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输产品中实时嵌入式数据库的研究

传输产品中实时嵌入式数据库的研究

一、一种传输产品中实时嵌入式数据库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寿颖杰[1](2021)在《嵌入式操作系统在分布式系统中的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对物联网设备的的不断发展,现在的社会越来越需要在智能家居、智能医疗、智能交通等嵌入式终端节点具备高性能的结构和高速有效的计算功能,使用户满足各种信息科技服务。然而在目前社会中,大都嵌入式系统单独工作,系统与系统之间几无互动,很少能够在终端节点利用互相协作来完成一些复杂的计算。而在分布式系统的应用下,物联网终端节点在理论上可以通过协同工作实现一定的计算。伴随着分布式系统的推广,多个嵌入式系统之间的交互将成为分布式技术和嵌入式技术交叉融合研究方面比较热门的内容。但目前这方面设计研究在市面上还比较少,且存在多方面的问题:第一,嵌入式设备中的资源有限,且设备专用性强,使得用于复杂计算的性能会不高;第二,研究人群较少,研究并未对这方面有深入探讨;第三,几乎无应用方面的研究,研究基本仅止步于在系统测试阶段。因此,本文先将嵌入式系统与分布式系统结合起来,通过多个嵌入式系统构建一个小型分布式系统,称为“多嵌入式系统”;然后在这个可用于分布式计算的多嵌入式系统上,将嵌入式操作系统进行设计和应用,即为分布式系统和嵌入式操作系统结合的“分布式操作系统”。在构建的多嵌入式系统中,每个节点都由一个STM32板和一个分布式操作系统(通过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RT-Thread修改扩充而成)构成。整个系统中,单个嵌入式系统分为控制节点和计算节点两类,两者的功能有所不同。控制节点负责收集节点信息、管理进程和分配分发计算任务,将任务分发分配到计算节点上执行;计算节点上实现执行任务功能,并将自身节点信息和任务结果发送数据给控制节点或其他计算节点。控制节点和计算节点相互协同工作,构成了整个分布式系统,实现了在终端节点协同完成部分复杂计算工作的目标。在构建整个系统时,对分布式操作系统和分布式通信机制进行了设计。具体为:1)在设计分布式操作系统时,主要对进程管理与调度、协同处理和任务分配完成探讨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主要是将分布式系统中成熟的研究,甚至已经应用的算法,将其实现在系统中的分布式操作系统里,并提供代码。2)在设计通信机制时,先实现了消息传递的方式,由于系统的运行特点,采用半同步半异步的Client/Server通信模型;然后还设计实现了远程过程调用(RPC)功能,用于实现控制节点调用某计算节点;最后设计了信息传递时的保密机制,由于本系统小型化、分布式等特点,采用并设计了基于属性加密的通讯加密方案,将其应用于系统中。总体上,完成实现了系统的基本功能。根据实际项目,还将构建完成的分布式操作系统应用于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多嵌入式系统上。通过应用实现在DALI系统中可以看出,嵌入式操作系统与分布式系统所结合而成的分布式操作系统在智能家居中可以得到很好的应用,使原本的系统提升了更良好的性能,且在产品现场安装使用后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刘宇皓[2](2021)在《基于ARM的通用型人脸识别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脸识别技术开始被广泛的应用。而传统的在PC上的人脸识别虽然精度较高,但存在难以部署,不具有通用性等问题。基于此背景,本文设计一种通用型人脸识别系统,将对于人脸的检测识别等相关计算,以及对人脸用户,人脸图片以及人脸特征等存储,都集中于基于ARM架构的Hi3559AV100芯片上。整个系统便于二次开发,且对大多数场景,视频,图片等都可以实时地进行人脸检测识别。系统设计了六个模块:接口模块,DP server模块,人脸库管理模块,特征库模块,图片流处理模块,视频流处理模块,来构建整个人脸识别系统。针对监控,门禁等不同的应用场景,在人脸识别算法模块中分别设计了图片流处理模块和视频流处理模块。考虑到算法需要匹配对应的硬件资源,以及系统应用的实时性需求,选择了Retina Net人脸检测算法,在Face Net网络基础上的Mobile Net V2特征提取算法,deepsort人脸跟踪算法,以及余弦相似度特征比对方法来实现整个的人脸识别算法。同时利用模块的划分,实现了多接口可同时检测图片流和视频流的需求。接口模块利用RTSP,HTTP协议等,完成与上位机以及外设的通信,同时对输入的图像进行简单的预处理。DP server模块用于内部通信,通过对各模块接口消息的解析,进行消息的转发接收,使得整个系统成星型结构,各个模块相互独立,便于系统维护,迭代更新,二次开发。人脸库管理模块利用数据库对人脸,用户信息,特征的存储,实现对人脸分组,人脸用户等相关信息的增删查改功能。为了在具体应用时,减少遍历读取时间,设计了特征库模块,利用共享内存等方式,开辟一个内存空间,将特征读入,再由算法模块去读取进行比对。针对系统的交互功能,利用Java Script作为人机交互界面语言来具体完成了系统整个功能平台的搭建,包括存储页面,识别配置页面,识别结果页面。同时利用python写了一套脚本,来模拟客户端进行测试,完成对整个人脸识别系统各个功能的自动化测试,能快速的得出性能结果以及相关指标,也能快速找出系统问题,为之后的开发以及使用提供了方便。在各个功能模块的应用以及算法设计的配合下,整个系统能较为稳定持续且能保证实时性的运行。

李芳芳[3](2020)在《基于嵌入式Qt技术的车辆运行状况移动监控终端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对车辆监控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车辆监控系统采用监控中心位置固定的Web监控模式,由于不能在移动环境下随时随地查看车辆运行状况,且系统开发成本高、运维花费大,故不适用于中小型物流企业的车辆监控管理。针对该问题,本文研制了一种便携式移动监控终端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成果如下:1.分析了移动监控终端技术背景及其发展现状,确定了便携式移动监控终端的设计目标,研究了物流企业车辆运行监控的信息流及其关联关系,针对中小型物流企业的车辆运行监控要求,基于嵌入式Qt技术、Sqlite关联式数据库技术、无线通信网络技术及图形界面终端技术,提出了中小型物流企业车辆移动监控系统解决方案。2.为获得运行车辆的位置信息、车内温湿度信息,完成了车辆运行状况采集终端模块、便携式移动监控终端模块的软硬件设计,并通过无线通信网络将车辆运行状况信息传送至便携式移动监控终端,集中存入所设计的关联式数据库。利用Qt图形界面开发技术,设计了便携式移动监控终端多功能操作界面,用于实时显示车辆运行状况信息。3.设计了系统测试方案,完成了系统的软硬件联合调试。模拟实际车况环境,完成了移动终端的车辆运行状况采集、便携式移动监控终端数据管理及显示等系统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车辆运行状况采集终端能够完成实时采集车辆位置、车内温湿度等车况信息,并能将其实时传输至便携式移动监控终端,便携式移动监控终端能够实时接收数据,并通过图形界面、实时准确地显示车况信息。说明所设计的便携式移动监控终端系统是可行的,其运行是有效的,可满足中小型物流企业车辆监控管理的需求。这些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对移动监控终端的推广应用具有较高借鉴意义。

