和11.23%,分别提高了约16倍,2.5倍和2.9倍。根据这一现象,我们开发了一种新型的绿色环保无油墨丝网印刷技术,该技术可应用于医药、烟酒、电子产品等防伪领域。第叁部分通过对G分子结构进行调控(取代基种类、位置、数目等),保持分子G的主体骨架不变,也就是G分子内部的叁聚磷腈结构以及外部的苯甲酸单元都不变,仅改变苯甲酸单元芳环上的取代基,设计合成了总共G6-G13共8种潜在的磷光体分子。然后把这8种潜在磷光体按照一定的比例掺杂到PVA基质中,超声均匀分散后流延成膜。研究发现,只有G7和G12分子掺杂到PVA基质中具有明显的辐照依赖性长余辉发光。基于这些长余辉材料的特性,开发了一种防伪图案更清晰的无油墨印刷技术,该技术印刷的图案更清晰可应用于车票、发票、人民币、奢侈品等的高端防伪。(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期刊2019-03-15)

潘刘鹏[2](2018)在《高效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应用于聚合物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余辉发光材料是一类光致发光材料。作为一种绿色光源材料,在最近的能源短缺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它。由于它在长余辉过程中消耗自身的储能,不需要外部的能量供给,使得其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中不可替代。水凝胶是由天然或人工合成的聚合物制成的具有叁维交联网络结构的材料。在生理条件下,水凝胶在其内部结构中能够储存大量水的特征类似于生物组织,使水凝胶成为理想的生物组织替代材料。因此开发出一种高效、快速制备长余辉材料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水凝胶具有重大研究意义。本文利用微波辐射法一步快速制备Eu~(2+),Dy~(3+)共掺杂的硅酸盐基长余辉发光材料(SLALM),并用硅烷偶联剂(MPTS)对其表面修饰,然后将表面修饰后的长余辉粉(MPTS-SLALM)分散于丙烯酰胺(AM)和丙烯酸羟乙酯(HEA)的水溶液中,交联共聚合制备出具有长余辉性能的水凝胶材料(PAM-PHEA-S),同时考察了反应条件如:Eu~(2+)含量、Dy~(3+)含量、微波加热反应时间和助熔剂(H_3BO_3)含量对SLALM长余辉性能的影响,以及研究了不同MPTS-SLALM含量的长余辉发光水凝胶的荧光显微形貌、余辉衰减性能、机械性能等。研究结果表明:微波辐射法是一种操作简便易行、绿色经济且有效的制备长余辉发光材料的方法,成功制备出高均质性、发光性能优良且具备耐水性能的SLALM;SLALM的最佳组成为Sr_(1.975)MgSi_2O_7:Eu~(2+)_(0.01),Dy~(3+)_(0.015),最佳反应条件为:微波烧结时间为30min,助熔剂H_3BO_3的量为5wt%;此外,通过表征分析证明了MPTS对SLALM的表面修饰成功,提高了其分散性并未对其发光性能造成影响;对PAM-PHEA-S水凝胶的荧光显微分析表明长余辉材料在水凝胶中分散的非常好,未出现团簇现象,PAM-PHEA-S保持水凝胶良好的吸水性能,具有高的机械强度,且热稳定性较好,同时PAM-PHEA-S水凝胶展示出其独特的长余辉发光性能,这种多功能水凝胶材料在医学材料领域有潜在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8-05-23)

