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株筛选论文-陈毅群,易龙,钟可,王长宁

毒株筛选论文-陈毅群,易龙,钟可,王长宁

导读:本文包含了毒株筛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柑橘,柑橘衰退病毒,弱毒株筛选,病害防治

毒株筛选论文文献综述

陈毅群,易龙,钟可,王长宁[1](2019)在《柑橘衰退病毒弱毒株筛选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柑橘衰退病是由柑橘衰退病毒(Citrus tristeza virus,CTV)引起的严重危害柑橘产业的病毒性病害,柑橘衰退病的表现症状主要为茎陷点型和速衰型,其诱发的柑橘衰退病对世界柑橘产业造成了巨大损失,而CTV弱毒株在CTV交叉保护防治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对CTV株系分化、CTV弱毒株筛选和CTV防治方法进行综述,为柑橘衰退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3)

黄彩云,赵志荀,朱学亮,王战红,吴香草[2](2019)在《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MVA重组毒株的构建及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构建及筛选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改良型痘苗病毒安卡拉(MVA)重组毒株,并对其进行鉴定,本研究基于同源重组原理设计引物,通过PCR扩增获取含有MVA两侧同源臂的外源基因GFP片段,将GFP基因片段转染到感染了MVA的CEF细胞中使之同源重组到MVA ORF086-087位点(基因组中70303-70304 bp之间),利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并标记表达GFP的单个噬斑,筛选获取重组毒株,应用倒置荧光技术、PCR及Western blotting对该重组毒株进行鉴定。结果显示,经过3轮噬斑筛选,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大量表达GFP的单个噬斑,PCR扩增检测结果表明目的基因已成功整合到重组毒株MVA-GFP中。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GFP在感染的细胞内成功表达。本研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成功获得表达GFP的重组毒株MVA-GFP,可为进一步将其他抗原基因插入GFP位点中筛选无标记的重组毒株及疫苗研究提供材料。(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07期)

林垚[3](2019)在《寨卡病毒突变株的构建和减毒株的初步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首先分析寨卡病毒亚洲型和非洲型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及结构蛋白C、prM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差异,以登革的毒力位点作为寨卡的参考,探究Ⅲ型登革病毒在C6/36和Vero细胞中复制对其毒力的影响,在病毒毒力与位点突变有相关性的基础上,利用反向遗传学技术构建寨卡病毒突变株并进行寨卡减毒株的初步筛选。[方法]分别选择五个不同的寨卡病毒亚洲型和非洲型全长基因组序列,并获得它们相应的氨基酸序列,采用BIOEDIT软件进行比对,分析相似度,统计不同型别间结构蛋白C、prM的核苷酸突变和氨基酸替代位点;将两株Ⅲ型登革病毒在C6/36细胞上接种传代培养,待其毒力稳定再接种到Vero细胞上连续传代培养,用Ⅲ型登革标准质粒检测不同代次病毒拷贝数,并通过RCR扩增全长获得全长序列,与原代病毒序列比对;将寨卡全长克隆质粒进行分析,并结合登革的毒力位点,确定寨卡基因组上可操作的毒力位点,利用定点突变的方式将寨卡全长克隆质粒上的毒力位点突变,得到突变质粒,将改造后的骨架进行体外转录,转染到Vero细胞拯救病毒,拯救出来的病毒利用RT-PCR、免疫荧光鉴定、拯救病毒增殖特性分析、蚀斑实验、成鼠乳鼠接种实验鉴定其生物学特征。[结果]寨卡病毒亚洲型和非洲型的核酸相似性在88.00%-89.00%之间,不同型别的结构蛋白C和prM碱基的突变比较显示C基因一共有19个碱基突变,prM基因一共有48个碱基突变,氨基酸翻译比对显示这67个碱基突变均为有效突变。优选出一株Ⅲ型登革病毒在C6/36上毒力增强(P17-C6/36),后在Vero细胞上毒力减弱(P10-Vero),全基因分析PO、P17-C6/36、P10-Vero发现全长碱基共有16处发生突变,导致了 12个氨基酸的非同义突变。其中,碱基第5826位点、第6251位点、第7907位点均表现为P0和P10-Vero碱基相同,而P17-C6/36碱基发生突变,且对应的氨基酸位点第1942位点、第2084位点、第2636位点均发生非同义突变,寨卡毒力位点分析显示可进行一个减毒位点的突变和四个增毒位点的突变,成功构建并拯救寨卡突变病毒 Pzika-FL-G53D、Pzika-FL-T47S、Pzika-FL-S64T、Pzika-FL-V255A、Pzika-FL-S260T,并初步表明 Pzikv-FL-G53D 较 Pzikv-FL 在细胞水平上有一定的减毒效果,通过两日龄乳鼠寨卡注射实验显示Pzikv-FL-G53D较Pzikv-FL具有更低的神经毒力。[结论]单位点的突变可能对病毒株的致病性、感染性等造成影响,传代细胞更换对登革病毒的毒力造成影响,多次传代及更换细胞传代后仍可能发生回复突变。本研究为研究寨卡病毒生物学和致病性差异提供参考,为后续寨卡病毒减毒策略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9-05-01)