刘志泓[4](2020)在《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多模块系统与信息管理软件开发》文中研究指明血小板是生命体维持正常生理职能的重要组成,其止血、聚集等功能特征的快速检测对于对早期血栓性相关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抗血小板药物能效监测等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围绕企业高性能产品合作量产开发,针对提高检验效率、增加检验模式和实现检验流程信息化管理等功能需求,全面深入地研究了基于多模块并行检测架构的血小板功能分析仪与信息管理软件的设计与实现。多模块架构是提高检测效率的有效途径,其控制、通信与操作管理功能复杂,对系统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血小板功能分析仪采用基于CAN总线的上下级嵌入式系统,由管理机与四个控制机模块组成,实现多通道并行检测。其中控制机相互独立,直接控制执行机构,经过样品稀释、诱聚剂添加、血细胞计数和液路清洗等子流程完成单次血小板检测。管理机作为上位机,承担人机交互、数据统计处理等功能,协调多个控制机模块稳定可靠地完成检验任务,并提供良好的用户操作体验。论文首先在综述介绍血小板功能检测的背景意义以及检测技术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讨论分析了仪器高性能开发的特点需求和发展趋势。再从检验效率、参数和功能角度分析,提出多控制机模块并行检测的升级方案,优化检测流程;针对医疗信息化需求,设计建立以检验科实验室为单位的信息管理系统,控制网段内各类体外诊断设备,实现检验流程的规范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管理。随后论述了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控制机与管理机软件结构和工作原理,给出了快速检测流程、数据精度控制、数据库管理、试剂管理等具体业务的实现。接着针对多模块检测带来的多节点通信问题,在管理机和控制机之间引入具有松散耦合特征的通信模型开展数据分发服务,基于发布/订阅机制,将各类消息以主题为单位进行划分,同时开辟数据缓冲区,结合CAN总线讨论分析该模型实现的具体要求和关键技术的解决方案,保证分布式系统实时性可靠性的要求。然后从检验科实验室信息管理软件的高可用性和拓展性设计出发,在通信组件、数据管理、结果推送和任务下发等多个方面论述了具体的设计实现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异步消息机制实现多任务处理,同时给出了节点变化时任务的动态分配策略。最后,本文通过对多模块检验系统与实验室信息管理软件的测试与评估,验证了方案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周永康[5](2020)在《一种基于STM32的智能电动自行车充电桩控制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次设计主要内容:通过充电桩整体需求分析,对充电市场的具体走访调查以及对功能的需求进行分析,明确了充电桩控制系统的基础架构由充电控制和网络数据传输以及数据处理和服务端管理系统组成,具体工作如下。基于STM32进行系统硬件模块电路设计:继电器控制模块,无线传输模块,电能检测模块,STM32主控电路以及人机交互模块。系统功能软件设计则主要是根据硬件电路中的充电测量采集模块,网络连接模块以及充电控制模块进行驱动编写,移植Free RTOS操作系统并运用Free RTOS进行规划管理充电任务,创建充电控制任务并对充电桩进行充电控制,同时根据充电功能需求设计了充电控制数据通讯协议。充电桩设备与服务端通讯以及运用后台管理系统进行后台管理,电动自行车充电桩通过无线传输协议接入网络服务器,通过网络服务器托管来实现充电桩远程管理,并通过管理系统进行远程监控以及运维。针对充电桩控制系统的功能,进行了充电桩计量,查询,控制测试,测试结果证明本次设计的充电桩控制系统满足系统需求,并通过无线技术联网,实现了充电数据的上传与共享,并验证了网络管理系统控制充电桩的可行性。

朱文博[6](2020)在《基于WiFi的实时环境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深化改革的步伐进一步迈进,我国已经在过去的四十多年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的整体实力稳步加强,国际话语权进一步提升。但人民物质生活获得极大丰富的同时,也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诸如企业排放的废气、作物秸秆的燃烧等造成的空气污染,地下水和海水正遭受的水体污染,城市生活中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和噪声污染等。正如大范围影响人民生活的雾霾问题,使得人们逐步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当前,政府已经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政府工作重点,并出台了针对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和水体污染的防治行动计划等法律法规。对环境污染物的实时监测是保护环境的有效措施,不仅可以约束部分企业和个人的不文明行为,而且可以为预防污染提供指导性的可视化数据。本文针对企业工厂生产的安全监管,设计了一种基于WiFi的嵌入式实时环境监测系统。系统的硬件部分包含系统主控芯片及其外围接口,和用于采集环境相关参数数据的各类传感器。在主控芯片的选型上,采用SamSung推出的S5PV210微处理器,支持扩展多个GPIO和USB外围接口。在环境参数传感器的选择上,选用AM2302温湿度传感器、GP2Y1051粉尘浓度传感器和Logitech-C310高分辨率网络摄像头,分别采集当前环境中的温湿度、PM2.5浓度和现场视频图像。系统软件部分基于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为平台,通过同步的方式实现传感器数据采集功能,并对环境参数数据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数据将被存储于本地闪存中,现场实时视频则采用视频流的方式进行传输。为了进行良好的人机交互,同时移植嵌入式Web服务器和小型SQLite数据库。系统整体采用B/S模式,基于无线WiFi模块接入网络中与用户进行交互,将采集到的数据在客户端浏览器的网页中进行显示,并可进行现场视频监控。通过对系统进行性能测试,系统可以长时间稳定运行,并准确记录当前环境中的参数数据,接入网络的终端设备均可正常访问,操作界面简单,开发成本低,符合预期的设计功能。

