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厂黄茅山矿段1#矿群2150-2250中段找矿分析

老厂黄茅山矿段1#矿群2150-2250中段找矿分析

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老厂分公司云南省红河州个旧市661000

摘要:黄茅山矿段矿化集中,矿床类型多,通过对1#矿群成矿规律进行分析,提出了2150-2250中段找矿方向,为该区域今后的地质找矿工作指明方向。

关键词:黄茅山矿段;坳头山断裂;互层带;控矿特征;找矿方向

1、前言

黄茅山矿段属老厂矿田的一部份,位于该矿田的北西部,矿化发育程度仅次于湾子街矿段。由于受矿田构造位置的制约,在空间位置上严格地受到北东至南西向的压应力,促使黄茅山背斜沿北30-50°西产出。由于侧压力的分布不均匀,直接影响到背斜轮廓的不完整性。东翼清楚,延伸较稳定,西翼不明显,轴部平缓而破碎,两翼开阔,地层不对称,西翼岩层倾角较陡,东翼较缓,在空间内显为半封闭的背斜状构造的特征。

2、矿田地质概况

老厂矿田为个旧东区的五大矿田之一,位于个旧东区中部,北起背阴山、南至老熊硐断裂,西起个旧断裂,东至甲界山断裂。褶皱以五子山复背斜及其上部发育的挠皱为主,地层主要有中三叠统个旧组的白泥硐段下部、马拉格段、卡房段出露。

3、矿段地质概况

黄茅山矿段位于矿田的北西部,是一个以锡、铅为主元素,同时伴生有铁、铜、银、锌等多种金属元素。矿床类型多,地表有残积、坡积、洪积型砂锡矿床。原生矿床有层间氧化矿床、电气石型细脉带矿床以及含锡白云岩锡矿床。在深部隐伏的花岗岩接触带上,还发育着矽卡岩型锡铜矿床。

4、地层

矿段内,除山间盆地及山坡的第四系黄褐色粘土、砂质粘土外,基岩均属三叠统个旧组中下部的碳酸盐类沉积岩,厚度大于1550米。层间氧化矿床绝大部分都赋存于T2g16层的大理岩与灰质白云岩互层带中,但矿化又主要聚中在岩性交替频繁的T2g16-2、T2g16-4、T2g16-6三层中,在T2g15层中也矿化,自T2g15层顶板向下20-40米,便是一个有利的矿化层位。

5、构造

5.1褶皱

黄茅山背斜为矿段内的主要褶皱,控制着矿化的分布范围,其次级的小挠曲控制着矿体的聚集,规模较大的断裂是良好的控矿、容矿、散矿通道,较小的断裂本身既积矿又控制着矿体产状形态的变化。

5.2断裂

黄茅山矿段内断裂构造发育,按其产出特征可划分为东西向、北西向、北东向、南北向四组,而前三组较为发育。近东西向断裂对层间氧化矿床有显著的控制作用,即是散矿构造,又是容矿构造。北东组断裂走向稳定,延续性好,沿断裂赤铁矿化、褐铁矿化显著。北西向断裂普遍矿化,和铜矿化带关系尤为密切。

6、岩浆岩

花岗岩为燕山期老卡岩体北段,隐伏于地表以下200余米至1000余米。花岗岩体主要为灰白色中粒黑云母花岗岩,局部含斜长石、石英呈斑晶,为含斑状花岗岩,岩体边部普遍经受自变质蚀变成淡色花岗岩。

7、围岩蚀变及矿化

7.1围岩蚀变

矿段内近矿化及围岩不同分为碳酸盐岩接触蚀变带与碳酸盐岩蚀变带。

(1)接触蚀变带:主要有矽卡岩化、萤石化、硫化物矿化、大理岩化等。

(2)碳酸盐岩蚀变带:主要有赤褐铁矿化、褐铁矿化、铁锰矿化、角岩化、大理岩化。

7.2矿化

赤、褐铁矿化:是勘查区内的一种近矿围岩蚀变,主要表现为赤铁矿、褐铁矿呈细脉及散点、斑点状浸染于碳酸盐岩中,常伴有锡石产出,是寻找锡矿的重要标志。

铁锰矿化:主要发生于碳酸盐岩中,特别是在灰质白云岩中较为明显,为含矿热液沿岩石中节理、裂隙充填,交代形成铁、锰碳酸盐类矿物沉淀、氧化后形成。多发生在含锡、铅氧化矿体周边,是寻找锡、铅矿的标志。