吉霞霞[3](2018)在《聚合物/钙钛矿复合材料发光器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来,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作为一种新型半导体材料具有溶液加工性、低载流子陷阱密度、高吸收系数以及长距离载流子扩散长度等优越性,广泛应用在太阳能电池、激光、高增益光电探测器以及发光二极管等领域。本论文主要研究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发光二极管。由于钙钛矿结晶速度很快,制备连续平整的发光薄膜是实现高效率发光器件的关键问题。目前主要采用快速结晶,调节前驱体中有机成分与无机成分的比率,溶剂调控以及形成聚合物:钙钛矿复合材料等方法来控制薄膜的生长。在上述方法中,形成聚合物:钙钛矿复合材料作为调节钙钛矿表面形貌的一种简便,通用和可靠方法被广泛使用,另外,聚合物添加剂还可以提高钙钛矿材料的抗湿性和机械特性。本文中我们以聚氧化乙烯(PEO)作为聚合物添加剂,通过调节CH_3NH_3Br与PbBr_2之间的摩尔比来改善样品的表面形貌,提高发光器件的性能。进一步研究聚合物:钙钛矿复合材料中PEO的含量对薄膜性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聚乙烯晴(PAN)作为聚合物添加剂的复合材料的性质,分析不同聚合物添加剂对复合薄膜形貌,结构,光物理和电致发光性质的影响。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制备了CH_3NH_3Br:PbBr_2摩尔比分别为1.05:1,1.5:1,2:1和3:1薄膜样品,扫描电子显微镜测量结果表明随着CH_3NH_3Br:PbBr_2摩尔比增加,晶粒尺寸从几百纳米减小到几十纳米,钙钛矿薄膜形貌均匀性和连续性显着改善。CH_3NH_3Br:PbBr_2比为1.05:1的样品XRD衍射图中存在PbBr_2在18.7~o的衍射峰,这表明PEO干扰CH_3NH_3PbBr_3的形成。当CH_3NH_3Br:PbBr_2比为2:1时,样品XRD图谱与文献报道的CH_3NH_3PbBr_3图谱一致。而CH_3NH_3Br:PbBr_2比例达到3:1时,在12.6~o处出现了杂质峰,这可能是来源于类似CH_3NH_3~+的点缺陷,表明在使用PEO添加剂的情况下使用较大浓度的CH_3NH_3Br可能会干扰CH_3NH_3PbBr_3的形成。采用不同CH_3NH_3Br:PbBr_2比例的前驱体溶液制备了结构为ITO/PEDOT:PSS(70 nm)/PEO:CH_3NH_3PbBr_3(50 nm)/TmPyPB(60 nm)/CsF(1 nm)/Al(100 nm)的发光器件。当CH_3NH_3Br:PbBr_2=2:1时,器件最大发光效率为6.1cd·A~(-1),该比例下钙钛矿薄膜形貌较好且为CH_3NH_3PbBr_3纯相。(2)在优化CH_3NH_3Br:PbBr_2比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聚合物添加剂PEO含量对复合薄膜特性的影响。PEO:CH_3NH_3PbBr_3比例分别为0.25:1,0.5:1,0.75:1和1:1薄膜的SEM测试结果表明随着PEO含量增加,CH_3NH_3PbBr_3晶粒尺寸从几百纳米降低到100纳米以下,PEO:CH_3NH_3PbBr_3薄膜形貌的均匀性也随之提高。在PEO:CH_3NH_3PbBr_3比为0.75:1和1:1样品的XRD衍射图中,在18.7~o的位置处出现了PbBr_2的弱衍射峰,这表明PEO对CH_3NH_3PbBr_3形成存在一定程度的干扰作用。随着PEO含量的增加,样品的光致发光强度降低。采用PEO含量不同的前驱体溶液制备了结构为ITO/PEDOT:PSS(70 nm)/PEO:CH_3NH_3PbBr_3(50 nm)/TmPyPB(60 nm)/CsF(1 nm)/Al(100 nm)的器件,当PEO:CH_3NH_3PbBr_3比例为0.5:1时,器件发光效率最佳为6.4 cd A~(-1)。(3)我们研究了基于聚合物添加剂PAN复合材料的特性,分析聚合物添加剂对复合薄膜形貌,结构,光物理和电致发光性质的影响。加入聚合物PAN改善PAN:CH_3NH_3PbBr_3薄膜表面形貌,CH_3NH_3PbBr_3晶粒尺寸随PAN含量增加而减少。PAN:CH_3NH_3PbBr_3样品XRD图谱为CH_3NH_3PbBr_3样品特征图谱。聚合物添加剂显着影响复合材料的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性质:PAN:CH_3NH_3PbBr_3样品的光致发光强度约为PEO:CH_3NH_3PbBr_3样品光致发光强度的两倍,PAN:CH_3NH_3PbBr_3器件的发光效率仅为PEO:CH_3NH_3PbBr_3器件发光效率的叁分之一。通过分析单极性空穴和单极性电子器件的电流-电压特性得知,PEO:CH_3NH_3PbBr_3器件的空穴电流和电子电流是非常平衡的,而PAN:CH_3NH_3PbBr_3器件的空穴电流比电子电流小十倍以上,采用不同聚合物添加剂器件发光效率的差异来源于器件不同的载流子注入平衡因子。(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4-10)

