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疗模型论文-林燕平,逯迈,刘曦,屈英佼

热疗模型论文-林燕平,逯迈,刘曦,屈英佼

导读:本文包含了热疗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磁感应热疗,肿瘤,线圈,电磁场

热疗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林燕平,逯迈,刘曦,屈英佼[1](2019)在《基于动物模型的磁感应热疗电磁场与温度场分布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磁感应热疗技术的关键之一就是对肿瘤病变区的温度场分布作相对精确的控制。本研究首先利用AutoCAD叁维设计软件构建出接近生物体的动物模型,设计出适用于小动物的磁感应热疗线圈装置,采用Pennes生物传热方程,研究了混合注射和血液灌注效应下温度场分布。结果表明,利用基于有限元的多物理场仿真软件COMSOL,可获得生物体与线圈装置的电磁场分布,可在肿瘤热疗区产生相对理想的温度场分布,其中正常组织体积损伤范围较小,约为0.8%,对于提高肿瘤磁感应热疗的临床安全性及磁感应热疗装置的制造有着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龙珊,徐媛媛,周非凡,王博,曾亚超[2](2018)在《激光热疗治疗小鼠肿瘤组织的温度仿真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应用激光热疗治疗肿瘤的研究比较多,但是激光联合光敏剂治疗肿瘤过程中肿瘤组织的叁维温度分布的研究比较少。为了分析激光热疗过程中肿瘤及周围组织的叁维温度分布情况,本实验首先运用红外热像仪监测激光联合吲哚菁绿治疗荷乳腺瘤小鼠过程中肿瘤表面的温度变化;其次,运用蒙特卡洛(Monte Carlo)原理模拟激光在生物组织中的光分布,进一步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构建激光热疗过程中肿瘤及周围组织温度的叁维分布仿真模型。结果显示实际测量肿瘤表面最高点温度和仿真模拟肿瘤表面最高点温度分布吻合度较好;有光敏剂的肿瘤组织温度比没有光敏剂的肿瘤组织温度升高约20℃;模型中可见肿瘤组织不同部位温度可相差15℃左右。该模型可以分析肿瘤以及周围组织的温度时空分布情况,了解激光热疗治疗肿瘤的效果,该模型为激光热疗的应用提供参考作用。(本文来源于《应用激光》期刊2018年01期)