战凯[7](2020)在《基于Web的接地电阻在线测量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在油气罐区等易燃易爆环境中,装置接地回路对于系统雷电、静电防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接地体锈蚀、接地线有螺栓松动等因素的影响,会导致接地系统的损坏,对这类回路接地电阻的监测多为人工定期进行,最新的在线监测则存在传感精度不高、监测规模小、人机联络受限等的问题。随着互联网Web技术的发展,由于其分布性、灵活性以及开放性的优势,对于传统的在线监测的不足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通过对现有的接地系统的对比与分析,本论文设想将Web作为交互手段,提出了一套可以在线监测测量多回路接地电阻阻值的总体系统框架,从而扩大了系统的测量规模;在测量前端,从优化传感器的各相关参数着手提高系统的测量精度;协调各回路测量模块的工作,扩展系统规模;通过系统数据库接合检测数据,引入Web技术方便人机交互,实现多样化的数据展示。设计了多级网络结构、讨论了技术需求与功能配置,完成了Web系统和嵌入式系统的数据交互;对测量方法优化实验,完成了传感测量整个过程的优化;对数据库及Web服务器进行设计;对于系统的实时性以及安全性进行了探索研究;对测试平台搭建与系统进行验证,采用简化的单级以太网结构,验证了Web端经服务器、控制中心到前端测量节点的信息交换与基本功能实现。研究结果表明,设计的系统能够实现预期的改善目标,所做工作对于接地电阻在线测量系统的深入实现具有一定的应用参考意义。

周泽明[8](2020)在《基于Zynq的实时人脸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当前,各类生物识别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人脸识别相对于其他生物识别的应用更为广泛,无论是考勤打卡机、火车站的无人检票闸机还是支付宝的人脸支付功能等,都是由于人脸识别相对于其他生物识别,如指纹识别、虹膜识别,具有非接触、无侵犯以及可跟踪性强等突出特点。传统嵌入式产品的开发因软硬设计分离,而硬件的更新速度又总是不满足软件开发的需求,导致嵌入式产品的迭代周期增加,以至于被市场抛弃。针对传统嵌入式开发的不足,本课题选用集成了ARM处理器和FPGA可编程逻辑资源的Zynq系列全可编程异构处理器实现人脸识别。为减少计算量,满足实时实现人脸识别,进一步研究验证了基于肤色和Viola-Jones检测器的人脸检测算法,采用PCA降维技术,建立了人脸数据库。在Zynq处理器的内部架构基础上,结合Vivado研究实现了图像的预处理以及IP核的封装,采用以IP为核心的设计理念搭建了人脸识别系统的硬件工程。针对嵌入式系统开发的复杂性,使用PetaLinux工具简化嵌入式系统的开发,结合所设计的硬件工程实现系统的可定制化,使用随附的全系统仿真器,进而完成了系统的模拟启动。利用ZedBoard平台验证了本文所设计的人脸识别系统,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本课题完成了基于Zynq的人脸识别系统的设计与验证,实现了软硬协同设计。实验结果表明,利用Zynq的PL部分进行图像预处理比在PS部分进行预处理的速度提高了约3倍,系统的识别率可达82.5%。

史月华[9](2020)在《基于机器视觉的模切件缺陷检测系统软件研发》文中认为模切件是指将原材料按照预先给定的形状进行裁切和精密加工而形成的零配件。随着电子消费品行业的飞速发展,对模切件的海量需求使得在生产过程中对模切件的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基于人工的缺陷离线抽检方法存在成本高昂、检测效率低下、参检率不足、易引入额外损坏等问题,因此,研发一种自动化的高精度在线模切件缺陷检测系统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本论文针对模切件缺陷检测的自动化需求,以及对检测实时性、正确性、可回溯性的要求,研发了基于机器视觉的模切件缺陷检测系统软件。该系统与生产线衔接,采用高速线阵相机采集实时图像,实现了缺陷检测、实时检测信息推送、检测数据分析、历史检测数据回溯等功能。本系统软件主要包括在线检测软件、数据服务平台软件和远程监控软件三部分,其中在线检测软件负责缺陷检测任务的执行,支持从DXF格式文件获取待检工件的相关检测参数,并利用共享内存传输实时检测信息到数据服务平台。数据服务平台软件支持与在线检测软件和远程监控软件进行消息交互,能够响应远程请求,并负责推送实时检测信息到监控中心。远程监控软件支持对多个缺陷检测现场进行统一管理和配置,并可对接收到的实时检测信息进行显示、存储和分析。同时,本文还研发了模切件缺陷检测算法,并利用嵌入式GPU和CUDA编程特点实现了算法的并行优化,有效提升了算法的处理效率。系统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实现了对模切件缺陷准确、高效的检测,并支持远程监控,可对检测数据进行回溯和分析,满足了功能要求;同时该系统的尺寸缺陷检测偏差不超过0.02mm,表面缺陷的检测精确率达到了 97%以上,并且能够保证每分钟8米的实时在线检测,满足了系统性能要求。

黄冠[10](2020)在《工业物联网技术在户外大型设备监控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工业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为设备自动化及智能化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及理论依据,尤其在远程监控领域。对于户外大型设备的远程监控受现场环境、设施陈旧及技术薄弱等因素影响,使设备的运转状态无法及时反馈给相关管理者。为了解决此问题,根据开滦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水平与发展愿景,结合开滦唐山中润煤化工有限公司焦炉四车联锁监控系统技术升级,运用工业物联网技术、感知通信技术、云技术、WEB前端技术在户外大型设备的运行状态监控进行技术探索。通过对嵌入式Linux系统的移植、通讯接口的开发及外接采集感知设备对推焦车工作状态及运行状态进行信息采集,并由主板上的4G模块进行Socket传输,传输至在云端搭建好的数据库中,再利用HTML+Java Script+CSS+JSON+AJAX技术进行显示端界面及逻辑关系的编写,使数据可在移动终端及PC端显示,可为户外大型设备的远程监控提供有益的技术探索。利用工业物联网技术采集的数据通常存放于云端,但由于云端距离现场较远且信号干扰较强,使数据处理时延增大,针对此种状况,提出一种工业物联网云雾混合网络(Industrial Internet of Things cloud-fog hybrid network,ITCFN)框架,解决了工业数据在云端处理的高延迟问题。在实际生产范围内,利用路由器、交换机等边缘设备,在云服务器和生产设备之间构建一个雾计算层。针对雾计算节点设备计算能力弱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多设备分布式计算方法,采用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粒子群负载均衡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Load Balancing Algorithm Based On Simulated Annealing,SAPSO-LB),实现了任务处理延迟最小的目标。实验结果表明,基于SAPSO-LB算法的ITCFN能有效降低工业数据处理延迟。当使用10台雾计算设备,采集数据在4GB到12GB之间时,与云计算相比,延迟降低了84.1%-29.9%。图19幅;表10个;参87篇。