米士江[4](2018)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株与流行毒株鉴别单抗的筛选及其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是由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引起的严重危害全球养猪业的重大传染病。病毒基因组是大小约12,3 kt的单股正链RNA,基于E2基因核苷酸序列的遗传衍化分析将全球的猪瘟病毒分为3个基因型(1、2和3)和11个基因亚型(1.1~1.4;2.1~2.3;3.1~3.4)。家猪和野猪是猪瘟病毒的唯一易感宿主,猪瘟感染通常表现发病急、持续高热、死亡率高等典型特征,但近年来,感染猪多表现出慢性、持续性感染、病程延长、死亡率低等非典型的猪瘟特点,临床实践中很难对此做出准确诊断。非典型猪瘟或持续感染的猪瘟可终身带毒、排毒,是猪瘟传播的重要传染源,严重威胁猪群健康,在健康猪群中准确鉴别并淘汰猪瘟持续性感染的猪只是猪瘟净化的关键所在和技术难点:在猪瘟感染过程中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但由于我国广泛使用猪瘟兔化弱毒株进行免疫,利用常规猪瘟抗体检测方法无法鉴别猪瘟流行毒株感染,而且目前国内外还没有能够鉴别猪瘟兔化弱毒株免疫和猪瘟流行毒株感染的血清学快速检测试剂盒,因此猪瘟持续性感染或隐性感染的血清学快速鉴别诊断对实现我国猪瘟净化至关重要。本研究以分析猪瘟病毒中国分离株和疫苗株的抗原性差异为出发点探究猪瘟持续性感染或隐性感染的血清学快速鉴别诊断方法的建立,并制备了4株抗猪瘟病毒的特异性单抗。为进一步验证这些单抗与猪瘟兔化弱毒株、猪瘟流行毒株以及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反应性,本研究实验将本实验室保存的110株猪瘟病毒和3株牛病毒性腹泻病毒1型分别接种细胞进行IFA验证;同时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成功表达了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株、猪瘟石门毒株、8个基因亚型(2.2、2.3、1.2~1.4、3.1、3.2和3.4)以及7个基因2.1亚亚型(2.1a、2.1b、2.1c、2.1g、2.1h、2.1i和2.1j)代表毒株的E~(rns)蛋白和E2蛋白,用不含β-巯基乙醇的SDS上样缓冲液处理后,以1、3、4号单抗(抗E2蛋白)和2号单抗(抗E~(rns)蛋白)为一抗进行Western blot分析。IFA结果显示,1号单抗不与猪瘟兔化弱毒株反应,能与猪瘟病毒石门株、2株基因1.1亚型流行毒株、全部的基因2.1a(共8株)、2.1g亚亚型(共2株)、2.1i(共1株)、2.1j(共1株)亚亚型毒株以及18株基因2.1b亚亚型(共19株)、16株基因2.1c亚亚型(共18株)、18株基因2.2亚型(共23株)和3株基因2.3亚型(共14株)的猪瘟病毒反应;2号单抗只与猪瘟兔化弱毒株发生强反应,与XD-1-5和XD-1-6两株基因1.1亚型分离株发生非常微弱的反应,与其他毒株均不发生反应;3号单抗能够与全部的基因1.1亚型毒株(共5株)、1株基因2.1c亚亚型毒株(共18株)以及6株基因2.2亚型毒株(共23株)发生反应,与其他毒株均不发生反应;4号单抗能够与全部的基因1.1亚型毒株(共5株)、基因2.1i和2.1j亚亚型(各1株)以及1株基因2.1a亚亚型毒株(共8株)、16株基因2.1b亚亚型毒株(共19株)、2株基因2.1c亚亚型毒株(共18株)3株基因2.1h亚亚型毒株(共19株)、20株基因2.2亚型毒株(共23株)和12株基因2.3亚型毒株(共14株)反应。同时这4株单抗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1型没有交叉反应。Western blot结果与IFA结果一致:1号单抗与基因1.2、1.3、1.4和3.1亚型毒株的E2蛋白反应,与基因3.2和3.4亚型毒株的E2蛋白不反应;2号单抗与3号单抗与基因1.2~1.4、3.1、3.2和3.4亚型毒株的E~(rns)蛋白和E2蛋白均不反应;而4号单抗与基因1.2~1.4、3.1、3.2和3.4亚型毒株的和E2蛋白均可反应。为明确单抗所识别的抗原表位类型,本研究用含有β-巯基乙醇的SDS上样缓冲液处理杆状病毒系统表达或原核表达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株E~(rns)蛋白和猪瘟病毒石门株E2蛋白以还原蛋白中的二硫键,并以正常状态的蛋白做对照进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发现1~4号单抗只与真核表达的且未经二硫键还原处理的蛋白反应,表明1~4号单抗均识别构象抗原表位。本研究对4株猪瘟单抗同猪瘟病毒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反应性及其所识别抗原的类型进行了充分验证,这些单抗反映了猪瘟病毒株之间存在抗原差异,为猪瘟病毒抗原变异分析提供了手段;同时本研究获得了能区分猪瘟流行毒株与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株的鉴别单抗,为鉴别猪瘟持续感染提供了重要的抗体试剂,对开创我国猪瘟的科学防控与净化新思路具有重要启发作用。(本文来源于《军事科学院》期刊2018-05-28)