吴垒[3](2017)在《肝细胞癌射频消融体外热疗残癌细胞模型c-Met蛋白的表达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c-Met蛋白与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迁移、侵袭及凋亡的保护等密切相关。本实验研究通过建立体外热疗残癌细胞HepG2模型,模拟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经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后残留癌细胞,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热疗后残留癌细胞中c-Met蛋白的表达变化,旨在探讨高温热疗对残癌细胞c-Met蛋白表达的影响,明确c-Met蛋白对残癌细胞的作用,为RFA后HCC复发转移的机制和以c-Met为目标靶点的药物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与实验基础。方法:1、将HePG2细胞放入正常浓度210 mL/L氧气、50g/L二氧化碳、饱和湿度以及37°C的培养箱中培养。培养液为含10%胎牛血清的DMEM细胞培养基,隔日更换培养液。人肝癌细胞HepG2呈贴壁生长。实验所用细胞均处于对数生长期。2、实验组体外热疗残余癌细胞模型的建立:将对数生长期的HePG2细胞置于含正常浓度210 mL/L氧气、50g/L二氧化碳及饱和湿度的细胞培养箱内。培养液为含10%胎牛血清的DMEM细胞培养基。通过调整培养箱的温度使其分别达到41℃、45℃、50℃,根据培养温度的不同,再依次分为A、B、C叁个组,各于6 hs、12hs、24 hs、48 hs观察HePG2细胞生长情况,残留癌细胞进行后续实验。3、对照组残癌细胞模型的建立:将对数生长期的HePG2细胞置于含正常浓度210 mL/L氧气、50g/L二氧化碳及饱和湿度的细胞培养箱内。培养液为含10%胎牛血清的dmem细胞培养基。保持培养箱的温度为37℃,于6hs、12hs、24hs、48hs观察hepg2细胞生长情况,残留癌细胞进行后续实验。4、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各组hepg2残癌细胞c-met蛋白的表达。5、spss软件统计学分析:(1)采用χ2检验比较实验组a、b、c两两间c-met蛋白表达阳性率的差异;(2)采用χ2检验比较各实验组与对照组间c-met蛋白表达阳性率的差异。(p<0.05)结果:1、经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在光镜下c-met蛋白阳性细胞为hepg2胞膜呈棕黄色染色,而胞核不染色。2、c-met蛋白在体外热疗残癌细胞模型实验组a、b、c中表达的阳性率依次为33.2%、35.7%、36.5%。虽然叁者阳性率都升高,但a与b、b与c、a与c之间依次比较,差异在统计学上都没有意义(pab=0.144>0.05,pbc=0.648>0.05,pac=0.055>0.05)。说明当热疗温度高于某一值(如37℃)之后,c-met蛋白阳性表达率并不一定随温度升高而升高,与热疗温度之间无依赖性。3、c-met蛋白在体外热疗残癌细胞模型实验组a、b、c中表达的阳性率依次为33.2%、35.7%、36.5%,对照组中c-met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为10.5%。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0.001),b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b<0.001),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0.001)。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中残癌细胞c-met蛋白表达的阳性率更高,说明热疗能促进残癌细胞c-met蛋白的表达。结论:1、体外热疗残癌细胞hepg2中c-met蛋白表达的阳性率更高,高温热疗可以促进残癌细胞c-met蛋白的表达。2、c-met蛋白可能成为提示肝细胞癌复发、转移及疗效的一个新的生物标志物。(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7-04-18)

邢玲溪,李凡,刘阳,林丽洲,杜联芳[4](2016)在《金纳米星修饰的靶向多孔二氧化硅在胰腺癌移植瘤模型中的热疗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金纳米星修饰的靶向多孔二氧化硅在胰腺癌患者来源的移植瘤模型中的热疗作用。方法构建纳米星修饰的多孔二氧化硅,并枝接IGF-1,进行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细胞实验中,检测胰腺癌细胞系AsPC-1对Au-Sio2、Au-Sio2-IGF-1的摄取,并设立阻断组,即先用IGF-1封闭细胞表面IGF-1受体,然后加入Au-Sio2-IGF-1,从反方向验证Au-Sio2-IGF-1与细胞之间的靶向(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全国腹部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6-10-28)

孙海祥[5](2016)在《基于光谱的微波热疗疗效评估模型及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波热消融作为一种新型肿瘤治疗方法已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该技术具有创伤小、消融区域大、治疗效果显着等优点。微波消融治疗中,如何预测不同微波剂量作用下的消融效果及准确控制消融区域的大小和形状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论文针对上述问题,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设计了一种微波热消融评估模型,用于对微波热疗术前和术中肿瘤消融区进行预测评估。同时,本论文将近红外光谱技术与微波热消融仿真模型进行结合,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微波热疗疗效评估系统,为临床手术疗效的实时评估提供了重要依据。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研究了目前肿瘤的热疗技术,根据微波热消融技术在临床应用上存在的问题,设计了疗效评估的解决方案;2、研究并建立了微波热消融肿瘤仿真模型,采用随温度变化的动态生物热物性参数和电学参数作为组织参数,动态地计算电磁场和温度场,获得了更实用的仿真模型。同时,设计了验证实验方案,并验证了仿真结果的有效性;3、完成了微波热消融肿瘤疗效评估系统硬件和软件设计。硬件部分主要实现了微波热消融系统、温度实时采集系统、光学参数实时采集系统。软件部分实现了3D模型显示,温度、光学参数数据显示,仪器自动连接功能等。软件利用仿真模型温度场数据作为评估预测肿瘤消融区的依据,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本论文的主要贡献在于采用基于实验数据的以温度为自变量的动态组织参数,建立了临床常用微波针的仿真模型,并在仿真过程中循环更新组织参数值以实现微波消融过程的动态仿真计算;同时将近红外光谱技术作为微波热疗手术过程中监测肿瘤热消融程度的手段,更准确有效地反应了组织的损毁情况。本论文的研究结论,在微波热疗疗效评估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6-03-01)