二、一种传输产品中实时嵌入式数据库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传输产品中实时嵌入式数据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嵌入式操作系统在分布式系统中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嵌入式系统研究现状
        1.2.2 分布式系统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贡献
    1.4 本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软硬件平台介绍
    2.1 分布式系统
        2.1.1 分布式系统概述
        2.1.2 分布式系统的特征
        2.1.3 分布式系统的结构
        2.1.4 分布式系统的拓扑结构
    2.2 分布式操作系统
        2.2.1 构造分布式操作系统的途径
        2.2.2 设计分布式操作系统时应考虑的问题
        2.2.3 分布式操作系统的结构模型
    2.3 RT-Thread操作系统
        2.3.1 RT-Thread概述
        2.3.2 RT-Thread的架构
        2.3.3 RT-Thread内核
    2.4 嵌入式系统
        2.4.1 嵌入式系统概述
        2.4.2 STM32概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总架构设计
    3.1 硬件的规划实现
    3.2 分布式架构设计模式
        3.2.1 无操作系统模式
        3.2.2 均衡模式
        3.2.3 非均衡模式
    3.3 系统结构
        3.3.1 控制节点和计算节点
        3.3.2 系统运行结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布式操作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进程管理
        4.1.1 分布式进程
        4.1.2 分布式进程的状态与切换
    4.2 分布式协同处理
        4.2.1 分布式互斥
        4.2.2 事件定序与时戳
        4.2.3 资源管理算法
        4.2.4 选择算法
    4.3 任务分配
        4.3.1 任务分配环境
        4.3.2 任务调度策略
    4.4 操作系统的移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布式通信机制设计与实现
    5.1 消息传递
        5.1.1 消息传递概述
        5.1.2 消息传递方式的设计
        5.1.3 消息传递的实现
    5.2 RPC的功能
        5.2.1 RPC的通信模型
        5.2.2 RPC的结构
        5.2.3 RPC的实现
    5.3 保密设计
        5.3.1 概述
        5.3.2 加密模型
        5.3.3 加密方案算法描述
        5.3.4 安全性分析
        5.3.5 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的应用
    6.1 引言
    6.2 DALI协议
        6.2.1 协议介绍
        6.2.2 DALI系统结构
    6.3 分布式操作系统的应用
        6.3.1 DALI访问时序与时戳
        6.3.2 主从设备RPC功能
        6.3.3 数据资源管理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基于ARM的通用型人脸识别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人脸识别研究现状
        1.2.2 嵌入式系统研究现状
        1.2.3 嵌入式人脸识别系统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以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
    2.1 系统总体需求分析
        2.1.1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2.1.2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2.2 嵌入式系统硬件平台
    2.3 系统软件环境搭建
        2.3.1 嵌入式操作系统
        2.3.2 配置系统环境
    2.4 系统人脸识别方法选取
        2.4.1 相关算法分析
        2.4.2 卷积神经网络
    2.5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人脸识别算法模块设计与实现
    3.1 算法模块整体设计
    3.2 RetinaNet人脸检测模型
    3.3 Facenet特征提取
        3.3.1 Facenet网络模型
        3.3.2 GoogleNet特征提取
        3.3.3 MobileNetV2 特征提取
        3.3.4 triplet loss优化
    3.4 视频流人脸跟踪
    3.5 余弦相似度特征比对
    3.6 图片流处理模块流程设计与实现
    3.7 视频流处理模块流程设计与实现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其他主要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4.1 接口模块设计与实现
        4.1.1 视频流接口设计与实现
        4.1.2 图片流接口设计与实现
        4.1.3 传输接口设计与实现
    4.2 DP Server模块设计与实现
    4.3 人脸库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4.3.1 MySql数据库
        4.3.2 人脸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4.4 特征库模块设计与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交互功能实现与系统测试分析
    5.1 系统交互功能实现
    5.2 系统测试与分析
        5.2.1 系统功能测试
