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包模型论文-朱革,曾国荪,丁春玲,王伟

数据包模型论文-朱革,曾国荪,丁春玲,王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数据包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OpenFlow协议,模型检测,协议行为自动机,时态逻辑

数据包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朱革,曾国荪,丁春玲,王伟[1](2016)在《基于模型检测的OpenFlow多交换机数据包转发协议的分析与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OpenFlow协议是SDN网络中控制平面与数据转发平面之间进行交互的规范与标准,其正确性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网络功能的实现。通过模型检测技术实现一种验证OpenFlow协议正确性的形式化方法。首先提取OpenFlow协议的核心子协议,即OpenFlow多交换机数据包转发协议作为验证的实例;然后运用协议行为自动机对该子协议进行形式化建模,并且通过时态逻辑描述协议需要进行验证的性质;最后给出算法验证协议模型是否满足给定的性质要求,以此检测OpenFlow协议是否存在正确性漏洞,以便对其进行修正。(本文来源于《计算机科学》期刊2016年10期)

陈明[2](2016)在《分布式网络数据包优先级传输模型研究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分布式网络数据包优先级传输模型进行优化,可以提高分布式网络中资源调度和信息传输性能。传统方法采用时频耦合尺度分解算法,在大量的冗余数据干扰下,降低了数据的优先级识别精度和传输性能。建立一种基于自适应加权量化特征分解和冗余数据滤除的分布式网络数据包优先级传输模型。首先构建分布式网络数据包优先级传输的信道结构模型,采用级联滤波算法对数据包中冗余数据进行滤波预处理,对数据库中的信息传输流进行自适应加权量化特征分解后,通过特征提取实现优先级的自适应识别,实现传输模型改进。仿真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改进模型进行分布式网络数据包优先级传输,数据传输的吞吐性能较好,执行时间较短,展示了较好的应用性能。(本文来源于《电子设计工程》期刊2016年12期)

王小明,李成博,李英姝[3](2013)在《移动无线传感网恶意数据包传播随机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基于随机元胞自动机理论研究移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恶意数据包的传播行为。依据移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信息扩散机制,设计节点移动模型、无线信道分配算法、信号干扰模型和恶意数据包传播模型,定义移动传感器网络环境下的元胞空间、元胞邻域、元胞状态以及状态转换规则,提出移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恶意数据包传播的随机元胞自动机模型,研究在不确定环境下恶意数据包传播的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预测恶意数据包传播的趋势和空间分布状态,有效克服基于马尔科夫随机场理论、常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建立的恶意数据包传播模型而无法描述恶意数据包传播的空间分布状态的不足。(本文来源于《电子与信息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赵奕钧[4](2013)在《基于DEA数据包模型探析省际医疗机构的道德风险》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医疗机构道德风险亟待解决新医改出台之前,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彻底,医疗保险机构服务购买机制不健全,没有充分发挥保险机构的谈判能力、威慑能力;支付机制制定不科学,以后付制为主(即按服务项目付费的支付方式);医疗保障重治疗、轻(本文来源于《财政监督》期刊2013年16期)

邢玲,马强,余超[5](2012)在《基于数据包分析的流媒体多语义流行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流媒体技术和应用的迅猛发展,给网络带宽和系统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网络信息的语义深度挖掘和兴趣偏好分析变得越来越重要。提出exUCL网络语义描述模型用于描述网络各层中数据的语义信息,通过对网络节点数据包的分析建立多语义的流媒体资源流行度模型,并采用卡方检验法和真实网络数据验证模型的有效性。该模型对提高流媒体资源的缓存替换算法效率、服务质量等均具有明显作用。(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研究》期刊2012年09期)

张君昌,韩涛,谷卫东[6](2011)在《移动IPV6在改进数据包发送路径模型下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有移动IPV6中数据包发送代价较高的问题,对现有移动IPV6协议性能分析模型中数据包发送路径进行了改进,将访问路由发送至移动节点的数据包由代价很大的隧道发送改进为直接发送,避免了隧道代价因子对数据包发送代价的影响。同时分析对比了移动IPv6协议MIPV6、FMIPV6、HMIPV6和PMIPV6在现有模型下和改进数据包发送路径模型下的数据包发送代价和切换时延、吞吐量。理论分析与实验仿真表明:现有移动IPv6协议在改进数据包发送路径模型下的数据包发送代价和切换时延比在现有模型下低,吞吐量有所提高。该改进数据包发送路径模型适合应用于数据包传输速率较高的场合。(本文来源于《电子设计工程》期刊2011年24期)