崔瑞瑞[6](2015)在《微米级热疗介质的筛选及体外升温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微米级磁感应热疗介质,筛选出合适的微米级介质。该介质需在交变磁场下具有优异的升温性能,并且具有好的生物安全性,满足磁感应热疗治疗肿瘤的要求。同时,为了更加准确的研究微米级热疗介质的体外升温性能,本课题建立了微米介质体外升温模型。研究方法1.微米级热疗介质体外升温模型的建立:选取纯水以及浓度为O.5%、1%、2%、3%的琼脂凝胶为分散剂,将两种不同的微米级热疗介质分别分散于各分散剂中。选取不同的测温点,检测磁场下各体系不同区域的温度变化情况,比较各分散剂的性能;同时监测各浓度凝胶的凝固时间。选择1%的琼脂凝胶为分散剂,使用建立的测温模型,评价不同介质的升温性能和比吸收率(SAR)值。2.热疗介质的初筛:收集空心、实心、多孔叁种不同结构的金属介质,以及不同成分、不同粒径的金属介质。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简单观察不同介质的形貌。将粒径相似结构不同的介质,置于同一磁场下,检测并比较各介质升温性能;将不同粒径的空心介质,置于同一磁场下,检测并比较各介质的升温性能;将等粒径的空心介质z与已有研究的空心介质X,置于同一磁场下,观察并比较两者的升温性能。3.不锈钢空心微球z用于磁感应热疗可行性初探:筛选出的不锈钢空心微球z,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度分析仪、振动样品磁强计、差热扫描量热计对介质的形貌特征、粒度分布、磁学性能、比热容进行研究;通过能谱仪和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介质的成分进行分析;使用建立的模型,研究介质在不同浓度(10 mg/mL,25 mg/mL,40 mg/mL)、不同磁场频率(100 kHz,300 kHz,500 kHz)、不同磁场强度(40 Gs,60 Gs,80 Gs)时升温情况,并使用离体水发牛蹄筋研究介质在离体组织内的升温性能;将浓度分别为10 mg/mL、15 mg/mL和20 mg/mL的介质与稀释兔血共孵育后,离心检测上清的吸光度值,以评价介质的溶血率;将介质的浸提液,与L-929细胞共孵育,分别于24 h、48 h、72 h时,使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率,评价介质的细胞毒性;将15 mg的z球与细胞Bel-7402和HepG2共孵育,置于磁场下辐照30 mmin后,测定并比较不同组的细胞增殖率,研究介质介导的热疗对细胞Bel-7402和HepG2的作用。研究结果1.微米级热疗介质体外升温模型的建立:浓度为1%和2%的琼脂凝胶均可与介质形成均匀的混合物,可以作为微米级介质体外升温检测的分散剂。并且成功使用浓度为1%琼脂模型,评价了微米级介质X和Co的体外升温性能。2.热疗介质的初筛:经过比较,空心介质升温性能优于实心介质和多孔介质。其中,不锈钢空心微球z升温性能最优。综合考虑各介质的形貌特征,筛选出z球用于后续研究。3.不锈钢空心微球z用于磁感应热疗可行性初探:z球球形度较好且表面较为光滑,平均粒径为181.073μm,粒径分布均一,磁学性能较好。z球的主要成分为Fe、Cr、 Mn、O、Si等元素。z球具有较好的体外升温性能,在离体组织中升温可以满足热疗需要。Z球具有较好的生物安全性,无细胞毒性,无急性溶血作用,满足国家标准。Z球介导的磁感应热疗对Bel-7402和HepG2细胞具有明显效果。研究结论不锈钢空心微球z,升温性能优异且生物安全性好,可以作为肿瘤热疗的新介质。成功的建立了以琼脂凝胶为分散剂的微米级热疗介质的体外升温模型。(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5-05-01)

