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欧美群(广西梧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护理部543001)

【中图分类号】R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3-0268-02

【摘要】职业倦怠(burnout)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一般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研究表明:职业倦怠由情绪衰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3个维度构成。职业倦怠在社会各行各业中都有所表现,尤其在服务性行业中,员工的职业倦怠将会对工作效率带来显著的影响。职业倦怠因工作而起,直接影响到工作准备状态,然后又反作用于工作,导致工作状态恶化,职业倦怠进一步加深。它是一种恶性循环的、对工作具有极强破坏力的因素。因此,如何有效地消除职业倦怠,对于稳定员工队伍、提高工作绩效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原因对策

精神科护理是一项特殊的专科护理,精神科护士有着区别于普遍护理的共性职业,其服务对象大多是受幻觉妄想支配,思维情感与周围环境不协调,自知力缺失的患者。社会大环境对“疯子”的歧视偏见或不理解和接受,导致精神科护士社会地位和成就感低,工作环境经常遭受精神病人突然攻击等意外威胁,患者家属的合作性较差等方面的精神压力,因此职业倦怠表现为突出的一个行业。有研究表明,精神科护士的职业倦怠程度较为严重,在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中,精神科护士在职业效能感和情感枯竭方面与与其他科护士无明显差异,其冷漠程度得分明显高于其他科护士。为此,笔者结合本院情况分析。

1职业倦怠原因分析

1.1社会地位、待遇较同行明显低下。社会大环境的舆论与偏见,人们印象中的精神病人总是与脏、乱、社会危害行高等密切相关,精神科护士服务于这些处于社会较低层的人群,工作难度与高度危险性使人望而生畏,年轻护士寻找配偶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作为这样一个特殊的职业,去年我院护士的年收入仅达到我市人均收入水平,与我市各大医院护士收入存在明显差距。

1.2基础护理工作量大,护士缺编。1987年卫生部就颁布要求床护比为1:0.4。我院比例为1:0.4,大多数精神病人由于精神活动紊乱,吃、喝、拉、撒等生活不知自理,住院病区大多数实行封闭式管理,无陪护缺少家属的支持帮助,护士如全职的保姆,保证做好基础护理外还要做好全面的生活护理。护士为此只能避轻、就重,抓重点而轻全面护理工作,无法满足患者生理、心理需要,易致患者与家属的不满,增加了心理压力。长期、密集的倒班制,使护士睡眠紊乱,经常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容易出现躯体不适。同事间见面交流的机会减少,情感联系不强,人际冲突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容易引发人际关系紧张和纠纷,影响工作情绪。

1.3长期情感压抑和隔离。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患者大多数没有自知力,被动或强制进行治疗时常出现患者质疑、否认和激惹反抗,护士劝说患者安心住院和执行治疗常常需要耗费许多心力,有时还需要说一些善意的谎言,但护士的付出常得不到患者的理解;在封闭式病房和规律性作息的制度下,患者为争取自由常把冲突的矛头指向护士——病房秩序的管理者,使护士体验到强烈的无力感;受幻觉和妄想支配而突发性冲动行为的患者常危及护士的自身安全,使护士不得不小心翼翼的工作,因此常被紧张和恐惧的情绪所困扰;具有妄想和偏执的患者,会因为与护士的交谈将妄想的对象向护士转移,护士常因此感到委屈;在医患关系的矛盾中,护士往往作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长期被不良情绪困扰,难免心力交瘁,身心疲惫,为维持个体情绪状态的稳定性,护士在各种应对中,便采用了麻木、淡漠等隔离情感的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1.4疾病复发率高,成就感低下。精神疾病的治疗周期长,治愈率低,复发率高,两三年内同一病人反复住院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挫败了护士的成就感。我院的住院病人知识水平偏低,以小学和初中为主,对健康教育知识理解不足,也影响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

1.5对个体素质要求较高,知识面广,考核密集,与价值体现明显不对等。护理行业对精神科护士个体要求较高,除了要掌握广泛的医学知识、专科知识、各项技术操作规程、疾病护理常规、抢救程序、各种岗位和各班的工作职责,还要掌握应急预案、各种规章制度、人际沟通技巧、危急情况的自我保护技巧等知识,为保证护理质量,每年与绩效挂钩的的考试和提问形成常规化,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但护士的价值却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工资及福利待遇相对较低,晋升和继续深造的机会少,所作的贡献得不到社会完全认可。患者出院时通常感谢的是医生,而忽视了护士。