林宏,刘建明[7](2011)在《基于Gilbert模型的自适应数据包修复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家用网络中需要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然而在网络发生错误或拥塞时,数据包的丢失不可避免。本章基于Gilbert模型分析了数据包的丢失特征,并利用分析结果自适应调整数据包修复的方法,对网络中丢失的数据包进行修复。(本文来源于《微计算机信息》期刊2011年03期)

唐红,廖荣南,胡容[8](2010)在《无尺度网络的数据包传输元胞自动机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真实地模拟网络行为,提出了一种基于无尺度网络的数据包传输元胞自动机模型,模型中通过增加缓存队列大小和提高中心节点的处理速度来减少丢包数,提高网络性能。仿真结果表明,在元胞交互规则的作用下,数据包发送速率,缓存队列大小和丢包数在时间序列上都具有自相似特性,自相似程度呈现负相关;它们在时间序列上是长程相关的,在功率谱图中都具有幂律分布特性,在高频段呈现出白噪声特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研究》期刊2010年12期)

雷仕欢,何晨,蒋铃鸽[9](2009)在《无线Mesh网络饱和状态下数据包传输延迟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无线Mesh网络中Mesh路由器节点到网关节点的饱和数据流的包传输延迟模型.将整个无线Mesh网络中的节点按距网关的跳数进行分层归类,建立了IEEE802.11 DCF的饱和状态下多跳网络的退避时间模型.通过分析各层节点的实际包到达率和平均服务时间,建立M/G/1的排队系统模型,从而准确地分析了无线Mesh网络中饱和状态下的数据包传输延迟,同时,利用网络仿真器NS2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仿真结果与模型分析结果基本吻合.(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6期)

高升,陈兴蜀,王文贤,郭东军[10](2007)在《基于NDIS的数据包安全传输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使开发者在操作系统内核模式下处理网络数据,Windows网络接口规范(NDIS)提供了标准的开发接口。该文以NDIS中间层为基础,提出一种新的数据包安全传输模型。该模型不同于IPSec和SSL,在传统的客户服务器模式下引入安全服务器,在NDIS中间层截获数据包并用一种新方法对数据包进行处理,此模型不仅能够保证数据安全加密传输的基本功能,而且能够使传输过程无法被跟踪,也不会受到NAT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S3期)

数据包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分布式网络数据包优先级传输模型进行优化,可以提高分布式网络中资源调度和信息传输性能。传统方法采用时频耦合尺度分解算法,在大量的冗余数据干扰下,降低了数据的优先级识别精度和传输性能。建立一种基于自适应加权量化特征分解和冗余数据滤除的分布式网络数据包优先级传输模型。首先构建分布式网络数据包优先级传输的信道结构模型,采用级联滤波算法对数据包中冗余数据进行滤波预处理,对数据库中的信息传输流进行自适应加权量化特征分解后,通过特征提取实现优先级的自适应识别,实现传输模型改进。仿真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改进模型进行分布式网络数据包优先级传输,数据传输的吞吐性能较好,执行时间较短,展示了较好的应用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数据包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朱革,曾国荪,丁春玲,王伟.基于模型检测的OpenFlow多交换机数据包转发协议的分析与验证[J].计算机科学.2016

[2].陈明.分布式网络数据包优先级传输模型研究仿真[J].电子设计工程.2016

[3].王小明,李成博,李英姝.移动无线传感网恶意数据包传播随机模型[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3

[4].赵奕钧.基于DEA数据包模型探析省际医疗机构的道德风险[J].财政监督.2013

[5].邢玲,马强,余超.基于数据包分析的流媒体多语义流行度模型[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2

[6].张君昌,韩涛,谷卫东.移动IPV6在改进数据包发送路径模型下性能分析[J].电子设计工程.2011

[7].林宏,刘建明.基于Gilbert模型的自适应数据包修复方法[J].微计算机信息.2011

[8].唐红,廖荣南,胡容.无尺度网络的数据包传输元胞自动机模型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0

[9].雷仕欢,何晨,蒋铃鸽.无线Mesh网络饱和状态下数据包传输延迟模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9

[10].高升,陈兴蜀,王文贤,郭东军.基于NDIS的数据包安全传输模型[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

标签:;  ;  ;  ;  

数据包模型论文-朱革,曾国荪,丁春玲,王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