郭金宝,叶思敏,隽奥,张哲维[4](2017)在《液晶网络聚合物/上转换发光纳米复合材料的可见光上转换发光的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转换发光材料由于具备将长波长光转换为短波长光的独特光学特性,这使得它及其复合物在激光器、特种显示和生物荧光标记等领域展现出了很好的应用前景。液晶/上转换发光材料就是其中一类新兴的复合材料,在以前文献报道的上转换纳米粒子(UCNPs)/液晶复合功能材料研究中,UCNPs一般作为二次光源载体将液晶体系的紫外或可见光调控转换为近红外光调控。本研究中,我们将UCNPs和液晶网络聚合物(LCNs)结合,设计并制备了两种新型UCNPs/LCNs复合光功能材料。这两种体系的主要的特色是,利用了液晶分子不同的取向来调控上转换发光,实现了散射荧光增强和偏振上转换荧光发光。详细探讨了两种体系的制备条件、液晶取向与上转换荧光调控机理。并展示了这些材料在显示及防伪光学薄膜领域的应用。本研究为液晶聚合物/纳米复合光功能材料的制备及应用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C:高分子物理与软物质》期刊2017-10-10)

王春芽,黄春花,卢永凤,黄细河[5](2016)在《一种掺杂稀土配位聚合物白光发光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白光发光二极管(WLED)由于具有发光效率高、能耗低、使用寿命长等诸多优势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白炽灯和日光灯。近年来,利用稀土配位聚合物合成出高能效的白光发光材料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稀土配位聚合物具有结构多样、可调节性强、性能丰富等特点。稀土元素因为具有独特的4f组态,而显示出了不同于其他金属的性质,例如:高的配位数,强(本文来源于《中国晶体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会员代表大会(功能分子晶体分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12-19)

严勇,郑发鲲,郭国聪[6](2016)在《一种新型一维链状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发光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发光材料近些年一直是研究热点之一,其在固态发光1,化学传感探测2,温度传感指示3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我们通过采用间苯二甲酸衍生物和过渡金属锌(Ⅱ)合成了一个新型的一维链状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Zn(L_2)(DMA)]H_2O}_n,(H_2L_2=5-[(pyren-9-ylmethyl)-amino]-isophthalicacid),其在365nm波长的激发下发射出基于配体的氰光。(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七届全国结构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期刊2016-11-16)

严勇,郑发鲲[7](2016)在《一种新型一维链状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发光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发光材料近些年一直是研究热点之一,其在固态发光~1,化学传感探测~2,温度传感指示~3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我们通过采用间苯二甲酸衍生物和过渡金属镉(Ⅱ)合成了一个新型的一维链状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Cd(L)(H_2O)_2(DMF)]_4.4H_2O}_n(H_2L=5-[(Anthracen-9-ylmethyl)-amino]-isophthalicAcid),其在365nm波长的激发下发射出氰光,并且具有异常高的色温4112905 K。(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十六分会:晶体工程》期刊2016-07-01)