        5.2.2 系统录入性能测试
        5.2.3 人脸检测识别性能测试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基于嵌入式Qt技术的车辆运行状况移动监控终端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移动监控终端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移动监控终端技术国外发展现状
        1.2.2 移动监控终端技术国内发展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便携式移动监控终端功能定位
        2.1.1 研究对象
        2.1.2 功能定位
    2.2 系统结构设计
        2.2.1 系统结构划分
        2.2.2 车辆运行状况采集终端模块
        2.2.3 云服务器模块
        2.2.4 便携式移动监控终端模块
        2.2.5 数据通信链路设计
    2.3 软件开发工具说明
        2.3.1 软件开发平台
        2.3.2 监控终端平台
        2.3.3 Qt界面开发技术
        2.3.4 Sqlite数据库
        2.3.5 Socket网络通信机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车辆运行状况采集终端模块设计与实现
    3.1 车辆运行状况采集终端模块结构
    3.2 车辆定位信息采集线程
        3.2.1 全球定位系统技术
        3.2.2 串口通信编程
        3.2.3 车辆定位信息采集线程设计
        3.2.4 车辆定位信息采集线程实现
    3.3 车内温湿度信息采集线程
        3.3.1 温湿度传感器工作原理
        3.3.2 温湿度传感器驱动开发
        3.3.3 车内温湿度信息采集线程设计
        3.3.4 车内温湿度信息采集线程实现
    3.4 信息上传线程
        3.4.1 信息上传线程设计
        3.4.2 信息上传线程实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便携式移动监控终端模块设计与实现
    4.1 便携式移动监控终端模块结构
    4.2 便携式移动监控终端操作界面
        4.2.1 注册/登录功能
        4.2.2 定位监测功能
        4.2.3 业务统计功能
        4.2.4 历史查询功能
        4.2.5 信息管理功能
        4.2.6 报警提示功能
        4.2.7 账号设置功能
    4.3 便携式移动监控终端运行环境创建
        4.3.1 移植Linux操作系统
        4.3.2 创建Qt环境
        4.3.3 移植Sqlite3数据库
    4.4 便携式移动监控终端与云服务器的数据交互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
    5.1 系统测试项目
    5.2 车辆运行状况采集终端测试
        5.2.1 测试方法
        5.2.2 测试记录
        5.2.3 测试结论
    5.3 便携式移动监控终端测试
        5.3.1 测试方法
        5.3.2 测试记录
        5.3.3 测试结论
    5.4 数据通信链路测试
        5.4.1 测试方法
        5.4.2 测试记录
        5.4.3 测试结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后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相关研究工作

(4)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多模块系统与信息管理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技术研究综述
        1.2.1 血小板聚集检测技术及相关仪器
        1.2.2 嵌入式技术在体外诊断仪器中的应用
        1.2.3 快速多通道模块化检测发展
        1.2.4 控制系统架构发展
        1.2.5 医疗检验流程信息化发展
    1.3 已有工作基础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需求分析与方案设计
    2.1 检测设备功能与需求分析
        2.1.1 平台性能要求
        2.1.2 检测效率要求
        2.1.3 检测参数要求
        2.1.4 操作管理要求
    2.2 检测设备平台概述
        2.2.1 管理机硬件与软件开发平台概述
        2.2.2 控制机硬件平台概述
    2.3 检验系统方案设计
        2.3.1 血小板分析仪总体设计
        2.3.2 检验科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析仪控制管理软件设计与实现
    3.1 控制机软件总体设计与实现
    3.2 管理机软件总体设计
    3.3 快速检测业务实现
        3.3.1 单控制机检测模式
        3.3.2 多控制机并行检测模式
    3.4 数据精度控制业务实现
        3.4.1 检验参数定标校准
        3.4.2 单控制机质量控制
        3.4.3 多控制机质量控制
    3.5 数据库管理模块实现
        3.5.1 数据表设计
        3.5.2 数据库连接池设计
        3.5.3 数据库维护功能
    3.6 拓展功能设计与完善
        3.6.1 试剂管理模块实现
        3.6.2 数据上传模块实现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析仪分布式通信中间件设计与实现
    4.1 中心化通信中间件模型设计
        4.1.1 通信中间件模型概述
        4.1.2 发布/订阅机制设计与实现
        4.1.3 数据缓冲层设计与实现
        4.1.4 通信状态监控设计与实现
    4.2 CAN总线通信设计与实现
        4.2.1 CAN总线物理连接方式
        4.2.2 CAN总线报文设计
        4.2.3 CAN总线交互过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检验科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检验科实验室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5.2 信息管理软件总体设计
        5.2.1 软件架构设计
        5.2.2 软件开发环境
    5.3 信息管理系统通信服务模块设计与实现
        5.3.1 与设备通信模块