1.6其他。个体的自身因素,知识的匮乏、技能的不足常使一部分护理人员工作处于被动和受制状态,这也会引起护士的焦虑、烦躁的心理情绪,形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同时,多数护理人员为女性,在家中还要承担家庭主妇的角色。许多护理人员为了晋升、提高学历和更新知识,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培训和自学。常背着工作、学习、家庭的沉重负担,对生理和心理造成很大影响。

2对策

2.1个体方面

2.1.1调整个体的认知,当个体更清楚的认识自己的能

力和机会时,将不会因为不恰当的期望和努力失败产生职业倦

怠;也可以进行归因训练:把问题的原因归结为个体可以控制

的因素,如能力和努力等,将帮助你成为更加内控的人;发现

自己的长处和闪光点,明确自己的理想,制定出人生计划,并

尽可能把其细化、具体化,让个体时刻都知道自己处于人生计

划的哪一个阶段,便不容易产生困惑而倦怠。

2.1.2在行为方面要采取更积极、更成熟的应对手段,如迎难而上去解决问题、求助、合理化而不是逃避、否认或幻想;积极的自我暗示和及时的自我奖赏可以迅速地赶走消极怠工的情绪,增加自我成就感。

2.1.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时表达自己的情绪,寻求社会支持,扩大朋友的圈子,多与朋友谈谈心,可以减少情感枯竭。

2.1.4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例如学习心理学知识、精神科诊断学和症状学、人际沟通技巧、擒拿术等都将有助于增加个体对工作的控制感,增强情绪的稳定性。

2.1.5幽默和自我调侃的心态、合理的饮食和锻炼、感到疲惫时给自己休个假,都有助于个体逃离职业倦怠的困扰,必要时,申请换一个工作岗位也是一个不错的对策。

2.2管理方面

2.2.1管理上应尽可能突出情感化的管理特色,真正体现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而不是一味的施压;尽可能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为护士提供人际交往的机会,使她们的郁闷和疑惑得到及时的排解;同时建立新的评价体系、调整竞争机制与绩效考核相结合以满足大多数员工的成就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护士的心理压力,减少职业倦怠的产生。

2.2.2重视护士的培训,把技术型护士看作单位最重要的资产,为每护士设计其各具特色的成才计划,允许护士在岗位中成才,为护士提供施展才华、实现价值的空间。如精神科专科护士培训,职称晋升普导等对稳定员工的情绪,增加钻研业务的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2.2.3采用公正、公平、公开的管理理念,可增强护士的安全感和稳定感;阐明角色和责任,明确任务分配有助于增加护士对工作的控制感;加强后勤支持系统,减少护理人员的非护理工作量,使护理人员充分感受到单位的关怀和自己各项权益保障带来的精神愉悦。

2.2.4建立健全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和护理工作质量监督考评考核机制,细化、量化、护理人员与患者间的医德、医风管理等。考试考核尽量朝实用性倾斜,在条件允许时采用正强化替代负减退,奖励典型行为,使护士更多地关注正性行为,尽可能使护理人员的生理承受力、正常的心理、环境需求达到现实条件下的平衡,延长职业倦怠的周期。

2.2.5为护士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利用网络平台,护理部开展谈心减压工作间对全院护理人员开放,护士可以在此空间尽情倾诉、发泄和提意见建议,相关管理人员几时解答,及时对人际困扰和不良情绪进行干预,防止其对工作造成不良后果,提高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

根据Maslach和Leiter于1997年提出了职业倦怠的工作匹配理论:员工与工作在以下六方面越不匹配,就越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包括:工作负荷、控制感、报酬、公平、社交、价值观冲突。其理论提倡对职业倦怠的干预训练项目,应该放在对工作不匹配的转变上。这就不仅需要对员工个体进行训练,更强调在管理上的训练。管理上的训练,是指改变上述六个工作不匹配中的一个或多个,这就非常需要组织的配合。只有员工个体和组织干预双管齐下,才可能收到满意的效果。防止和降低精神科职业倦怠的产生,护理管理者的人性化管理尤为重要。

标签:;  ;  ;  

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