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城市化论文-王一钒

社会城市化论文-王一钒

导读:本文包含了社会城市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规律,问题

社会城市化论文文献综述

王一钒[1](2018)在《中国社会城市化进展与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化是当今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随之发生改变。一座座村庄的消失,一座座城市的崛起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虽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存在着违背城市化规律、盲目推进城市化发展的不少问题,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社会、经济方面的问题。(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8年09期)

靳美娟[2](2018)在《陕西省人口—空间—经济—社会城市化耦合协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化是一个涉及到人口、空间、经济、社会等诸方面结构转换的复杂运行系统,其内部结构的耦合协调程度关系到城市的良性发展及其城市化质量的提升。为此,以陕西省10个地级市为例,从人口、经济、空间、社会四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化综合水平指标体系,再结合耦合协调评价模型,对陕西各地市人口、经济、空间、社会城市化发展水平和相互间的耦合协调状态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从城市化来看,陕西省城市化水平总体偏低,呈现以人口城市化、空间城市化为主导的发展态势;从耦合协调度来看,全省总体处于中度耦合协调水平;除省会城市西安人口—空间—经济—社会城市化协调状态良好隶属高度耦合协调类型外,其余地市内部城市化协调状态欠佳,属于中度或低度耦合协调发展类型。因此,今后陕西省推进城市化进程中要注意合理引导,注重各地市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内部的协调发展,以全面提升城市化发展质量。(本文来源于《国土资源科技管理》期刊2018年02期)

蒋晓娟,王月菊,陈兴鹏,张子龙[3](2015)在《中国人口—经济—空间—社会城市化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经济增长、空间扩张和社会转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综合过程,只有四者之间相互促进、协同发展,才能达到可持续城市化的目的。文章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中国31个省份的人口、经济、空间和社会城市化之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度进行了测度,从全国、八大区域和省域叁个尺度分析了耦合度和协调性的时间演变轨迹,并利用R/S分析方法对时间演变的趋势性进行了分析,文章还利用GIS手段,就耦合度和协调性的空间差异、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口、经济、空间和社会城市化之间的耦合关系呈现出低强度耦合、低水平协调状态,且耦合强度在不断降低,但协调水平不断提高,耦合度和协调性的时间尺度演变具有很强的持续性;耦合度的空间差异有所扩大,而协调度的空间差异在逐渐缩小,耦合度和协调性的空间格局基本可以划分为叁种类型区,大部分地区属于低耦合强度、低协调水平或较低耦合强度、较低协调水平类型区,仅有少数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协调水平较高。(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汪红光[4](2012)在《社会城市化 服务要跟上》一文中研究指出黄石随着湖北省和整个中国一起,已经彻底摆脱数千年来以农村人口为主、以农业社会为主的低速发展模式,进入到一个以城市社会为主的快速发展阶段。     平房成楼房,农民变市民,鸟枪换炮,无论是谁,都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内心欢喜。然而,欣喜之余,我们不能不看到,(本文来源于《黄石日报》期刊2012-02-09)

黄火明[5](2009)在《“陌生人”与城市社会——城市化背景下对现代城市道德状况的一个另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城市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而与此同时,城市的发达、生活节奏的加快、文化的缺失及城市空间的规划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不利于城市道德建设的"陌生人"。陌生人的兴起与突显导致城市社会联结纽带的缺失、文化认同的弱化及功利关系的强化,从而使城市道德陷入了困境,极大地冲击了城市社会道德的良性运转。该文采用社会学理论对城市"陌生人"现象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城市道德的良性运作及城市道德的完善和发展提供建议。(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5期)

宝胜[6](2009)在《论小康社会城市化建设的科技需求》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化是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小康社会的城市化建设既要做到城市规划的科学合理性,更要重视城市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还必须加强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和服务型社会的构建,而这些目标的有效实现必须以先进实用的科技创新作支撑。文章围绕上述五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小康社会城市化建设的科技需求。(本文来源于《科技管理研究》期刊2009年05期)

俞慰刚,秦建刚[7](2009)在《日本社会城市化的历史轨迹——以战后东京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城乡社会互动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论述战后日本城市化的历史过程。指出:日本城市化过程是城乡互动的过程;以工业与住宅区的迁移为手段推进农村地区的城市化,但农民也在保存对土地的占有权的前提下有条件地接受农村城市化的这一现实;政府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出台与完善相关法律,使城市化过程在法律的保障下顺利地进行;积极发挥民间团体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官民一体推动城市与农村的共生,实现社会和谐。(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1期)

罗芳,曾荣青,王慧艳[8](2007)在《从“以人为本”角度反思我国的社会城市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城市化是城市化一个重要方面,但由于我国处于社会、经济激烈的转型中,社会城市化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社会城市化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强调在城市建设中要“以人为本”、加大对社会城市化的重视,并提出“以人为本”城市化的相应对策。本文强调城市化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包括城市居民、流动人口和农民在内的所有人都能享受城市文明,提高生活质量。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来源于《西北人口》期刊2007年02期)

贺韶伶[9](2005)在《关于城市化进程中社会城市化问题的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城市化是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是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一个重大问题,实现经济城市化与社会城市化的统一,是真正实现中国特色城市化之路的科学选择。(本文来源于《湖湘论坛》期刊2005年05期)

刘元春[10](2002)在《社会城市化发展中的佛教信仰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都市佛教,是近年来热谈的话题。但是,目前还很少看到系统的文论。究竟什么是都市佛教,其现状、特点、作用如何,都是值得探讨的。随着社会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国际大都市的不断形成,以及佛教信仰活动方式的变化,对它的探讨与研究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此谈叁点看法(本文来源于《法音》期刊2002年11期)

社会城市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市化是一个涉及到人口、空间、经济、社会等诸方面结构转换的复杂运行系统,其内部结构的耦合协调程度关系到城市的良性发展及其城市化质量的提升。为此,以陕西省10个地级市为例,从人口、经济、空间、社会四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化综合水平指标体系,再结合耦合协调评价模型,对陕西各地市人口、经济、空间、社会城市化发展水平和相互间的耦合协调状态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从城市化来看,陕西省城市化水平总体偏低,呈现以人口城市化、空间城市化为主导的发展态势;从耦合协调度来看,全省总体处于中度耦合协调水平;除省会城市西安人口—空间—经济—社会城市化协调状态良好隶属高度耦合协调类型外,其余地市内部城市化协调状态欠佳,属于中度或低度耦合协调发展类型。因此,今后陕西省推进城市化进程中要注意合理引导,注重各地市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内部的协调发展,以全面提升城市化发展质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社会城市化论文参考文献

[1].王一钒.中国社会城市化进展与问题[J].青春岁月.2018

[2].靳美娟.陕西省人口—空间—经济—社会城市化耦合协调分析[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8

[3].蒋晓娟,王月菊,陈兴鹏,张子龙.中国人口—经济—空间—社会城市化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4].汪红光.社会城市化服务要跟上[N].黄石日报.2012

[5].黄火明.“陌生人”与城市社会——城市化背景下对现代城市道德状况的一个另类分析[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6].宝胜.论小康社会城市化建设的科技需求[J].科技管理研究.2009

[7].俞慰刚,秦建刚.日本社会城市化的历史轨迹——以战后东京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城乡社会互动为中心[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8].罗芳,曾荣青,王慧艳.从“以人为本”角度反思我国的社会城市化[J].西北人口.2007

[9].贺韶伶.关于城市化进程中社会城市化问题的认识[J].湖湘论坛.2005

[10].刘元春.社会城市化发展中的佛教信仰问题[J].法音.2002

标签:;  ;  ;  ;  

社会城市化论文-王一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