        5.3.2 与LIS通信模块
    5.4 信息管理系统后台业务模块设计与实现
        5.4.1 数据存储管理模块
        5.4.2 异步消息交互模块
        5.4.3 结果推送监控模块
        5.4.4 任务动态下发模块
        5.4.5 样本审核验证模块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和评估分析
    6.1 测试方案设计
    6.2 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测试
        6.2.1 静态测试
        6.2.2 功能测试
    6.3 检验科实验室信息管理平台验证
        6.3.1 样本上传验证
        6.3.2 任务下发验证
        6.3.3 管理功能验证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后期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一种基于STM32的智能电动自行车充电桩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以及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电动车充电桩现状
        1.2.1 国内充电桩研究现状
        1.2.2 国外充电桩研究现状
    1.3 选题主要内容
    1.4 论文主要工作内容
第二章 充电桩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2.1 用户需求分析
    2.2 物联网概述
    2.3 充电桩相关技术准备
        2.3.1 Cortex-M3
        2.3.2 嵌入式实时操作
        2.3.3 GPRS 无线传输技术
    2.4 硬件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2.5 充电桩管理系统
    2.6 充电桩整体架构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动车充电桩硬件系统
    3.1 控制模块
    3.2 测量模块
        3.2.1 测量模块芯片选型
        3.2.2 测量模块电路设计
    3.3 信息处理控制模块
        3.3.1 处理器芯片选型
        3.3.2 信息处理模块电路设计
    3.4 无线网络模块
    3.5 人机交互模块
        3.5.1 人机交互模块的组成
        3.5.2 人机交互模块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动自行车充电桩软件设计
    4.1 充电桩控制系统软件结构
        4.1.1 充电桩控制系统开发环境
    4.2 Free RTOS操作系统
        4.2.1 移植Free RTOS操作系统
        4.2.2 基于Free RTOS的充电任务设计
        4.2.3 Free RTOS启动流程
    4.3 充电控制命令数据协议
        4.3.1 充电命令解析
        4.3.2 查询功能实现
        4.3.3 维护功能实现
    4.4 无线传输通讯模块功能实现
        4.4.1 网络连接
        4.4.2 数据解析与传输
    4.5 下位机系统测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服务端充电桩管理系统
    5.1 技术架构
    5.2 MINA框架
    5.3 充电桩下位机管理系统
        5.3.1 功能需求分析
        5.3.2 服务端数据处理流程
        5.3.3 客户端管理系统设计
    5.4 系统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基于WiFi的实时环境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组织结构
2 系统硬件平台构建
    2.1 系统硬件平台总体设计
    2.2 嵌入式微处理器
    2.3 外围接口
        2.3.1 串口
        2.3.2 GPIO接口
        2.3.3 以太网接口
        2.3.4 USB接口
    2.4 外接设备
        2.4.1 温湿度传感器
        2.4.2 粉尘浓度传感器
        2.4.3 高清网络摄像头
        2.4.4 无线模块
3 系统软件平台构建
    3.1 交叉开发环境搭建
        3.1.1 虚拟机安装
        3.1.2 交叉编译器移植
    3.2 嵌入式Linux系统移植
        3.2.1 嵌入式Linux简介
        3.2.2 BootLoader移植
        3.2.3 Linux内核移植
        3.2.4 根文件系统移植
4 参数采集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4.1 参数采集功能总体架构
    4.2 温湿度采集功能实现
        4.2.1 驱动程序设计
        4.2.2 温湿度数据采集
        4.2.3 温湿度数据处理
    4.3 粉尘浓度采集功能实现
        4.3.1 粉尘浓度数据采集
        4.3.2 粉尘浓度数据处理
    4.4 数据库移植
        4.4.1 数据库系统
        4.4.2 SQLite移植
        4.4.3 数据库程序设计
    4.5 Web服务器搭建
        4.5.1 Web服务器简介
        4.5.2 Web服务器移植
5 实时监控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5.1 V4L2架构概述
    5.2 C/S模式功能实现
        5.2.1 SOCKET网络编程
        5.2.2 客户端界面设计
    5.3 B/S模式功能实现
        5.3.1 HTTP协议简介
        5.3.2 传输程序设计
    5.4 方案对比
6 交互系统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6.1 客户端网页设计
    6.2 交互功能实现
        6.2.1 CGI库移植
        6.2.2 CGI程序设计
    6.3 系统测试
7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基于Web的接地电阻在线测量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
        1.2.1 接地电阻测量系统现状研究
        1.2.2 Web在工业控制领域的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接地电阻测量系统的技术分析