李莎莎[8](2016)在《稀土配位聚合物发光材料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稀土配位聚合物因其丰富的拓扑结构及独特的性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其发光性能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研究表明,镧系离子独特的4f电子层结构,赋予镧系化合物卓越的发光性能,如长寿命,尖锐的发射峰等。因此稀土配位聚合物发光材料在荧光探针、上转换发光、细胞成像、生物传感、药物控制释放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在此基础上,本论文主要选用含氟取代基的芳香酸作为有机配体来构筑具有优异发光性能的稀土配位聚合物。本论文中,我们主要采用水热合成法及室温挥发法,分别成功制备出了Yb~(3+),Er~(3+)共掺杂钇基配位聚合物超结构,铕基配位聚合物的花状结构及一系列稀土配位聚合物单晶,详细研究了其发光性能,并对其可能存在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Y-CP:Yb~(3+),Er~(3+)配位聚合物超结构:合成、转化及上转换发光性能以尿囊素为有机配体,通过简单水热合成,制备了稀土掺杂(Yb~(3+),Er~(3+))的钇基配位聚合物超结构。同时研究了不同反应条件下所合成产物,提出了其可能的形成机理。以此配位聚合物为前驱体,在800 oC的空气气氛中煅烧4 h,得到了Y2O3:Yb~(3+),Er~(3+)的超结构。同时,研究了产物煅烧前、后的上转换发光性能。(2)铕基配位聚合物花状结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采用Eu(NO3)3·6H2O金属盐,以3,4,5,6-四氟邻苯二甲酸为有机配体,通过简便的水热合成法,制备了铕基配位聚合物花状结构。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如反应时间、混合溶剂的组成),制备出形貌各异的产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花状结构形成的生长机理。此外,我们进一步研究了所得配位聚合物在酸碱度不同的环境中荧光性能的变化。(3)基于四氟邻苯二甲酸构筑的稀土配位聚合物单晶的合成与发光性能研究采用Tb(NO3)3?6H2O,Eu(NO3)3·6H2O,Gd(NO3)3·6H2O金属盐,3,4,5,6-四氟邻苯二甲酸为有机配体,通过室温挥发的方法成功制备出相应的稀土配位聚合物单晶。通过单晶结构解析可知,其晶胞参数为a=14.1139(7)?,b=14.3166(7)?,c=15.0782(7)?,α=63.4210(10)°,β=82.0360(10)°,γ=65.4410(10)°,V=12474.1(2)?3,Z=1。同时对其发光性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4)基于2,4,5-叁氟-3-甲氧基苯甲酸构筑的一维稀土配位聚合物单晶的合成、发光性能及检测色氨酸的研究采用2,4,5-叁氟-3-甲氧基苯甲酸有机配体,Tb(NO3)3?6H2O,Eu(NO3)3?6H2O,Gd(NO3)3?6H2O金属盐在室温挥发条件下合成了一系列一维稀土配位聚合物[Ln(tfmba)_3(H_2O)]_n(Ln=Tb,Eu,Gd)。单晶结构解析数据表明其空间点阵属于叁斜晶系,其晶胞参数为:a=8.8577(8)?,b=12.0523(11)?,c=13.6494(13)?,α=114.2400(10)°,β=96.3570(10)°,γ=96.6170(10)°,V=1289.5(2)?3,Z=2。同时,研究了铽(III),铕(III)和钆(III)配位聚合物的发光性能,进一步深入研究了铽(III)配位聚合物对各种金属离子及氨基酸的荧光响应信号。(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梁爱辉,黄贵,王志平,陈水亮,侯豪情[9](2016)在《含铱配合物聚合物磷光材料及其电致发光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由于在大面积平板显示和固态照明上的潜在应用,在学术研究和工业应用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可以通过溶液加工的方法制备,制作工艺简单,成本低、材料省,并且可以实现大面积柔性显示。和荧光聚合物材料相比,磷光铱配合物聚合物材料可以同时利用单线态和叁线态激子发光,器件的内量子效率理论上能达到100%,突破了传统25%的极限,因而受到广泛关注。基于此,本文综述了含铱配合物聚合物磷光材料的研究进展,主要对含铱配合物线型聚合物和超分子聚合物的合成、结构特点以及光电特性进行了总结,并讨论了聚合物结构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化学进展》期刊2016年04期)