吴旺霞[5](2017)在《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优势流行毒株筛选及表达S蛋白重组伪狂犬病毒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引起的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是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猪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仔猪腹泻、呕吐、脱水为主要特征。2010年下半年以来,PED在我国出现新的暴发流行,造成哺乳仔猪的大量死亡。现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国养猪业发展的重要腹泻病之一。在我国现流行的PEDV大多数为基因2型,其中S基因存在碱基的插入和缺失,与基因1型标准株CV777的同源性仅有85%左右。而我国传统的PED疫苗毒株属于基因1型,对猪的免疫保护效果不佳。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理想有效的疫苗来预防和控制养猪生产中PED的发生。另一方面,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的基因组很大,达150kb左右,具有宿主范围广,不感染人,含有多个可以缺失的非必需基因,且重组病毒稳定等特点。近几年,随着猪PRV基因缺失疫苗研制成功,以PRV为载体表达其他外源蛋白构建重组病毒已成为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热点,其中以PRV-Bac最为突出。开展表达PEDV-S蛋白的重组伪狂犬病毒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2011-2016年12株浙江省临床分离的PEDV毒株S和ORF3基因进行测序和分析,结果表明,12个样品株都属于PEDV的第Ⅰ群,与Genbank中所登录的近几年年中国分离株(BJ-2011和HuN)S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7.8%-99.9%,而与中国国内疫苗株CV777和韩国弱毒疫苗株DR13的氨基酸同源性仅在93.3%-94.9%之间。12株样品株ORF3彼此之间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6.9%-100%,其中NB120929、FY140714和HZ150314叁个毒株的S基因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100%,可以选用其中任何一个作为流行株。其与疫苗株CV777的同源性为95.6%-96.4%,与中国分离株BJ-2011的同源性为97.8%-99.6%,与韩国毒株chinju99和DR13的同源性为96.9%-99.6%。2011-2016年浙江省PEDV的S和ORF3基因的遗传进化关系表明,主要为S基因突变。通过分析S和ORF3基因的遗传进化关系,筛选出近年来浙江省PEDV流行毒株(FY140714),并优化流行毒株的S1和S2两段基因序列,使其适于在真核系统中进行表达;通过Red E/T两步重组将优化后的S1和S2基因分别插入到pPRV-Bac-EF1,构建缺失gE和gI基因的pPRV-S1-ΔgIE和pPRV-S2-ΔgIE突变体,用磷酸钙转染的方法拯救出具有感染性重组病毒,分别命名为rPRV-S1-ΔgIE和rPRV-S2-ΔgIE;在L-阿拉伯糖的诱导下删除pPRV-S1-ΔgE和pPRV-S2-ΔgE突变体中的Kan基因,再次拯救出rPRV-S1-ΔgIE和rPRV-S2-ΔgIE重组病毒。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两个重组病毒分别能在BHK-21细胞内表达S1和S2蛋白;通过免疫小鼠试验,证明rPRV-S1-ΔgIE重组病毒表达的S1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而rPRV-S2-ΔgIE重组病毒表达的S2蛋白免疫原性较弱。为进一步研制PRV和PEDV二联重组活载体疫苗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王玮[6](2017)在《猪2型链球菌强毒株筛选及其SLY蛋白免疫保护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猪链球菌病是由多种链球菌引起的猪疫病的总称。