孙宏亮,许林锋,唐劲天,范田园,杨仁杰[7](2014)在《兔VX_2肝癌模型纳米磁微粒栓塞热疗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磁性微粒栓塞热疗对VX2兔肝癌的疗效。方法 40只大白兔制成VX2模型后等分成四组:对照组(A组)、碘油栓塞组(B组)、碘油+磁性微粒组(C组)、磁热疗组(D组)。制备肿瘤模型后14 d,B、C、D组经股动脉逆行插管行肝动脉造影及栓塞。栓塞后第2天,B组3只和D组全部动物于振荡磁场(alternating magnetic field,AMF)下接受磁热疗,实时测定动物肿瘤中心、肿瘤边缘及正常肝组织3个部位温度变化。治疗前后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治疗后14 d处死全部动物,开腹观察肿瘤情况并行病理检查。结果治疗前四组肿瘤体积分别为(1.6±1.5)、(2.5±2.5)、(2.7±1.6)、(3.5±2.6)cm3,各组肿瘤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47,P=0.308)。AMF下,B组3个部位平均温度与磁热疗前相应部位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瘤心=0.01,P瘤心=0.981;F瘤缘=0.618,P瘤缘=0.476;F正常肝=0.217,P正常肝=0.665);D组3个部位热疗前温度分别为(35.4±1.7)、(35.9±1.8)、(36.1±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38,P=0.413);热疗开始后7~26 min D组肿瘤中心及边缘温度与B组相应部位及D组正常肝组织的温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B-D瘤心=5.431,PB-D瘤心=0.041;FB-D瘤缘=9.744,PB-D瘤缘=0.011;FD组3个部位=8.379,PD组3个部位=0.002);D组肿瘤边缘温度最高可达46℃。术后14 d,四组肿瘤体积分别为(31.4±20.6)、(26.7±18.2)、(28.7±9.1)、(25.8±13.9)cm3,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18,P=0.883),但D组肿瘤体积最小。血常规、肝肾功能于治疗后7 d恢复正常水平。结论经肝动脉磁性微粒栓塞后磁热疗治疗VX2兔肝脏肿瘤是安全可行的,可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期刊2014年18期)