武钰铃[10](2015)在《以螺双芴为支化中心的聚辛基芴类超支化白光聚合物发光材料的合成及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展,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WOLED:White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白光OLED是一种新型的绿色半导体照明光源,能够产生高效饱和的白光,具有亮度高、能耗低、环境适应性强、质量轻厚度薄、材料柔性好、可实现大面积显示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的普通或装饰照明,是高效率、低成本、长寿命的平面光源。聚辛基芴类白光聚合物发光材料因其具有刚性联苯类结构具有高的荧光量子产率、较好的溶解性和良好的热稳定性,是一类公认的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聚合物发光材料。然而,直链型聚合物由于分子链间相互作用使分子聚集易产生链缠绕、结晶等问题,从而导致材料光谱稳定性差、器件发光效率降低、易老化寿命短等。本论文针对上述问题,选取以螺双芴为支化中心的聚辛基芴类超支化白光聚合物发光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支化中心的含量、窄带隙调光基团的结构、聚合物主链结构等因素,对聚合物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具体而言,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概述了白光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在照明应用中的发展前景,重点讨论了聚合物白光发光材料的几种实现方法和研究现状;同时,阐述了超支化聚合物的结构特点及其性能优势,总结了超支化聚合物在OLED发展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最后,据此提出了本论文的设计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第二章,在直链型聚合物聚(9,9-二辛基芴-4,7-二噻吩-2,1,3-苯并噻二唑)(pf-dbt)的基础上,通过在直链聚合物的链端分别引入具有叁维立体结构的官能团2’,2”,7’,7”-螺双芴(sdf)和空间位阻较大的共平面结构的1,3,6,8-芘(p),我们合成了两种哑铃型白光聚合物发光材料pf-dbt-sdf和pf-dbt-p,研究了其光物理性质、热稳定性、成膜性等特性,并制备了基于此类材料的单层电致发光器件。聚合物pf-dbt-sdf和pf-dbt-p的光谱均表现出聚芴的特征峰,都具有较好的成膜性,且玻璃化转变温度较直链型聚合物提高了15–20°c。两种聚合物的器件在高电压下均实现了白光发射,且亮度较直链型聚合物器件分别提高了27%(pf-dbt-sdf)和14%(pf-dbt-p)。表明在聚合物中引入空间位阻较大的基团如螺双芴是一种潜在的提高聚合物性能的方法。第叁章,选取螺双芴为支化中心,通过改变支化中心在聚合物中的含量,我们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具有超支化结构的白光聚合物发光材料pf-sdfx-dbt5(x:1–20mmol%),对其光物理性质、热稳定性、成膜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制备了基于此类材料的单层电致发光器件。支化中心sdf的引入没有打断聚合物主链的共轭,聚合物的光谱表现为聚芴的特征峰;同时,超支化结构有效抑制了聚合物分子链间的相互作用,聚合物薄膜的发射光谱与稀溶液相比未发生明显红移。随支化中心含量增加,超支化聚合物的热稳定性逐渐提高。支化中心含量在一定范围内的聚合物均表现出良好的成膜性。同时,sdf的引入没有影响从蓝光芴片段到橙光基团dbt的能量传递,基于超支化聚合物的单层电致发光器件最终实现了白光发射。且聚合物pf-sdf10-dbt(sdf含量10mol%)器件的效率和亮度分别达到线型聚合物pf-dbt器件的2倍和5.5倍。此结果为后续的实验及超支化白光聚合物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第四章,为了提高聚合物的发光效率,我们在支化中心sdf比例为10mol%的超支化聚合物中引入具有高内量子效率的磷光橙红光基团ir(piq)2acac作为调光基团来取代橙光荧光基团dbt。通过调节ir(piq)2acac在聚合物中的含量(0.02–0.05mol%),合成了一系列荧光/磷光杂化超支化聚合物发光材料pf-sdf10-irx,对其光物理性质、热稳定性、成膜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制备了基于此类材料的单层电致发光器件。超支化结构能够有效地抑制链间相互作用,聚合物薄膜的发射光谱与稀溶液相比未发生明显红移。聚合物热分解温度和玻璃化转变温度分别升至400°c和150°c以上,均能形成质量良好的非晶薄膜。当ir(piq)2acac含量为0.04mol%时,pf-sdf10-ir4通过从蓝光基团芴到互补色橙红光基团ir(piq)2acac之间链间和链内的f?rster能量传递以及通过ir(piq)2acac对电荷的直接捕获共同实现了器件的白光发射,色坐标为(0.30,0.34)。在单层器件中,当电压升到18.3v时亮度达到6777.3cd/m2,最大电流效率为4.0cd/a。在超支化聚合物中引入高效率的磷光基团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实现高效白光的方法。第五章,为了降低器件中聚合物发光层与pedot:pss的空穴注入势垒,同时提高聚合物主链的叁线态能级和材料的热稳定性,我们将具有较高homo能级及叁线态能级的刚性基团3,6-咔唑(cz)引入超支化聚合物主链中,合成一系列芴-咔唑交替共聚的超支化聚合物发光材料pfcz-sdf10-dbtx(x:0.05–0.1mol%),对其光物理性质、热稳定性、成膜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制备了基于此类材料的单层电致发光器件。超支化结构有效抑制了链间的相互作用,聚合物薄膜的发射光谱与稀溶液相比未发生明显红移。与聚芴主链的聚合物相比,咔唑-芴交替共聚主链的聚合物热分解温度和玻璃化转变温度分别升至400°c和180°c以上。聚合物的homo能级升至-5.10ev,基于此类材料的电致发光器件表现出较理想的性能,如低至5v的启亮电压,在13.5v时的最大亮度为7409.5cd/m2和最大电流效率4.38cd/a。共聚物pfczsdf10dbt8和pfczsdf10dbt10的器件实现了白光发射,色坐标分别为(0.28,0.31)和(0.32,0.26),可分别应用于冷白光的显示和暖白光的照明。在超支化聚合物中引入咔唑基团形成芴-咔唑交替共聚的聚合物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提高聚合物发光性能的方法。第六章,为了提高磷光铱(iii)配合物的溶解性,使其能在荧光/磷光杂化超支化白光聚合物链中更好地匹配,我们通过在主配体中引入n-己基咔唑,分别以2-苯基咪唑和2-(2-羟苯基)苯并噻唑为主配体,以1,2,4叁唑为辅助配体配合合成了两种可溶性异配铱(iii)配合物(czhpi)2ir(fpptz)和(czhbtz)2ir(fpptz),可分别作为叁基色法制备白光聚合物的绿光磷光基团和用互补色法制备白光聚合物的黄光磷光基团。n-己基咔唑的引入能够有效增大空间位阻,从而抑制分子间相互作用,有利于旋涂成非晶薄膜,且(czhbtz)2ir(fpptz)在薄膜的发射峰相较于其在稀溶液中未发生明显的红移。将配合物(czhpi)2ir(fpptz)和(czhbtz)2ir(fpptz)分别掺杂在主体材料中制备了电致发光器件,均表现出了非常好的电致发光性能。(czhpi)2ir(fpptz)器件最大亮度达到2696.3 cd/m2,最大电流效率3.94 cd/A;(CzhBTZ)2Ir(fpptz)器件最大亮度达到9617.2 cd/m2,最大电流效率9.43cd/A,最大功率效率3.29 lm/W。此外,它们在430 nm处均有吸收峰,能与蓝光聚芴发射峰形成较好的光谱重迭,适合接入到聚合物主链中合成荧光/磷光杂化的单一分子超支化白光聚合物发光材料。为其后续实验及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5-11-01)