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SS)根据表面荚膜多糖(CPS)的抗原性分为35个血清型(1-34型和1/2型),其中猪2型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 serotype 2,SS2)影响人畜范围最广、最严重。SS的血清型、主要毒力因子[CPS、溶血素(SLY)、溶菌酶释放蛋白(MRP)、胞外因子(EF)]存在地域性差异,且菌株之间的交叉免疫保护性差,有针对性的选择疫苗对一个地区的猪链球菌病防控意义重大。此外,进行SS相关研究的动物模型目前尚没有统一的标准。本研究首先以2009~2014年源自江淮地区临床病例的43株优势血清型SS2为受试菌株,结合菌株毒力因子(CPS、SLY、MRP、EF)的背景,通过溶血活性(兔血、绵羊血)和两种动物模型(昆明鼠、斑马鱼)试验评估43株SS2的致病力,筛选出SS2强毒株,测定比较LD_(50)。其次根据GenBank数据库中登陆号为DQ443533.1全长溶血素基因(sly)序列,设计合成一对分别带有BamHI、XhoI酶切位点的特异性引物,构建pET-30a-SLY原核表达重组质粒并诱导表达与纯化SLY蛋白,依据对兔血的溶血活性和对Vero细胞的毒性评价SLY蛋白活性,利用Western blotting确定SLY蛋白反应原性。再者用两种动物模型进行SLY蛋白免疫保护性研究,间接ELISA方法检测昆明鼠血清抗体效价水平。最后通过强毒菌株对斑马鱼和昆明鼠的LD_(50)、SLY蛋白的免疫保护性等研究,综合评估适合作为SS2的动物模型。结果显示:43株SS2对兔血呈现β溶血的菌株39株,γ溶血4株;对绵羊血呈现β溶血的菌株41株,γ溶血2株;筛选出6株SS2强毒株,分别为HF13-8、BZ13-4、HF10-6、HF09-6、XC09-2、BB14-2,对斑马鱼的LD_(50)均明显低于昆明鼠。酶切和测序验证pET-30a-SLY表达重组质粒构建成功,经IPTG诱导表达,SDS-PAGE可见大小约60kDa的目的蛋白并以包涵体形式出现;SLY蛋白变性、复性后进行镍柱纯化(NI-NTA),鉴定其具有溶血活性和细胞毒性;Western blotting显示60kDa处有特异性目的条带,SLY蛋白能与SS2阳性血清反应。SLY蛋白对试验动物3次免疫后的相对保护率分别为昆明鼠40%、斑马鱼84%;SS2强毒株灭活全菌体的相对保护率分别为昆明鼠80%、斑马鱼92%;以SS2强毒株全菌体的超声裂解物为包被抗原检测的SS2强毒株灭活全菌体叁免的血清IgG抗体效价为1:819200,SLY蛋白叁免的血清IgG抗体效价为1:6400;以SLY蛋白为包被抗原检测的SS2强毒株灭活全菌体叁免的血清IgG抗体效价为1:51200,SLY蛋白叁免的血清IgG抗体效价为1:102400。结果表明:筛选的6株优势血清型SS2强毒株(HF13-8、BZ13-4、HF10-6、HF09-6、XC09-2、BB14-2)可以作为制备SS2灭活苗的储备菌株。成功表达的SLY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和免疫原性,可以为深入研制SS2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奠定基础。利用实验动物进行SS2致病性、免疫保护性等方面研究,斑马鱼较昆明鼠合适作为动物模型。(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王好,刘丽凡,于丹,王友超,周井祥[7](2016)在《锦鲤疱疹病毒减毒株的筛选及免疫原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致弱锦鲤疱疹病毒得到减毒株,试验采用细叶桉叶的提取液与病毒在细胞中共培养来致弱病毒,并以中和抗体试验检验弱毒株的免疫原性。结果表明:利用获得的减毒株在加强免疫42天时,抗锦鲤疱疹病毒中和抗体效价达到最高水平,同时灭活病毒免疫组的抗锦鲤疱疹病毒中和抗体水平低于KHV-P_(52)免疫组,PBS对照组未检测出抗锦鲤疱疹病毒的中和抗体,两个免疫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KHV-P52免疫组对鲤鱼的免疫保护效果好,免疫保护率为100%。说明细叶桉叶提取液能有效致弱锦鲤疱疹病毒,通过试验获得了一株锦鲤疱疹病毒弱毒株。(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6年19期)