    2.1 Web技术分析
        2.1.1 Java技术
        2.1.2 AngularJs框架技术
        2.1.3 定时测量技术
        2.1.4 数据库及其连接技术
        2.1.5 SSM框架技术
    2.2 通信网络技术
    2.3 嵌入式开发技术
    2.4 数字滤波技术
    2.5 本章小结
3 接地电阻测量系统的总体方案
    3.1 总体设计方案
    3.2 系统功能分析
        3.2.1 用户权限功能
        3.2.2 远程操作与测量功能
        3.2.3 报警提示功能
        3.2.4 报表观测功能
        3.2.5 数据传输功能
        3.2.6 数据库的还原与备份功能
        3.2.7 电阻测量功能
        3.2.8 数字滤波功能
    3.3 数据库的功能设计
    3.4 硬件电路整体设计
    3.5 通信模块整体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接地电阻在线测量系统的实现
    4.1 概述
    4.2 数据库设计及Web应用开发
        4.2.1 数据库的结构设计
        4.2.2 操作人员权限管理
        4.2.3 报表功能实现
        4.2.4 远程操作与测量功能以及报警功能
        4.2.5 数据库备份与还原功能
    4.3 接地电阻测量方法的比较及选择
        4.3.1 三级法
        4.3.2 钳表法
    4.4 传感测量方法优化
        4.4.1 测量仪器及材料选择
        4.4.2 正弦波和方波输出比较
        4.4.3 输入线圈和输出线圈圈数对结果的影响
        4.4.4 输入频率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4.4.5 输入幅值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4.5 电阻汇算算法设计
    4.6 下位机嵌入式系统硬件设计
        4.6.1 处理器模块
        4.6.2 供电模块
        4.6.3 变频变压模块
        4.6.4 信号处理模块
    4.7 通信网络设计
        4.7.1 以太网硬件设计
        4.7.2 TCP/IP通信系统设计
    4.8 系统性能分析
        4.8.1 系统实时性和准确性功能分析
        4.8.2 系统安全性功能分析
    4.9 本章小结
5 基于Web接地电阻测量系统的验证
    5.1 测试平台搭建
    5.2 系统安全性验证
    5.3 系统实时性验证
    5.4 远程测量与报警功能的验证
    5.5 测量准确性验证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电阻汇算算法程序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基于Zynq的实时人脸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1.3.1 主要工作
        1.3.2 结构安排
第2章 人脸识别系统的开发基础和整体构架
    2.1 全可编程SoC概述
        2.1.1 Zynq-7000 系列架构
        2.1.2 AXI4.0 互联协议
    2.2 验证平台概述
    2.3 关键开发工具概述
        2.3.1 Vivado设计套件
        2.3.2 XSDK集成型设计环境
        2.3.3 Peta Linux工具的优势
    2.4 人脸识别系统的整体构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人脸检测与人脸识别相关算法的研究与验证
    3.1 人脸检测算法的研究与验证
        3.1.1 肤色概率模型实现人脸检测
        3.1.2 Viola-Jones检测器实现人脸检测
    3.2 人脸识别算法的研究与验证
        3.2.1 PCA人脸特征提取
        3.2.2 人脸数据库的建立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硬件工程的设计与实现
    4.1 图像预处理的设计与实现
        4.1.1 图像的灰度化
        4.1.2 中值滤波的原理及实现
        4.1.3 直方图均衡化的原理及实现
        4.1.4 图像预处理IP核的封装
    4.2 显示接口的驱动
        4.2.1 HDMI简介
        4.2.2 ADV7511简介
    4.3 关键IP核的配置
        4.3.1 ZYNQ7 Processing System IP核的配置
        4.3.2 VDMA IP核的配置
    4.4 硬件平台的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的搭建与结果分析
    5.1 宿主机开发环境的搭建
        5.1.1 Peta Linux工具的安装
        5.1.2 交叉编译工具链的搭建
        5.1.3 OpenCv库的编译
        5.1.4 Qt集成开发环境的安装
    5.2 Zynq-7000 系列AP So C启动过程
        5.2.1 Boot ROM的作用
        5.2.2 FSBL的工作流程
        5.2.3 SSBL的作用
        5.2.4 嵌入式Linux启动过程
    5.3 Peta Linux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移植
        5.3.1 配置U-Boot
        5.3.2 配置Kernel
        5.3.3 配置Rootfs
        5.3.4 生成BOOT.BIN启动文件
        5.3.5 QEMU模拟启动
        5.3.6 Zed Board平台启动Peta Linux嵌入式操作系统
    5.4 Qt库和OpenCv库的移植
        5.4.1 Qt库的移植
        5.4.2 OpenCv库的移植
    5.5 实验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9)基于机器视觉的模切件缺陷检测系统软件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机器视觉在工业检测中的应用
        1.2.2 模切件的检测技术与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2 相关技术概述
    2.1 工业相机相关技术
    2.2 CUDA编程技术
    2.3 嵌入式QT编程技术
    2.4 本章小结
3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
    3.2 系统硬件总体架构
        3.2.1 图像采集设备