8、矿床、矿体地质特征

8.1矿床地质特征

8.1.1层状、似层状矿体:主要产于灰质白云岩与白云质灰岩的互层之中,沿层分布规律明显,延伸较稳定,具有多层次特点,矿化面积较大,但是金属分布不匀,一般富集在次一级挠曲轴部或小断裂附近。矿石主要为土块状赤褐铁矿,锡石呈星点状、囊状富集,其次见有石英、孔雀石、方解石等。

8.1.2条状矿体:含矿断裂同有利地层交切部位及氧化矿沿波状挠曲剥离空间充填,沿轴向发展,方向性强层次较多,呈迭瓦状产出,规模不大,产状形态变化大,矿化不均匀。矿石由褐色土状赤褐铁矿组成,结构松散,普遍见孔雀石,局部见未氧化的硫化物团块。

8.1.3脉状矿体:主要赋存于北西向,东西向断裂带中及断裂分支聚合部,特田别是在断裂发生弯曲、羽状裂隙发育和挠曲部位,矿化强烈。矿体的规模受到断裂的狭缩或张开所制约。

8.1.4细脉状矿体:主要产于多期构造破碎地带,矿体呈带产出,方向性明显,在大理岩中脉幅增厚,在白云岩中含脉率高,矿石由电气石、褐铁矿脉、透辉石矽卡岩脉组成。

8.1.5含锡白云岩矿体:主要是硫化物呈浸染状、细脉状和网脉状沿石灰岩、白云岩的裂隙充填交代而形成,呈多层次分布,金属富集车星点状或头发丝状的细脉穿插其中,矿物成分简单主要为赤褐铁矿、锡石、绢云母等。

8.2矿体地质特征

1#矿群主要赋存于坳头山断裂旁侧的羽状裂隙和有利于成矿的地层中,以褐色、褐红色土状氧化矿为主,矿体规模小,有用组分分布均匀,品质较好,部分矿体沿走向延伸较远,厚薄不均匀,矿体以Zn、Pb为主元素。

1-2-6#矿体Ⅱ块赋存于坳头山断裂旁侧2200中段,矿体以Pb为主元素,矿体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较缓,矿石为褐色、褐红色土状氧化矿。矿体长约160米。

1-2-11#矿体以Sn为主元素,矿体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18-25°,矿体赋存于2200至2250中段,矿石为褐色、褐红色胶状、土状氧化矿。

1-2-16#矿体以Sn为主元素,矿体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8-15°,矿体赋存于2250至2150中段,矿石为褐色、褐红色胶状、土状氧化矿,夹少量方解石脉。矿体延走向长约250米,矿体厚薄不均匀,局部地方澎大。

9、找矿方向

根据已知矿体的分布范围和赋存情况,可以看出矿体主要赋存在坳头山断裂旁侧及有利于成矿的地层中,断裂的上盘比下盘利于成矿,矿体赋存于2250至2150中段,矿体大部分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较缓,结合区域成矿的地质条件,构造控矿因素,成矿规律,矿体矿石类型,元素及品位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资源潜力主要分布于坳头山断裂上盘。工程的布置,应根据已知矿体形态和分布规律参考同类矿体的期探经验进行,并遵行以下原则:

(1)因地制宜,由已知到未知,由近到远的原则进行;

(2)以锡铅为主,综合评价的原则;

(3)坑钻结合,坑为主钻为辅;

(4)工程的布置,应考虑后续勘探和开采工作衔接。

10、结束语

为了矿山的持续发展,延长矿山服务年限,首先应对已采矿体的成、控矿地质构成要素及有用元素的富集规律,针对矿段内的主要控矿构造及地层岩性分析,选择成矿条件有利,矿化强度高的地质要素汇聚区域,作为找矿工程首选靶区。由于个人认识水平有限,对有些问题论述不足,不当之处,敬请谅解。

参考文献:

[1]个旧锡矿地质冶金工业出版社

[2]个旧矿区老厂矿田黄茅山矿段上部层间矿勘探报告

标签:;  ;  ;  

老厂黄茅山矿段1#矿群2150-2250中段找矿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