聚合物发光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长余辉发光材料是一类光致发光材料。作为一种绿色光源材料,在最近的能源短缺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它。由于它在长余辉过程中消耗自身的储能,不需要外部的能量供给,使得其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中不可替代。水凝胶是由天然或人工合成的聚合物制成的具有叁维交联网络结构的材料。在生理条件下,水凝胶在其内部结构中能够储存大量水的特征类似于生物组织,使水凝胶成为理想的生物组织替代材料。因此开发出一种高效、快速制备长余辉材料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水凝胶具有重大研究意义。本文利用微波辐射法一步快速制备Eu~(2+),Dy~(3+)共掺杂的硅酸盐基长余辉发光材料(SLALM),并用硅烷偶联剂(MPTS)对其表面修饰,然后将表面修饰后的长余辉粉(MPTS-SLALM)分散于丙烯酰胺(AM)和丙烯酸羟乙酯(HEA)的水溶液中,交联共聚合制备出具有长余辉性能的水凝胶材料(PAM-PHEA-S),同时考察了反应条件如:Eu~(2+)含量、Dy~(3+)含量、微波加热反应时间和助熔剂(H_3BO_3)含量对SLALM长余辉性能的影响,以及研究了不同MPTS-SLALM含量的长余辉发光水凝胶的荧光显微形貌、余辉衰减性能、机械性能等。研究结果表明:微波辐射法是一种操作简便易行、绿色经济且有效的制备长余辉发光材料的方法,成功制备出高均质性、发光性能优良且具备耐水性能的SLALM;SLALM的最佳组成为Sr_(1.975)MgSi_2O_7:Eu~(2+)_(0.01),Dy~(3+)_(0.015),最佳反应条件为:微波烧结时间为30min,助熔剂H_3BO_3的量为5wt%;此外,通过表征分析证明了MPTS对SLALM的表面修饰成功,提高了其分散性并未对其发光性能造成影响;对PAM-PHEA-S水凝胶的荧光显微分析表明长余辉材料在水凝胶中分散的非常好,未出现团簇现象,PAM-PHEA-S保持水凝胶良好的吸水性能,具有高的机械强度,且热稳定性较好,同时PAM-PHEA-S水凝胶展示出其独特的长余辉发光性能,这种多功能水凝胶材料在医学材料领域有潜在的实际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聚合物发光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苏艳.有机聚合物长余辉发光材料制备及防伪技术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9