李焕斌,熊爱辉[8](2016)在《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制苗毒株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猪群中主要流行O型口蹄疫病毒,分属于古典中国(Cathay)拓扑型、中东-南亚(ME-SA)拓扑型、东南亚(SEA)拓扑型。长期以来,猪群中一直以Cathay拓扑型占优势,经过多年的遗传演化,进一步可以分为老毒株和新型毒株。在猪群中不时有中东南亚拓扑型的泛亚毒株流行。2010年前后由于新毒株侵入,又有东南亚拓扑型的缅甸-98型毒株流行。选择从临床发病猪最新分离鉴定的病毒材料12株,经综合分析后筛选发现O/HB/07/4、O/GX/09/7、O/XJ/10-11 3个毒株对猪毒力强,对BHK-21细胞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免疫原性好,生物学特性符合疫苗毒株的要求,但其单苗免疫覆盖面有限,需要进一步进行组合制备免疫覆盖面广的新型疫苗。(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禽种业》期刊2016年08期)

郭志英[9](2016)在《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强毒株的筛选及灭活苗的初步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猪传染性胸膜肺炎(Porcine contagious pleuropneumonia,PCP)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APP)引起的一种猪的接触传染性疾病。不同国家和地区流行的血清型不同,给养殖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疫苗免疫接种是防治PCP的有效措施,但是目前商品化的APP疫苗主要是针对血清型1、2和7的,不能满足特定地区流行的其他血清型的需求。本研究以前期分离鉴定的APP安徽分离株和福建分离株为受试菌株,从中筛选出优势血清型和生物型的强毒株,研制二价灭活苗,旨在为安徽和福建省PCP的防控提供物质基础。首先,从17株APP分离株中筛选强毒株。将17株APP分离株于37℃,150rpm/min培养至对数期,以7×107CFU/mL、1.4×108CFU/mL和2.8×108CFU/mL叁个不同浓度菌液腹腔注射昆明系小鼠,根据小鼠死亡情况,初步确定分离株BB1502和FJ1508为强毒株。然后,采用细菌学方法测定分离株BB1502和FJ1508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制作病理组织切片,观察病理变化;以灭活后菌株免疫小鼠,测定其免疫原性、免疫保护性和交叉保护性。结果显示,分离株BB1502和FJ1508对小鼠的LD50分别为4.9×108 CFU/mL和1.75×108 CFU/mL,多个组织病理变化明显。鼠抗BB1502和FJ1508抗体的琼扩效价分别为1:32和1:16。BB1502灭活菌体对小鼠的免疫保护率约为90%,FJ1508灭活菌体的免疫保护率约为70%;BB1502灭活菌体对FJ1508菌株的免疫保护率约为10%,FJ1508灭活菌体对菌株BB1502没有保护力。结果表明,分离株BB1502和FJ1508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性,可以作为疫苗候选菌株。最后,将分离株BB1502和FJ1508灭活菌体按1:1比例混合,使两株细菌的浓度均为3.0×109 CFU/mL,然后按9:1的比例加入氢氧化铝胶佐剂混匀,制备二价灭活苗,并对其进行无菌检验、安全性检验和效力检验。结果显示,二价灭活苗稳定性和安全性良好,对菌株BB1502和FJ1508的免疫保护力分别为90%和70%。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17株APP菌株毒力、抗原性与稳定性的测定,成功筛选出BB1502(生物型I型,血清型12型)和FJ1508(生物型II型)两株APP强毒株作为疫苗候选菌株,并研制了APP二价灭活苗,该疫苗对同型菌株攻击小鼠具有较好的免疫保护作用,从而为APP的防治提供了物质基础。(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刘巧红[10](2016)在《塔玛亚历山大藻共生菌的物种多样性及自产毒株筛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害赤潮(harmful algal blooms,HABs)是全球性生态灾害及重大环境问题。而典型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它产生的麻痹性贝毒(PSP)在已知赤潮毒素中毒性最强、分布最广、威胁性最大、引发毒害事件相当频繁。近年来,随着我国沿海海洋生态环境污染日趋加重,直接导致赤潮频发,给海洋渔业、水产养殖业及水产品质量安全等带来巨大威胁,并通过食物链传递而不断引发人体中毒乃至死亡事件发生。因此,只有深入开展有害赤潮的应用基础研究才能实现其科学防控。但PSP是由宿主藻或共生菌单独产生,或二者互作共同产生,目前仍无定论。而藻菌关系是揭示PSP产生机制的关键。但甲藻基因组庞大(3-245 Gbp,1-80倍人类基因组),目前仍难以有效开展其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导致其产毒机制研究进展缓慢。而与宿主藻相比,赤潮藻共生菌具有基因组小、易培养、遗传操作相对简单等特质,因此开展赤潮藻自产毒菌PSP合成机制研究,比在其宿主甲藻中开展类似工作要简单并易取得突破。本研究以产PSP典型赤潮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880#)为研究材料,通过免培养微生物高通量测序分析了其共生菌物种种类及丰度;借助微生物纯培养技术对其可培养共生菌进行了系统分离;利用微生物多相分类学方法对其微生物新种属进行了细菌鉴定;组合利用PSP产毒基因检测与代谢产物化学分析,对其自产毒菌株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其共生菌的物种多样性在种水平共有87个已知种,此外含有约5%未知种;属水平共含57个属,其中优势菌属5个,包括Rhodobacteraceae sp.、Marinobacter sp.、Methylophaga sp.、Nitratireductor sp.及Phycisphaera sp.。表明,其含有丰富共生菌群,且蕴含发掘海洋特殊生境微生物新种属良好潜力。采用微生物纯培养技术共获得11株可培养细菌,分属于6个属,分别为Nitratireductor sp.、Roseibacterium sp.、Paracoccus sp.、海杆菌属、Amorphus sp.、Arthrobacter sp.。其中2株菌为新种,16S rR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7.0%和97.64%。系统优化了共生菌PSP合成基因检测条件并进行了实际筛选应用。结果表明,6株菌株PSP基因检测阳性;其中zao3-5菌株的发酵代谢产物LC-MS分析检测到PSP毒素dc STX。本研究结果,可为开展藻菌关系相关研究提供必需的菌株研究材料及其生物学背景信息支持,亦可为典型赤潮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可培养共生菌分离策略的优化提供科学参考。(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期刊2016-05-25)