王跃[8](2013)在《磁靶向热疗对小鼠结肠癌肝转移模型治疗量效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BALB/c小鼠结肠癌肝转移模型,在大肠癌肝转移模型中,探讨磁场强度、热疗时间、磁流体浓度对肿瘤局部温度的影响并研究局部注射磁流体对微小血管的影响,为今后结肠癌肝转移临床治疗奠定一定基础。方法:建模实验部分,以BALB/c小鼠为对象,随机分为3组,分别经腹腔脾脏内(分为保脾组和切脾组)、直肠粘膜内注射小鼠结肠癌CT-26细胞0.2m1(浓度为1×107m1),观察小鼠平均生存期、成瘤情况、肝转移率、肝脏转移肿瘤大小和其他脏器的转移情况。动物模型实验部分,取110只4周龄雌性昆明种小鼠,选取脾脏注射后切脾法建立小鼠肿瘤模型。实验分为5组:磁场强度与局部温度组:当热疗时间为20min、磁流体浓度7.8mg/ml时,观察在磁场强度分别为320A、420A、520A时,肿瘤局部温度的变化,取组织通过HE染色比较在不同磁场下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热疗时间与局部温度组:当磁场强度为520A、磁流体浓度7.8mg/ml时,观察热疗时间分别为20min、30min、40min时,肿瘤局部温度的变化,取组织通过HE染色比较在不同磁场下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磁流体浓度与局部温度组:当磁场强度为520A、热疗时间为20min时,观察在磁流体浓度分别为3.9mg/ml、7.8mg/ml、15.6mg/ml时,肿瘤局部温度的变化,取组织通过HE染色比较在不同磁场下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邻近器官热损伤组:取上述实验得出的最佳磁场强度、热疗时间、磁流体浓度对小鼠热疗后通过组织HE染色、HSP70免疫组化来研究观察小鼠邻近器官肺、肾、心的热损伤情况。磁流体栓塞组分为4组,阴性对照组、磁流体对照组、磁场对照组、磁流体热疗组,每组取肿瘤组织和肝组织,做HE染色,观察对比磁流体对微小血管的栓塞情况。结果:建模实验部分,这3种方法均能建立大肠癌肝转移模型,切脾组小鼠平均生存期为(28土5)d,肝转移率为100%、均有肺、胃、膈肌转移及腹水形成,保脾组小鼠平均生存期为(30土5)d,肝转移率为95%均有肺、胃、膈肌转移及腹水形成;直肠黏膜内注射组小鼠平均生存期为(20土5)d,肝转移率为30%,无肺、胃、膈肌转移及腹水形成。动物模型实验部分,磁场强度与局部温度组得出最佳电场强度为520A,热疗时间与局部温度组得出最佳作用时间为20min,磁流体浓度与局部温度组得出最佳磁流体浓度为7.8mg/ml;邻近器官热损伤组治疗后取邻近器官肺、肾、心脏组织HE染色观察热损伤情况,均未见热损伤效应。磁流体栓塞组,阴性对照组肝脏肿瘤未见血栓形成;磁流体对照组肝脏肿瘤内血管可见磁流体堆积,但未形成栓塞;磁场对照组未见肝肿瘤组织内血管血栓形成;磁流体热疗组肝脏肿瘤组织内血管可见微血栓形成。免疫组化提示:热疗后热休克蛋白70(HSP70)于肿瘤细胞浆呈阳性表达,较对照组增强;结论:保脾组和切脾组比直肠黏膜注射组的成瘤率、转移率更高、小鼠平均生存期较长,同时也增加了其他脏器的肿瘤转移率,建模更稳定,观察期能更好的完成各项指标的评价。当磁流体浓度、热疗时间不变时,肿瘤局部温度随着磁场强度的增强而增加,此时的最佳磁场强度为520A;当磁场强度、磁流体浓度不变时,肿瘤局部温度随着热疗时间的增长而增加,此时最佳热疗时间为20min;当磁场强度、热疗时间不变时,肿瘤局部温度随着磁流体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此时最佳磁流体浓度为7.8mg/ml。在最佳磁场强度、热疗时间、磁流体浓度时,热疗对邻居器官无损伤。在肿瘤局部注射磁流体在外加交变磁场下热疗后,可使肿瘤内血管出血、充血、淤血,发生血管的栓塞。(本文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期刊2013-04-01)

尹燕鹰,顾宁,洪敏,高嫦娥,陈明清[9](2013)在《靶向磁性热疗对小鼠结肠癌皮下移植模型作用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小肠黏膜下层(SIS)吸附磁颗粒作为热疗介质,研究靶向磁热疗对小鼠结肠癌皮下移植模型的作用。方法:选择Balb/c雌性小鼠66只,4~6周龄,体质量22~25g,CT26结肠癌细胞皮下注射建立小鼠模型。将磁流体颗粒沉淀于置备好的SIS上,手术植入实验组小鼠结肠癌组织周围进行包裹。每24h将实验组小鼠暴露在突变磁场下60min,共3次。对应设置空白对照组,SIS对照组,磁流体对照组,磁场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每组11只。观察各组小鼠的肿瘤生长情况和小鼠生存时间,检测各组小鼠各主要脏器的病理变化。结果:磁热疗作用后,实验组肿瘤中心温度在15min后稳定在43℃,而正常组织温度则始终稳定在24℃。病理检测显示,各组小鼠各主要脏器未见明显结构异常。与各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小鼠肿瘤生长受到显着抑制,P<0.05;生存时间显着延长,P<0.05。结论:以SIS吸附磁颗粒作为热疗介质的靶向磁热疗能显着抑制小鼠结肠癌模型的肿瘤生长,延长小鼠生存时间。靶向磁热疗的进一步研究有可为结肠癌治疗提供新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华肿瘤防治杂志》期刊2013年04期)