[2].潘刘鹏.高效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应用于聚合物的性能研究[D].东南大学.2018

[3].吉霞霞.聚合物/钙钛矿复合材料发光器件[D].西南大学.2018

[4].郭金宝,叶思敏,隽奥,张哲维.液晶网络聚合物/上转换发光纳米复合材料的可见光上转换发光的调控[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C:高分子物理与软物质.2017

[5].王春芽,黄春花,卢永凤,黄细河.一种掺杂稀土配位聚合物白光发光材料[C].中国晶体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会员代表大会(功能分子晶体分会)论文摘要集.2016

[6].严勇,郑发鲲,郭国聪.一种新型一维链状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发光材料[C].中国化学会第七届全国结构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2016

[7].严勇,郑发鲲.一种新型一维链状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发光材料[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十六分会:晶体工程.2016

[8].李莎莎.稀土配位聚合物发光材料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6

[9].梁爱辉,黄贵,王志平,陈水亮,侯豪情.含铱配合物聚合物磷光材料及其电致发光性能[J].化学进展.2016

[10].武钰铃.以螺双芴为支化中心的聚辛基芴类超支化白光聚合物发光材料的合成及性质[D].太原理工大学.2015

标签:;  ;  ;  ;  ;  

聚合物发光材料论文-苏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