        3.2.2 数据处理平台
    3.3 系统软件总体架构
    3.4 本章小结
4 系统软件详细设计
    4.1 在线检测软件设计
        4.1.1 界面方案设计
        4.1.2 数据管理模块
        4.1.3 实时检测流程设计
    4.2 数据服务平台软件设计
        4.2.1 消息事件管理模块
        4.2.2 数据推送模块
        4.2.3 远程配置和管理
    4.3 远程监控软件设计
        4.3.1 界面方案设计
        4.3.2 数据管理模块
        4.3.3 数据统计分析模块
    4.4 基于DXF的图元信息提取方法
        4.4.1 DXF格式简介
        4.4.2 图元信息提取流程
        4.4.3 坐标转换算法
    4.5 本章小结
5 模切件缺陷检测算法设计
    5.1 缺陷检测算法设计
        5.1.1 图像预处理
        5.1.2 缺陷判定
    5.2 基于嵌入式GPU的算法并行优化
        5.2.1 算法流程的并行优化
        5.2.2 内存访问和流处理优化
    5.3 本章小结
6 系统测试与分析
    6.1 测试概要
        6.1.1 测试环境
        6.1.2 测试内容
    6.2 测试方案及结果
        6.2.1 功能测试
        6.2.2 性能测试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10)工业物联网技术在户外大型设备监控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1.1.1 国内外物联网技术研究现状
        1.1.2 国内外工业物联网研究现状
        1.1.3 国内外大型设备远程监控研究现状
    1.2 雾计算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雾计算发展现状
        1.2.2 国内外雾计算的研究
第2章 相关技术理论分析
    2.1 工业物联网技术
        2.1.1 工业物联网体系架构
        2.1.2 工业物联网技术体系
        2.1.3 工业物联网的技术趋势
    2.2 雾计算介绍
        2.2.1 雾计算特征及架构
        2.2.2 雾计算应用场景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远程监控系统技术方案
    3.1 技术总体方案
    3.2 数据采集方案
        3.2.1 数据采集类型
        3.2.2 数据采集方式
    3.3 设备选型
        3.3.1 主控芯片选型
        3.3.2 嵌入式处理器及主板参数
        3.3.3 外接设备选型
        3.3.4 位置距离信息采集难点
    3.4 数据传输技术方案
        3.4.1 通信模块选择
        3.4.2 4G传输模块程序设计
        3.4.3 嵌入式主板4G移植
        3.4.4 数据结构及协议制定
    3.5 云端应用
        3.5.1 云服务器功能设计
        3.5.2 服务器的选择
        3.5.3 数据库控制器
    3.6 远程监测软件开发技术方案
        3.6.1 web前端界面整体架构
        3.6.2 软件编程的关键技术
        3.6.3 项目所用的编程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嵌入式Linux开发环境的搭建
    4.1 交叉编译环境的搭建
        4.1.1 修改环境变量
        4.1.2 Boot Loader的移植
    4.2 Linux内核移植
        4.2.1 Linux内核结构
        4.2.2 内核裁剪移植
        4.2.3 制作根文件系统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业物联网数据处理时延优化
    5.1 系统建模
        5.1.1 工业物联网云雾混合架构
        5.1.2 系统建模
    5.2 优化策略
        5.2.1 SAPSO-LB算法
        5.2.2 算法过程描述
    5.3 仿真结果及分析
        5.3.1 SAPSO-LB时延分析
        5.3.2 节点个数对数据处理时延影响
        5.3.3 SAPSO-LB与其它负载算法的比较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导师简介
企业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一种传输产品中实时嵌入式数据库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嵌入式操作系统在分布式系统中的设计与应用[D]. 寿颖杰. 江南大学, 2021(01)
  • [2]基于ARM的通用型人脸识别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D]. 刘宇皓.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基于嵌入式Qt技术的车辆运行状况移动监控终端技术研究[D]. 李芳芳.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2)
  • [4]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多模块系统与信息管理软件开发[D]. 刘志泓. 东南大学, 2020(01)
  • [5]一种基于STM32的智能电动自行车充电桩控制系统[D]. 周永康.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6]基于WiFi的实时环境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 朱文博.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7]基于Web的接地电阻在线测量系统设计[D]. 战凯.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8]基于Zynq的实时人脸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周泽明.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2020(08)
  • [9]基于机器视觉的模切件缺陷检测系统软件研发[D]. 史月华. 浙江大学, 2020(02)
  • [10]工业物联网技术在户外大型设备监控的应用研究[D]. 黄冠.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传输产品中实时嵌入式数据库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