张正雄,游洋[10](2013)在《胶质瘤大鼠模型射频热疗的最佳作用时间及最适温度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初步研究胶质瘤大鼠射频热疗的最佳作用时间及最适作用温度。方法 (1)通过在大鼠脑右侧尾状核注入C6胶质瘤细胞株建立胶质瘤大鼠模型。(2)建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成4组:44℃组、58℃组、72℃组、86℃组,每组36只,同时每组选取6个时间点,在立体定向仪下对荷瘤大鼠行射频热疗。(3)热疗处理后通过磁共振观察毁损灶并测量毁损灶直径。(4)于热疗处理后24h处死大鼠取脑,通过干湿比重法测量脑水含量。结果 (1)各组毁损灶直径随热疗持续时间增长呈增大趋势,44℃组、58℃组呈持续增大,72℃组、86℃组在90s后增大趋于平缓。(2)同一热疗时间下,各组间脑水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脑水含量随热疗持续时间增长呈增加趋势,90s后各组均增加较剧烈,130s以后趋于平缓。结论 (1)脑水肿的发生与热疗持续时间关系密切,而与温度改变关系不大。(2)要获得最佳热疗效果同时尽量减少脑水肿,建议提高热疗温度而减少热疗持续时间。(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外科杂志》期刊2013年01期)

热疗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应用激光热疗治疗肿瘤的研究比较多,但是激光联合光敏剂治疗肿瘤过程中肿瘤组织的叁维温度分布的研究比较少。为了分析激光热疗过程中肿瘤及周围组织的叁维温度分布情况,本实验首先运用红外热像仪监测激光联合吲哚菁绿治疗荷乳腺瘤小鼠过程中肿瘤表面的温度变化;其次,运用蒙特卡洛(Monte Carlo)原理模拟激光在生物组织中的光分布,进一步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构建激光热疗过程中肿瘤及周围组织温度的叁维分布仿真模型。结果显示实际测量肿瘤表面最高点温度和仿真模拟肿瘤表面最高点温度分布吻合度较好;有光敏剂的肿瘤组织温度比没有光敏剂的肿瘤组织温度升高约20℃;模型中可见肿瘤组织不同部位温度可相差15℃左右。该模型可以分析肿瘤以及周围组织的温度时空分布情况,了解激光热疗治疗肿瘤的效果,该模型为激光热疗的应用提供参考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热疗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林燕平,逯迈,刘曦,屈英佼.基于动物模型的磁感应热疗电磁场与温度场分布的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19

[2].龙珊,徐媛媛,周非凡,王博,曾亚超.激光热疗治疗小鼠肿瘤组织的温度仿真模型[J].应用激光.2018

[3].吴垒.肝细胞癌射频消融体外热疗残癌细胞模型c-Met蛋白的表达变化[D].山西医科大学.2017

[4].邢玲溪,李凡,刘阳,林丽洲,杜联芳.金纳米星修饰的靶向多孔二氧化硅在胰腺癌移植瘤模型中的热疗作用[C].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全国腹部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6

[5].孙海祥.基于光谱的微波热疗疗效评估模型及系统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

[6].崔瑞瑞.微米级热疗介质的筛选及体外升温模型的建立[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

[7].孙宏亮,许林锋,唐劲天,范田园,杨仁杰.兔VX_2肝癌模型纳米磁微粒栓塞热疗初步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

[8].王跃.磁靶向热疗对小鼠结肠癌肝转移模型治疗量效关系的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3

[9].尹燕鹰,顾宁,洪敏,高嫦娥,陈明清.靶向磁性热疗对小鼠结肠癌皮下移植模型作用的观察[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3

[10].张正雄,游洋.胶质瘤大鼠模型射频热疗的最佳作用时间及最适温度初步研究[J].中国肿瘤外科杂志.2013

标签:;  ;  ;  ;  

热疗模型论文-林燕平,逯迈,刘曦,屈英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