毒株筛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构建及筛选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改良型痘苗病毒安卡拉(MVA)重组毒株,并对其进行鉴定,本研究基于同源重组原理设计引物,通过PCR扩增获取含有MVA两侧同源臂的外源基因GFP片段,将GFP基因片段转染到感染了MVA的CEF细胞中使之同源重组到MVA ORF086-087位点(基因组中70303-70304 bp之间),利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并标记表达GFP的单个噬斑,筛选获取重组毒株,应用倒置荧光技术、PCR及Western blotting对该重组毒株进行鉴定。结果显示,经过3轮噬斑筛选,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大量表达GFP的单个噬斑,PCR扩增检测结果表明目的基因已成功整合到重组毒株MVA-GFP中。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GFP在感染的细胞内成功表达。本研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成功获得表达GFP的重组毒株MVA-GFP,可为进一步将其他抗原基因插入GFP位点中筛选无标记的重组毒株及疫苗研究提供材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毒株筛选论文参考文献

[1].陈毅群,易龙,钟可,王长宁.柑橘衰退病毒弱毒株筛选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黄彩云,赵志荀,朱学亮,王战红,吴香草.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MVA重组毒株的构建及筛选[J].中国畜牧兽医.2019

[3].林垚.寨卡病毒突变株的构建和减毒株的初步筛选[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9

[4].米士江.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株与流行毒株鉴别单抗的筛选及其特性研究[D].军事科学院.2018

[5].吴旺霞.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优势流行毒株筛选及表达S蛋白重组伪狂犬病毒的构建[D].甘肃农业大学.2017

[6].王玮.猪2型链球菌强毒株筛选及其SLY蛋白免疫保护性[D].安徽农业大学.2017

[7].王好,刘丽凡,于丹,王友超,周井祥.锦鲤疱疹病毒减毒株的筛选及免疫原性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

[8].李焕斌,熊爱辉.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制苗毒株的筛选[J].中国畜禽种业.2016

[9].郭志英.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强毒株的筛选及灭活苗的初步研制[D].安徽农业大学.2016

[10].刘巧红.塔玛亚历山大藻共生菌的物种多样性及自产毒株筛选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6

标签:;  ;  ;  ;  

毒株筛选论文-陈毅群,易龙,钟可,王长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